寻找可穿戴设备的亲民实用基因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谷歌眼镜首席开发人员离开,智能手环、手表成鸡肋
一度被市场寄予厚望的可穿戴设备开始遇冷,正在经受着“叫好不叫座”的尴尬。据近期发布的一份《2014智能可穿戴市场白皮书》(下称“白皮书”)显示,“用户对可穿戴智能设备的认知率为54.6%,但使用率仅2.9%,用户从认知到购买的转化率仅5.3%。”多名相关领域的市场负责人告诉长江商报记者“可穿戴设备还没有得到广大消费者的认可,相对热卖的仅有运动手环。”
值得注意的是,包括推特在内的主要支持者宣布将不再为谷歌眼镜开发应用,谷歌眼镜的关键人物——首席开发人员离开了谷歌,投资者也悄悄撤下相关网页。谷歌眼镜降温的同时,智能手表、智能手环等也渐成鸡肋,在市场中遭遇寒流。但是这并不影响其在医疗板块的崛起,武汉光谷的一家健康管理机构负责人告诉记者:“它的未来被业界一致看好,目前销量不错。”
A
尽管在过去一年中,可穿戴设备的市场反应不甚理想,但可穿戴设备依然被众多企业认为是下一代智能设备的发展方向。人工智能、人机接口技术的发展,也不会因目前某些产品在市场受挫而偃旗息鼓。
在过去的一年里,智能穿戴设备发展迅猛,一大批国内外IT行业巨头、中小型企业、投资人、创业者等,都对这一市场抱有巨大的热情。据易观智库的分析,中国智能可穿戴计算领域市场规模将由2014年的22亿人民币发展到2015年的135.6亿,预计2017年将达300亿人民币,市场潜力巨大。
自2012年4月谷歌公司发布谷歌眼镜以来,可穿戴技术就成为国际科技巨头们的焦点,国内的大批创业公司迅速跟进。华为、联想、百度、腾讯、奇虎360、盛大、小米、映趣、互爱、乐源等公司也不甘落后,争相进入这一行业。国产可穿戴设备如百度咕咚手环、小米手环等如雨后春笋般出现。
国内创业公司的跟进,使可穿戴设备在消费者心中占到了重要地位。几乎所有互联网企业、智能终端厂商和风险投资公司,都一致认为可穿戴设备是继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后的又一颠覆性科技创新产品,是移动互联网的下一个切入口。
但一个尴尬的事实是,可穿戴设备叫好不叫座。据美国市场研究公司易观国际的调查数据显示,2014年谷歌可穿戴设备操作系统Android Wear的市场份额为15.6%,总销量为460万台。该公司还在报告中表示,“基本可穿戴手环出货量达到智能可穿戴手环的约3倍。”
对此,长江商报记者走访了武汉多家商城,多位负责人均表示,“可穿戴设备还没有得到广大消费者的认可,相对热卖的仅有运动手环。智能穿戴设备一直处于平稳增长状态,但也没有先前大家预期的那样火爆。”
B
智能穿戴设备的风暴已席卷全球,催生出的新蓝海引来企业竞相逐浪,产品的终端形态和穿戴方式日益多样化,但为何可穿戴设备会叫好不叫座?
究其原因,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的可穿戴设备,仍处于噱头有余、实用性不足的尴尬境地。长江商报记者了解到,目前大部分可穿戴设备的功能都集中在记录步数、估算消耗的热量以及跟踪用户的睡眠质量等方面,而事实上这些应用服务在智能手机上都能够实现。当新鲜感过后,这类缺乏实用性的可穿戴设备被束之高阁也就是意料之中的事。
据白皮书数据显示,25%的被调查者对可穿戴设备有潜在需求,但可穿戴设备在3个月内的流失率高达87%。
调查结果表明,尽管可穿戴设备的认知率比较高,但实际的使用率却很低,听说过这类产品的被调查者比例高达55%,但实际使用过的只有3%,智能手表、智能眼镜和智能手环是认知率和使用率都排在前三位的产品。对于设备厂商来说,如何让消费者更容易地体验到产品比如何卖出去更为紧迫。
在获取渠道方面,57%的被调查者通过官方或官方授权网站购买,紧随其后的是C2C网站,占16%,实体专卖店占16%,而时下非常火热的众筹平台只占到1%。同时,在购买价格方面,68%的可穿戴设备购买价格在500元以下,40%在1000元以上,不难看出,消费者更青睐低价产品,但高价产品同样不乏市场。
而在产品用途方面,消费者用途最多的分别是运动户外和音乐音响,分别占到38%和29%;但用户最期待的医疗健康和安全定位,使用率仅占到28%和20%,实际用途和期望用途的不一致显现了可穿戴设备无法满足用户实际需求的尴尬。
值得一提的是,在使用时间方面,87%的流失用户使用可穿戴设备的时间不超过3个月,这也显现了可穿戴设备看着热闹但难长久的特性。从流失原因来看,直接在可穿戴设备上查看数据的用户,6个月留存率达到36%,几乎是在手机上查看数据用户留存率的两倍,这也给设备厂商提供了参考,可穿戴设备越脱离手机,越受消费者喜爱。
C
目前市场上主要的可穿戴产品通常以智能手环、手表和眼镜等款型为主,其功能则围绕智能手机延伸,主要满足用户社交、健康监测、位置服务和智能管理等需求,实用性还不是那么凸显,很难从这些产品上发现“必不可少”的价值元素,基本上还没有突破“智能手机伴侣”的产品定位。
在这一点上,人们期待值最高的苹果首款智能手表也落入俗套:其功能随波逐流地选择了通知提醒、音乐播放、心率监测、快速回复信息等同类产品全部具备的功能。这样的同质化、不痛不痒的功能不仅没有带来颠覆,很多消费者甚至认为有些功能是“鸡肋”和“伪刚需”。
“目前各大厂商推出的可穿戴智能设备虽然琳琅满目,但基本上处于同质化竞争阶段,缺乏独特的创意,到现在仍然没有所谓的‘爆款’出现。”智能穿戴产业专家陈根表示,没有爆款的主要原因有两方面,一是在之前的两年半时间内,智能穿戴的产业链并未形成,因此创业者的一些创意想法受制于产业链影响,导致终端产品或多或少都存在些不足。
另一方面是智能穿戴的从业者在谷歌眼镜这把火的燃烧下,为了迅速抓住这个趋势,在产品商业化路径上缺乏冷静思考。两方面原因就导致智能穿戴产品圈内热圈外冷,产品即无特色又无刚需,没有爆款在情理之中。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电池的续航能力(待机时间)短也是可穿戴设备的一大软肋。对于功能相对单一、小屏或者无屏的智能手环来说,续航并非短板,但是搭载了LCD屏幕、强劲CPU等,依旧延续了智能手机的尴尬,难逃一天一充的宿命,续航成了硬伤。可见,除了在电池技术上寻求突破,如何在保持高性能的前提下,实现较低的功耗,将是摆在可穿戴设备业者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D
与一般可穿戴设备的遭遇不同,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可穿戴设备的医疗板块正在崛起,主要是医疗便携设备,以专业化方案提供血压、心率等医疗体征的检测与处理,甚至已有厂商对细分病症人群进行关注。
国际机构研究认为,医疗是可穿戴设备最具前景的应用领域,并预测医疗保健类产品至少能占可穿戴设备市场50%份额。有机构预测,跟医疗紧密相关的可穿戴设备将呈现一个爆发式的增长,中国这个庞大的市场,使得可穿戴设备在医疗健康领域发展空间广阔。
苹果公司去年下半年就开始招募在医疗传感器领域内的顶尖精英加入,试图将无感知血液检测技术应用到可穿戴智能设备上,以实现医疗检测技术和健康监控指标在移动智能终端设备上的无缝链接。无独有偶,另一巨头谷歌也对外宣称将积极备战可穿戴设备在医疗领域的应用。
目前市面上大部分可穿戴医疗设备,都实现了部分健康数据的采集,比如心率、运动量、睡眠时间等,但在数据的系统管理和潜在价值挖掘上做得还不够。可穿戴设备要想在医疗上真正发挥作用,必须要在数据管理上下工夫,逐步与医疗机构建立完善的大数据库。
目前在中国,医疗可穿戴设备,主要是以技术为主导,资金到位先开发出一款产品,然后再投到市场上看反响。
“从医疗设备的创新过程看,美国是以医生和医疗机构为主导的,针对在临床实践中遇到的各种各样的问题,医生提出想法后与技术人员反复沟通,产品开发出来后就有需求,直接就可以推到市场上去。”对此,中国移动研究院首席科学家许利群博士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