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智能硬件 > 智能硬件
[导读]不出所料,9 月 2 日的 IFA 2017 展会上华为正式发布了麒麟 970之后,全球首款移动AI芯片瞬间成为了行业内外热议的焦点。除了麒麟970在算力、能效领域本身的提高外,此次更多的关注点集中在这款芯片搭载了全新的NPU(Neural Processing Unit,神经处理单元),从而获得了人工智能领域的运算与处理能力。

不出所料,9 月 2 日的 IFA 2017 展会上华为正式发布了麒麟 970之后,全球首款移动AI芯片瞬间成为了行业内外热议的焦点。

除了麒麟970在算力、能效领域本身的提高外,此次更多的关注点集中在这款芯片搭载了全新的NPU(Neural Processing Unit,神经处理单元),从而获得了人工智能领域的运算与处理能力。

在大量的媒体报道与解读当中,都将麒麟970的移动AI芯片身份称作影响AI格局,甚至拉升中国整体AI影响力的大事。

但排除“中国领先”的民族情绪和相对空泛的战略思想,搭载NPU的移动芯片究竟能为用户和市场提供什么样的价值?

这是我们追问移动AI芯片的第一个问题:面对更高的成本,消费者将因何为AI买单?

我想,所有回答都应该开始于一个朴素的论断:麒麟970作为首款移动AI芯片,有可能让AI计算重回终端。

产业的虚幻之舞:云计算并非AI标配

这里所谓的“重回”,并不是说AI运行原本就在终端,而是在常识上讲,AI在学习能力、复杂任务处理能力、精准配合能力上的技术特征,都应该是发生在终端上的。但一直以来我们看到的AI计算,却基本由云端计算来提供。

这里涉及到的一个AI领域的现状,也是我们进一步解读麒麟970的基础。所以我们不妨停留一下,看看人工智能与其背后硬件间的关系。

我们知道,AI在众多层面上都呈现出了全新的运算关系:更趋近现实世界的运算目标、更复杂的算法以及分布式的任务处理方式,这都让传统的CPU难以负荷。一方面机器学习等AI任务需要更大的算力和能效,另一方面传统运算处理方式在进行AI任务的矩阵乘法等运算时指令步骤过多,也有点“驴唇不对马嘴”的意思——所以AI的工程化和实用化,必须要独立的硬件支撑。

提供高能效、高运算精准度和识别度的AI芯片与运算架构,近几年已经成为了行业巨头的共识。谷歌的TPU在AlphaGo上一战成名, 加入 Tensor Core 结构的英伟达 Tesla V100成为其股价上涨的兴奋剂,都是AI芯片给行业带来的美好回忆。

(体型确实不适合民用终端的Tesla V100)

但这些专注AI处理的芯片与硬件体系却有一个共同的特点:计算在云端完成。

各家如此默契的将AI芯片与云计算联系起来,售卖计算服务而不是硬件,内中当然有很复杂的原因。首先这一类为了特定应用与算法打造的芯片价值不菲,并且这些芯片集成了大量的固件,体积和重量都不小,也很难安装在终端当中,自然造成了商业化的可能极具降低。

除此之外,硬件与互联网巨头对于自身业务的把控也是终端AI计算迟迟不出现的原因之一。无论是谷歌还是英伟达、微软、高通,都致力于推广自身的云服务业务和平台化业务。缺少自身的硬件场景支持商业路径,芯片巨头当然更希望用户群来为自己的核心业务付费。

加上技术难度和对商业成本的控制,AI逐渐在人们认识里成为了一个由云计算完成的任务。但事实上,这只是技术把控者出于产业利益做出的行为。从常识角度来讲,云计算对AI价值巨大,但绝非AI的标准配置。

梦幻海滩和私人城堡:AI回归终端计算的价值逻辑

也许无人驾驶是一个理解云计算与端计算AI的最好示例:试想行驶中发生了以外,无人驾驶汽车必须紧急避险。这时假如AI需要将收集的道路和车辆信息上传云端,获得结果后再进行处置…恐怕黄花菜都凉了,所以必须在车辆的智能体内部完成数据收集和处理。

同样的道理,在手机中也是一样——甚至手机作为与生活的全连接场景,对终端运行AI的需求更加多元与基础化。

我们可以从内外两个层面来审视手机终端运算AI任务带给用户的价值。

从手机场景与应用的链接维度看,AI应用的价值目前体现在三个领域:视觉领域(图像、视频和VR/AR等)、语音领域(语音交互、翻译等),以及对用户的学习和理解。

可以想见,这三个领域不仅囊括了很多新应用价值产生的空间,也对现有主流应用构成了有效的延展与补充。根据数据显示,麒麟970当中,以台积电10nm工艺,集成了一个8核CPU,一个12核的GPU,以及控制摄像头的双ISP模块。此外最主要的就是处理AI任务的NPU模块。

在提供整合算力的基础上,其中CPU负责通用计算任务,GPU负责图形处理计算,而NPU则提供神经网络运算能力,解决需要卷积计算等运算方式的AI任务。换言之,明确的任务指向架构给AI应用提供了最大化的能效比配比与独立运算空间,虽然这样达成的运算效果较比云计算加持的AI芯片应该有较大差距,却给在终端上完成AI应用工程化提供了条件。

对于用户来说,独立的AI运算单元最有可能带来三个层面的应用感提升:

一、从无到有的AI应用:云端进行AI计算再传输到终端,很多时候不是计算效率的问题。而是一来一回的计算过程让应用本身卡顿严重,甚至无法达成使用条件。基于终端的AI计算则可以凭借能效和性能的提升带动AI应用从无到有。

根据发布数据,麒麟970的架构在处理同样的AI任务时,得到了50倍能效和25倍性能提升。比如图像识别速度可以达到2000张/分钟。更快的速度不仅是流畅性能的代表,更多是对AR、动态捕捉这类泛AI应用临界值的突破。虽然目前我们还无法预测麒麟970对应的具体应用案例,但应该有不少此前无法达成触发条件的应用在mate10等搭载机型上诞生。

二、现有应用的升级与延展:无论是微信这样的超级应用,还是今日头条这样的内容平台、美图这样的图片处理软件,都在打AI的牌。这或许说明通过AI来了解用户,提供针对服务和体验升级已经成为现有软件突破体验瓶颈的良方。

但由于手机环境的限制,社交、内容、图片处理,甚至游戏等应用都难以大量释放AI功能,因为没有对应的运算环境,可能造成大量能耗和流量浪费,从而出现过犹不及的局面。而终端运行的针对性AI计算能力,或许可以解决这些问题。语音、机器视觉和机器学习的延伸,在可预见范围中是很多已有手机功能进化的必经之路。

三、瞬时与无网体验加强:以拍照、图片处理、游戏为主的AI功能,在用户交互的逻辑上是完全的闭环。并且非常强调体验感与配合度,但假如这些领域的AI处理需要大量依靠云计算的话,那就会造成用户指令响应普遍需要延迟,但假如放弃AI又会造成功能上无法进步,很容易造成应用开发者的进退失据。

终端进行AI计算,最基本的特征是完成了无距离运算,可以在获得AI体验的同时避免延迟,也就让这类应用的体验度跟上了用户需求。另一方面,终端计算AI也可以避免在断网或者网络信号差的情况下AI功能失灵——试想一旦断网你的自拍就变丑了,那简直天理难容!

应用角度的价值之外,AI计算回归终端,对内也是对用户数据的保护。

我们知道,苹果的众多官司与纠纷,都来自用户数据大量上传云端造成的泄露。但siri等智能交互又必须依赖收集用户数据,造成了一个手机产业的悖论。而破解方式也很简单,不上传云端,本地完成处理用户数据就成了。

把AI运算放在终端内部,可以保证智能体学习用户、了解用户,并以训练数据生成独特体验的能力。同时也确保了用户数据与隐私始终存放在终端里,不会造成泄露和被暴力读取的可能。

如今的手机已经变成了强内容生产工具,用户可以以AI为助手完成各种各样的内容生产。这些内容上传云端始终不安全,也没有法律依据来支撑,所以就近在终端内部完成处理近乎是唯一的妥善方案。

从更终极的目标看,随着技术的升级,AI必然要从云端一步步回归终端。因为AI的本质是对人脑的仿生研发,追求极致化的神经元控制与最短距离反应。所以终端AI,或许可以说是人工智能从名到实的关键一步。

形象一点来说,AI计算回归终端就像构筑了一片海景别墅。对应用来说,接入了无限多风景的想象可能,让外界非常梦幻。对用户则构筑了更加严实的私密城堡,确保用户的安全与隐私不被侵犯。

反之,放任AI计算停留在云端的话,应用就像困在城堡里,画地为牢;而用户却像睡在海滩上,大敞遥开——反正都不是什么好的体验。

手机AI的未来在打破线性发展

近三年以来,手机领域的摩尔定律暂停和产业竞争同质化,成为了行业的主旋律之一。

学界的很多声音认为,手机更新换代速度的暂缓和产品天花板,似乎是因为智能手机被高度定式化了。手机厂商出于用户洞察和战略竞争考量,从硬件架构到运算体系都严密遵循一套体系,导致手机很难发生定义上的突破,也难有实质性的新能力出现。

这被称为智能手机的线性发展阶段,手机上的一切都按照固有领域前进,不能绕道也不能自创新路。而AI技术的出现则被广泛视定为智能手机打破线性发展的变量。但云计算驱动的手机AI应用面临着几个问题,比如产业线索太过冗长、技术坚壁带来的应用开发成本、手机环境缩紧了开发空间等等。在这个逻辑上讲,创造新的手机应用体验,必须以终端计算的支撑能力作为前提条件。

举个例子,此前谷歌用力推广,却最终饱受吐槽的AR应用Tango。其问题之一在于捕捉环境的错误率过高,相对复杂一些的画面场景就容易出错。而背后的原因在于硬件环境支撑能力不足,无法在复杂的算法与流畅的体验之间达成平衡。

在终端完成AR运算,可以获得更高的运算效率,并且凭借AI处理能力来取得更好的环境分析、动作分析和物理条件识别。在体验升级的同时,可交互的玩法想象也突然之间多了不少。实质性提升手机功能的体验是否就蕴藏其间,也是不好说的事。

总之,麒麟970作为移动AI芯片的价值在于打破开发者对固有手机部件的想象界限,从而绕开产业线性发展的死循环。

当然了,这个计划任重道远,而且需要众多力量和因素加入进来。

进化要素:移动AI芯片的生态丛林

我们看到,麒麟970发布时宣布未来将进一步开放生态,引入合作伙伴加入。实际上这可以说是未来控制AI手机生态的关键一环。毕竟现在仅仅能部署在高端产品中,且用户认知模糊的移动AI芯片,最迫切的需求是以手机应用性打开市场局面。

而这一切的基础,在于以多元化合作的方式,打造基于终端运算的手机AI生态。

这里要说明的是,所谓终端AI运算绝不可能单纯的发生在终端上。从麒麟970的性能上看,基于高性能计算的任务和算法依旧必须依靠云端。而二者协同组成结构化网络恐怕是手机AI最好的达成方式。

除了与云端协作,手机AI还必须打造出一套优质的OS生态,在接口和兼容度上迎接有创意、敢于打破常规的AI应用。并且要保证应用与硬件衔接,这都要求芯片在架构上有强大的兼容性和开放秩序。

当然,商业层面的合作也至关重要,如何促使已经形成定势的开发者转投华为带来的终端AI生态、如何达成国际化的开发群落,甚至如何与其他手机品牌组成共享机制,都将是制约未来手机AI发展的关键因素。

总之,麒麟970提供的终端AI计算能力并不是已经水到渠成。它的核心价值在于打破了不合理的产业规则,让“手机+AI”的命题回归到了被放逐多时的常识理性当中。而摆在移动AI芯片面前的,有充分的利润诱惑和产业变局空间,但同样有大量的未知因素与不确定性。

只能说,一切刚刚是开始。但面向普通用户的AI回归终端计算,确实是一条至关重要道路的开始。

本站声明: 本文章由作者或相关机构授权发布,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本站亦不保证或承诺内容真实性等。需要转载请联系该专栏作者,如若文章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
换一批
延伸阅读

成都2024年6月12日 /美通社/ -- 近日,纳斯达克上市公司蓝帽子互动科技娱乐(Nasdaq:BHAT,以下简称"蓝帽子")与四川金盈合实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金盈合")宣布签署框架合作协...

关键字: 供应链 AI GROUP NAS

北京2024年6月12日 /美通社/ -- 近日,由中国美国商会(AmCham China)主办、以"构建可信的企业级AI"为主题的研讨会在北京正大中心举行。中国美国商会会长何迈可(Michael Hart)、正大中心写...

关键字: IBM AI THINK AI技术

小瓦AI答是OpenHarmony专属智能问答助手,由Laval社区与深思考公司联手打造。作为一款智能问答助手,小瓦AI答致力于为开发者提供在线智慧答疑服务,帮助开发者们轻松获取所需知识,并且通过不断迭代进化与开发者们共...

关键字: AI 人工智能

Jun. 11, 2024 ---- 根据TrendForce集邦咨询最新研究指出,2024年全球笔记本电脑出货量仍受到地缘因素与高利率抑制市场动能的影响,整体而言,入门款消费及教育的换机需求为上半年推动市场的积极因素,...

关键字: AI 笔电

柏林2024年6月11日 /美通社/ -- 据德国汽车行业协会(VDA)的最新消息,去年德国生产了127万量电动汽车(BEV和PHEV),其中95.5万辆是纯电动汽车。这使得德国成为欧洲生产电动汽车最多的国家。预计今年德...

关键字: 电动汽车 BSP 纯电动汽车 AI

上海2024年6月11日 /美通社/ -- 由生成式人工智能(AI)驱动的临床阶段生物科技公司英矽智能宣布,继2023年11月启动自研药物ISM5411在澳洲的1期临床试验后,已于日前完成该候选药物在中国1期临床试验的首...

关键字: HD ISM AI 人工智能

6108人参会参展,102个展位,20个分会场,209万关注 上海2024年6月11日 /美通社/ -- 2024年5月14-15日,SSCL第七届亚太智慧供应链与物流创新博览会暨2024第十五届上海国际物流节在张江科...

关键字: AC AI COM ASSOCIATION

最近,在 ChatGPT 和 Bard 等公司的引领下,生成式 AI 掀起了热潮,企业越来越多地寻求了解该技术的用例。现在是围绕人工智能的力量展开对话的好时机,但生成式人工智能并不是什么新鲜事。十多年来,生成式建模(即生...

关键字: 人工智能 AI

全链路赋能净零智造,共“碳”共赢净零未来

关键字: 碳中和 AI

在人工智能 (AI) 的动态格局中,两项突破性技术—— 大型语言模型 (LLM)和检索增强生成 (RAG) ——因其在理解和生成类人文本方面的变革潜力而脱颖而出。本文对 LLM 和 RAG 进行了比较,阐明了它们的机制、...

关键字: 人工智能 AI
关闭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