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BM等开发出“全球最小的磁记录元件”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美国IBM公司与德国激光技术研究所CFEL(Center for Free-Electron Laser Science)于德国时间2012年1月12日宣布,双方通过将原子逐个增加的方式开发出了全球最小的磁记录元件。可通过12个原子实现1bit的记录。据介绍,记录密度约相当于10TB/英寸2,相当于最新硬盘驱动(HDD)技术的100倍。现已在2012年1月13日的学术杂志《Science》上发表了论文。
该记录元件是使用IBM的扫描式隧道显微镜(STM),将铁(Fe)原子逐个排列后制作而成。具体来说,将6个Fe原子拍成一列,两列就能够存储1bit,16列就可以存储1B的数据。存储1B所需要的面积仅为4nm×16nm。
IBM等介绍说,能制成这种极小记录元件的原因在于利用了Fe的反铁磁性(Antiferromagnetism)。反铁磁性是指相邻原子的磁矩方向相反的性质。IBM从10多年前就开始研究利用反铁磁性的记录元件,不过原来一直采用钌(Ru)。
新的磁记录元件通过使用STM进行数据的写入和读取。写入时使用STM向由两列原子构成的记录元件加载电子脉冲,由此改变磁化状态。读取时加载更为弱的脉冲。不过,要想达到实用水平,还需要花费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其原因之一是温度问题,截至目前只有在5K(-268℃)的极低温度下才能稳定保存数据。
采用STM进行写入和读取时的示意图。由Fe原子(绿球)构成的记录元件,在氮化铜薄膜上制成。Cu原子用黄球表示,N原子用蓝线表示。图:CFEL的Sebastian Loth
IBM排列了五个控制各个bit的“1B”,表示成“THINK”。例如,最左侧的bit列“01010100”按照10进制为“84”,即为ASCII代码的“T”。图:IBM
此次IBM等除了制作小型磁记录元件这一目的外,还有另一个目的,那就是确认当减小磁记录时,传统电磁学可以应用到何种程度。此次证实当原子少于12个时,由于量子效应bit信息会变得不确定。(记者:野泽 哲生,《日经电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