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晶硅发展关键是完善工艺 需求仍在逐步增长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多晶硅价格的大幅度下降,使得太阳能电池成本也大幅度降低,这将进一步促进光伏发电的普及,使光伏发电成本有望在2012年前后降至每千瓦时1元左右,在2015年前后降至每千瓦时0.6元-0.8元。随着我国鼓励绿色清洁能源产业发展政策的相继出台以及多晶硅价格下探导致太阳能电池成本进一步下降,我国光伏产业仍将呈现快速发展态势,现有的光伏电池企业也还将继续扩产,对多晶硅的需求仍会上升。因此,国内企业应该不断完善多晶硅生产工艺,提高技术,以满足未来的需求。
多晶硅需求仍在逐步增长
●国内多晶硅企业宣称的产能与实际产量有较大差距。
●2010年我国多晶硅将基本达到供求平衡。
据行业最新统计,2009年国内光伏发电总产量达3500MW,其中薄膜太阳能电池产量为100MW,硅太阳能电池产量为3400MW,按每瓦需要7克~8克多晶硅计算,则需多晶硅2.5 万~2.7万吨左右,加上半导体的需求,我国目前多晶硅年需求应在3万吨左右。目前国内多晶硅已建产能在6万吨左右,2009年产量达1.9万吨左右,因此,实际多晶硅还有近1万吨左右的缺口。到2010年多晶硅产量可达3万~4万吨左右,供求基本达到平衡。而企业要把全部产能发挥出来,是必须以赢利为前提的。在目前条件下,那些生产技术不完善、不具备技术和资金实力、没有环保措施的企业,所宣称的产能要真正实现还不太可能。
正是由于人们对多晶硅价格下降的预期,多晶硅价格从去年第四季度以来直线下降,尤其在2009年第二季度跌到每公斤60美元的低点,其后一直在每公斤60美元-70 美元的价位之间徘徊。一些成本高、产能只有百吨的小项目已部分停产。实际上现在多晶硅市场是供需基本平衡的。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国内多晶硅实际产能和对外宣称的产能之间存在一定差距,且产能与产量同样存在巨大差距。目前国内多晶硅企业宣称的产能很大,但实际产量并不高。而太阳能光伏市场是不断发展的,光伏需求量会越来越大,同样,对多晶硅的需求也会持续增长。
另外,去年国家相关部门已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促进国内光伏市场的发展,国内光伏市场已逐步启动,这为多晶硅企业创造了新的市场空间。一些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也开始出现了企稳回升的迹象,市场需求也将逐渐恢复。多晶硅企业应抓住这个机遇,加快转型提升,只有这样才能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有专家指出,在当前经济开始缓慢回升的情况下,推动经济发展的新动力将是低碳技术及相关产业。到2030年,可再生能源在总能源结构中将占到30%以上,而太阳能光伏发电在世界总电力供应中的比重将达到10%以上。到21 世纪末,可再生能源在能源结构中将占80%以上,太阳能光伏发电将占60%以上。因此,光伏产业作为一种清洁能源,具有非常广阔的发展前景。
多晶硅发展关键是完善工艺
●提高多晶硅行业准入门槛可减少恶性竞争。
●积极完善生产工艺是企业生存之道。
最近,为了能够让多晶硅产业健康发展,国家出台了严格市场准入,提高多晶硅准入门槛的政策。国内多晶硅企业纷纷表示,该政策的出台,对于规范国内多晶硅市场,引导产业进入良性循环将起到积极作用。作为多晶硅企业,他们将努力提高自身技术水平、完善工艺、实行综合利用、节能降耗、降低成本、提高企业生存和发展能力。国务院出台的调控措施,对国内多晶硅及光伏产业的长远健康发展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多晶硅行业提高准入门槛,对现有企业是个利好,可减少恶性竞争。然而,也绝不意味着进了保险箱,同行之间还有竞争,还要与国外先进的多晶硅企业和优质产品竞争,只有在竞争中才能不断提高和发展自身。包括新光、中能、中硅、赛维等在内的国内多晶硅企业,都丝毫不敢放松,都在积极完善工艺、进行技术改造并采取节能降耗措施。
市场竞争迫使每个企业必须不断进行改造升级,不断做大做强,否则就有被淘汰的可能。尤其是那些以“短平快”方式建设起来的小型多晶硅项目,它们虽然抢占了市场先机,以非常低的建设成本和非常快的速度建起来,并抓住了多晶硅价格处于巅峰的市场机会收回了成本。但是,由于它们自身存在的规模小、技术相对落后、工艺不完善、能耗和物耗高、部分项目不能循环利用、环保有部分不达标等先天缺陷,使得他们的生产成本居高不下。如果多晶硅市场价格进一步降低,他们将面临巨大的生存压力。因此,对于这些企业来说,它们的出路是:积极完善生产工艺,真正实现闭路循环生产,降低生产成本;谋求与大的多晶硅企业合并,求得技术和资金支持,以便完善工艺,降低成本而得以生存;谋求与下游硅加工和光伏企业联合,延伸产业链,稳定产品用户,发挥产业集群优势而得以生存。
上下游企业应相互扶持
●硅材料与光伏企业唇齿相依。
● 材料价格下降将带动光伏发电成本降低。
2008年下半年,多晶硅从每公斤400美元高位“跳水”,2009年第二季度跌到了每公斤60美元的低点,令一大批签订了多晶硅长单的光伏组件企业苦不堪言,许多小型组件企业纷纷倒闭。
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许多光伏组件企业在2008年硅材料奇缺时,与多晶硅公司签订了“对赌”协议。所谓“对赌”指的是在光伏组件企业与上游多晶硅厂签订供货合同后,如果组件企业不按合同价购买多晶硅厂的多晶硅,则多晶硅厂可将硅料卖给其他企业,其中与合同价格的差价部分由光伏组件企业来支付。同理,如果多晶硅厂不按合同供应足够的多晶硅,则光伏组件厂同样可从其他渠道购买硅材料,其中差价则由多晶硅厂来承担。[!--empirenews.page--]
由于2008年签订的硅料长协价基本都在每公斤200美元左右,而2009年以来硅料现货价格直跌至每公斤100美元以下,组件企业无论是否遵守合同都会面临巨额损失。2009年初,国外一些多晶硅大厂已开始拿着当初签订的长单与国内组件企业打官司,组件企业面临生死存亡的考验。
组件企业如果按照去年和硅材料厂商所签长单的价格来执行,那么,国内一大批光伏组件企业都会被拖死,甚至包括一些大型知名企业。而如果不执行合同,它们可能倒得更快。就在最困难的时候,国内主要的多晶硅和硅片供货商,包括江苏中能和赛维等硅料和硅片公司,主动宣布和下游客户重新签订合同条款:约定在合同总金额不变的前提下,通过延长供货年限来提高供货总量,由此变相降低了多晶硅的供货价格———从去年签订的每公斤100多美元大幅降为只有几十美元,这样,大家都有一定利润并能生存下去。
硅料和硅片公司明白,它们与组件企业是患难兄弟,是唇齿相依的关系,在经济寒冬时刻,硅材料与光伏行业上下游企业只有相互扶持、报团取暖,才能真正渡过危机,只有下游的客户活着,自己才有发展的基础。光伏与硅材料的发展是互相依靠、互相促进和互相推动的。
多晶硅价格的大幅度下降,使得太阳能电池成本也大幅度降低,这将进一步促进光伏发电的普及,使光伏发电成本有望在2012年前后降至每千瓦时1元左右,在2015年前后降至每千瓦时0.6元-0.8 元。届时,光伏发电成本将与常规能源发电成本非常接近或相当。在国家绿色能源政策的进一步支持下,光伏产业将具有与常规能源相竞争的能力,并将具有更为广阔的市场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