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D背光模组产业发展现状及趋势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LED背光液晶显示器因具有节能、高画质、长寿命及环保等诸多观点,已成为中日韩,包括台湾和香港等产业界关注的焦点。自2004年Sony推出第一款以LED为背光的液晶电视开始,LED器件技术、性能不断提高,国内外各种LED背光技术研发也全面开展起来,并不断走向深入。
背光模组(Back light module)是液晶显示器面板的关键零组件之一,约占面板材料总成本的20%~35%。背光模组三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光源、导光板、光学膜,占整个背光模组成本的72%。光源就是灯管。导光板的作用是将线光源雾化成面光源。光学膜的主要作用是凝聚光线,提高亮度。其中光学膜最昂贵,占到背光模组成本的44%,导光板占16%,灯管占12%,其他如灯罩、外框等占28%。
背光模组从背光源上来讲,又可以分为CCFL和LED两大类。目前LED正在取代CCFL,迅速占据市场主导地位。
日韩台LED背光模组产业发展现状
全球背光模组零组件主要供应商按零组件分,棱镜片有3M、日东电工、三菱。导光板有旭化成、三菱镙萦、Kuraray;冷阴极管有Harison、West;扩散板有惠和、Tsujiden、SKC等。光学膜主要是增亮膜,美国3M拥有增亮膜的多项专利,其产品占全球市场的75%左右。日本日东电工能够制造类似的增亮膜,不过品质稍差于3M。日东电工市场占有率为20%。三菱化工目前正对增亮膜进行研究,已经推出少量产品,性价比不如3M和日东电工,基本上没有市场占有率。导光板市场基本由三家日本公司把持,据IEK统计数据显示,市场份额分别是旭化成45%、三菱Rayon35%、Kuraray18%。
而背光模组厂大多在台湾,皆因全球电子产品有90%的在台湾代工。目前,台湾的背光模块厂包含中强光电、辅祥、瑞仪、科桥、和立联合、大亿、慧炬、福华、环宇、盛美、大安、奈普等等。其中中强光电生产导光板的历史较为悠久,2011年第二季度其LED背光电视模块出货渗透率已达45%,LED背光液晶显示器模块出货渗透率达48%,LED背光NB模块出货渗透率达99%,主要客户为友达奇美及彩晶;辅祥为友达集团旗下背光模组大厂,2011年投资7.5亿元新增五条导光板生产线,产能扩增38%,新产能全数开出后,导光板合计月产能达9000吨,是仅次于奇美的台湾第二大导光板厂,主要客户为华映;瑞仪为NB背光模块领导厂商,其背光模块产品主要基于高速射出成型导光板技术基础,2011年全球市占率超过30%;大亿主攻中国大陆白牌和美系客户。
随着CCFL背光被LED背光逐渐取替,台湾的背光模组厂商为应对市场的变化积极转生产方面,和面板厂商或品牌厂商合作,以获取更多订单,但产能转移是趋势,随着大陆高世代液晶面板线的建设和量产,台湾的背光模组厂商积极进驻大陆市场。
中国大陆LED背光模组产业现状及发展趋势
CCFL时代,中国大陆由于上游面板产业链的薄弱,背光模组产业没能获得很好的发展,LED时代将是中国背光模块产业加速发展的一个有利时机。
为了扭转在LED液晶时代的被动局面,包括创维、TCL、清华同方在内的国产巨头都开始加入到LED产业链的投资中来。TCL集团与台湾中强光电在LED背光模组领域建立合资公司后,又与友达光电建立了惠州双王光电,该公司主要生产LED背光模组。2010年8月,清华同方宣布其在沈阳投资建设的规划设计产能为200万台的4条LED背光源液晶显示模组生产线完成调试工作,进入批量化生产阶段,成为国内LED背光源市场的主供应商之一。
作为国产平板目前市场占有率最高的创维和海信,也是最早在LED产业布局的企业。除了海信自主开发的LED背光模组得到电子信息产业基金扶持外,创维的LED背光模组2009年的出货量已经基本自足,这将使国产彩电企业对LED液晶产业链的控制率从此前的30%提高到70%。在LED产业链布局稍晚的国产平板巨头终于加入到弥补上游短板的行列中来。
2010年底平板电视能效比标准出台,CCFL背光液晶电视因为能耗过高,加速了被替代的进程。2011年底,进入家电市场5年的CCFL背光液晶电视正式在一线城市全面退市。LED背光液晶电视从2011年上半年开始,占创维、康佳、海信、TCL等多家彩电生产厂商全部产能的一半以上。TCL集团有关人士表示,“液晶替代CRT至少用了6年时间,而LED替代CCFL的速度显然超出了我们的预料,看起来不用3年。”
TCL集团之前在LED封装领域与韩国大韩电光成立了TCL莱德电光科技公司,但是在LED液晶直接相关的背光模组领域布局稍晚,虽然与中强光电合资成立了背光模组公司,但自身产品依然以CCFL背光为主。为了弥补在LED背光领域的短板,从2010年初TCL就开始加大在LED背光研发领域的力度,与友达签署了合作协议,其从友达采购的液晶面板将全部送到双方合资的双王光电来加工成LED背光模组,而从三星、夏普等采购的面板则依然由其与中强光电的合资公司来加工。
与此同时,海信加大投资对其LED背光模组生产线进行扩产;康佳收购了深圳一家民营LED封装工厂;清华同方除了已经投产的沈阳LED背光模组基地外,还出资5亿元成立全资的同方(南通)半导体有限公司,从事LED背光源模组及LED照明产品的生产开发业务,布局完整的LED产业链。该项目投产后清华同方的LED电视产能将得到大幅度扩充。
针对国内背光源的发展,京东方科技集团中央研究院副院长王刚建议:首先要以技术开发为主,不要作技术的跟随者,不要作产品的加工商,要做产品的设计商、开发商。其次要做好市场定位,开发适合国内市场的新产品、新技术。在保证国内市场占有率的同时,向国际市场拓展。国内的背光目前只是停留在设计组装的阶段,背光上游产业链并没有完全建立起来,尤其是科技含量高、产品附加值高的部分依然被国外所控制。专家表示,背光源方面,国内企业应该重视新技术和新产品的研发。加大对研发的投资力度和管理,提高创新性,加快量产的步伐,推动整个产业的快速发展。
全球背光模组产业发展趋势
从液晶显示的制造角度出发,可以把整个产业链划分成面板、背光、模组、终端四个环节。目前中小尺寸面板基本上已全部采用LED作为光源,随着光效、价格等阻碍因素得到缓解和解决,大量LED被安装到大尺寸背光模组之中,其主流地位已经站稳。而且随着LED的大量被采用,有越来越多的技术如动态背光控制技术、超薄技术、散热技术被应用到背光模组之中,使背光模组产业逐渐改变了以往劳动密集型的特点,具备了越来越多的技术附加价值,在产业链中的作用也越来越明显。就全球背光模组产业发展趋势来说,主要表现以下几个方面:[!--empirenews.page--]
一、LED背光正式成为市场主流
背光源LED是CCFL的有力替代者。随着LED技术的成熟及成本的不断下降,LED背光模组在LCD中的应用率逐年上升,2009年,LED背光液晶电视全球渗透率不足1%。2010年,LED背光液晶电视全球渗透率却猛增到18%左右,全球液晶电视出货量大约达1.9亿台。同年,平板电视能效标准实施,把大陆市场中的LED背光液晶电视推向了巅峰,也是全球电视市场的拐点。而据市场研究机构Displaybank发表的最新报告指出,2011年第四季整体LED背光液晶电视(LCDTV)出货量达到3220万台,占据整体LCDTV出货量的52%,搭载LED背光模组(BLU)比重超过CCFL,以年度来看,2011年整体LED背光LCDTV出货量达到8970万台,占据整体LCDTV出货量的44%。笔者预计2012年、2013年全球LED背光电视出货渗透率将分别上升至60%、75%。
近两年来,由于LED得价格快速下跌及在消费者追求轻薄省电的风潮下,笔记型电脑率先使用LED背光技术。接着电视也开始积极引进LED背光源,三星、新力等电视大厂力攻LED背光电视,揭示LED背光电视的时代已经来临了。
1、低成本LED背光源2012年将进一步发展
DisplaySearch研究报告指出,2012年LED背光将被广泛地应用在1英寸到70英寸液晶显示器中,同时有340亿颗LED会用于液晶显示器背光,数据表明了LED背光源对于LED的庞大商机。报告还指出价格一直是阻碍LED背光普及的一个重要因素,但LED背光模组成本的下降幅度超过了传统CCFL背光模组。随着更多厂商对LED背光技术的研发,其成本价格正在逐步下降。为了刺激LED背光产品的销售,LED背光模组的设计纷纷朝向低成本、降低亮度等方向发展,使得2011年的LED背光电视主流背光设计从原本的侧光式规格、转换为直下式规格。以32英寸直下式机种为例,LED的使用颗数将可从原本的80颗一口气减少到35颗,加上直下式背光设计不需使用昂贵的导光板,仅用扩散板即可,因此在背光模组材料成本上更可拉近与CCFL机种的差距,预估至2012年下半年与CCFL机种的背光成本价差将可望缩小至10美元以内。DisplaySearchLED背光部门主管KevinKwak指出,研究表明40英寸液晶电视LED背光模组的成本价格将下降到100美元,和CCFL背光模组的价格差距将从2009年初的3.7倍降低至2.8倍。其关于LED背光模组成本下降预测如下:
从CCFL到LED,是技术的进步和普及的结果。LED应用给背光带来了颠覆性的变化:3M已经研究出不用导光板或膜片,甚至两者都不需要的背光系统。新型导光板是一张0.2mm厚的塑料薄膜,配合LED光源可以基本取代原有的导光板、扩散片及棱镜膜等部件的功能,使小型液晶设备的背光厚度减少一半以上,而且组装也更简便。其中一款膜片中间使用了折射率接近空气的纳米胶水,将以前必须使用空气隔开的扩散片、棱镜膜和反射偏光片等材料粘合成一张膜片,实现了传统膜片无法做到的系统结构。
2、大尺寸LED背光企业加速发展
随着中国液晶电视市场的不断增长,LED在大尺寸背光源中渗透率不断增加,未来几年中国背光模组产业有望得到迅速发展。受此趋势的吸引,本土企业抓住商机开始涉足大尺寸背光模组的生产制造,众多日韩及台湾地区企业也纷纷至大陆投资建厂。同时,国内各大电视厂、液晶面板厂基于垂直整合策略考虑也不断向背光模组制造领域延伸,逐步形成中国液晶模组生产领域的三大势力。这三方未来的竞合关系将是中国背光模组产业一段时期内的主旋律,也关乎中国整个LED产业和液晶显示产业的健康与发展。同时,三大势力布局中国LED背光模组产业,也决定着全球背光模组产业未来的竞争格局。可以预见,背光模组产业版图面临重整。
二、面板、品牌整机厂商进行背光模组资源整合
随着面板厂的规模愈来愈大,面板厂希望投资或收购背光模组厂商,掌握产能供应,尤其是进入门坎较低的电视背光模组,往往是面板厂切入自组的首选。
整体来看,目前对发展液晶背光模组需求最强烈的可能就是电视整机厂或液晶面板厂了。由于近年来液晶显示产业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企业只有不断加强垂直整合力度,才能有效解决与国际大厂争夺关键原材料问题、成本降低问题、产品差异化问题等。从当前产业发展形势上看,内制化(inhouse)与垂直整合日益盛行。电视厂和面板厂也具备更多的运营资源和经济实力。因此由电视厂、面板厂组建液晶模组厂,或者为电视厂、面板厂配套生产,最终形成产业集群,将成为未来LED背光模组产业的主流经营模式。
因此,现时的LCDTV代工已不像过去的纯代工,随着越来越多面板厂商与下游整机及品牌厂商合资建厂,平板电视产业供应链的业务模式,也正从传统面板(ARRAY、彩色滤光片、cell)、背光模组、LCM液晶模组、系统整机各段分开运作,转移到MIB(背光零组件和液晶模组整合)、BMS(背光零组件、模组零组件、电视机械零组件整合)等新模式。
但当供应链业务模式发展到BMS,对于电视系统或品牌厂商来说,就变成要同时针对背光源、背光板、液晶模组、系统整机进行供应链的全方位管理,至于能否适应新角色,还有待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