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微软刘劲松:伟彦Surge Tab PH-101免费搭载Office

    元器件交易网讯 11月11日报道 伟彦公司于今日14点,在国家会议中心隆重推出升级版平板电脑伟彦Surge Tab PH-101,该系列产品融合了微软与英特尔两大巨头的最新产品和技术。发布会上,微软大中华区客户总监刘劲松亲临此次发布会。嘉宾微软大中华区客户总监刘劲松在发布会上透露到:“其实,我也是第一次参加基于英特尔Bay Trail平台产品发布;同时,伟彦Surge Tab PH-101将搭载免费office。在此,我期望伟彦Surge Tab PH-101今年能做到平板销量第一。”伟彦SurgeTab PH101采用10.1英寸屏幕设计,搭配IPS屏幕,可视角接近180°;Bay-Trail-MN2910 1.6GHz四核心处理器、2MB二级缓存,性能不仅卓越,而且功耗则更低。此次伟彦与微软达成深度合作,在SurgeTabPH-101上搭载了Windows8操作系统,让PH-101瞬间开启全能应用,商务娱乐无所不能。元器件交易网正在图文直播,观看直播请点击:http://news.cecb2b.com/2013/1111/1482657.shtml

    半导体 OFFICE SURGE 微软 元器件

  • 欧洲主要光伏市场现状速览

    根据多家市场研究机构的发布的数据,2013年,亚洲市场有望领衔全球光伏装机量增长之首,规模可至15GW,大于欧洲市场规模的预测值13GW。2013年欧洲市场光伏装机占比会下降到35%左右,因为意大利、西班牙、德国等传统光伏大国下滑非常严重,年度光伏装机量普遍从高峰期间的7~9GW下降到2~4GW,产生了大约10GW的空白。相比之下,部分增长潜力大的国家如法国、英国等并没有保持连续增长势头,甚至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后退,欧洲光伏市场因此雄风不再。法国鼓励安装小型系统,拉低总需求量2013年一季度法国光伏装机量仅有88MW,同比下降76%,创下2009年以来法国单季度需求量的最低点,二季度法国光伏装机量也仅有120MW左右,三季度总光伏装机量尚未发布,但估计也会保持在100MW左右。为何2013年法国光伏装机量如此惨淡?据了解,法国从2013年开始对本国光伏政策作出了调整,鼓励安装小型光伏系统,根据最新的调整政策,法国政府对小于100kW的屋顶光伏系统上调5%的补贴额度,同时对大于10MW的光伏系统下调20%的补贴额度。受此影响,法国小型系统和大型系统的光伏装机数量发生反转,以一季度为例,Q1法国单个光伏系统的平均规模大幅下降,几乎一半的光伏系统装机规模保持在36~100kW之间,而相比之下,2012年法国大多数光伏系统的规模都在250kW以上。如果装机数量变化不大,而装机规模骤降的话,总体光伏需求量肯定会被大幅拉低。在此,我们不妨以中国为例,探讨一下不同种类的光伏系统对某一国家光伏需求量的影响有多大?中国光伏装机量2013年预计达到8GW左右,几乎全都是大型地面电站在做支撑,澳大利亚光伏总的装机量超过100万个,但总体规模也就是3~4GW,以此类推,如果中国单个光伏系统的容量和澳大利亚相当,那么中国8GW的容量会诞生出200万个光伏系统。实际上,中国光伏装机数量也就保持在1000~2000左右,大型地面电站少则10MW,大则200MW,单个大型光伏系统相当于3000~60000个民用光伏系统的装机量,这也是为何专家始终认为,大型光伏系统将在未来五年占据主导地位的重要原因。2014年国家能源局将分布式光伏装机量定位为8GW,实际上中国的这些分布式项目在国外看来无疑不属于大型光伏项目,因为很多光伏项目的装机量都超过了10MW,名为分布式实则还是依赖于大型项目做支撑。话题再转回法国,法国将重心转向小型光伏系统对本国光伏产业的打击巨大。调查数据显示,法国光伏产业过去十年创造了3.5万个就业机会,由于产业前景不明朗,法国最近几年丧失了15000个就业岗位,大量企业陆续破产,融资环境和行业规范也不容乐观。无奈之下,法国光伏行业被迫“上书”法国环境部长等政要,建议重新审查之前制定的光伏政策,挽救本国光伏产业。部分人士建议法国政府从2014年开始,对大于250kW的项目采用新的招标方式或补贴方式,还有部分人士建议法国政府对新建光伏项目给予10%的税收减免,以使得法国光伏装机量每年能够保持在1GW左右。鉴于今年光伏市场的不良表现,明年法国光伏市场或许会强一点。英国光伏2013年季度性下行,2014年Q1或出现抢装高峰英国2013年前三个季度光伏装机需求同比增量明显,但环比下滑趋势严重,前三个季度的光伏装机量大约分别为500MW、440MW和200MW。直观分析,英国光伏波动的原因和法国一样,也是在系统类型方面发生了反转,2013年三季度英国70%的光伏系统来自于屋顶项目,而一季度80%的项目则属于地面大型光伏系统。详细来看,英国三季度光伏装机量下降是因为中欧贸易战争限制了英国获取廉价光伏组件的机会,英国光伏制造业一直薄弱,严重依赖国外进口,当中国一线企业输欧产品遇阻时,二线企业的产品有增长势头,但是英国应用二流产品的光伏电站不符合当地的补贴要求,二流产品更多的被应用在了屋顶光伏电站方面,因此导致英国三季度大型地面电站和屋顶电站的装机数量出现反转。不过,市场研究机构认为,英国光伏装机量会在2014年一季度迎来装机高峰,2013年三季度光伏需求量预计为370MW,2014年一季度光伏装机量则会上升到740MW,届时英国总的光伏容量会突破4GW。英国光伏接下来两个季度表现出色,这也是政策调整引发抢装的结果。据了解,英国光伏刺激政策共分为三类,包括FIT(feed-intariff)、ROC(RenewableObligationCertificate)和MCS。英国政府将来2014年4月1日之前下调对ROC的补贴力度,这对大型地面光伏项目影响严重,相应的抢装现象不可避免。英国因为激进的政策一直被认为是非常有潜力的光伏市场,不过最近的一系列事件表明,英国政府暂时没有保持光伏高速增长的欲望,他们害怕步西班牙、德国和意大利光伏发展的后尘。相反,英国似乎想要效仿法国,创造一个中等规模的光伏市场。此外,虽然核电投资成本高,具有环境污染的风险,但英国和法国一样对核电重新显示出了浓厚的兴趣,这或许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光伏产业的发展。2014年欧洲市场总体需求继续走下坡路根据市场研究机构Solarbuzz的最新研究报告,德国、英国、意大利和法国将会使得欧洲光伏市场2014年继续走下坡路,这四个国家明年将产生8GW的光伏装机量,约占欧盟总需求量的75%。而2014年欧洲总体的光伏装机量会保持在10.5GW左右,同比下降幅度约为37%,连续四年呈现下滑趋势。2014年德国和英国将占据欧洲光伏市场前两位,约占欧洲总需求量的50%左右。2013年三季度意大利光伏装机量为229MW,明年会稍微有起色,因为意大利第五能源法案结束后,还有净电量计算、税收减免等优惠政策以及基于电力购买协议而建设的项目,明年意大利民用和商用光伏市场会强于今年。法国2013年可能会完成1GW的光伏装机量,而且项目主要集中在下半年。鉴于2013年的不佳表现,法国政府即将制定的新的政策,这或许会对2014年的法国光伏市场产生新的影响。总体来看,欧洲光伏市场明年仅占到全球光伏市场25%~30%的市场份额,欧洲光伏从业者急需实施新的战略来增强竞争力。

    半导体 光伏市场 光伏产业 光伏系统 光伏装机量

  • 2013年11月TIOBE编程语言排行榜单公布 微软占三席

    讯:2013年11月TIOBE编程语言排行榜已经公布, 在这个月的榜单中我们看到一个比较有趣的现象:前20名语言当中,微软就占了三席,分别是C#、快速上升的Transact-SQL、Visual Basic.NET,这些语言大多保持一个旺盛的上升势头,这可能与近期Windows Phone应用开发人员的增长有关,我们还可以看到JavaScript出现了增长,这也显现了目前网络编程更加被重视。趋势20-50名 责任编辑:Mandy来源:开源中国 分享到:

    半导体 编程语言 IO 微软

  • 他山之石:分布式光伏之美国经验谈

    过去一段时间,随着国家发改委和财政部关于分布式光伏电力相关补贴标准和配套细则的出台,针对国内分布式光伏电力市场投资的讨论逐渐升温。在这些讨论中,中国的分布式光伏市场将以什么样的形态发展,哪些商业模式可以促进市场的发展壮大,是否有国外成熟的商业模式作为借鉴等,成为很多讨论的热点话题。基于作者过去几年在美国光伏电力市场的研究,发现该市场的商业模式值得我国借鉴。美国市场自2006年以来兴起,并在最近几年逐步占到光伏新装机市场份额60%以上的创新商业模式是:以电力购买协议(PPA)/租赁为载体的第三方融资模式。这种模式能够得到发展壮大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许多国家通过补贴、税收优惠等多种方式降低了应用光伏发电的成本,使得在考虑补贴优惠之后,一些市场的投资回收年限已经开始进入机构投资者的接受范围。但机构投资者考虑到规模效应和交易成本,直接投资的对象通常是大型公共事业级光伏电站。这些电站所需要的占地面积通常决定了它们不容易坐落在电力需求集中的人口或工商业密集区。在我国青海省和美国内华达州开发的若干大型光伏电站是这方面的典型例子。而这在一定程度上也限制了大型光伏电站的发展。相比之下,对于处于人口或工商业密集区、电力需求旺盛的众多中小型工商业和家庭用户而言,由于个体规模的原因,它们难以直接衔接机构投资者,而光伏系统高昂的初期成本又构成了明显的门槛,使得他们既使想利用这些补贴优惠投资建设光伏电站也无能为力。在这种情况下,这些光伏创新商业模式下的开发商涌现出来,充当了衔接机构投资者和中小型用户的平台作用,撬动了分布式光伏在美国等市场的迅猛发展。在这个平台上,由金融机构提供融资,光伏电站开发商(服务商)负责建设、运营电站,并和终端用户签订10到20年的电力购买协议(PPA)。项目建成发电,用户按协议支付电费,从而产生现金流,开发商再按约定的回报率支付投资者。通过第三方融资,众多中小规模的电力用户通常不需要任何前期投资就可以获得比电网更便宜的电费,且10到20年的合同期为未来的电费支出创造了确定性。而对于提供融资的金融机构而言,由开发商和用户签订的PPA相当于一个固定收益产品——PPA合同长达10到20年,电是必须消费的能源,系统本身又有相关的保险,因此几乎不存在违约风险。在这种创新商业模式中,太阳能开发商(服务商)是连接用户、投资者和设备制造商及安装商的中间环节,起到了核心的平台性作用。其中,太阳城(Solarcity)公司更是通过开创和推广这种平台服务,实现了迅速的发展壮大,并最终于2012年年底在美国纳斯达克证券市场上市。在它的身后,还活跃着包括Sunrun、Sungevity在内的一大批追随者。应用PPA/租赁这种第三方融资模式有两个重要前提。一是经济前提,即在现有的补贴优惠政策下,开发商投资建设的分布式光伏系统既要有能力为投资者提供可以接受的回报水平,又要为电力用户提供低于现有电价水平的光伏电力;二是政策前提,即使用净电量结算制度,使得光伏电力用户可以很方便地将电网作为大型“蓄电池”,随存随用,最终结算。因此,考虑到中国借鉴第三方融资模式的可能性,其中的第二个前提,即净电量结算制度的应用,目前在中国已经有相关政策出台。对于第一个前提,即在现有的补贴优惠政策下,开发商是否有能力通过第三方融资模式既为投资者提供可接受的回报,又为电力用户提供更优惠的电价水平,经过初步测算和行业调研,笔者认为也是可以实现的。未来,有理由相信,这种模式在中国的分布式光伏电力市场上“落地生根”为期不远。来源:中国能源报

    半导体 电力市场 光伏电站 分布式光伏 电力需求

  • 中国光伏企业被指内部结构混乱 前景不容乐观

    据日本《外交学者》11月4日报道,由于中国多家太阳能企业面临着严重的内部结构矛盾,尤其是有关债务、产能过剩和无法合并或破产的问题。因此,中国的太阳能产业已成为《外交学者》旗下“太平洋经济”栏目的常见话题。今年3月,无锡尚德太阳能电力股份有限公司因无力偿还5.41亿美元的债务而破产,而其原因主要在于,外商持有尚德大部分债券,却难以实施美国法院做出的破产裁定。上周,美国破产法院(U.S.BankruptcyCourt)做出了对有利于外商债券持有人的判决,而尚德必须在11月6日前回复判决。但在多家太阳能企业的挣扎中,江苏顺风光电科技有限公司占了上风---其以4.92亿美元(约合30亿人民币)的价格收购了尚德主公司——无锡尚德电力公司。作为顺风的主要持股人,郑建明拥有的香港福来投资公司将签署收购协议。尽管如此,太阳能企业的债务问题和产能过剩问题依然存在。在顺风今年的太阳能企业收购狂潮中,尚德只是最新被收购的一家。顺风不仅持有海润太阳能科技公司95%的股份,还收购了中国吉星太阳能和新疆海为新能源有限公司的部分项目。报道最后指出,尽管中国政府正着力解决产能过剩问题,但这并不能有效改善地方状况。相比于宏观经济结构调整的压力,地方就业和增长问题似乎更为亟待解决。来源:环球网

    半导体 太阳能 电力 光伏企业 PTC

  • 中国联通电子商务平台营业额破450亿元

    随着“双十一”网购节成为新的“中国消费者日”,各大电商积极参战,网络市场已成为商家的必争之地。传统企业也不甘示弱,将线上渠道作为其重要的发展渠道。中国联通在电子商务领域持续探索深耕,截至今年10月底,其电子商务平台营业额已突破450亿元。11月5日~11月15日,中国联通网上营业厅(www.10010.com)“双十一狂欢11天”主题活动正在火热进行。据介绍,中国联通对本次活动做了充足的准备,不仅推出合约机、号卡、套餐等产品的折扣、直降,还有新装宽带赠无线路由器以及裸机、配件5折促销等。另外,还加入了热销手机试用板块,用户在活动期间可以免费申请三星Note3和魅族MX3试用,且试用品无需返还。在活动优惠力度上,更是不遗余力地让利用户,如北京联通网上营业厅推出1折秒杀活动,联想、索尼、华为、酷派、诺基亚5个品牌每天11部手机限量秒杀,可谓空前优惠。中国联通继续探索移动互联网营销服务新模式,继推出新版手机客户端、微信营业厅之后,又于近日在业内率先推出了手机商城,界面清晰、流程简便,用户只需在手机营业厅客户端上进行几步简单的操作就可以完成选号入网,不久还将开放合约机购买。届时,用户只需在手机客户端上下单支付,就可享受免费送货上门的服务,十分方便快捷。编后:只要看看“双十一”前夕,各大购物网站的火爆程度,就不得不感叹未来是电子商务的天下。几年来,中国联通在电子商务领域的建设与运营获得了业内外的高度认可:2009年,中国联通基于互联网和一级架构的电子化销售服务管理系统荣获国资委授予的“中央企业信息化示范工程”称号;2009年~2013年,中国联通电子渠道发展连年获得全国和行业企业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奖项,其中一等奖3次,三等奖1次。在历年中央企业网站绩效评估中,中国联通成绩均名列前茅。然而,在荣誉与光环的笼罩下,中国联通电子商务部门以高强度与高速度埋头建设和发展,对外界进行的深度宣传较少。业内外对中国联通电子商务发展都知之甚少。其实中国联通的电子商务建设有很多内容值得挖掘与展示。行业内外只有深入了解,才能对通信业发展电子商务的重要性有充分认识,才能对通信业走电子商务之路充满信心,才能将电子商务进行到底,进而推动通信行业的深化转型改革,在国家倡导信息消费的大环境中作出更大贡献。

    半导体 电子 中国联通 通信业

  • 智能电视客厅争夺拼的是用户体验?

    (作者:卞海峰)随着小米盒子、乐视盒子、PPBOX、阿里盒子、TP-LINK盒子、彩虹BOX、天猫盒子、百度电视棒、京东盒子等盒子类产品相继发布,也拉开了互联网厂商“客厅大战”的序幕。客厅大战的背后又将是什么,难道真的像贾跃亭(乐视网CEO)所述是为了颠覆传统电视?客厅大战的背后,第三终端的争夺其实早在客厅大战爆发前,互联网已经颠覆了电视产业。之前有媒体曾报道过“电视行业似乎正在走向穷途末路,最新数据显示,北京地区电视开机率从3年前的70%下降至30%”。报道中指出,用户拥有个人PC、移动端等多种视听平台,选择更加自由,电视业正经历“黄昏”。此报道随即引来各界对电视前景的质疑与“唱衰”。那么,互联网厂商为何又要逆其道而行,选择此刻推“电视盒子”,布局电视产业。先来看看这场客厅大战都有哪些选手,他们有代表互联网视频网站的乐视网、有代表电商的阿里、有代表传统电视厂商的TCL、有代表传统互联网设备制造商的普联、有代表游戏厂商的完美世界。有代表软件厂商的微软、有代表智能生活的苹果、有代表在线娱乐的腾讯,更有什么都代表不了的小米以及依托此次浪潮创业的创业者等。抛开传统硬件制造商除外,这场客厅大战更多的参与选手是互联网厂商。对于互联网厂商而言用户流即现金流,有了用户不愁挣不到钱,而且盒子的硬件层面并不是没有盈利空间,那么再也没有比从终端获取用户更直接、性价比更高的方法了。毕竟,电视是大件不能说丢就丢,加个互联网电视机顶盒,过渡几年也不错。比起换台互联网电视机,成本更低,更新换代更快。还有一点,这些互联网厂商们曾错过了手机终端的爆发,眼睁睁看到小米的崛起,也确立了小米以终端(硬件)带动互联网(软件)的玩法是可行的商业模式,故更不会放过这次智能客厅的浪潮了。如果说PC主阵地是办公、手机是碎片时间,那么电视则是用户互动娱乐的主要终端了。随着电视互联网化,电视已不再是被动接受信息的媒介,而是具备丰富的互动、娱乐、消费的终端平台。另有数据统计显示“2012年中国互联网电视用户规模达2610万户,机顶盒终端用户600万户。预计到2015年,互联网电视用户将达7800万户,机顶盒用户将达4610万户,总用户复合增长率56.95%,增长迅猛,如此庞大诱人的市场,也就不难理解为何连传统硬件制造商、传统电视厂商也来凑热闹参与这场客厅大战的原因了。 12 责任编辑:Mandy来源:搜狐IT 分享到:

    半导体 硬件 互联网电视 智能电视 BOX

  • 分析称IPTV与有线电视用户增长出现分化

    飞象网讯(编译 文慧)据国外媒体报道,电信公司的IPTV用户不断增加,而他们当中的许多可能原本是有线电视公司的客户——有线电视公司的用户群正在不断下降。这是市场研究公司Infonetics根据其2013年第一季度的数据所得出的结论,对行业观察家而言,这并不意外。Infonetics公司宽带接入和付费电视首席分析师杰夫·海宁(JeffHeynen)指出:“北美、欧洲、中东和非洲地区的有线电视和IPTV用户数量正呈现出相反的发展趋势。”海宁表示,具体来说,在从2012年第四季度到2013年第一季度期间,全球IPTV用户增长6%,而有线视频客户则下降了1%左右。中国电信、Orange、伊利亚特集团、Verizon和AT&T是IPTV用户数量最多的五大电信运营商,其2013年第一季度的互联网电视用户总量约为4300万。该报告还指出,中国电信是全球最大的IPTV服务提供商,第一季度共有用户约2200万;而中东地区的IPTV用户也出现强劲增长,第一季度增幅高达42%。此外,AT&T公司第三季度的U-verse互联网和视频客户突破1000万。该公司还表示,本季度电视用户增加26.5万。

    半导体 有线电视 IP TV NET

  • “盒子”大战背后:互联网厂商第三终端的争夺

    随着小米盒子、乐视盒子、PPBOX、阿里盒子、TP-LINK盒子、彩虹BOX、天猫盒子、百度电视棒、京东盒子等盒子类产品相继发布,也拉开了互联网厂商“客厅大战”的序幕。客厅大战的背后又将是什么,难道真的像贾跃亭(乐视网CEO)所述是为了颠覆传统电视?客厅大战的背后,第三终端的争夺其实早在客厅大战爆发前,互联网已经颠覆了电视产业。之前有媒体曾报道过“电视行业似乎正在走向穷途末路,最新数据显示,北京地区电视开机率从3年前的70%下降至30%”。报道中指出,用户拥有个人PC、移动端等多种视听平台,选择更加自由,电视业正经历“黄昏”。此报道随即引来各界对电视前景的质疑与“唱衰”。那么,互联网厂商为何又要逆其道而行,选择此刻推“电视盒子”,布局电视产业。先来看看这场客厅大战都有哪些选手,他们有代表互联网视频网站的乐视网、有代表电商的阿里、有代表传统电视厂商的TCL、有代表传统互联网设备制造商的普联、有代表游戏厂商的完美世界。有代表软件厂商的微软、有代表智能生活的苹果、有代表在线娱乐的腾讯,更有什么都代表不了的小米以及依托此次浪潮创业的创业者等。抛开传统硬件制造商除外,这场客厅大战更多的参与选手是互联网厂商。对于互联网厂商而言用户流即现金流,有了用户不愁挣不到钱,而且盒子的硬件层面并不是没有盈利空间,那么再也没有比从终端获取用户更直接、性价比更高的方法了。毕竟,电视是大件不能说丢就丢,加个互联网电视机顶盒,过渡几年也不错。比起换台互联网电视机,成本更低,更新换代更快。还有一点,这些互联网厂商们曾错过了手机终端的爆发,眼睁睁看到小米的崛起,也确立了小米以终端(硬件)带动互联网(软件)的玩法是可行的商业模式,故更不会放过这次智能客厅的浪潮了。如果说PC主阵地是办公、手机是碎片时间,那么电视则是用户互动娱乐的主要终端了。随着电视互联网化,电视已不再是被动接受信息的媒介,而是具备丰富的互动、娱乐、消费的终端平台。另有数据统计显示“2012年中国互联网电视用户规模达2610万户,机顶盒终端用户600万户。预计到2015年,互联网电视用户将达7800万户,机顶盒用户将达4610万户,总用户复合增长率56.95%,增长迅猛,如此庞大诱人的市场,也就不难理解为何连传统硬件制造商、传统电视厂商也来凑热闹参与这场客厅大战的原因了。用户体验制胜,硬件只是配角今年8月,迅雷起诉小米,称其盒子内容侵权。9月,湖南卫视起诉小米,称其盒子盗播《天天向上》。10月,优酷土豆起诉小米,称其盒子内容侵权。虽然索赔金额都不高,但是随着这一连串的版权官司浮出,也暴露出小米的致命劣势,没有内容的版权。其实在互联网业界没有内容版权并算不上什么,没有内容依然制胜的视频网站(软件)太多了。但是在“盒子”的竞争中没有内容版权就真的很可怕了,试想用户花钱购买的是一个可以观看内容的设备,而不是一个硬件层面很牛,却没有内容的设备。同时,用户都是以自我为中心的,并不会关注盒子的技术层面,对于用户而言就是要简单、高清、流畅且具备海量内容的“盒子”。这些要求对于“盒子”制造商而言都是巨大的挑战,一方面对于看电视大军中占据绝对主力的中老年人来说,盒子的接入安装需要自己动手,就已存在不小难度,更不用说再去安装个第三方应用软件了。另一方面高清、流畅的视频流技术,这并不是所有硬件厂商所具备的,即使在线视频网站的视频处理技术也有优劣之分。最后一方面现在内容的获取成本过高、过于依赖传统电视台,甚至即使你花费了高昂的版权费用后,还有一些苛刻的播放条件,诸如跟随电视台播放的节奏,电视台播出后才能播放等。所以“盒子”大战要想突围,必须要克服上述挑战。政策风向随时在变,不要越过红线或许很多人不知道盛大盒子才是“盒子”类产品的鼻祖。05年盛大就推出了“盒子”类产品,但是发布不到半年就被广电总局叫停。在此之后,再也没有厂商发布“盒子”类产品了。直到去年小米盒子的出现,才改变了“盒子”的竞争格局。因为小米当时走了一条围魏救赵的路,通过与CNTV合作规避了政策风险。 因为广电总局规定,电视盒子只能连接广电总局批准设立的集成平台,不能与其他互联网企业数据库连接,而内容服务商只能接入集成平台,不能与公开网络连接。而小米的方法也得到了乐视、阿里的借鉴,他们纷纷通过与集成平台商合作,规避政策风险。不过政策是随时在变的,并没有人知道下一刻这样围魏救赵的方法以后是否有效。

    半导体 互联网 硬件 互联网电视 终端

  • 小米与极路由引发新一轮变革

    讯:王楚云这两天有些焦虑——因为要发布新产品,所以10月22日极路由一代半价促销,这引发了不少人对其成本和定价的质疑,认为作为一个路由器,原本199的价格“卖贵了”;而在11月6日,“极贰”发布后,除了产品层面的争论外,还有不少刚刚买到上一代产品的用户对此感到不满。作为目前中国除小米之外,少数拿到较大笔投资的硬件创业公司之一,极路由也遇到了“小米式烦恼”。其实,王楚云在创业之初想做的是专门为苹果设备提供加速的路由器,那时他看到不少用户为苹果App Store的速度烦恼,就希望通过路由器来解决这一问题。可令他没想到的是,苹果公司突然与蓝汛合作,解决了这一问题,原本的产品突然就没有了用武之地,这对一个创业公司来说,可谓是灭顶之灾。为了活下去,极路由迫不得已的将卖点改为了可能触犯政策风险的和广告生态圈利益的两个功能。它们不仅救了极路由一命,还让它“火了”。迅速获得用户、引起资本的肯定,王楚云突然就得面对幸福的烦恼——毕竟,一旦声音大起来,“那两个功能”肯定是不能留着的。所以最后,极路由将最基本的“网络加速”作为了当前阶段的主打功能,希望通过占据人们家庭上网的最上游,来做互联网的延伸服务。但随之而来的,是舆论的口诛笔伐——有人认为极路由曾经放上着两个功能是“炒作”和“虚假宣传”;还有人得把极路的硬件成本估算了一遍,认为他们在价格上也在欺骗用户,牟取暴利。实际上,不仅是极路由,这种衡量定价的方式也经常发生在小米、苹果等硬件公司身上——一旦你发布了一款新的硬件产品,总有那么一帮人会不辞辛苦的通过你的配件表,把你的硬件成本挨个揣测一遍,再合计上你的出货时间,最后得出一个结论:你们卖期货、你们卖贵了。对于这些为各家硬件厂商定价操碎了心的人,我只想说一句:“你们辛苦了,有这闲功夫你们还不如自己买堆零件回家组装呢”。换句话说,没有哪家硬件厂商是做公益事业的,其背后的研发、后续服务等成本也是我们难以估量的,只要用户愿意付费、只要产品对得起用户,那么厂商尽可能多的赚取利润,也是理所应当的事情。另一方面, 对于创业公司,我们不应当太过苛责——无论是小米还是极路由,他们面对的都是比自己体量大得多的竞争对手,在许多情况下,都得被大公司、市场和资本推着走。例如,极路由选择在这个时机就发布新产品,就是因为他们看到小米、奇虎360、百度都要做路由器,只能逼得他们快速迭代,争取跑在前面。同时,作为不同领域新模式的创建者和探索者,整个创业过程本身也是一个“从0到1“的试错过程,况且,他们都没有做什么伤害用户的事情。我们应当看到的是,小米、极路由这样的公司,他们突破了固有的行业模式,引发了新一轮的变革;他们在产品上细作,不曾用恶意手段去挤压竞争对手;他们为硬件创业者们打开了产业链的大门,吸引了投资者的目光。对于这样的创业者们,批评不应当盖过掌声。 责任编辑:Mandy来源:PingWest 分享到:

    半导体 硬件 小米 路由 MDASH

  • 中移动启用全新商业品牌 资费调整成最大挑战

    借着4G的东风,中国移动正在对现有品牌进行整合和重塑。昨天,中国移动内部人士确认,12月17日,中国移动将正式推出全新的商务品牌“和”,品牌标识为英文“AND”加上一个感叹号,再加上中文汉字“和”。颜色为绿色和桃红色组合,以求凸显年轻和活力。随着新品牌的推出,中国移动原有的三大客户品牌:全球通、动感地带和神州行将逐渐退出市场。此外,在中国移动正式进入4G时代之后,中国移动在3G时代推出的3G专属品牌“G3”也将不再提及。“新品牌并无特别的解释,主要是和谐、和你在一起的意思,与中国移动的‘移动改变生活’相一致。”一位中国移动内部人士表示。实际上,从9月开始,中国移动的公司品牌就在发生变化,从原来的“中国移动通信”变为“中国移动”,“CHINAMOBILE”由大写改为小写“ChinaMobile”。“中国移动现在并不仅仅给用户提供通信服务,还是信息专家,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通信’已经不能概括中国移动的业务内涵。”中国移动内部人士表示,字母从大写变为小写也显得更加亲近、活泼,与用户更加接近。过去十年,中国移动在品牌打造和品牌营销道路上遥遥领先于其他运营商,全球通主要针对高端用户、动感地带针对年轻群体,并重金聘请周杰伦等明星代言,神州行则主要是低端预付费用户,由葛优代言。但随着业务的发展,以不同客户的不同特点作为品牌划分的依据已经不能适应形势。比如,因为动感地带套餐包含了很多数据业务,不少高端用户也一直是动感地带用户,神州行主打语音资费便宜,但神州行用户也对数据流量包体现出更多需求。从2010年左右,就不停有省公司给中国移动集团提出建议,希望集团能够注意到客户品牌已经不能对用户进行有效划分,针对各个客户品牌的营销投入效果也越来越不明显。“从全球范围来看,只有中国移动一家运营商拥有针对客户属性推出的客户品牌,而日本、美国和欧洲主流运营商都是采用商务品牌。”一位中国移动市场部人士介绍说。全新商务品牌“和”的推出正是基于这个背景。商务品牌并不仅仅是4G品牌,而是涵盖了2G、3G和4G,未来的资费套餐都在这个品牌之下。实际上,中国联通(15.25,0.08,0.53%)和中国电信(50.69,0.08, 0.16%)都采用了统一商务品牌的策划,比如中国联通的“沃”和中国电信的“天翼”。中国联通在“沃”品牌之下,又推出了“沃·3G”、“沃·家庭”等细分品牌。不过,前端客户品牌的变化将对中国移动全部业务和套餐的重新梳理提出要求,原有的客户套餐如何重新归纳在新业务品牌之下将是对中国移动现有业务体系的重大考验。比如,中国联通在推出“沃”品牌之后,就对全国的资费体系进行了重新调整,取消不同省市的当地资费,改为全国统一资费。目前,中国移动针对后续资费套餐以及内部架构的调整尚未展开,相对于新品牌的推广和营销,这才是中国移动面临的最大挑战。

    半导体 移动 中国移动 中国联通 神州

  • 苹果为何不发布4K分辨率的显示器?

    苹果今年秋天发布了很多新产品,包括新款iPhone、iPad Air、新款MacBook Pro和全新Mac Pro等,但强力用户期待的4K显示器却没有出现。当然,苹果在未来肯定会推出这样一款产品,那么在没发布前专业用户选择哪种4K显示器配合全新Mac Pro使用呢?用户总是可以连接多个Thunderbolt显示器,但这有本质区别。苹果发布Mac Pro时就提到,这款产品可以最多同时驱动三台4K分辨率的显示器。苹果采用第三方的显示器演示产品并不是没有先例,公司此前曾使用索尼电视展示Apple TV机顶盒。在发布会上,苹果使用夏普32寸4K显示器展示Mac Pro的强大性能,所以公司很有可能在Apple Store中也使用来自夏普的显示器。当然,Apple Store可能并不会出售夏普显示器,比如说现在我们就不能在Apple Store买到索尼电视。苹果可能正在研发4K Thunderbolt显示器,只是还没有公布。全新Mac Pro将等到12月才能发售,也许要等到明年1月或2月才会在Apple Store内展示,那个时候苹果就有可能发布自家的4K显示器了么?只是这样的可能性比较小,虽然现在市场上有一些比较廉价的4K面板,但真正优秀的产品售价与Mac Pro相差无几。专业人士自然不用在意显示器的成本,但消费者就不一样了。话又说回来,普通消费者似乎也不会购买Mac Pro,苹果称Mac Pro主要针对高端专业级市场。除了Mac Pro,最新的Retina MacBook Pro也无法驱动4K显示器,现在就推出4K显示器对于苹果来说时机还未到。苹果可能会等到,Retina MacBook Pro可以完美支持4K分辨率时才会考虑。虽然今天来看,4K显示器很高端,但这种情况会很快改变,也许就在未来的1年内,每个人都能负担起4K显示器。目前的27寸Thunderbolt显示器价值1000美元,苹果出品的4K显示器要降到这个价位还要等待很长时间,也有可能是1499或1999美元。不过可以确定的是,4K显示器肯定在苹果计划之内,否则的话也不能在Mac Pro发布时如此大肆宣传。

    半导体 苹果 显示器 APPLE STORE

  • IC China 产业大讲堂活动介绍

    由52RD为支持媒体的,IC China现场活动高潮- 产业大讲堂邀请产业精英解答2014年半导体及电子产业机会,分享职业成长的感想,11月15日下午1:30-3:15pm, 在上海国际博览中心W5号馆,你可以与到场的产业链上各路嘉宾互动社交,开拓你的人脉和获得惊喜偶遇!活动凭短信邀请参加,有意者请短信致:152 0113 0232 王晓丹,留下姓名、公司名和手机号便可。大讲堂主要内容:-知名电子业分析师赵晓光理出他平日在投资圈的演讲精华,点评2014年的投资和创业机会;- 新近被任命为TI公司全球副总裁的谢兵致辞,分享全球最大模拟半导体公司对全球和中国市场的视野,介绍TI中国团队的精神,给电子硬件从业人留下鼓励和忠告;- ARM公司大中华区总裁吴雄昂向你勾勒2014年大中华区的技术生态系统变幻走向;-兆易创新公司董事长朱一明勇闯国际存储器领域而获设计公司年度“最佳企业家”称呼,他讲如何立足13亿人口的中国瞄准70亿人口的全球市场;-科通芯城副总裁朱继志分享他们把移动互联网思维引入传统的芯片分销行业,让这家大陆本土最大分销商在创新探索之路继续领跑;-到场的听众主要来自业内最活跃的社交圈和网络社区包括来自国内从设计到制造封装,从分销到系统设计,从行业管理到产业媒体的业内各类精英和专业人士,深接行业地气。关于IC China 2013 (11月13-15日)全称为“第11届中国国际半导体博览会暨高峰论坛”,是由工业信息化部和上海市经济与信息化委员会直接指导的国家级产业展示平台,有10年历史。今年的第11届由中电会展与信息传播公司由中国半导体协会和上海集成电路协会直接承办,亮点多多。特别推荐的还有“IC China创新与未来特别展示“,“创客联展”首次展示来自深圳、上海和北京的硬件开源的创客公司产品和相关工具,组织论坛沙龙,与国内嵌入式系统专家见面;“爱板网eeBoard”展示今年热门的系统设计板子;TI、Freescale、Xilinx和ARM的大学计划展示,探讨技术知识结构的更新。产业大讲堂活动时间和地点:11月15日下午1:30-15:15pm上海国际博览中心5号馆 5A010区域,近W5号馆1号门支持媒体社区网络 我爱研发网

    半导体 硬件 IC CHINA

  • 介面金属网格触控技术

    转自台湾DIGITIMES的消息,台系薄膜式触控面板厂介面光电日前举办金属网格(metal mesh)触控面板技术发表会,发表5~24寸metal mesh触控面板。介面光电董事长叶裕洲指出,metal mesh可替代氧化铟锡(ITO)导电材料,但是ITO却不能替代metal mesh,加上ITO有其应用限制,ITO薄膜的导电性不足以因应超过中大尺寸触控面板需求,Metal Mesh触控技术在产品应用面却没有尺寸限制,更有竞争力。介面表示,传统的氧化铟锡(ITO)薄膜价格高昂,来源大部分受控于日厂日东电工(Nitto Denko),在价格竞争上有瓶颈,加上表面电阻值高,容易影响到驱动IC的演算速度,导电性较不适合应用在中大尺寸触控面板上,包括:NB、AIO PC,目前中大尺寸触控面板大多仍采用OGS单片玻璃触控技术、G/G双片玻璃触控面板技术,推动众家触控面板厂开始发展ITO代替品。值得一提的是,金属网格触控面板的电阻值在0.1欧姆以下,可以应用于大、中、小各种尺寸上,特别是在中大尺寸触控面板产品上,透过金属网格的低表面电阻特性,有助减少使用IC的数量,因此,金属网格触控面板模组在价格上更具优势。介面表示,金属网格触控面板为该公司自主研发生产制造,由上游原材料共同开发,一路到金属网格感测器(sensor)与模组的全自动生产制造,均在台湾厂区完成。此外,该公司规划逐步拓展metal mesh触控产能,由2014~2015年将持续布局metal mesh,现阶段已经与10家以上品牌客户接洽中,若一切顺利,最快从2013年12月即可开始出货,随着metal mesh触控产品出货出现增幅,2014年2、3月营运可望更上一层楼。

    半导体 金属 触控面板 MESH METAL

  • 市调:面板趋势 高解析低耗电

    转自台湾精实新闻的消息,专业显示器市调机构DisplaySearch指出,今、明两年顶尖液晶显示器(LCD)制造技术发展,首重提高解析度、降低耗电量、提高画质、符合人体工学及降低成本。DisplaySearch表示,先进的液晶模式,尤其横向电场显示技术(IPS/FFS)已有进展,随着光学对准技术提升,再搭配其它技术,可有效增强传输速度、提高色彩对比度。例如,低温多晶矽技术(LTPS)、金属氧化物薄膜晶体管(oxide TFT)、染料型彩膜(dye type CF)、红绿蓝3原色(RGBW)先进技术,可以提高像素开口率、增加传输速度和亮度,也可减少背光照明用量,有效降低耗电量。DisplaySearch认为,除高画质,强调色彩饱和度、对比度之外,减少边框宽度,也是符合人体工学的手持装置发展趋势,热门的智能手机、平板电脑多采窄边框设计。另外,低温多晶矽、金属氧化物是减少边框宽度的主要技术,高电子迁移率可以缩减重要零组件的电路尺寸,进而减小外部边框。DisplaySearch表示,上述技术可以相互结合,而且都有机会获得即将推出的iPhone 6采用。

    半导体 照明 电量 金属氧化物 DISPLAYSEARCH

发布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