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台湾工商时报的消息,彭博社报导,投资圈已不再纳闷黑莓公司(BlackBerry Ltd. US-BBRY)是否会用光现金,在有些人眼里,这只是迟早的事。在47亿美元收购交易破局后,这家深陷困境的智能手机大厂4日启动以可转换公司债筹资10亿美元的计划。此举虽为黑莓带来资金挹注,但分析师和投资人却跟着揣测,黑莓手头上的资金正迅速消失。黑莓现金部位在上季萎缩将近5亿美元,以这样的烧钱速度,到了明年底26亿美元的现金和投资部位就差不多会见底。根据申报文件,黑莓也有约29亿美元的采购承诺在12个月内到期。多伦多第一资产投资管理公司(First Asset Investment Management Inc.)投资组合经理人史蒂芬生(John Stephenson)指出,不断减少的资金将使力图再起的黑莓背负重担。所属公司透过指数股票型基金(ETF)持有部分黑莓股票的史蒂芬生说:“扭转乾坤的难度将非常高,他们已失去太多地盘。”前赛贝斯公司(Sybase Inc.)执行长程守宗4日接掌黑莓,取代执行长海恩斯(Thorsten Heins)。在这场人事地震中,枫信金融控股公司(Fairfax Financial Holdings Ltd. CA-FFH)放弃收购黑莓的计划,选择成为债券发行中的领衔投资人。早就是黑莓最大股东的枫信,将认购这批可转债中的2.5亿美元。程守宗打算整顿黑莓,使它具有长期生存能力,而非为清仓大拍卖作准备。在花3个月尝试筹划交易后,枫信执行长沃萨(Prem Watsa)重返黑莓董事会,预期这套再起计划将在1年半内开花结果。沃萨受访时说:“我们采纳的构想,将让今后3、4或6季很难熬。我们预期届时现金部位将回稳,然后提升,以足够资金融通让我们能走得长远。”程守宗曾成功让赛贝斯起死回生,他2010年以58亿美元把赛贝斯卖给思爱普公司(SAP AG DE-SAP),但黑莓这回的考验更加严峻。协助芝加哥BMO私人银行(BMO Private Bank)管理660亿美元资产的投资长艾布林(Jack Ablin)表示,黑莓的动作必须够快,才能跟得上竞争激烈的智能手机市场,但这点至今尚未实现。他说:“这家公司必须全力冲刺,才能在那块业务跟上,而黑莓跑得却不够快。”Exane BNP Paribas驻伦敦分析师佩特克(Alexander Peterc)指出,发债10亿美元将有助于让黑莓保住生机,但能活多久还很难说。佩特克说:“他们不管怎么做,花的钱都会比他们今日确实存在银行里的现金还多。基本上,这10亿美元只是让他们有多两季的救命钱,否则他们搞不好1年内就会把钱用光。”
当小米电视只剩下3个月就要发布的时候,小米科技联合创始人、多看科技CEO王川却深深陷入自我怀疑之中。他开始担心自己领导团队开发的小米电视不足够好,难以吸引用户购买。不仅王川,小米电视开发团队中几乎所有高管都患上了焦虑症。随着产品发布时间越来越接近,大家对这款智能电视越来越没信心,很多人进入一种焦躁不安的状态。他们总忍不住问自己或悄悄地问同事:这款电视到底怎么卖,究竟谁会喜欢这个东西?尽管在智能硬件领域已有多年积累,王川和自己团队的履历表中,之前仅有一款成功上市的硬件产品—一个手掌大小的智能盒子。去年下半年,他们所属的多看科技被小米全资收购,很多人希望尽快以实际行动证明自己。那么,是开发一款笔记本电脑还是一款平板电脑呢?他们曾面临很多选择,但王川选择开发一款智能电视。他相信,47寸屏幕的小米电视将在这个全新市场成为领导者,成为多看硬件团队实力的最佳证明。无论对小米公司,还是对多看团队来说,小米电视都是最重要的硬件产品。同时,这款产品的开发难度也被抬升到空前的高度,它将采取全新的底层技术和交互设计。为此,王川调集了团队中最好的100多名工程师。但难度仍然是超出预期的。多名负责人告诉《时间线》,开发过程中有好几次,他们都险些放弃这款智能电视。最危险的一次,他们无法让两块从未组合在一起运行的核心芯片顺滑地同步工作。不论小米电视的设计方案多么宏伟创新,如果不能推出最终产品,那么它什么都不是。王川告诉他的工程师:这样的产品,我接受不了。所有技术问题最终被解决之后,整个项目开发团队已对小米电视陷入审美疲劳,甚至失去信心。他们忐忑不安地参与了小米电视9月发布会的准备工作,担心发布会后的批评和嘲笑铺天盖地而来。小米的品牌影响力通过网络树立起来,那里容易产生赞誉,也欢迎揶揄、咒骂。第一次积极的改变发生在发布会现场,高管们看到为小米电视设计的展示间后,顿时觉得这台电视比在乱糟糟的开发环境中靓丽了许多。在那场火爆异常的发布会上,小米电视UE负责人李创奇悄悄挤进了会场,目睹了雷军公布小米电视后现场观众的热情。“听到现场的反馈,我他妈有点想哭。我从没有经历过这样一款产品。”李创奇告诉《时间线》。发布会当晚,王川和团队聚餐时喝得大醉。 小米电视差点夭折在哪?什么是智能电视?很多人有很多的答案。王川的答案最简单直接:电脑。他认为智能电视就应该是一台超级电脑。作为乔布斯的信徒,他认为乔布斯一生中开发的所有产品本质上都是一台超级电脑。只有在一台电脑上,才能依靠不同的应用带来完全不同的用户体验。电视直播、在线视频、电视游戏等功能,都成为智能电视中的一个应用,就像电话功能只是iPhone或安卓手机中的一个应用那样。这已经成为王川的产品哲学。当然,目前还没有看到真正可以颠覆用户体验的智能电视应用或功能出现,最有可能第一个承担起这个角色的还是游戏,不过也尚需时日。但王川和他的团队相信这一天很快就能到来。王川之所以坚持把电视直播变成智能电视中的一个应用,一个重要原因是,只有在这样的模式下,用户不论收看湖南卫视直播的《爸爸去哪儿》,还是看在线美剧视频时,他看到的用户界面和使用的操控方式才能是统一的。从理论上来说,小米之前已经成功开发过一台“超级电脑”——小米手机;从架构角度来看,甚至可以把小米电视视为一台巨屏的小米手机。那么开发一款巨屏手机又怎么会如此困难呢?要实现王川这种产品哲学,小米电视几次差点夭折,最终产品发布时间,也比原定的今年4月拖后半年之久,落后在了乐视和爱奇艺后面。“真正的好设计是什么?使用起来简单,后台处理复杂。”小米电视产品及供应链负责人戴青松对《时间线》说,“比如苹果的产品,你看到简洁易用的界面,但实际上技术非常复杂。你只是靠界面这一层来解决问题,很多的用户场景你是做不出来的。”很多所谓的智能电视,底层主结构仍是一台传统电视,然后在其中增加一颗智能芯片,来实现在线视频等功能。需要用户用遥控器在传统电视系统和智能系统之间切换。小米公司认为这样的交互功能体验并不够好,于是采用了一套非常复杂的底层主板设计——相当于在一块手机主板上,增加一块电视芯片作为输入源,来支持电视直播功能。电视是其中的一个画中画。所有UI都运行在高通那块智能芯片上,电视只是电路主板上的一个元器件。不过这样一来,主板的电路设计会完全不同。正是这项关键的开发工作,险些让小米电视无法发布。这样的设计思路并非小米首创,小米的CPU供货商高通也拿出了一套相应的参考设计方案。但王川认为这套方案达不到他的标准,他反问电视项目的高管:我们为什么要用别人现成的方案?简单来说,王川的团队用一块对中国电视信号兼容性更好、但没有参考设计的电视芯片,替换了参考方案中原有的芯片,然后全新开发了一套让这两块芯片能够稳定、高效协同工作的设计方案。“我就坚信它能这么用!这是我们自己尝试出来的。所以高通的方案中,包括电路很多东西我们都要重新改,所以我们的工作量大很多。”王川告诉《时间线》,“我觉得我做完之后大家都会认可这个方案,因为这是合理的。我帮他们试错了,告诉他们这么做是可以的。”“其实底层我们做了这么多复杂的工作,只是为了让上面的应用看起来更舒服,提供一个统一的用户体验。”小米电视BSP负责人茹忆告诉本刊。茹忆所负责的BSP团队不到30人,是开发这套芯片协议的主力,他们都拥有7年以上手机系统开发经验。茹忆则曾任摩托罗拉Linux内核研发负责人,2009年他在播思通讯带领团队参与了OPhone手机操作系统开发,这是中国第一个安卓定制开发系统。他和现在团队核心成员是中国最早进行安卓系统开发的一批工程师。工程师们为小米电视选择了一颗MSTAR电视芯片与高通CPU搭档。根据小米提供的数据,MSTAR这家专注电视市场几十年的公司,在中国电视市场拥有70%份额。之所以选择它,是因为它对非标准电视信号的支持很好,其兼容性在中国市场是最好的。王川要把兼容性最好的电视芯片和性能最强的智能处理器搭配在一起,这让整个开发团队深受折磨。[!--empirenews.page--]在这个开发过程中,高通负责电视产品设计方案的工程师会乘飞机赶到多看办公室,一起改进这个构架。关于追求极致的定义,王川有一句话在小米广为流传:极致就是把自己逼疯,把别人逼死。这套全新芯片搭配方案需要解决的不仅仅是硬件问题,还要为运行在这个新架构上的安卓系统确保运行的稳定性。小米竭力去做的,是保证安卓系统自身原有的稳定性,确保它更加兼容。工程师们用三个月时间的各种压力测试来确保小米电视在各种情况下的稳定。除了进行过7×24小时的视频播放测试外,还会进行频繁切换台、重复开机、重复刷机升级、频繁切换信号源等各种压力测试。“我们的目的是要把电视系统和安卓系统很好融合在一起。而很多传统电视制造商的产品中,电视直播和安卓界面完全是两个世界。这谈不上融合,而是搭积木。”茹忆笑着说。今天阻碍用户在小米电视上实现统一操控方式和UI的最大困难,是全国各地规格不以的有线电视机顶盒。小米电视团队正在一家一家与当地有线电视运营商商谈合作方式。今年有望在北上广地区,通过安装小米自制有线机顶盒实现用户体验的真正统一。
凤凰科技讯 11月6日消息,美国博通公司无线连接组合芯片部市场副总裁Rahul Patel近日撰文称,可穿戴技术在改善环境、促进健康和增进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上具有巨大的潜力。任何人,只要拥有想象力和基于标准化的连接技术,便可把未来变成现实!可穿戴技术的路将通向何方呢?- 答案就是庞大的“物联网”。 以下为文章全文:设想一下,一块小小的粘合带可以即时收集您的身体数据并通过智能手机告诉您什么时候需要补水或涂防晒霜;再试着想想,一个安装在工作犬身上的传感器可以给主人发送语音指令…全世界的科技工作者们都在夜以继日地开发可穿戴技术的应用,这些应用将驱动这场技术革新进入一个全新的领域,让那些只能在科幻电影中才能看到的高科技变成现实。我们不再仅仅是“使用”技术。它时时刻刻在我们的身边,在我们的身上,甚至在我们的身体里,我们的生活里里外外都离不开它。由此,一个新的流行词应运而生,即物联网。物联网应用的多样性令人称奇,从智能消费产品到人或动物健康和行为的监测设备,它已遍及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Dairymaster公司已针对农民推出了大量智能产品,其中包括一种基于云的MooMonitor项圈,该设备可对母牛是否处在最佳受孕期进行精准的监测。可穿戴技术的早期应用产品包括手表和矫正视力的镜片,后来扩展到医疗健康和健身监测设备,如今又延伸至智能手表和活动追踪器。三星最近推出的一款搭载安卓系统的新型Galaxy智能手表,是一种带有触摸屏的计时器,作为智能手机的延伸产品,它可播放音乐、安装应用程序、拨打电话,也可对运动和健身目标进行跟踪。仅仅通过佩戴一个小小的腕带,Jawbone UP?便可轻松地对睡眠,运动和饮食等生活规律进行实时跟踪,为您提供重要的身体信息,帮助您从整体上改善健康状况。除此之外,谷歌公司也推出了眼镜来吸引人们的眼球,通过与您的智能手机连接,它可像电脑一样在您一只眼睛前方的镜片上显示信息。语音命令控制操作是这款产品的一大亮点,而且眼镜中还内置了GPS导航仪,照相机和摄像机功能。这对普通大众来说,有点太像007电影中的情节了。一家名为AugMedix的公司正在努力探索谷歌眼镜在医疗及外科手术方面的作用。分析师和研究者们对这个令人惊讶的新行业所能带来的影响进行了统计和分析,所得出的数据表明可穿戴技术的应用已经遍布全球。其中一些更为大胆的预测表示,2014年可穿戴设备的出货量将达到1亿以上,到2018年这个数字将会是4.85亿。科技迅猛发展的短短数十年中,如今的市场要比以往任何一个时期都充满了机遇和可能,因为我们已经突破了技术限制,使一切都变得有可能。无线通信技术,是推动物联网发展和应用中坚力量,它使科技应用变得无处不在,无所不能。内置传感器设备能够将我们的个人数据传送到云端以便进行分析和存储,同时也能够连接到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等,这些移动手持设备已经具有强大的处理能力,可为多个可穿戴设备进行数据处理。基于Wi-Fi、智能蓝牙、NFC和GPS这些成熟技术,高效的无线连接设计可以降低可穿戴设备在处理能力和电量等方面的需求。这种效率的提高将使得制造商能够设计、制造并推出消费者买得起的产品,从而鼓励大众消费。毫无疑问,智能蓝牙(先前称为低功耗蓝牙)技术的引进才是这个竞技场上真正的游戏变革者,它使得设备的耗电量如此之低,以至于仅使用一块小小的纽扣型电池便可维持设备运行达数月甚至数年。这项令人惊叹的低功耗技术已经引起世界范围内的OS供应商的重视。基于对智能蓝牙在无线领域影响力的快速认知,苹果已在其几乎所有设备上加入了对智能蓝牙的支持。正是苹果对该技术的信心促进了诸如Jawbone UP和Unikey Kevo智能无钥匙进入产品等新配件的兴起。而且,这场可穿戴技术革命不仅仅限于已成立的公司和大玩家。企业家们正在利用各种融资来开发和推出例如iDevices virtual closet、Lockitron和Pebble smart watch等新产品。苹果不是唯一一个大力支持智能蓝牙技术的公司。微软、黑莓、安卓、谷歌和三星都位列其中,这为可穿戴设备的爆炸式发展提供了一个有力的平台。我们无法预测未来什么样的产品会出现在我们面前。此项技术能够实现无线智能手机或平板电脑与车载音频和显示系统的无缝同步连接,从而实现与行人、其它车辆甚至基础设施的通信,而且在未来还有可能实现可穿戴技术,或者身体内部的医疗传感器与车辆的连接。智能蓝牙技术在医疗上的应用是无止境的,越来越多的公司正在试验将传感器直接植入人体内。Starkey利用WiFi和降噪技术为听力受损者改善了各种环境中的声音清晰度。Sensortech Corporation公司推出了一款新型骨科膝关节稳定产品,使用了智能蓝牙技术,可以减少手术及恢复时间,促进伤口更快愈合,减少部件穿戴并且提供更好的疼痛管理解决方案。可穿戴技术在改善环境、促进健康和增进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上具有巨大的潜力。任何人,只要拥有想象力和基于标准化的连接技术,便可把未来变成现实!可穿戴技术的路将通向何方呢?- 答案就是庞大的“物联网”。
C114讯 11月6日晚间消息 尽管4G牌照还没有发放,但充其量也不到两个月了。从6月底以来中国电信与中国联通两位运营商掌门人都表态要在人口密集、高话务量地区上TD-LTE,说明了他们审时度势响应国家自主创新国策的明智决策,随着三大运营商相继明确自己采用TD-LTE进行4G组网建设的规划,使期待已久的整个TD产业链欢欣鼓舞。人们都期盼一旦4G牌照发放下来,必然很快在国内掀起大建TD-LTE网络的高潮,形成TD-LTE网络一统华夏的格局。4G牌照发放后对移动、联通、电信的地位有什么改观?未来运营商4G市场的格局又将怎样?移动通信领域的风云变幻最近这两个月来,三大运营商对未来4G都在摩拳擦掌,积极筹备。首先是中国移动正在推进其双百计划;招标20万个基站部署100个城市,采购100万终端提供试商用。尽管4G网络尚未正式试商用,但广州和深圳两地的中国移动分公司日前就快人一步,已率先抢跑,在十一国庆前启动4G放号工作,开始接受用户预约4G月费套餐。紧接着青岛移动4G网络于11日正式开放,市内四区各大移动营业厅均可办理4G手机及高速上网业务,首日办理客户已逾千。试商用的初期,就显示了下载电影不到一分钟的极速、只要一个“小盒”WiFi随身携带方便、办理业务无需换号手续简单、套餐资费优惠等等优于3G 的特色。中国移动目前制定的4G资费将给予用户更多的数据流量,对比三大运营商现行3G资费发现, 其4G平均资费水平要低于3G。如果试商用和正式商用时,中国移动能保持这样的4G资费,或者更低资费,将迅速吸引大量用户使用4G网络。这将有助于中国移动未来发展,并有可能对中国联通和中国电信造成不小的冲击。其次是中国电信在2013年7月份开始筹备LTE 设备招标事宜,委托中国电信设计院(广州院)做招标的准备工作,在7月底形成招标的初步方案,8月30日中国电信向设备厂商发出招标邀约,9月11日回技术标,9月22日厂商回商务标,9月30日中国电信向各厂商下达招标结果通知(各企业已按相关通知备货,并即将发货)。从中国电信公布的招标结果看,这次设备招标总规模大约6个万基站。其中,近5万个LTE FDD基站,1万多个TD-LTE基站,比例约为4:1;从载频数看,共招标14万多个LTE FDD载频,不到3万个TD-LTE载频,比例约为4.8:1。其中LTE FDD做广域覆盖,涉及全国30省、直辖市共60个城市,采购LTE FDD/CDMA200/GSM/WCDMA四模手机。而TD-LTE网络仅做城区热点覆盖,涉及全国30个省、直辖市共56个城市;仅采购TD-LTE数据类终端。影响所及,中国联通也坐不住了,开始筹备下半年着手LTE 设备招标事宜,在电信招标结束之前,联通计划今年建设1.5-2万个TD-LTE基站,受到电信LTE设备招标的影响,据悉目前已经把TD-LTE基站招标规模减低为1万个。这么一来,人们期待国内掀起大建TD-LTE网络的高潮的形势完全逆转,不能不为中国4G的前景捏一把汗。 牌照与频谱首先看牌照与频谱的关系,我国牌照发放是与频谱分配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搞什么移动通信标准,就分配与其相适应的频谱。与国外拍卖牌照与频谱的做法不同,我国的频谱资源是统一划分,因此不存在购买牌照费用一说,运营商在使用频谱资源时,只需缴纳少量使用费。如果运营商的业务发展迅速,还可申请到更多的频谱资源,目前也并不是一次发放到位,而是根据实际需要分批发放。2009年1月7日,国家决定同时发放三张3G牌照,涵盖了国际电联2000年推荐的三种技术体系,这在全球是独一无二的。中国移动运营TD-SCDMA,运行在A频段(2010-2025MHz,带宽15MHz)、E频段(2320-2370MHz,带宽50MHz)和F频段(1880-1900MHz,带宽20MHz);中国联通运营WCDMA,运行在1940-1955MHz/2130-2145MHz,带宽15×2MHz;中国电信运营cdma2000,运行在825 MHz~835MHz/870MHz~880MHz,带宽10×2MHz。各自免费获得与标准匹配的不同频谱。在年内4G牌照发放的关键是TD-LTE频谱科学分配与合理应用。为了加强TDD的频谱资源,2012年我国划分了D频段2500-2690Hz,有190MHz带宽,可以设想三大运营商平均分配,每家可分得63.33 MHz带宽,考虑到要留有一定余量,以备他日增加分配给业务发展迅速的运营商,或分给新增运营商,因此,不可能一次分光。当三家所建TD-LTE网络充分发展成了重载网络,容量已经不能满足日益急剧增长的数据业务之日,国家这才会考虑把FDD频谱拿出来,后续发放LTE-FDD牌照。现在谁也不知道这是猴年马月的事。现在中国电信招了近5万个LTE FDD基站,国家没有发放LTE FDD牌照,也就没有分配LTE FDD频段,在我国可供分配的LTE FDD频段有1.8GHz(1755-1785MHz/1850-1880MHz,带宽30MHz)和2.1GHz(1955-1980MHz/2145-2170MHz,带宽25MHz)。究竟哪一段分配给中国电信,哪一段分配给中国联通,至少今天谁也不知道,那么现阶段所招标的LTE FDD设备,就只能一厢情愿地冒险定为1.8GHz了。这种冒险会带来什么结果呢?历史的经验教训,可能有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值得汲取。 冒险结果之一——砸锅2005年国际利益集团见TD产业化已有进展,形势对其不利,便不择手段趁TD发展的产业环境尚未成熟之机,对国内运营商示以优厚的设备赠送意向,以利益诱惑他们把WCDMA视为香饽饽,趋之若骛;支持中国移动、中国电信和中国网通在全国各大城市秘密建设WCDMA网,当时全国有30多个一级城市建了80多个网,北京四环以内都已经布置好了。而且这些网络还在迅速扩张,有些地区已全面覆盖,只要一发WCDMA牌照就可立即放号运营。这种违法违规做法,实质上就是以试验之名,行在中国布局3G欧洲标准商用之实,抢在中国3G市场尚未启动前,实现中国3G系统设备市场事实上的“欧美化”。其后果的严重性在于,将使我国上万亿元的3G系统设备市场被WCDMA占领,多年来打造的TD产业链,以及在移动通信核心技术领域自主创新取得的一系列历史性突破,付之东流,TD就会胎死腹中。当时我从新华社和网上得悉这一消息后,深为震惊,2005年12月19日,与金履忠研究员联名上呈温总理《反映三大运营商秘密大规模建设WCDMA网的紧急报告》,恳请国家立刻制止这种违规行为。12月21日,温总理批复,要求发改委和信息产业部联合调查处理,并见诸报端,运营商违规建设的WCDMA网被终被拆除了。[!--empirenews.page--]如果现阶段中国电信私自秘密建设的LTE FDD网络国家明令禁止,一律拆除,那么无论是运营商或制造商都要蒙受损失。 另一结果——侥幸2000年为了竞争,电信运营业拆分改组是正确的;但是以所营业务来拆分,让中国移动专营有市场前景的移动电话,而限制中国电信只能专营日薄西山的固定电话,违背“移动超过固定”规律则是错误的。改组以来,用户、业务量与收入都是固定业务减缓,移动业务猛增,市场份额向优势企业集中,市场集中指数(HHI)逐年上升。移动越来越大,固定越来越小,五年累积下来,就形成了一家独大的极不平衡格局。在这种监管政策下,2001年便逼出了以无线接入为名的小灵通来打政策擦边球,起初从浙江余杭开始建网运营,国家监管部门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小灵通就得以从小城市向中等城市扩张,监管部门这才重视起来,但已经尾大不掉,为时晚矣,接着向大城市沁透,到了首都北京的郊区,最后打进城来,技术上并不先进的数字无绳电话PHS系统靠单向低固定资费的优势,迅速发展用户,形成了一个全国网,2003年猛增到近3700万户,2004年接近翻一番,甚至比中国联通先进的CDMA系统发展的速度还快,那几年部分城市甚至出现了固话拆机率高于装机率的现象,小灵通为固话用户的增幅贡献了一半以上的份额。2006年10月无线市话鼎盛时期曾达到9341.5万户。2006年底以来移动电话资费降低,小灵通的优势日益丧失,其用户便逐月流失。2007年底,无线市话用户减少了658.3万户,降至8454.4万户。中国固网用户如果按2007年底月减386万户的强度持续下去,特别是漫游费下降后,2008年净下降量到5000万户的可能性非常大。移动电话将继续高速蚕食无线市话,更会加剧不平衡格局。如果不采取积极措施,固网运营商将会陷入相当困难的境地! 侥幸引发的最坏结果中国电信以LTE FDD为主,TDD为辅的招标模式,在国家尚未发牌分配LTE FDD频段的情况下,对市场将造成严重误导,打乱了国内TD-LTE规模商用的节奏,将导致下列严重问题:(一)联通效仿电信招标模式,弱化TD-LTE需求联通计划今年建设1.5-2万个TD-LTE基站,受到中国电信弱化TD-LTE设备招标的影响,目前已经把TD-LTE基站招标规模减低为1万个。(二)影响中国移动也开展LTE FDD网络试验中国移动受到中国电信大力招标LTE FDD设备没有被叫停的示范影响,也开始进行GSM向LTE FDD的演进试验,其中GSM 900做农村,GSM1800 做城市。一方面,使用900MHz的6MHz频段,在江苏等省的三级以下市的农村开展LTE FDD网络试验,另一方面开始论证1800MHz频段用于向LTE FDD演进的可能性,为大规模部署LTE FDD作准备。(三)TD-LTE将与主流LTE网络发展相脱离中国电信的这一违规行为将造成LTE发展的两个结果,一是TD-LTE网络仅作为数据网络存在,与LTE主流网络发展脱离;二是TD-LTE网络利用率极低。在后续发展中,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可能将以TD-LTE网络利用率低而拒绝进一步发展TD-LTE。这与国家鼓励TD-LTE发展背道而驰。(四)造成TDD频谱资源浪费根据国家无委对TD-LTE频段的初步分配意向,中国电信、中国联通可能都将获得2.6GHz频段的TDD频谱。但TD-LTE网络部署规模如此之小,并仅发展无线宽带数据业务,这势必造成宝贵的频谱资源严重浪费。这种明修TDD栈道,暗度FDD陈仓策略不禁让人联想起了上述中国电信小灵通时代明修移动固话栈道,暗度移动通信陈仓,从小城市到中大城市,最终形成了一个小灵通全国网。让人担心今天中国电信这种侦察性策略如果不及时转变,千里之堤,溃于蚁穴,中国联通中国移动也会效尤,很快也会形成一个LTE-FDD全国网,这将改变TD-SCDMA历史所形成的供应链关系,重构其以欧美企业为核心的技术供应体系,将给中国移动通信业带来巨大冲击。国内TDD厂商将被边缘化,大唐、普天、烽火、新邮通等众LTE FDD后进者将因技术门槛排除在外;华为、中兴在TD-SCDMA奠定的TD-SCDMA/TD-LTE演进优势也将被TD-LTE/LTE FDD融合组网模式压缩到最小;那么TD-LTE网络建设和产业化发展就岌岌可危了;“TD-LTE统一华夏”的局面将被事实所颠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梦,也将成为泡影。 我的期望今天的TD-LTE所处的环境与条件已经与五年前的TD-SCDMA时代完全不同了,但是试商用初期主要的两个问题:网络差、终端少是所有新标准新建网络初期必然要经历的过程。为了中国整个4G网的健康发展特提出对政府和运营商的期望:政府要立即明确中国电信、中国联通的招标违规,以及中国移动利用2G频率开展LTE FDD试验也属违规行为。明确指出当前只能发TD-LTE一种牌照,只分配TDD 频段,为建扩大规模试验网只能100%招标TD-LTE设备。混合组网是未来的事,在主管部门没有明令之前,决不分配FDD频段,决不允许借建TD-LTE扩大规模试验网之名让FDD设备加入进来,即使1%也不允许。同时,也决不允许不经报批擅自将已分配的2G频段改用于3G/4G。 运营商1.要像中国移动那样,中国电信、中国联通立即改变原定招标策略全心全意开始部署TD-LTE扩大规模试验网络,准备试商用条件。设二家都是5万TD-LTE基站,连同中国移动的20万基站,必然在中国掀起一个建设TD-LTE的高潮。2.虽然从网络和终端来看,我国TD-LTE网初步具备商用的条件,但不能说网络与终端都完美无缺。首先是网络还没有作到无缝覆盖,还存在一些信号差的局部地区。三家同时部署,通过规划协调就可以互补、不断优化,很快在全国形成为一张适应4G需求的精品网。3.虽然终端已具备三模/四模功能,但还需要运营商将TD-LTE与GSM网或TD-LTE与CDMA网协调起来,一旦TD-LTE网的覆盖不到或不佳,就可以自动转入GSM网或CDMA网;反之,亦然。借以保证TD-LTE终端漫游全国。4.成立相应组织机构不断进行市场方案的规划优化和运营体系的设计改进,在组织保障、业务资费、服务渠道等方面加快推进,从而确保能为广大用户提供服务。既要宣传TD-LTE的先进性,又要培育客户适应TD-LTE的特点;既要让老百姓从中国4G获得实惠,又要兼顾商业的合理性;不但要帮助TD-LTE系统日益完善,以便加速TD-LTE产业发展成熟,更要取得实实在在的商业成功。[!--empirenews.page--]5.在各地首批邀请不同行业和部门有一定代表性的客户参与TD-LTE终端、网络、业务等全方位测试,以便集思广益,吸取他们的合理化建议。6.专门设立TD-LTE客服中心,及时、准确地收集社会化业务测试客户和试商用客户在测试使用过程中的反馈情况。通过第一手市场反馈信息促进TD-LTE各项技术和业务的改进和完善,以加快推动中国4G产业发展。7.TD--LTE的终端100万部定制建议分低、中、高三个档次,3模低档手机总数起码占60%以上,而5模的高档手机则限制在10%以下,这样才可能有足够的终端服务于社会各阶层的需求。本文作者李进良系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七研究所教授级高工
2012年9月,爱色丽股份有限公司在美国密歇根州大激流市推出了 SpectraLight QC标准光源箱以及视觉标准评估的培训项目并设立培训机构,为参与全球供应链的用户提供一种优越的方式,以便在视觉上评估样品的色彩,为正式生产做好准备,帮助用户更快地将产品投入市场,减少浪费的情况。为响应全球客户的需求,SpectraLight QC 可通过提供更好的光源一致性以及视觉评估产品色彩所需的标准条件,来降低分布各地供应商提交样品样品的不合格率。给客户带来的效益包括:加快产品上市速度,并降低总成本。SpectraLight QC 为质量控制经理提供了新的监测和报告工具,帮助用户更精确地控制和传递执行视觉评估样品的方式。作为世界上最大的色彩管理与交流解决方案的设计商和生产商,爱色丽在推出 SpectraLight QC 光源箱的同时,还推出了爱色丽视觉颜色评估培训项目,帮助供应商和其服务的品牌商引入色彩视觉评估的最佳实践和标准操作过程。为了按照客户指定的确切颜色生产产品,制造商可能会使用分光光度仪和色度仪来跟踪色彩品质。但作为质量控制的一部分,对色彩和色差进行适当视觉评估的需要却很容易被忽视。在供应链中的某些环节上,质量控制人员需要评估将产品置于与出售或使用时的光照度(通常也是客户指定的光照度)同等光照度的情况下,产品色彩的观感如何。在作出判断时,没有什么能代替人眼的作用。颜色测量依赖于观察者的主观目测以及其他设备和技术。好消息是,制造商可以采取低成本且实用的措施来评估产品的可视色彩质量。控制色彩视觉质量的最佳实践主要包括三方面:光源的质量和强度、负责检查产品的人员的色彩敏感度、为质量检查及记录保存而进行样品准备的明确程序。全新光源箱和爱色丽视觉颜色评估机构可帮助制造商提高全球供应链产品的视觉评估标准,以帮助纺织品、塑料零件和涂料等行业加快上市速度,降低视觉评估颜色的成本。 更多关于SpectraLight QC标准光源箱的信息请登陆研鼎商城官方网站www.rdbuy.com或致电021-60497127咨询。
加州大学圣塔芭芭拉分校的研究人员宣布完成荧光粉技术的一个新突破,这项技术可使LED光效高达300lm/W。另一方面,科锐授权NNCrystal非接触式荧光粉专利组合,科锐持有的这项知识产权是以非接触式荧光粉为基础的固态照明产品的基础。荧光粉效率加州大学圣塔芭芭拉分校的研究小组称,迄今为止,对于荧光粉配方,与其说是科学不如说是艺术,因为研究人员一直依靠着试错法不断进行试验。这次研究使用了密度泛函理论来决定晶体主体结构的硬度,晶体结构的密度是提高荧光粉光效的关键因素,实验结果反过来可以完善科学方法,以便搭建更多的刚性结构。"这些指导方针利用理性方法,而不是试错法来发现新型改良版的荧光粉。"化学与生物化学部的教授RamSeshadri说道。"错误的主体结构产生热耗,造成光子浪费。问题的关键在于我们应该怎样选择正确的主体结构?"研究小组已经设立了宏伟的目标。"我们的目标是提高90%的效率,或者达到300lm/W的光效,"电子与计算机工程的教授、SSLEC实验室的联合主任StevenDenBaars如是说。小组注意到荧光灯只能达到20%的效率,而研究小组在实验室的演示中已获取提高60%效率的结果。科锐知识产权的授权许可焦点移到非接触式荧光粉领域,科锐于2011年末宣布了非接触式荧光粉封装产权,任何想要制作非接触式荧光粉产品的公司,都需与科锐签署交换许可协定或知识产权许可协议。自从2011年五家公司与其签订协议后,大家就很少再提及这个话题。现在荧光粉专家NNCrystal(杭州纳晶科技有限公司)获得了这项许可。NNCrystal公司技术总裁苏凯表示:"NNCrystal与我们的客户尊重他人的知识产权,我们认可随着LED照明市场的发展这一系列重要专利授权所带来的价值。该科锐远程荧光粉专利组合包括了一些由科锐在十多年前申请的专利,阐述了基于远程荧光粉光转换的主要概念。该授权包括赋予NNCrystal和我们客户获得该科锐重要专利技术在全球众多国家和地区的支持。""科锐致力于通过不懈地创新来支持我们的客户,从而驱动LED普及。"科锐知识产权总监GeorgeBrandes表示:科锐授权NNCrystal远程荧光粉专利组合进一步体现了我们行之有效的知识产权战略。通过这样的形式可以获得科锐专利的支持,这为照明OEM厂商生产高品质和高能源效率的LED照明产品另辟蹊径。科锐一直在推动着LED产业的发展。"
半导体产业协会(SIA)4日公布,2013年9月份全球半导体销售额(3个月移动平均值)月增3.3%、年增8.7%至269.7亿美元,创下有史以来的单月最佳纪录。总括今年第3季,半导体销售额季增8.4%达809.2亿美元,也缔造季度新猷。SIA总裁兼执行长BrianToohey表示,拜美洲地区成长畅旺之赐,全球半导体业第3季动能惊人,2013年可望强劲收尾。半导体业9月份创下单月和季度新高,有利的趋势线显示将持续成长。记忆体产品销售和去年同期相比大幅劲扬,持续带动业界成长,几乎各部门都有优异表现。分区而言,美洲9月销售年增24.3%表现最佳,其次是亚太地区年增9.9%、接着是欧洲年增6.4%,日本则因日币贬值年减12.9%。
曾在2012年12月的报告中就有迹象表明松下可能会在2013年3月停止等离子研发。2013年10月31日,松下发布了上半财年(4月-9月)的财报,同时宣布将退出PDP业务。松下将于2013年12月停止PDP(等离子面板)的生产,2014年3月底停止所有PDP工厂的业务活动。PDP电视机和商用PDP相关产品(电子黑板等)也将在售完2013年度产品后停止销售。松下将把所有的资源用于UHD(4K)和OLED电视技术的研发。此举意味着等离子电视技术的结束,但对于OLED电视来说,绝对是个好消息!松下代表董事社长津贺一宏在当天的财报说明会上介绍了退出PDP业务的理由,“受到液晶面板的大型化等因素影响,PDP业务的规模不断缩小。虽然通过多项构造改革降低了亏损幅度,但仍未能摆脱亏损”。预计PDP业务在2013年度将出现200亿日元的营业亏损。关于电视机业务,津贺表示今后“将从外部采购面板而非自主开发,将电视机定位为‘白色家电’之一开展业务”。目前松下的PDP生产基地包括兵库县尼崎市的第3工厂(停产中)、第4工厂(运行中)和第5工厂(暂时停产)三个。关于松下电视业务未来前景的问题,该公司的一名副总裁曾在今年4月份接受美国科技博客TheVerge采访时表示,等离子电视业务的研发人员和经费很可能将转向OLED(有机发光二极管)业务。松下认为,使用这种技术的电视产品是“关键的未来产品之一”,因此目前正致力于确保自己能生产出价格低廉的OLED电视。
在经历了漫长的衰退后,诺基亚开始谷底反弹,而且成绩相当不俗。笔者认为,是时候对诺基亚刮目相看了。最近一些统计数据显示,诺基亚在全球均表现不俗。在欧洲,近日有国际性市场调查机构报告显示,截至今年9月的季度,在诺基亚Lumia终端的拉动下,WindowsPhone系统在欧洲五大运营商中的销售中已占到10%的市场份额。其中,诺基亚在意大利的市场份额甚至超过了iPhone。而在英国,诺基亚也占到了11.4%的市场份额。在新兴市场拉丁美洲,诺基亚的市场份额大幅提升。鉴于拉丁美洲大量消费者至今仍在使用诺基亚的功能手机,这意味着未来当他们想要升级使用智能手机时,会直接选择其Lumia系列手机,比如廉价的Lumia520。而在中东和非洲这两个诺基亚的传统优势市场,诺基亚市场占有率仍有37%。其中,在石油富国阿联酋和卡塔尔,诺基亚竟占据了当地三分之二的市场,远超苹果和三星等品牌。此外,在手机市场竞争白热化的中国市场,诺基亚的Lumia520和Lumia720等中低端机型也凭借着超高性价比赢得了青睐,销售情况非常良好。Lumia1020等高端产品也同样在相当一段时间内抢尽风头。尽管品牌和消费惯性对诺基亚谷底反弹影响很大,不过其复活的最重要的原因仍是WindowsPhone产品的臻于成熟。诸如五彩缤纷的外观、超高像素PureView摄像头、无线充电、NFC等新工艺和新技术应用,几乎都是源自于诺基亚。难怪当苹果推出五彩版iPhone5C时,诺基亚对其一番冷嘲热讽称苹果在山寨自己。哪怕是用户多有诟病的Windows Phone系统,伴随着软件数量不断上升,系统的成熟度也与日俱增。尽管Windows Phone的软件数量仍然难以与iOS系统和安卓系统相比,但常用软件几乎都已经具备。此外,用户只要细心使用后便会发现,WindowsPhone确实具备一些无可比拟的优势:如性价比高、出色续航能力、出色的拍照质量、SkyDrive云存储,以及即使中端Lumia手机也配备的无线充电技术。最后,别忘了,诺基亚可是“开核桃”级的手机质量。正如一句广告词说:改变偏见,会有精彩发现。或许现在是时候对衰退已久的诺基亚刮目相看了。
凤凰科技讯 11月11日消息,英特尔上周五在中国发布了可供超级本等设备内置的3D摄像头,该摄像头具备三维立体手势感应、面部识别等功能,可为计算设备添加自然感应和控制功能。按照规划,该设备将于2014年下半年广泛应用在个人计算设备上。如果把CPU比作人的大脑,那么,感知计算技术就是将感知能力加入其中,让计算设备变得更加智能和易于沟通。通过感知人们的自然三维手势、脸部识别和语音等特征,计算设备可获取指令、与人交流。在此交流过程中,计算机感知信号的“眼睛”尤为重要,灵敏清晰的3D摄像头不可或缺。早在2012年,英特尔就推出的外置3D摄像头“Creative Camera”,该设备可用在现有的PC设备上。本次推出的内置3D摄像头在清晰度、精准度、立体视景等方面,较上一代外置产品实现了较大幅度提升。发布现场演示3D摄像头应用:可感知手势控制程序中的闪电此次发布的3D内置摄像头比前一代产品更加小巧,比微软着名的感应设备Kincect也小巧很多。英特尔感知计算事业部总监鲍克勤(Achin Bhowmik)和感知事业部中国区经理汤振宇在现场做了演示,其中包含虚拟现实应用、视频领域的应用。在回答记者关于该3D摄像头与国外的创新感性产品Leap Motion的区别时,鲍克勤表示,Leap Motion只能感应亮点,识别棍状物体,是一个手指跟踪技术;而英特尔的3D摄像头可以感知3D景深,可以像人眼一样重构现实世界的3D影像,可以被应用在广泛的领域。据悉,英特尔将与众多PC制造厂商合作,预计在2014年下半年,推出内置3D摄像头的计算设备上,这些设备包含超极本、2合1设备、一体机等产品。在软件生态系统的培育方面,英特尔投资成立了1亿美元的基金用于支持产业链相关产品和软件的研发。同时还投资了100万美元,以竞赛的形式,向全球征集优秀的感知计算应用软件。据悉,包括中国开发者的产品在内的380余款优秀的软件应用(APP)进入了最终的决赛,名单将于近期公布。于此同时,英特尔还在北京召开了2013感知计算技术研讨会,与学者、业界和创新公司进行了相关技术研讨,搭建感知计算的“产学研”沟通平台。
凤凰科技讯 11月11日消息,投行瑞银预测,中国电信将在明年大增资本开支以便建设4G,将使得明年至后年的资本开支分别提升11%及14%,4G建网费用将达到457亿元人民币。使得中国电信盈利能力下降。中国电信今年的资本开支预计750亿元,瑞信预测明年中国电信的资本开支最大,可达850亿元,其中4G建网费用457亿元,因为竞争对手中国移动的数据网络大幅改善,中国电信可能被迫要增加4G网络的密度,即建设发放更高频率的网络,瑞银同时下调该两年中国电信的盈利预测分别1﹒2%及3﹒3%,并认为如果计算互联网网络间结算费下调,中国电信的盈利将进一步下滑。今年9月,中国电信向10家电信设备商发出了LTE招标书,正式启动4G建设招标规模上,中国电信首期LTE投资规模预计20万基站,此次招标约6万站。预计中国电信今年有可能追加50亿元用于LTE投资。
还记得之前我们带来的iPhone Air概念设计图吗?现在国外工作室CDE就完善了他们的作品,看起来相当的不错。这款iPhone Air设计风格与现在iPhone 5S/5不太一致,机身偏厚的同时,还带有弧形设计,这样更加方便用户的持握,设计师表示这是吸取了iPad mini的设计风格。整机机身金属感十足,不过细看的话你会觉得该机与iPhone 3GS十分相似,至于屏幕嘛,其采用的是一块5寸屏,并且提供指纹识别功能和128GB存储空间。抛开概念图不说,昨天晚些时候《彭博社》给出的独家消息称,目前在测的下代iPhone有两个屏幕尺寸,一个是4.7寸,而另外一个居然达到了5.5寸(这个大小与5.7寸的Note 3接近),其都会配备曲面玻璃,并且苹果还会在其中加入新的传感器。看来下代iPhone屏幕肯定会超过4寸。
近日,联发科董事长蔡明介以实践者的身份,与推出“破坏式创新”理论的哈佛大学商学院教授克里斯汀生(ClaytonM.Christensen)在台湾会面。现在,若有人在他面前提及“山寨王”这名词,他可是会皱起眉头,在心里说着:“麦搁(不要)叫我山寨王”。客户扩及国际品牌确实,联发科的产业地位今非昔比!同一日,联发科的股价成功收复400元整数关卡,创下近2年新高价位。股价会说话,代表的意义是联发科今年在智能型手机芯片出货量翻倍,可望跨过2亿颗大关,明年向上挑战3亿颗。至于客户端,更从过去的大陆手机品牌客户,扩及索尼、夏普、亚马逊、宏达电等国际品牌客户,而且主要竞争对手高通转投资的小米亦已在今年采用联发科的芯片,联发科不再只是“山寨”的代名词了!联发科手上大陆客户包括联想、TCL、小米等,有了这些客户的力挺,联发科已不再只是个被老外用有色眼镜看不起的山寨王,而蔡明介个人亦有很大的转变。联发科将在明年2月完成合并F-晨星,今年在智能型手机市场夺下稳稳的5成市占率,营收获利成长表现持续超越外界预期,在平板计算机芯片销售同样突飞猛进。种种迹象显示,联发科正重返荣耀,不过蔡明介身边的人深知,MK(蔡明介英文名缩写)心里的高峰还没到,而且他又看得更远了。前有高通,后有展讯联发科要追赶的主要竞争对手是全球手机芯片龙头厂高通,高通已累积28年的无线专利,一年出货的智能型手机芯片是联发科的3倍。相较之下,今年才满16岁的联发科看来还相当稚嫩,虽然成长速度很快,但要走的路还是很长。不过,握有大陆市场龙头之位,联发科已处于相对有利的位置,因此充满希望。除此之外,大陆政府投资收购陆系手机芯片厂展讯,并已在今年正式启动科技产业向海外招才的“万人计划”,努力达到“2015年至少一家IC设计公司追过台湾”的目标。展讯的追赶,对联发科而言,一直是压力。身段柔软,并购不停手时间紧迫,蔡明介没有时间回顾,并购的动作更是没停过,蔡明介把敌人变朋友的范围也愈来愈广,令不少业内也不得不佩服起他的柔软身段。这些案例包括向明基友达集团董事长李焜耀购买络达取得RF技术;合并雷凌扩展Wi-Fi技术,雷凌前董座高荣智目前带领络达发展蓝牙穿戴式IC;收购瑞典酷睿sonicAB取得DSP技术,酷睿sonicAB前总裁JohanLodenius目前担任联发科首席营销长;合并全球电视芯片龙头厂F-晨星,预计明年正式合并;向王雪红的威盛集团旗下威睿购买CDMA2000专利授权,明年正式进入3G、3模,4G、6模的手机芯片,与高通站在同一规格水平竞争。 12 责任编辑:Flora来源:工商时报 分享到:
元器件交易网讯 11月11日消息,据外媒 Electronicsweekly报道,台积电2013财年全年总营收198.04亿美元,同比增长17%;这远超曾经的竞争对手芯片加工企业GlobalFoundries (GloFo),GloFo公司2013财年全年总营收42.61亿美元,同比增长6%。与此同时,台积电以198.04亿美元全年总营收蝉联2013年全球半导体厂商Top 20第3名。早在2009年,当Global Foundries(GloFo)从AMD拆分出来成为芯片加工企业时,GloFo总营收26亿美元,台积电总营收89亿美元,GloFo总营收相当于台积电总营收的29%。自此这一比例持续下降。2013财年,据IC Insights预测,台积电全年总营收198.04亿美元,GloFo全年总营收42.61亿美元,GloFo总营收将只有台积电的总营收的22%。2010财年,GloFo总营收35亿美元,台积电总营收133亿美元, 营收差异26%。2011财年,GloFo总营收36亿美元,台积电总营收140亿美元, 营收差异25%。2012财年,GloFo总营收40亿美元,台积电总营收169亿美元, 营收差异24%。 (元器件交易网龙燕 译)外媒原文:Globalfoundries, once looked like a possible rival to TSMC but, over the years, GloFo’s revenues relative to TSMC’s revenues, have decreased.Back in 2009, when GloFo was founded based on the fabs of AMD, the company ‘s revenues were 29% of TSMC’s revenues.This year, GloFo’s revenues are expected to be only 22% of TSMC’s revenues, according to IC Insights.In 2009, GloFo’s revenues were $2.6 billion when TSMC’s were $8.9 billion – a 29% difference.Ever since then, the percentage has declined.In 2010, GloFo’s revenues were $3.5 billion and TSMC’s were $13.3 billion – a 26% difference.In 2011 the figures were GF $3.6 billion, TSMC $14.g billion – a 25% difference.In 2012, GF scored $4 billion, TSMC scored $16.9 billion – a 24% difference.And this year, 2013′ it es expected that TSMC will have $20 billion revenues and GLoFo will have $4.2 billion with the percentage slipping to 22%.It’s always a hell of a job catching an incumbent leader and GloFo had a tricky job eith no advantage but money.
讯:“物联网将让当前的大数据项目看起来像小东西(small stuff)”。说这话的是美国商业智能厂商SAS高级主管PaulBachteal。此话掷地有声,将时下最时髦的大数据等闲视之,并将物联网托上高处。他的理由是:当你开始考虑将所有的数据引入组织,将物联网从概念变成现实,构建采集、存储、分析和创建预测分析的系统,需要的技能是供不应求的,客户和供应商将不得不展开员工技能的培训工作。此话不无道理。物联网应用范围十分广泛,遍及智能交通、环境保护、政府工作、公共安全、智慧城市、智能家居、环境监测、工业监测、食品溯源等多个领域。物联网把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到各行各业,具体来说,将传感器装备到电网、铁路、桥梁、家电、食品等物品中,通过网络对各种信息进行整合,由中心控制系统对信息进行实时的处理和反馈,达到更有效地对生产和生活进行管理的目的。物联网系统有三个层次。一是感知层,即利用RFID、传感器、二维码等随时随地获取物体的信息;二是网络层,通过各种电信网络与互联网的融合,将物体的信息实时准确地传递出去;三是应用层,把感知层的得到的信息进行处理,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等实际应用。可见,物联网是大数据的重要来源之一(大数据来源主要有三个:物联网、互联网和移动网互联),它的系统性更强、辐射的范围更广。物联网不仅仅是传感器,而是提供支撑智慧地球的一个基础架构,物联网的存在使这种基于大数据的采集以及分析变成了一种可能。目前网络上产生的数据量远远大于物联网产生的数据量,这主要是受制于物联网设备的普及和技术的进步。物联网已被定义为中国战略性产业,写进了“十二五”规划,随着行业发展的日益深入,传感器数量的增多,其产生的数据量级要远超网络。可以说物联网就是以“大数据”为驱动的产业,而不是以元器件和设备驱动的。但物联网的核心并不在感知层和网络层,而是在应用层。因此物联网和大数据之间的联手,将产生巨大的市场规模,衍生更有价值的商业模式。若说在物联网大数据应用方面典型的商业模式,不得不提日本的建筑机械制造商小松。早在“大数据”这个词诞生之初,小松就开始了现在意义上的大数据运用,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甚至可以说小松是日本运用大数据的原点。小松开发了一个名为KOMTRAX的能够对建筑机械的工作状况进行远程监控的系统,KOMTRAX通过安装在建筑机械上的GPS和各种传感器,对机械当前所处位置、工作时间、工作状况、燃油余量、耗材更换时间等数据进行收集,并使用卫星通信或移动网络通信等方式,最终通过互联网发送到日本小松的服务器上。而位于世界各地的经销商和客户,则可以访问小松的服务器,对自己所在区域的数据进行查询。例如,如果能了解建筑机械准确的工作时间,就可以事先确定可能发生损耗的部件,从而提高维护的效率。如果能了解燃油的使用量,就可以对燃油用量大的客户和燃油用量不大的客户之间的差异进行分析,搞清楚驾驶方法上的区别,从而能够对燃油用量过大的客户提出合理的建议。在使用方法上提出合理的建议,不仅能够帮助客户削减维护费和燃油费,对小松及其代理商也可以带来好处。因为如果客户能够合理使用建筑机械并使其保值,不仅可以在二手机械市场中卖个好价钱,也有助于保持小松的品牌形象。类似小松这样的案例在今后会越来越多,企业在中间谋求商业价值的空间也越来越大。各路资本竞相追捧物联网产业投资,二级市场上相关的上市公司也被资金追捧,大有你方唱罢我登场的架势。 责任编辑:Tinxu来源: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