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对于高通来说是个不平之年,作为昔日移动处理器王者的高通,其日子并不好过,曾经匆忙推出的骁龙810饱受发热门的困扰,年初的时候,高通发布了4款新的移动处理器,其中骁龙618和骁龙620延续骁龙615定位在中端中,而在其中端产品线上,骁龙615甚至能和联发科的 MT6752不相上下。总之在这一代里,高通的产品缺乏诚意,甚至让个别厂商不惜用上了去年的骁龙801,当然,竞争对手也越来越多并且非常强大,高通的股价也多次创出新低。
想要永远不充电可不是件容易的事情,特别是在iFind防丢Tag这么小的体积内。它受到众多质疑,被指控是欺诈项目,而项目发起人也没能给出切实的证据来证明他们可以做出这样一
高通已决定保持公司当前业务架构不变,不会将芯片业务与专利授权业务相剥离。今年4月,激进投资者Jana Partners致信高通董事会,要求高通考虑将芯片业务部门与专利授权业务部门相剥离。Jana Partners是高通的最大股东
全球知名半导体制造商ROHM面向以汽车音响和仪表盘等车载设备为首的工业设备、消费电子设备的显示面板,开发出最适合单亮度级的0603尺寸(1608mm)高亮度芯片LED“SML-D15系列”。“SML-D15系列”利
12月15日,根据国外媒体获悉的最新消息显示,苹果日前斥资1820万美元成功收购了一座占地7万平方英尺,此前曾被三星、美信所拥有的半导体芯片工厂。该芯片工厂位于圣荷西北第
该工厂此前曾被三星、美信所拥有,占地7万平方英尺,苹果斥资1820万美元收购。
用的是线性时不变的电容。感慨,岁月不饶人,什么电容电感、微分方程早舍吾记忆而去。1 电容充电过程当电容器接通电源以后,在电场力的作用下,与电源正极相接电容器极板的自由电子将经过电源移到与电源负极相接的极
近日,武汉梦芯科技有限公司宣布由其自主研发的启梦芯片获得成功,汉产40纳米启梦TM MXT2702芯片在国内率先实现量产,其性能、功耗、集成度和成本方面均可媲美国际顶尖产品
你听说过只要一块五的高科技?荷兰科学家做到了,微型传感器仅靠无线电供电,如此之高性价比,简直就是切糕的口感,馒头的价格…
对于企业来讲,自研芯片并不是灵丹妙药,不是有了它手机厂商就高枕无忧了。是否要进入这个领域,还要厂商根据自己的长远计划来做出选择。事实上,在手机这个成熟的产业链,上游企业为厂商提供了非常多的选择,足以支撑厂商去推出覆盖不同价格、满足不同消费者需求的手机。做一个安静的终端厂商,其实也是很有前途的事情。
在资本并购市场上,如果说谁是集成电路产业中最为“疯狂”的投资者,紫光当数第一。从展讯到锐迪科,从华三到西数,再到最近的台湾力成,以及矽品、南茂, 蛇吞象式的连续交易不得不让外界对紫光另眼相看。
东京—东芝公司(TOKYO:6502)旗下半导体与存储产品公司今日宣布启动“TB9042FTG”的批量生产,该产品为一款具有监控功能的系统调节器芯片,主要面向电动及混
由于结构化ASIC具有单位成本低、功耗低、性能高和转换快(fast turnaound)等特点,越来越多的先进系统设计工程师正在考虑予以采用。在结构化ASIC中,像通用逻辑门、存储器、
东芝公司旗下半导体与存储产品公司今日宣布启动“TB9042FTG” 的批量生产,该产品为一款具有监控功能的系统调节器芯片,主要面向电动及混合动力汽车的电机控制系统。这款全新的芯片针对高效系统进行了优化,具备强化的监控功能,可减少威胁系统安全的潜在风险。
号外!号外!高通将于今天下午在国内为其最新的旗舰芯片骁龙820举行亚洲首秀沟通会,虽然沟通会还未正式开始,但在场外(微博上)对这款旗舰芯片的消息也已经铺天盖地,业内不少人事都对其赞赏有加,给出了一致的好评。看来骁龙820是真的要逆袭的节奏?
随着中国政府斥资数十亿美元推动半导体行业的自力更生,中国现已涌现出一批芯片设计商,业内专家称,这些公司有望最终与当前业内领头羊高通和联发科一争高下。 目前在全球前50名芯片设计及销售企业中,中国企业的数量
三星电子此次通过采购有可能提前量产10nm工艺,甚至可能反超台积电。
为什么要加密,如何加密?当您的产品推向市场的时候,您的竞争对手就开始盯上它了,如果您的产品硬件很容易被模仿,而且您使用的MSP430单片机没有被加密的话,那么您辛辛苦苦的劳动成功就很容易成为您竞争对手的产品了,使用JTAG调试工具FET虽然可以将程序下载到芯片内部,但只有使用专业编程器能够防止程序被窃取。
11月26日由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信息司、厦门市人民政府指导,工业和信息化部软件与集成电路促进中心(CSIP)主办,厦门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区管理委员会、厦门经济和信息化局、紫光集团有限公司协办的2015中国集成电路产
哺乳动物的内耳深处都是一个天然电池:一个充满了离子的小室,能产生电压驱动神经信号。据物理学家组织网近日报道,来自麻省理工学院、马萨诸塞眼耳医院等单位的研究人员,首次证明了这种“电池”能给植入的电子设备供电,而且不会损害听力。植入内耳的设备可用来监控生物活动,比如听到声音、平衡失调或对治疗的反应。最终,植入设备本身可发展成一种治疗手段。相关论文发表在近期出版的《自然·生物技术》杂志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