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传统医疗信息化方面,国务院、卫健委连续出台各项政策,明确了医疗信息化建设的目标与任务,包括明确电子病历分级管理评价目标、深化医保付费改革以及推动医联体建设 。对于“互联网+健康”创新业务,随着国家医疗需求的不断提升,以及人工智能医疗政策规划的落地,我国人工智能+医疗行业的发展,也在不断加速。医疗体系的特殊性也导致其运行体系的相对封闭性和传统,对于信息化系统的认知和接受能力并不高,能真正撬动和进入这一体系是非常难的,需要具备一定的行业背景和渠道。
新兴技术的发展,正在让医疗焕发出新的活力。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正在通过赋能诊断流程、影像、制药、随访等环节,让智能医疗愈加可能。从数字化到网络化、再到如今的智能化,医疗机构正和所有行业一同,经历着科技发展带来的变革,“医疗信息化” 也随技术手段的变化而被不断被赋予新的内涵。医疗信息化,是指医疗服务的数字化、网络化、信息化等,通过计算机等技术,为医院系统、管理病人信息、药品研发等提供服务。广义的医疗信息化,还包括医疗支付环节、医药流通环节等信息化。近年来,在国家政策推动下,医疗信息化在不断向前发展。
江苏板桥示范区的输电线路巡检现场,一架白色的小型无人机机翼快速旋转,朝电力线路和杆塔飞去,对当地输电线路进行全方位高精度拍照。这架无人机搭载的“AI自适应巡检技术”是国网江苏省电力有限公司联合中科南京人工智能创新研究院的最新研究成果。
近日,中建八局无人机机载红外检测机器人(UITR1.0)落地四公司青岛红岛街道、文旅博览公司南京杨庄北侧保障房地块、南京东流安置房及配套等项目。
日本宫城县仙台市10月17日开始全面运用小型无人机,在发布海啸警报等情况下自动飞行,用扬声器呼吁沿海地区的人避难。外媒报道称,这是世界上首个无人机海啸预警系统。
10月20日,浙江省湖州市德清县环境卫生管理处无人驾驶(环卫)车辆运营服务项目(舞阳街、双山路)公布中标结果,安徽酷哇机器人有限公司中标。
在深圳福田区福华路上,一身穿橙色工装的环卫工人直立着身子,右手拿着作业新工具,正在路边“吸着”垃圾。这个新工具叫智能自跟随清吸机器人,形状是一辆装有三个轮子的小车,一条长长的吸管通向车后端装嵌的垃圾桶。环卫工人只要手拿着辅助吸管,不管是犄角旮旯还是背街小巷等区域的垃圾,它都能吸入“囊中”。这款智能自跟随清吸机器人能大大降低环卫工人的作业强度,作业效率提高百分之五十以上。
在美国的许多地区,过去几十年来,机器人一直在取代工人,特别是工业机器人。但在2007年至2009年,因为经济大萧条开始,机器换人有所放缓。大萧条是美国住房市场崩溃和全球金融危机之后的经济衰退,在大萧条开始后,经济复苏需求使得人力成本骤降,复苏的新行业挽救了许多人的工作,并减缓了美国的自动化速度,使得2007年经济危机开始后,机器人的使用强度开始急剧下降甚至几乎停滞,但奇怪的是,到2009年以后,美国全国范围内的机器人强度却又开始陡然上升并在随后继续不断提升。
全国人大代表聂鹏举在两会期间提出:“工业机器人是智能制造领域最具代表性的产品。建议加大对工业机器人核心零部件产业扶持力度,推进产业朝中高端方向发展,提升国产机器人研发与制造水平。”
当下国内AI工业机器人赛道,正处冰火两重天这一矛盾的中间态。刚性需求增多,市场持续扩容,新的入局者不断涌入,产品供不应求以至于厂商近期纷纷提价。而在另一边,国内AI工业机器人公司持续亏损,国内市场尚未主导,国际市场难以突破。
国际机器人联合会(IFR)最新发布的《世界机器人2021工业机器人》报告显示,当年全球工厂中有300万台工业机器人在运行,稳步增长10%。即使全球爆发疫情,新机器人的销量仍小幅增长了0.5%。
近年来,我国工业机器人市场规模快速增长,稳居全球第一大工业机器人市场。工信部数据显示,2021年机器人全行业营业收入超过1300亿元。其中,工业机器人产量达36.6万台,比2015年增长了10倍。
近几年来,工业机器人相关报道总会表达一种观点:我国的工业机器人整体保持上涨的趋势。而成果背后,无数企业破土而出,也一定有很多企业落魄消失。从前,我们会对比工业机器人保有量领先的韩国,由此对中国机器人的未来产生巨大的野心,似乎瞬间就可以看到中国工业机器人市场宏伟发展的情景。但是真的现在同质化太严重了。
后疫情时代,疫情反复不定,加之人口老龄化与居民健康意识的不断提升,医疗服务需求不断扩大。在医疗器械行业面临发展的“黄金机遇期”,企业如何乘势而上,在一片蓝海中占据一席之地?答案就在大族机器人的协作机器人应用中:我们赋能客户跨步进入自动化、智能化的“灯塔工厂”,深度参与产业发展进程,助力完善自身竞争力、提高生产能力。
协作周边配套应用的概念更加广泛,将机器人、末端执行工具、视觉、AGV、电子皮肤、应用程序等结合在一起考虑,强调协作的理念本身,其发展前景将更为广阔。1.柔性夹具赋能协作机器人,电动夹爪或成为趋势为了进一步提高协作机器人的灵活性,满足工厂生产的自动化、数字化和智能化需求,在协作机器人应用中将会使用越来越多的柔性夹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