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嵌入式 > 嵌入式分享
[导读]在Linux内核中,设备驱动是连接硬件与操作系统的重要桥梁。随着硬件的多样化和复杂化,Linux内核引入了多种机制来管理这些设备,其中Platform总线(Platform Bus)作为一种虚拟总线,在Linux设备驱动管理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本文将详细解析Platform总线的概念、优势、实现流程及其在Linux驱动开发中的应用。

在Linux内核中,设备驱动是连接硬件与操作系统的重要桥梁。随着硬件的多样化和复杂化,Linux内核引入了多种机制来管理这些设备,其中Platform总线(Platform Bus)作为一种虚拟总线,在Linux设备驱动管理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本文将详细解析Platform总线的概念、优势、实现流程及其在Linux驱动开发中的应用。


一、Platform总线概述

Platform总线是Linux内核中区别于实体总线(如USB、I2C、SPI、PCI等)的一种虚拟总线。在硬件上,Platform总线并不存在,它是内核为了统一管理那些直接通过内存寻址空间进行通信的设备而虚拟出来的一种总线。这些设备,如SoC(System on Chip)内部的LED、看门狗、定时器等,并不需要通过物理总线与CPU通信,而是通过内存地址直接访问。


从Linux 2.6内核开始,内核通过kset、kobject等机制建立了设备与驱动的层次关系,并对这些直接通过内存寻址的设备虚拟出了Platform总线。所有直接通过内存寻址的设备都被映射到这条虚拟总线上,实现了统一管理。


二、Platform总线的优势

统一管理:Platform总线将所有直接通过内存寻址的设备映射到同一条虚拟总线上,便于内核进行统一管理,提高了代码的安全性和可移植性。

设备与驱动分离:Platform总线实现了设备与驱动的分离。设备和驱动分别注册到Platform总线上,通过probe函数随时检测并匹配设备与驱动,提高了系统的灵活性和可扩展性。

资源共享:一个驱动可以供同类的多个设备使用,因为Platform总线在注册驱动时会遍历所有已注册的设备,寻找匹配的驱动进行绑定。

三、Platform总线及驱动的实现流程

Platform总线的实现流程主要包括总线注册、设备注册、驱动注册以及设备与驱动的匹配。


总线注册:Platform总线的注册由Linux内核在启动时自动完成,通常不需要用户干预。内核通过bus_register(&platform_bus_type)将Platform总线注册到系统中。

设备注册:设备通过platform_device_register()函数注册到Platform总线上。注册时需要提供设备的名称、ID、资源等信息。

驱动注册:驱动通过platform_driver_register()函数注册到系统中。注册时需要提供驱动的名称、ID表、probe函数等信息。

设备与驱动的匹配:Platform总线通过platform_match()函数来匹配设备和驱动。该函数会检查设备的名称是否与驱动的ID表或名称相匹配,如果匹配成功,则调用驱动的probe函数进行设备初始化。

四、Platform总线在驱动开发中的应用

在Linux驱动开发中,Platform总线机制被广泛应用于SoC内部集成的外设驱动开发中。例如,在S3C2440平台上,LCD、I2C控制器等内部外设都被当作Platform设备来处理。


开发者在编写Platform设备驱动时,首先需要定义platform_device结构体来描述设备,包括设备的名称、ID、资源等信息。然后,通过platform_device_register()函数将设备注册到Platform总线上。


接着,开发者需要定义platform_driver结构体来描述驱动,包括驱动的名称、ID表、probe函数等信息。通过platform_driver_register()函数将驱动注册到系统中。


最后,当设备被注册到Platform总线上时,内核会自动调用与设备匹配的驱动的probe函数,完成设备的初始化工作。


五、总结

Platform总线作为Linux内核中的一种虚拟总线,通过统一管理直接通过内存寻址的设备,提高了代码的安全性和可移植性。其实现流程包括总线注册、设备注册、驱动注册以及设备与驱动的匹配。在驱动开发中,Platform总线机制被广泛应用于SoC内部集成的外设驱动开发中,为开发者提供了一种高效、灵活的设备管理方式。

本站声明: 本文章由作者或相关机构授权发布,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本站亦不保证或承诺内容真实性等。需要转载请联系该专栏作者,如若文章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
换一批
延伸阅读

自2014年ST公司推出STM32CubeMX以来,这款图形化配置工具凭借“一键生成初始化代码”“跨IDE兼容”“中间件集成”等特性,迅速成为78%的STM32开发者首选工具。然而,伴随其普及的争议始终未息:STM32C...

关键字: STM32CubeMX ST公司

在工业自动化领域,Modbus协议凭借其开放性和易用性成为设备通信的"通用语言"。然而,当工程师面对Modbus RTU、ASCII和TCP三种变体时,如何根据具体场景做出最优选择?本文将从编码机制、通信效率、错误检测等...

关键字: Modbus协议 TCP

在工业自动化、能源管理等实时性要求严苛的场景中,Modbus通信系统的响应延迟直接关系到设备控制的精度与系统稳定性。从智能电表的功率调节到机器人关节的同步控制,微秒级的响应偏差都可能引发连锁故障。本文从硬件架构、软件设计...

关键字: Modbus 通信系统

在新能源发电、电动汽车、数据中心等直流供电系统中,过压故障是导致设备损坏的主要诱因之一。据统计,电力电子设备故障中约35%与过压事件相关,其中直流侧过压占比达62%。本文以基于TVS二极管与MOSFET的复合型直流过压保...

关键字: 直流过压 保护电路

在工业物联网(IIoT)与边缘计算快速发展的背景下,Modbus协议凭借其轻量化特性成为微控制器(MCU)设备互联的首选方案。然而,在资源受限的MCU(如STM32F0系列、ESP8266等,RAM通常小于32KB,Fl...

关键字: 微控制器 Modbus 工业物联网

在工业控制系统中,Modbus RTU协议的CRC校验如同通信网络的"免疫系统",某石化厂DCS系统曾因CRC计算错误导致0.3%的数据包丢失,引发连锁控制故障。本文将深入解析CRC-16/MODBUS算法原理,对比软件...

关键字: Modbus RTU CRC 算法

在工业自动化领域,Modbus协议凭借其简洁高效的设计,已成为设备间通信的"通用语言"。某智能电网项目通过Modbus RTU协议实现2000台电表的数据采集,通信成功率高达99.97%,这背后正是对消息结构的精准把控。...

关键字: Modbus 工业自动化

在工业物联网设备开发中,Modbus从站功能已成为微控制器(MCU)的标配能力。某智能电表项目通过在STM32上实现Modbus RTU从站,成功将设备接入现有SCADA系统,开发周期缩短40%。本文将系统解析MCU实现...

关键字: 微控制器 Modbus 协议栈优化

在嵌入式系统中,Flash存储器因其非易失性、高密度和低成本特性,成为代码存储和关键数据保存的核心组件。然而,MCU驱动Flash读写时,开发者常因对硬件特性理解不足或操作流程疏忽,陷入性能下降、数据损坏甚至硬件损坏的陷...

关键字: MCU驱动 Flash

在嵌入式开发中,STM32的时钟系统因其灵活性和复杂性成为开发者关注的焦点。然而,看似简单的时钟配置背后,隐藏着诸多易被忽视的陷阱,轻则导致系统不稳定,重则引发硬件损坏。本文从时钟源选择、PLL配置、总线时钟分配等关键环...

关键字: STM32 时钟系统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