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梯按需维保实施过程中的问题及其对策探究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0引言
2018年2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电梯质量安全工作的意见》,强调推广全生命周期安全最大化和成本最优化的理念,并推行“电梯设备+维保服务”的模式,要求依法推进按需维保,推广“物联网+维保”等新模式,全面提升维保质量。2020年4月,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做好改进电梯维护保养模式和调整电梯检验检测方式试点工作的意见》(国市监特设〔2020〕56号),开始推进电梯按需维保新模式,要求在严格执行国家质监局颁布的各项电梯安全技术规范标准的前提下,提高电梯安全性和可靠性,从而预防安全事故的发生[1]。
1 电梯按需维保模式与传统定期维保的区别
电梯按需维保模式与传统定期维保相比较,区别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电梯维保效率和精准度
传统的定期维保模式存在周期固定、项 目统一的问题,可能导致维保过度或不足。而按需维保通过物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实时监测电梯的运行状态,分析其实际需求,从而制定科学合理的维保计划,确保维保更加精准高效。
1.2 运行成本和维保质量
按需维保可以根据电梯的实际使用情况和运行工况来安排维保计划,避免了传统定期维保中不必要的重复工作和资源浪费,从而降低了维保成本。此外,按需维保还可以通过优化维保措施,激发企业提升维保质量的内生动力,推动形成以维保效果为导向的市场化定价机制[2]。按需维保要求维保单位根据电梯的安全状态、运行工况及维保说明书,制定针对性的维保方案,并在特种设备监管部门指定平台上公布维保项目、内容和周期等信息。这种透明化管理和标准化操作有助于提升整体维保质量[3]。
1.3 应对社会老龄化问题
随着社会老龄化问题加剧,电梯维保面临更大的压力,按需维保凭借其物联网+优势,能够更加科学合理地保障电梯日常垂直交通方式畅通,进一步缓解老年人出行压力,降低安全风险,改善老年人居住环境,提升老年人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综上所述,电梯按需维保模式的出现,不仅是对传统定期维保的一种补充和优化,更是电梯维保行业向智能化、个性化发展的重要趋势。接下来将对电梯按需维保的各项优势进一步展开分析。
2 电梯按需维保模式的优势
2.1数据驱动的维保决策
数据驱动的维保决策是电梯按需维保模式中的核心环节。该策略依托于电梯运行过程中产生的海量数据,包括但不限于电梯的运行数据、故障记录、维保历史等。这些数据通过先进的采集设备和技术手段进行收集,形成了电梯的“数字画像”。在此基础上,运用人工智能算法对这些数据进行深度挖掘和分析,旨在揭示电梯运行中的潜在规律和故障发生的先兆。人工智能算法流程主要包括数据采集、数据预处理、特征提取、模型训练、预测与决策等步骤,这种基于数据的决策方法不仅提高了维保的预见性和准确性,还显著缩短了因突发故障导致的停机时间,降低了维修成本。
2.2 用户参与的安全评估
用户参与的安全评估是电梯按需维保模式中不可或缺的一环。通过鼓励电梯用户积极参与到电梯安全评估中,可以更全面、更准确地掌握电梯的实际运行状况。这一过程通常通过移动应用、在线问卷或社交媒体平台来实现,用户可以方便地反馈电梯使用中的异常情况、安全隐患或改进建议。
用户参与的安全评估其优势体现在:一是信息收集的广度方面,用户作为电梯的直接使用者,他们的反馈能够提供第一手的信息,有助于发现专业维保人员可能忽视的问题;二是问题识别的时效性方面,用户反馈可以实时传递至维保团队,有助于快速识别和响应潜在的安全问题;三是用户与维保团队的互动方面,用户参与评估的过程也是与维保团队沟通的过程,有助于建立用户对维保工作的信任和理解。
2.3维保服务的标准化与个性化结合
在电梯按需维保模式中,维保服务的标准化与个性化结合是实现高效、精准维保的关键。标准化维保流程确保了维保工作的基本质量,而个性化机制则针对每台电梯的特殊情况提供了定制化的服务。通过将标准化与个性化相结合,维保服务既能满足普遍的质量要求,又能适应每台电梯的独特需求,从而提升整体的维保效果。
标准化与个性化结合的维保流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维保内容的标准化:明确维保的基本项 目和标准操作流程,确保每台电梯都能得到必要的检查和维护。
2)维保周期的标准化:根据电梯的类型、使用频率等因素,设定合理的维保周期,保证电梯在最佳状态下运行。
3)维保服务个性化机制则体现在动态调整维保计划和用户需求导向两方面,前者通过数据分析,识别电梯的特定需求和潜在风险,针对性、动态地调整维保项目和周期,后者考虑用户的特殊需求,如医院电梯的紧急响应需求,对维保计划进行个性化调整。
3按需维保的实施方式
电梯按需维保,顾名思义就是按照实际需求进行维保,不再固定周期、固定项目地维保,方法是利用先进的传感器和数据分析技术,实时采集电梯的运行数据,通过对数据的监测、处理和分析,掌握电梯的运行状态,根据电梯的实际需求,确定维保的时间和内容,以达到合理分配资源、专业化和高效率维保的目的[4]。当然,按需维保需要严格监管,对于维保电梯监督检查不合格的单位,可根据风险等级和积分机制,实行退出按需维保的“熔断”机制[5]。通常按需维保的远程监测接入信号和数据采集的内容多集中于制动器的松闸、安全回路的通断、极限开关以及底坑停止装置等,有利于严格把控电梯的故障率和困人率。
4按需维保过程中发现的问题
当前电梯维保企业实行“自我声明+信用管理”的维保质量保证模式,按需维保工作正如火如荼地展开,实施至今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在对按需维保的电梯调查过程中,发现有些问题不容忽视,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4.1 关键检验项目不符合但无报警工单产生
在调查过程中,发现多台电梯轿厢的应急照明失效,也有应急照明和轿厢紧急报警装置都失效的情况,最终测得是应急电源故障,但此项并未发出报警工单并推送至维保人员手持机内。此功能非常重要,但在整个调查过程中,轿厢应急照明失效情况出现次数最多。当电梯发生停梯停电故障时,如轿厢内完全黑暗且报警功能失效,将无形中增加被困人员的恐惧心理,尤其是对老年人影响极大。
4.2 无机房电梯松闸试验后系统宕机
调查中发现少数小区加装的无机房电梯,将轿厢运行至次顶后,关闭主开关进行电动松闸,制动器可以松闸,轿厢发生移动,但当恢复主开关供电时,电梯无法启动运行。测得原因是新梯系统发生故障,包括控制系统、安全系统、驱动系统以及监控系统等都有可能。在将外部供电重启后,电梯恢复正常。在整个调查期间只有一台电梯因此宕机事件被远程监测到,同时电梯应急指挥中心智慧电梯平台人工座席来电询问现场情况。对于按需维保的电梯,行业内应制定统一的维保项目和保养计划,对远程监测装置也应定期排查设备状态。
4.3轿顶机械锁定装置电气开关失效
无机房电梯轿顶的机械锁定装置多用于维保人员在顶层空间工作,以维护保养驱动主机、控制柜或限速器等,是保证安全的第一道防线。但调查中发现多数维保人员对此机械锁定装置的本身、功能和试验方法不知情、不了解。如图1所示,由于该机械锁定装置的电气安全装置安装位置比较隐蔽,光线昏暗,平日维护保养时若长期忽视,其损坏的概率非常大,这无疑会给维保人员 自身工作带来较大的安全隐患,应予以重视。
4.4救援重块所属挂钩缺失
无机房电梯一般在底坑放置救援重块,电梯发生困人时,若该梯无补偿链,通常将救援重块放在轿顶进行救援,若该梯安装有补偿链,挂钩就将起作用,紧急救援时将挂钩挂着重块再挂在轿厢侧的补偿链上,此时若操作紧急松闸装置后轿厢不动,需要立即拆开对重侧的防护栏,将救援重块加载到对重侧而非轿厢侧,救援完成后需重新安装好对重防护栏。现场调查过程中发现多数底坑都有救援重块,但挂钩缺失(图2),当紧急救援亟需使用时,就会捉襟见肘、手忙脚乱,应在平时维护保养中予以重视。类似的情况还有机房内的松闸扳手和盘车手轮,二者经常有缺失。
4.5加装电梯带来的IC卡系统问题
老旧小区加装电梯是民生工程,给居民出行带来极大便利。加装的电梯因零配件新出厂,安全系数高,非常匹配按需维保的模式。通过前期实地调查,多数老旧小区因楼层用户出资问题给加装电梯装设了IC卡系统,但轿厢内出口层按钮并未采用凸起的星形或绿色按钮(图3),此项不符合TSGT7001—2009或2023版检规的要求;并且该出口层按钮也未开放权限,轿厢内的人员未通过IC卡系统时不能到达出口层。此类问题经常受到用户投诉,对于实施按需维保的维保单位和维保人员来说这本不属于其自身问题,但却会经常被用户投诉所困扰,应予以重视解决。
5对按需维保未来发展的建议
按需维保在推进的过程中,困难不可避免,对下一步按需维保的发展建议有:
5.1进一步加强维保人员业务能力的培训
现场调查发现维保人员业务水平参差不齐,部分维保人员对电梯相关零部件或装置不清楚,对相关的试验方法不熟悉。另外,维保人员因担心产生远程监测报警工单,现场不愿去做相关试验,如底坑停止装置试验和上行制动工况曳引检查等。
5.2进一步加强关键项目的数据采集和监测
由于物联网的使用,电梯的运行数据是远程监测实时采集,调查发现如轿厢内紧急报警装置失效时并无工单产生,维保人员也就不知悉,这就给电梯紧急救援带来了隐患。故建议进一步将关键项目纳入7×24 h实时监测,保障被困人员的安全和心理状况。同时,行业内应建立统一的远程监测项目和维保计划,便于统一管理和规模化推进按需维保模式。
5.3 可引入自动扶梯或人行道的按需维护保养
全国各省市对按需维护保养都出台了相关法规,如2023年5月1日施行的《上海市电梯安全管理办法》,规定新安装电梯的使用管理单位应当将电梯远程监测装置接入智慧电梯平台,并保持实时在线。2024年5月23日广州市市场监管局发布了《广州市电梯按需维保试点工作方案》,规定电梯使用单位应具备基于物联网的远程监测系统,并纳入全省96333电梯应急救援平台。建议目前在用电梯加装电梯远程监测装置,这里的“电梯”包括自动扶梯和 自动人行道。当前自动扶梯和人行道多集中于商场和公共交通,数量众多,对自动扶梯和人行道进行按需维保,可进一步扩大按需维保的规模,尤其是在当前“人机不匹配”的情况下,可以进一步提升人力资源分配和工作效率,实现电梯保养的精准化和高效化。
6 结束语
本文对电梯按需维保的政策背景及优势进行了简要介绍,同时结合电梯实施按需维保的现场调查情况,分析了按需维保的实施方式、调查发现的问题,并就其后续发展方向提出了相应的建议,也为电梯按需维保模式稳步推进和发展优化提供了基本思路。
[参考文献]
[1]薛寅俊.大型超市中的电梯安全事故分析及其预防措施[J].机电信息,2020(15):166-167.
[2]福建省市场监督管理局.福建省电梯安全筑底三年行动方案 (2023—2025年): 闽市监特安(2023〕205号 [A].2023-07-03.
[3]河南省市场监督管理局.电梯按需维保安全管理规范:DB41/T 2408—2023[S].
[4]夏立荣,张硕.浅议电梯按需维保[J].中国电梯,2019,30(23):56-58.
[5]常晓清.电梯按需维保的实施与熔断机制探讨[J].中国电梯,2023,34(3):82-84.
2025年第1期第14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