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芯片国产化步履维艰?巨头发力产业链全面受益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在汽车产业向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加速转型的当下,汽车芯片作为核心 “大脑”,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长期以来,国产车规级芯片自给率低,在动力系统、底盘控制和智能驾驶等关键领域,市场被英飞凌、恩智浦、ST 等国际巨头牢牢把控。但近年来,随着国内巨头纷纷入局,一系列积极变化正在发生,汽车芯片国产化虽挑战重重,却也展现出光明前景,产业链各环节正逐步从中受益。
国产车规级芯片在发展初期确实举步维艰。车规级芯片对可靠性、稳定性和安全性有着极高要求,其工作温度范围广、需长期稳定运行且不良率要极低,这对芯片设计和生产流程控制提出了严苛挑战。国内约 400 家 MCU 厂商中,专注车规级产品的三四十家企业面临着激烈竞争,产品多集中于 ARM M0、M3 和 M4F 核,技术同质化严重,只能陷入价格战,却仍难以在价格上与国外大厂抗衡。以某选型案例为例,多家国产厂商将 M3 核 MCU 价格压至 1 美元以下,客户最终却选择了报价更低的 TI 产品。
同时,汽车企业(Tier1)对国产 MCU 秉持 “不敢换、不想换、不能换” 的保守态度。由于汽车行业关乎生命安全,对芯片稳定性高度敏感,国产 MCU 在技术水平和市场认可度上与国际品牌存在差距,客户更倾向于选择经过长期市场验证的国外品牌。而且,更换 MCU 意味着设计调整成本增加以及潜在风险上升,使得客户替换供应商的意愿极低。截止 2024 年底,国产车规级 MCU 自给率不足 5%,主要应用于对性能要求较低的车身控制和电机驱动领域,如车窗升降、车门锁、灯光控制等,在高端关键领域的渗透率极低。
不过,国内巨头的发力正在改写这一局面。以比亚迪和长城为代表的大型车企,凭借自身强大的资金与技术实力涉足 MCU 自造。对于用量足够大的车厂,MCU 设计相对简单,自造 MCU 在成本上可与专业芯片厂商竞争,有效降低了成本。同时,这也减少了对外部供应商的依赖,提升了供应链安全,增强了在汽车电子领域的技术自主性与核心竞争力。比亚迪等企业的成功实践,为行业树立了标杆,激发了更多企业投身汽车芯片国产化的热情。
东风汽车同样在汽车芯片国产化进程中发挥了重要引领作用。早在 2019 年,东风汽车便规划了一款高端 MCU 芯片和四款专用芯片,以保障供应链稳定与安全。2022 年,东风牵头联合 8 家企事业单位成立湖北省车规级芯片产业技术创新联合体,从需求定义、设计、制造到测试,串起完整芯片产业链。目前,东风已完成 3 款车规级芯片流片,其中一款高端 MCU 芯片、一款 H 桥驱动芯片实现二次流片,一款高边驱动芯片已开始整车量产搭载,预计其高端 MCU 芯片有望成为国内最早量产的全国产化产品。
随着巨头们的积极投入,汽车芯片产业链全面受益。从上游的芯片设计环节来看,国产芯片设计企业获得了更多与车企合作的机会,能够深入了解汽车行业需求,加快技术研发与产品迭代。在制造环节,国内芯片制造企业订单增加,产能得以提升,促进了先进制造工艺的研发与应用。例如,随着国产汽车芯片需求增长,中芯国际等企业在车规级芯片制造领域不断取得技术突破,工艺水平逐步提高。
中游的汽车零部件供应商也因国产汽车芯片的发展而受益。他们能够获得更稳定、更具性价比的芯片供应,降低了生产成本,提升了产品竞争力。以车身控制模块供应商为例,使用国产 MCU 后,在保证产品性能的同时,成本降低了约 20%,使其在市场竞争中更具价格优势。下游的整车厂商则在供应链安全、成本控制和产品差异化方面收获颇丰。供应链安全方面,减少了对国外芯片供应商的依赖,降低了因国际形势变化带来的供应风险。成本控制上,国产芯片的应用降低了采购成本,以某款车型为例,使用国产芯片后单车芯片采购成本下降了约 1000 元。产品差异化上,车企与国产芯片企业合作,能够快速实现创新想法,如开发独特的智能驾驶辅助功能,提升产品竞争力。
虽然汽车芯片国产化仍面临诸多挑战,如技术水平与国际先进水平存在差距、市场竞争激烈等,但巨头们的发力为产业链注入了强大动力,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随着技术不断进步、产业生态逐渐完善,汽车芯片国产化有望取得更大突破,实现从依赖进口到自主可控的转变,推动我国汽车产业迈向更高发展阶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