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智有为 致敬同路人 | 从“增长飞轮”到“价值迁徙”解构昆联数码与华为的“共识螺旋”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当时间的指针转动到2019年,这家在华东IT服务市场深耕多年的“老兵”,与远在深圳的科技巨擘华为,悄然扣紧了命运的齿轮。昆联数码与华为首次“牵手”,两家企业因“共识”上的共振,开启了价值共生的同行之路。在华为中国合作伙伴大会2025的现场,北京昆仑联通(集团)董事兼东区总经理左贤超向我们介绍起昆联数码与华为携手同行的故事.....
2003年,上海的黄浦江畔吹起了时代发展的春风。千禧年后的中国,在国家“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战略部署下,张江的晶圆厂吞吐着集成电路的初啼,外贸“大通关”平台重构着国际贸易效率......
也是这一年,在这片孕育转型的热土上,上海昆联数码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昆联数码”)在上海最早最成熟的现代化商务区扎下根基,开启了一场IT服务的时代远征。
2013年,在左贤超的带领下,“十岁”的昆联数码迎来了第一次阶段性突破的里程碑——上海团队的销售额突破一亿元。同年的年会上,左贤超和当时的所有员工立下了一个“十年之约”——为每个员工发了一张印有公司logo的500元公交卡,约定十年后如果还在昆联数码,就可以用这张卡换取一万元。
此后,高速发展了五年,昆联数码遇到了业务的瓶颈期,团队存在动力不足、成长路径模糊等一些系统性的挑战。
转机也发生在这一年,一次偶然的机会,让左贤超接触到华为。“那是我第一次参与华为组织的人才培训课程,也是我第一次听到‘人才密度’这个词,正是这次的课程,让我开始重新思考公司人才体系的建设和发展。”左贤超说。
华为组织的这场培训,犹如醍醐灌顶般改变了左贤超固有的管理思维模式,让他看到了更为广阔的管理视野和更先进的人才培育理念。在华为“久经考验”的成功基因启发下,左贤超下定决心要将华为的经验与策略创造性地融入到昆联数码的实际运营当中。
“于是,借鉴华为的策略,我们开始提高人才的密度,从招聘、培训、管理、激励几个方面搭建整个人才培养体系。”左贤超坦言。
在接下来的时间里,昆联数码依托华为的经验,通过优化招聘流程、加大培训投入、建立更具竞争力的激励机制等一系列举措,显著提升了公司的人才质量和整体效率。
最终,在借鉴华为下采取的一系列改革措施,不仅帮助昆联数码走出了瓶颈期,还在市场上取得了更加优异的业绩,展现出强劲的发展潜力,更正式开启了在2019年,双方走向战略协同的牵手合作。
2022年,昆联数码迎来了第二次阶段性的里程碑突破。得益于人才战略与业务模式升级,以及华为赋能下的服务能力升级,2018年约定的营业额目标,已经提前达成。
“我和大家的十年之约达成了,这是非常值得骄傲的事情。”这是左贤超在庆功宴上的第一句话。他回忆说,当年一起立下“十年之约”的30个员工,后面剩下21个,这21个员工也都拿到了一块价值1万元的金牌。
员工“金牌”来自业绩的突破,而昆联数码从华为“银牌”伙伴到“金牌”伙伴的提升,则来自于“与华为双方的能力互补与价值赋能取得的成效卓著”。
2023年昆联数码的“银牌伙伴”资质,主要依靠少数几个客户的支持,或是部分销售人员的努力。但如今情况有了显著变化。左贤超这样复盘道:“其一是,在华为的赋能下,昆联数码合作的客户群体大幅拓宽,合作客户数量显著增加;其二,参与销售团队协作的人员规模明显扩大;其三,在与技术部门的能力融合方面,取得了长足进展。这些积极变化带来的直接成果是,从‘银牌’到‘金牌’的一年时间,业绩提升了约3倍。”
如果说,昆联数码的第一次阶段性的突破来自于优先掌握虚拟化技术的前瞻性布局,那么后续接连的突破,便离不开“同路人”华为的赋能与加持。在华为的支持下,昆联数码一方面建立起人才体系,另一方面以技术升级实现了对客户的赋能。
人才体系建设方面,与华为结缘之后的左贤超意识到要从招聘、培训、管理、激励几个方面搭建整个人才培养体系。相比于很多公司从市场上筛选人才,左贤超“执着”于从应届生阶段开始培养人才。而这,无疑增加了成本。对此,左贤超反倒不以为意,他认为,从短期来看,投入的成本可能较高,但长期来看或许并不算高。左贤超毫不避讳地直言道:“今天,能够快速见到收益的生意已经很少见了,而且价值也很有限。无论是技术还是人才的投入,其价值往往不会当下显现,而在于长远的未来,我认为这种投入是值得的。”
从招聘,到昆联大学,再到干部制度,这些年,昆联数码一步步打造了昆联的人才培养体系。左贤超说:“基于人才培养体系,我有六点心得。 一是加大在HR上面的投入。设立专职HR,招聘资深HR,并且实行集团统一管理;二是在招聘环节上,和更多高校建立合作联系,持续进行应届生招聘;三是建立培训考试制度。新人入职前两个月需要进行全职培训,通过各项考核和认证,筛选优秀人才;四是客户资源储备,这个是销售成长速度的关键;五是成长导师制、导师优先选择制;六是商业团队和行业团队形成正向循环。新人前6~12个月在商业团队锻炼,优秀者转入行业团队。”
如果引用“GVCM体系”提出的“客户即人才,人才即客户”的闭环哲学,那么,对内建立人才的价值增值系统可以滋养组织根系,而对外构建客户的价值共创体系,则得以舒展商业的枝叶。
从“根系”到“枝叶”,在华为专家资源、市场资源、客户资源、培训资源等诸多支持下,昆联数码的转型实践形成了内外协同的完整链路——对内,依托华为的人才培育样板,构建起人才价值增值系统,持续强化组织核心能力;对外,坚持以客户为中心,与华为建立常态化合作机制,通过产品培训、方案联合设计及市场赋能,提升解决方案能力。
“我们与华为双方在智能制造、AI等领域的深度协同,使昆联数码能精准匹配客户场景需求,实现服务能力与业务增长的双重突破。”左贤超坦言。
“具体而言,在联合设计方案时,凭借华为先进的技术理念,我们共同打造出更具竞争力的解决方案。而在市场赋能方面,华为则帮助我们更好地打开市场局面。尤其在智能制造、AI等领域,我们双方深度协同,在这样的前提下,我们精准契合客户场景需求,实现了服务能力与业务增长的双重突破。”左贤超坦言。
左贤超回忆起与华为一起,共同应对项目挑战的过往,“那是我们服务多年的一家规模较大的半导体厂商。”左贤超说,“他们每年在信息建设方面的投资规模高达上亿元。借着国家对半导体行业大力扶持的东风,他们迫切希望实现产能和智能化的跨越式提升,立志打造半导体行业的‘灯塔工厂’。由于长期以来的合作,客户对我们的服务能力十分认可,彼此建立了深厚信任,基于此,我们承接了这个极具挑战性的项目。”
但打造“灯塔工厂”谈何容易?左贤超解释说,当时,我们和客户在行业内几乎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供借鉴,同时客户还要兼顾自主创新的需求,所以很多理念都得靠一步步摸索构建。面对重重挑战,我们经过慎重评估,发现身边的体系资源中,还是华为最有实力满足客户需求。
在项目推进过程中,为了给客户提供高质量的服务,昆联数码和华为迅速组建了工作小组。“那时,大家围绕如何满足客户的高标准解决方案,以及内部资源的协调拉通等关键问题,经常讨论到凌晨,所有人都全身心地投入其中。”左贤超回忆说,“在我们的许多项目中,华为都抽调了技术骨干对我们进行支持,大家一起克服了很多挑战。我们的员工形容说,和华为合作,有一种登山时把安全绳系在彼此腰间的信任感。”
双方团队的紧密协作下,原本看似难以逾越的技术壁垒,被逐步瓦解,客户对于项目进展的满意度也持续提升,更对双方团队的专业能力和敬业精神给予了高度评价,整个项目呈现出积极向上的态势,成功的曙光已经显现。
这种紧密的合作和持续的创新,正体现出华为围绕“研、营、供、销、服、管”等环节构建的“伙伴+华为”体系的核心价值。左贤超坦言,在这种赋能下,我们在具体实践中,以客户需求驱动研发,营销工具赋能伙伴,以及高效的供应链协同,融合点对点的服务,强化渠道体系管理,实现了资源动态的平衡。”
谈及未来,左贤超表示,AI智能体未来必将全面融入每一个企业。在智能化技术快速发展新阶段,昆联数码愿意与华为的携手合作,顺应这一趋势,为企业提供强有力的 AI 支持,助力其在市场中站稳脚跟,实现可持续发展。
“未来,昆联数码将一如既往地紧密同步华为的发展策略,共同积极拥抱AI,致力于让AI技术更广泛地惠及大众。”左贤超说。
在同行路上,昆联数码与华为的携手,既是价值观的深度共鸣,更是数智转型征程中,共进共赢的生动写照。未来,更多的伙伴将与华为共同迎接这场数智化的浪潮,撷科技为笔,淬合作为墨,共绘数字长卷,塑造璀璨星河!
“数智世界 一触即达” 选择华为,让您的企业轻松数智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