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载碳化硅技术:国产替代进行时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在新能源汽车产业蓬勃发展的浪潮中,车载碳化硅技术正逐渐崭露头角,成为行业关注的焦点。作为第三代半导体材料的代表,碳化硅凭借其卓越的性能,为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近年来,随着国内企业在技术研发和产业化应用方面的不断突破,车载碳化硅技术的国产替代进程正在加速推进。
碳化硅技术优势凸显
与传统的硅基材料相比,碳化硅具有宽禁带、高击穿电场、高饱和电子漂移速度和高热导率等显著优势。这些特性使得碳化硅器件在高温、高压、高频等极端条件下仍能保持出色的性能表现。在新能源汽车的应用中,碳化硅功率模块能够有效降低电力电子系统的能量损耗,提升系统效率。据相关数据显示,采用碳化硅逆变器的电动汽车,其续航里程可提升 5%-10%,充电时间可缩短 30%-50%,同时还能减少散热系统的体积和重量,为整车的轻量化设计提供了有力支持。
应用场景广泛
车载碳化硅技术在新能源汽车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场景,其中电机驱动系统和充电系统是最为重要的两大应用方向。在电机驱动系统中,碳化硅功率模块能够实现更高的功率密度和效率,提升电机的响应速度和扭矩输出,为车辆带来更强劲的动力和更流畅的驾驶体验。在充电系统中,碳化硅器件的应用可以显著提高充电速度,降低充电损耗,解决用户在使用过程中的 “里程焦虑” 问题。随着 800V 高压平台的逐渐普及,碳化硅器件在车载充电机(OBC)和直流 - 直流转换器(DC-DC)中的应用也将越来越广泛。
国产企业突破不断
在国产替代的进程中,国内众多企业积极投身于车载碳化硅技术的研发与创新,取得了一系列令人瞩目的成果。比亚迪作为国内新能源汽车领域的领军企业,早在多年前就开始布局碳化硅技术,并于 2020 年推出了国内首款自主研发的碳化硅功率模块,成功应用于旗下的新能源车型中。目前,比亚迪已经实现了碳化硅芯片的自主生产,其新建的碳化硅工厂预计将成为全球最大的碳化硅生产基地之一,产能规模将达到行业领先水平。
除了比亚迪,国内还有许多企业在车载碳化硅领域取得了重要突破。中车时代电气成功研发出国内首款基于自主碳化硅大功率电驱产品,系统效率最高可达 94%,可广泛适配于高端轿车、SUV 等车型。扬杰科技通过全产业链自研,在芯片设计、封装工艺和产线革新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其车规级 SiC 模块已通过认证,并在头部车企车型上完成了长距离路测,凭借成本优势和生态绑定策略,在市场竞争中占据了一席之地。此外,天岳先进、天科合达等企业在碳化硅衬底材料领域也取得了重要进展,有效提升了国产衬底的市场份额,为国内碳化硅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政策支持注入动力
为了推动车载碳化硅技术的发展和国产替代进程,国家和地方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为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持。在国家层面,碳化硅被列入《战略性新兴产业分类(2018)》,属于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中的战略性前沿材料。国家还通过 “863 计划”“国家重点研发计划” 等项目,对碳化硅技术研发给予了资金支持。在地方层面,许多省市纷纷出台相关政策,鼓励企业加大在碳化硅领域的研发投入,建设产业园区,培育产业集群。例如,湖南将 6 英寸碳化硅材料纳入其研发和产业化目标,并计划在 “十四五” 期间打造国内最大的碳化硅产业链生产基地;深圳推出 “碳化硅研发专项”,最高资助可达 5000 万元。这些政策措施的出台,极大地激发了企业的创新活力,加速了车载碳化硅技术的国产替代进程。
挑战与机遇并存
尽管车载碳化硅技术的国产替代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在发展过程中仍面临着诸多挑战。一方面,碳化硅产业的技术门槛较高,从衬底材料、外延生长、芯片制造到模块封装,每个环节都需要先进的技术和设备支持,国内企业在技术水平和工艺成熟度方面与国际先进水平仍存在一定差距。另一方面,碳化硅器件的成本相对较高,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大规模应用。此外,国际市场竞争激烈,国外企业在技术、品牌和市场份额等方面具有较强的优势,国内企业需要不断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才能在国际竞争中脱颖而出。
然而,挑战与机遇总是并存的。随着全球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快速发展,车载碳化硅技术市场需求呈现出爆发式增长态势,为国内企业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同时,国内庞大的市场规模、完善的产业配套体系以及丰富的人力资源,也为国产碳化硅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此外,随着国内企业在技术研发上的不断投入和创新,技术差距正在逐步缩小,部分企业已经在某些领域实现了弯道超车。
前景光明
展望未来,车载碳化硅技术的国产替代前景十分广阔。随着国内企业技术水平的不断提升和产业化进程的加速推进,国产碳化硅器件的性能和质量将逐渐与国际先进水平接轨,成本也将进一步降低,从而在市场竞争中占据更加有利的地位。预计在未来几年内,国产碳化硅器件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渗透率将不断提高,逐步实现对进口产品的替代。同时,随着碳化硅技术在其他领域如光伏、储能、工业控制等的应用不断拓展,国产碳化硅产业将迎来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车载碳化硅技术的国产替代是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实现自主可控、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战略举措。在国内企业的积极努力、政策的大力支持以及市场需求的强劲拉动下,国产碳化硅产业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尽管面临着诸多挑战,但只要国内企业坚定信心,持续加大研发投入,不断提升技术创新能力和产业化水平,就一定能够在车载碳化硅技术领域实现突破,为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贡献更多的 “中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