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SIM卡的崛起与发展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eSIM技术概述
eSIM(embedded SIM)技术代表了SIM卡技术的新形态,其核心特点是实现了卡硬件载体与卡数据的分离。这种技术通过远程SIM配置,允许用户无需物理SIM卡即可连接到移动网络,极大地提高了设备的灵活性和安全性。eSIM技术的应用简化了设备配置和网络切换过程,降低了物流和制造成本,推动了智能设备和数字生活的发展。
eSIM,全称Embedded SIM,是一种嵌入在设备内部的可编程SIM卡。与传统的物理SIM卡不同,eSIM是一个集成电路芯片,用户无需插入或更换实体SIM卡即可通过软件切换运营商或更改通信服务。它的主要优点在于它更灵活、便捷,并且节省了设备空间。
eSIM的工作原理
eSIM通过远程配置技术(Remote SIM Provisioning, RSP)来激活和管理用户的通信服务。设备制造商预先在设备内部集成eSIM芯片,而用户可以通过设备的设置菜单或运营商应用程序来选择并激活运营商网络。整个过程不需要拆开设备或更换SIM卡,只需要联网操作即可。
这种灵活性极大地方便了用户在全球不同地区切换网络,也为物联网设备和全球漫游用户提供了更便捷的解决方案。
eSIM的优势
简化设备设计
eSIM的嵌入式设计节省了设备内部的空间,特别是对像智能手表、物联网设备等小型设备非常有利。由于不再需要实体SIM卡槽,制造商可以为设备增加更多功能,或者改善电池和其他硬件配置。
灵活性更高
传统的SIM卡切换需要更换物理卡,而eSIM则允许用户在设备上直接切换运营商。这种特性对于需要频繁更换运营商的用户,如国际旅行者或全球漫游用户,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推动物联网发展
随着物联网设备的不断普及,eSIM成为了连接大量设备的理想选择。例如,智能家居设备、智能汽车和工业物联网设备都可以通过eSIM实现全球网络连接,而无需依赖单一的物理SIM卡。
减少电子垃圾
随着eSIM的普及,传统SIM卡的使用量逐渐减少,进而减少了与之相关的塑料垃圾和电子废弃物。这符合当前全球对于减少环境污染的趋势。
全球eSIM发展历程
eSIM技术的发展历程可分为技术探索阶段和商用推广阶段。在技术探索阶段,eSIM技术解决了物联网特殊环境下的通信需求,得到了全球产业各方的支持。随着4G、5G技术的成熟,eSIM进入商用推广阶段,全球多家运营商和设备制造商开始推广eSIM技术,市场应用初具规模。
全球eSIM产业发展现状
eSIM技术在消费设备、物联网和工业互联网领域的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智能手机、智能手表和平板电脑是eSIM消费设备市场的主要组成部分。物联网领域的eSIM连接数量预计将大幅增长,特别是在汽车、物流和能源行业。工业互联网中,eSIM技术正成为推动部署和发展的重要工具。
全球eSIM技术发展现状
全球eSIM技术发展经历了从M2M eSIM到Consumer eSIM,再到IoT eSIM的演进过程,解决了早期解决方案的复杂性和不灵活性问题,推动了eSIM技术在消费电子和物联网领域的广泛应用。国际标准化组织如GSMA、ETSI等推动了eSIM技术的规范化,建立了完善的标准体系和合规性测试与认证机制。
全球典型国家eSIM应用情况分析
eSIM技术在全球主要国家的应用现状和发展趋势。美国、日本、欧洲国家和中国等地的运营商已广泛支持eSIM服务,推动了智能手机、智能手表、物联网设备等领域的应用增长。eSIM技术因其便捷性和灵活性,在全球市场渗透率不断提升。
全球eSIM未来发展趋势展望
eSIM技术因其灵活性和便捷性,在消费电子和物联网领域具有广阔前景。预计到2026年,全球eSIM智能手机数量将大幅增长,到2030年eSIM智能手机连接将占智能手机总数的76%。同时,eSIM物联网新规范将推动物联网产品采用,预计到2030年,全球蜂窝物联网连接将增至58亿,eSIM将持续推动智能设备发展,使社会生产生活更智能、互联和高效。
eSIM技术作为一种创新的SIM卡形态,通过实现卡硬件载体与卡数据的分离,极大地提高了设备的灵活性和安全性,简化了设备配置和网络切换过程,降低了物流和制造成本,推动了智能设备和数字生活的发展。全球eSIM技术的发展经历了从技术探索到商用推广的过程,目前已在消费设备、物联网和工业互联网领域得到广泛应用。随着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和市场接受度的提高,eSIM技术预计将在全球范围内实现更广泛的应用,为社会生产生活带来更多的智能化和互联化。
中国联通近日揭晓,其已率先实现eSIM技术的全国性开通,标志着eSIM将正式迈入大众生活的日常。此次开通的eSIM服务特别适用于可穿戴设备,为用户带来前所未有的便捷体验。那么,究竟什么是eSIM,它相较于传统的SIM卡又具备哪些显著优势呢?
◇ eSIM概念与优势
eSIM,即嵌入式SIM卡,是一种融合了移动通信技术与微电子技术的创新成果。相较于传统的物理SIM卡,eSIM技术具备显著的便捷性和灵活性。其核心优势在于无需物理插拔,即可实现远程配置和激活,极大简化了用户更换运营商或套餐的操作流程。此外,eSIM技术还支持多卡槽管理,让用户能够轻松切换运营商和套餐,满足不同的通信需求。这种创新技术不仅将改变用户的通信体验,更将推动整个移动通信行业的变革与发展。

◇ eSIM的功能与实现
eSIM通过网络下载实现数据功能,无需物理SIM卡,这使得电子产品能够轻松地连接网络,实现接拨电话、发送短信等通信功能,且其功能性与普通物理SIM卡无异。eSIM技术,简而言之,就是将SIM卡电子化,成为一个数据文件,并通过网络轻松下载到各种移动终端中。
02设备支持与应用场景◇ 支持设备类型
任何能够接入移动网络的设备,只要其硬件支持eSIM技术,便可以正常使用。目前,集成在硬件中的eSIM方案仅占用Nano SIM卡三分之一的体积,预计未来会进一步缩小尺寸。这种创新技术不仅将改变用户的通信体验,更将推动整个移动通信行业的变革与发展。
◇ 应用领域
eSIM技术,作为移动网络接入的关键技术,其应用范围日益广泛。只要设备硬件支持,任何能够接入移动网络的终端都能轻松使用eSIM,实现便捷的网络连接。目前,该技术已广泛应用于各类智能设备中,为用户的网络体验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便利。eSIM技术不仅适用于可穿戴设备、平板、PC等终端,还包括智能音箱、智能后视镜、POS机等众多设备。其应用场景更是无所不在,涵盖了运动、家庭、医疗、娱乐、教育等多个领域。
03市场发展与未来趋势◇ 中国联通的开通与应用情况
中国联通在全国开通了eSIM服务,在多个城市为智能手表等设备提供了独立号码业务,用户数量突破20万。这充分体现了eSIM技术的广泛适用性。在汽车领域的应用中,eSIM通过数字化的远程配置,使汽车制造商能预装全球种子号,打通‘车辆生产-物流发运-网络激活’的闭环。据ABI Research研究,采用eSIM可使物联网设备上市周期缩短40%,跨境部署和不同市场的调配成本降低65%。
03.eSIM相关规范介绍
eSIM 针对不同的垂直细分领域建立起了以下3个标准:
1) M2M(Machine to Machine,物联网)SGP.01/02 规范。
2) Consumer(消费者)SGP.21/22规范。
3) IoT(Internet Over Thing,物联网)SGP.31/32 规范。
这3套规范推出有时间先后,适用的行业和范围有所不同,覆盖和满足的场景也不同.
M2M eSIM方案有以下特点:
1) 设计面向物联网或车联网场景。
2) 推送PUSH模式(服务端触发)。
3) 空中写号和激活时,SM-SR/SM-DP与eSIM卡直接交互,无需模组参与。
Consumer eSIM方案有以下特点:
1) 设计面向消费电子场景。
2) 拉取PULL模式(客户端触发)。
3) 空中写号和激活时,模组SDK(LPA)使用激活码和SM-DP+交互并下载码号。激活码的输入一般是手动输入或者扫描二维码输入。
IoT eSIM方案有以下特点:
1) 设计面向物联网或车联网场景。
2) 云端控制的拉取PULL模式(服务端通知客户端触发)。
3) IoT eSIM的空中写号之IPAd流程。空中写号和激活时,eIM通知模组SDK(IPAd)并给SDK激活码,IPAd使用激活码和SM-DP+交互并下载码号。
4) IoT eSIM的空中写号之IPAe流程。空中写号和激活时,eIM通知eSIM卡(IPAe)并给IPAe激活码,IPAe使用激活码和SM-DP+交互并下载码号。
当前Consumer eSIM可以通过非标准的方案来完成空中写号的定制化方案,以实现客户端无感空中写号,但此类方案存在一定的安全风险。 IoT eSIM方案相比Consumer eSIM,增加了eIM的控制节点,整体的空中写号流程由GSMA进行了规范并定义了远程配置(例如切换、删除)等指令的鉴权流程,更加安全可靠。
04.eSIM的发展趋势
eSIM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正在全球范围内快速增长。根据CounterPoint的统计,到2030年,受智能手机和蜂窝物联网模块的推动,出货的所有蜂窝设备中近70%将具备eSIM功能。具备eSIM功能的设备预计在2024年至2030年间将以22%的复合年增长率(CAGR)增长。到2030年,具备eSIM功能的消费设备的装机量预计将超过25亿台。
eSIM技术:物联网连接管理的“新钥匙”
eSIM技术的出现为物联网设备的连接管理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与传统SIM卡相比,eSIM具有更高的灵活性和安全性,能够支持设备在全球范围内的无缝切换和远程配置。2023年,GSMA发布的eSIM新标准SGP.32进一步优化了物联网设备的管理流程,降低了部署成本,提升了设备的兼容性和互操作性。eSIM技术的普及,有望成为物联网设备大规模部署的关键推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