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控硅在交流通路中的关闭原理与实现方法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可控硅,即晶闸管,作为一种功率半导体器件,凭借其能够在高电压、大电流条件下实现电能控制的特性,被广泛应用于工业控制、电力电子等众多领域。在交流电路中,可控硅可用于调压、整流、变频等多种功能。然而,要实现精确的电能控制,不仅需要掌握可控硅的导通方法,更要深入理解其在交流通路下的关闭机制。本文将详细探讨可控硅在交流通路情况下的关闭原理与具体实现方法。
可控硅的工作原理基础
可控硅是一种四层三端半导体器件,有阳极(A)、阴极(K)和门极(G)三个电极。其工作基于内部的 PNPN 四层结构形成的两个等效三极管(P1N1P2 和 N1P2N2)的相互作用。在正常情况下,可控硅处于阻断状态,电流无法通过。当在门极施加合适的正向触发信号时,两个等效三极管形成正反馈,可控硅迅速从阻断状态转变为导通状态,电流可以从阳极流向阴极。
可控硅一旦导通,即使去除门极触发信号,只要阳极电流大于维持电流(IH),它就会继续保持导通状态 ,这一特性与普通晶体管有很大区别,也使得可控硅在交流电路中的关闭不能简单地通过撤去触发信号来实现。
交流通路下可控硅关闭的关键因素
在交流电路中,电流的大小和方向会随时间按照正弦规律周期性变化。可控硅的关闭与交流电源的周期性变化密切相关。当可控硅处于导通状态时,只有在交流电流过零的瞬间,可控硅才具备关闭的可能性。但电流过零并不意味着可控硅必然关闭,还需要满足其他条件。
电流过零后,可控硅的内部载流子需要一定时间进行复合和消散,以恢复其阻断能力。如果在电流过零后,阳极电压恢复速度过快,超过了可控硅的临界电压上升率(dv/dt),可控硅可能会重新导通,无法成功关闭。此外,温度、器件老化等因素也会对可控硅的关闭过程产生影响。
交流通路下可控硅的关闭方法
自然过零关闭
自然过零关闭是交流电路中可控硅最常用的关闭方式。在正弦交流电路中,电流每个周期有两次过零点。当可控硅导通后,随着交流电流逐渐减小至零,可控硅内部的载流子浓度降低,正反馈作用减弱。在电流过零后,只要阳极电压的恢复速度在可控硅允许的范围内,并且维持电流以下的时间足够长,使内部载流子充分复合,可控硅就能恢复阻断状态,实现关闭。这种方法简单、可靠,无需额外的控制电路,但需要精确考虑可控硅的参数特性,以确保关闭的稳定性。
强迫关断
在一些特殊应用场景中,如需要快速关闭可控硅或者交流电流不能自然过零的情况下,就需要采用强迫关断的方法。常见的强迫关断方式有以下几种:
附加换向电路:通过在可控硅电路中增加换向电容和电感等元件组成换向电路。当需要关闭可控硅时,利用换向电容放电产生与可控硅电流方向相反的脉冲电流,使可控硅中的电流迅速下降到维持电流以下,从而实现关断。这种方法能够在交流电流不过零的情况下强制关断可控硅,但电路结构相对复杂,成本较高,且需要精确设计换向电路的参数。
采用辅助可控硅:利用辅助可控硅与主可控硅配合工作。当需要关闭主可控硅时,触发辅助可控硅导通,使主可控硅两端的电压迅速降低,电流减小到维持电流以下,实现关断。辅助可控硅的导通时间和触发信号需要精确控制,以确保主可控硅可靠关闭,同时避免辅助可控硅出现异常工作情况。
实际应用中的注意事项
在实际应用中,为了确保可控硅在交流通路下能够可靠关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合理选择可控硅参数:根据实际应用的电压、电流、频率等要求,选择合适额定电压、额定电流、维持电流、临界电压上升率等参数的可控硅器件。确保可控硅在正常工作和关闭过程中不会因参数不匹配而损坏。
优化电路设计:在设计电路时,充分考虑可控硅的关闭条件,合理布局元件,减少电磁干扰对可控硅工作的影响。对于采用强迫关断方式的电路,要精确设计换向电路或辅助可控硅的控制电路,确保关断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温度控制:可控硅的性能会受到温度的影响,过高的温度会降低其关闭能力和使用寿命。因此,需要采取有效的散热措施,如安装散热片、风扇等,将可控硅的工作温度控制在合理范围内。
结论
可控硅在交流通路中的关闭是一个涉及器件特性、电路设计和工作条件等多方面因素的复杂过程。自然过零关闭是最基础、常用的方法,而强迫关断则为特殊应用场景提供了解决方案。在实际应用中,只有深入理解可控硅的关闭原理,合理选择器件参数,优化电路设计,并做好温度等环境因素的控制,才能确保可控硅在交流电路中稳定、可靠地工作,实现精确的电能控制,为工业生产和电力电子设备的正常运行提供有力保障。随着电力电子技术的不断发展,对可控硅关闭技术的研究也将不断深入,为其在更多领域的应用拓展提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