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云岗分享:关于RISC-V发展的4类挑战和5点认识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RISC-V生态的快速发展源于业界对这一开放指令集体系结构的共同信念,然而其发展并非一帆风顺。企业在推广RISC-V时面临诸多现实问题,包括来自客户客户的质疑、与Arm的差异化价值、软件移植的难度等等。但这些挑战正在逐步得以解决。
在第五届RISC-V中国峰会上,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副所长、中国开放指令生态(RISC-V)联盟秘书长、北京开源芯片研究院首席科学家包云岗教授发表了题为“RISC-V生态的机遇与挑战”的演讲。他分享了RISC-V生态发展的现状、面临的挑战以及解决路径,展现了RISC-V在未来成为主流指令集体系结构的潜力。
关于RISC-V的4类挑战和5点认识
包云岗教授开篇指出,RISC-V生态的快速发展源于业界对这一开放指令集体系结构的共同信念,即它有潜力在未来创造一片新天地。然而,他也坦言,RISC-V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企业在推广RISC-V时面临诸多现实问题,例如下游客户对RISC-V缺乏了解,质疑其与ARM的差异化价值,客户不清楚RISC-V芯片的主打场景,软件移植和开发成本高,现有软件难以直接适配,市场熟悉ARM解决方案的人才众多但RISC-V技术支持人才稀缺,以及客户期待更具性价比的RISC-V整体解决方案。包教授将这些问题归纳为四类:产品与解决方案不足、工具链不完善、人才短缺以及缺乏标杆案例。他强调,尽管挑战重重,但通过开放性和可定制化的优势,RISC-V有望在未来实现突破。
针对这些问题,包云岗提出了关于RISC-V的五点认识,勾勒出解决路径和发展方向。首先,RISC-V不应仅被视为ARM的原位替代品,而应充分发挥其开放性和可定制化优势,探索差异化应用场景。其次,RISC-V的开放性支持开源实现和工具链,类似Linux和RedHat的成功模式,可显著降低开发成本并催生新商业模式。第三,RISC-V的可定制化特性结合敏捷开发,能够降低开发门槛,未来可能实现“开发APP加少量人员即可推出软硬件解决方案”的模式。第四,AI推理的算力需求为RISC-V提供了新赛道,RISC-V与AI的组合有望成为未来趋势。最后,当前RISC-V生态中,芯片公司获利较多,但需探索让软件开发者获利的机制,以推动生态可持续发展。
开源模式降低企业成本,推动生态发展
包云岗以北京开源芯片研究院的“香山”开源计算子系统为例,详细介绍了如何通过开源模式降低成本并推动RISC-V生态发展。以一款量产10万颗的64核服务器芯片为例,传统开发成本约7.5亿元,IP授权和版税占2.5亿元,约33%。通过开源联合开发模式,可节省约2.5亿元的IP费用,为企业释放更多创新资源。“香山”项目已推出三套开源计算子系统,包括两款CPU核——南湖和昆明湖,以及两款片上网络——珠江和温榆河。其中,昆明湖V2面向服务器领域,性能达15分/GHz,优化后可达18.5分/GHz,支持RVA23和虚拟化,性能与ARM N2差距缩小至8%左右。温榆河V2面向通用和智能计算的片上网络,针对AI应用优化,支持32KB多播数据传输。南湖V5与珠江V1组合则面向终端设备,提供高性价比、低功耗的解决方案。
“香山”子系统已取得初步应用成果。例如,进迭时空公司将“香山”集成至SoC,成功运行4核配置并启动虚拟机,预计2025年9月完成流片。此外,“香山”编译器基于LLVM开发,进一步提升了20%的性能,已并入LLVM主线。未来,“香山”将继续迭代。昆明湖V3目标单核性能达22分/GHz,当前模拟器性能为20.1分/GHz,并增强了机密虚拟机等安全特性。温榆河和多核系统,包括2核、4核、8核、16核,已通过稳定性测试,面向AI和服务器场景持续优化。
针对业界对开源质量的质疑,包云岗强调,开源完全可以交付产品级设计。“香山”项目通过与多家企业的合作,累计开发2万多个测试用例,实现100%功能点覆盖,发现并修复1470个Bug,其中近500个由合作企业贡献。奕斯伟、进迭时空、蓝芯算力、算能等企业,以及合见工软、芯华章、新思等工具提供商,为“香山”的验证提供了重要支持。
包云岗表示,“香山”子系统将在2025年实现4核、8核、16核乃至64核的交付,部分企业将在9月完成流片。他呼吁更多企业参与RISC-V生态建设,借鉴Linux的成功经验,共同打造开源主线,推动产业升级。开源IP比例的提升将显著降低行业成本,增强企业竞争力。
###
包云岗教授的演讲既有对RISC-V未来前景的坚定信心,也有对现实挑战的清醒认识。他通过“香山”项目的实践,展示了RISC-V在开源模式下的巨大潜力,为业界提供了清晰的发展路径。RISC-V生态的成功不仅依赖技术突破,更需要全行业的共同努力与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