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值破5万亿美元后,英伟达眼中的未来是怎样的?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美国时间周二,英伟达CEO黄仁勋在GTCAI大会上表示,希望将自身技术打造为日常生活的核心,覆盖基站、机器人工厂、自动驾驶等所有领域。
技术的无限普及与覆盖,有望巩固英伟达在全球科技生态中的地位。今年夏天,英伟达市值突破4万亿美元,截至昨天,已冲破5万亿美元。突飞猛进之际,英伟达面临的竞争也日渐激烈。AMD、高通、英特尔都提供人工智能芯片,这些公司试图从英伟达手中争夺市场份额。
针对当前甚嚣尘上的“泡沫论”,黄仁勋并不认同。他认为,人们愿意为AI工具付费,证明技术具备“盈利性”,目前多数科技公司也愿意将收益重新投入到基础设施建设中。然而审视全球AI产业,似乎只有英伟达真正赚取了巨额利润,这一现象与黄仁勋的描述并不完全吻合。
AI数据中心成为核心业务
为指引行业发展方向,英伟达发布一份蓝图,旨在帮助企业打造“千兆级”AI数据中心,即所谓的“AI工厂”。
1千兆瓦的功率大致相当于一座核反应堆的输出功率,它正成为下一代AI数据中心的基准。
例如,xAI公司在孟菲斯建设了Colossus 2数据中心;Meta在俄亥俄州建设了Prometheus数据中心,在路易斯安那州建设了Hyperion数据中心;亚马逊在印第安纳州建设了Mount Rainier数据中心,它们均属于新一代数据中心的范畴。
根据伯恩斯坦研究公司(Bernstein Research)的分析,一个1千兆瓦AI数据中心的建设成本高达350亿美元,未来它们有望成为AI新经济的基础。新数据中心本身也是新基础设施,它涵盖半导体、网络设备、电力系统、建筑施工与能源生产等领域。
一座总投资350亿美元的千兆瓦级数据中心,其成本构成可简要归纳如下:
· 图形处理器(GPU)
占总投资的39%,主要包括英伟达 GB200 芯片及鲁宾(Rubin)系列芯片。英伟达芯片的毛利率约为70%,照此计算,单是GPU部分,英伟达便总投资(350亿美元)中获得约95亿美元的利润。1 千兆瓦算力约需100万个GPU核心。
· 网络设备
数据中心约13%的成本来自高速交换机、光互联设备等网络设备,这部分设备主要由安图斯网络(Arista Networks)、博通、Marvell提供;Amphenol、立讯精密等企业也能分一杯羹。
· 供配电与冷却基础设施
配套的物理基础设施包括发电机、变压器与不间断电源(UPS)等,占总投资的10%。伊顿(Eaton)、施耐德电气(Schneider Electric)、ABB、维谛技术(Vertiv)是主要提供商。
· 房地产、电力与人力
在数据中心总成本中,土地与建筑占前期投入的10%,但建成后运营成本较低。一个算力达1千兆瓦的数据中心,每年电费约为13亿美元。大型数据中心通常仅需8-10名员工维护,每人年薪约为3-8万美元。
英伟达之所以极力支持“AI数据中心”建设,丰厚的利润无疑是核心驱动力。
从电信到无人驾驶和机器人
特朗普政府计划主导全球AI产业,黄仁勋是计划的核心人物,他在演讲中强调了这一点,演讲现场还为美国国会工作人员设有专用入口。
据黄仁勋透露,英伟达Blackwell芯片已在亚马逊州全面投产,仅封装环节在海外进行。按照黄仁勋的说法,白宫已经批准向中国销售芯片,但H20芯片已被中国禁售。
在GTC发布会上,英伟达宣布与电信企业 T-Mobile、诺基亚(Nokia)达成合作,试图开发“AI-native”6G基站,它属于下一代无线通信技术(6G)的范畴。新系统内置英伟达Aerial RAN 计算机,集成英伟达芯片与软件。
黄仁勋宣称:“在全球范围内,如今的无线技术很大程度上依赖外国……此种情况必须改变。 我们有机会实现这一目标,当前技术正在向6G转型,这是根本的平台转变,实现目标有了更大可能。”
除了电信,英伟达还在向无人驾驶汽车领域渗透。从2027年起,英伟达将与Uber合作打造10万辆自动驾驶汽车。汽车搭载DriveOS系统,内置英伟达芯片。
此外,英伟达正与美国能源部(US Department of Energy)合作,计划打造7台新型量子超级计算机。
最值得关注的是机器人产业。马斯克十分看好机器人的发展前景,他说Optimus的生产力可以达到人类的5倍。英伟达认为,劳动力机器人化是美国“再工业化”的核心。
英伟达元宇宙与仿真技术副总裁雷夫・莱巴雷迪安(Rev Lebaredian)指出,美国有大量制造业空缺职位,机器人有望填补其中的50万个空缺。莱巴雷迪安坚信,要维持当前规模的全球生产,唯一的解决方案是将部分劳动力转向自动化、机器人。
正因如此,英伟达邀请许多伙伴参与机器人技术开发。例如,与Agility公司合作开发仓库自动化技术;与Diligent Robotics合作开发医院物流配送机器人;与强生公司合作开发手术机器人;与Figure AI合作开发机器人编队,以覆盖工业、家务等场景。
为了扩大机器人劳动力规模,英伟达还宣布扩展Omniverse Blueprint,借助“数字孪生”技术帮助企业训练机器人。
结语
虽然黄仁勋描述的AI世界无比美妙,英伟达的规划也极为宏大,然而,AI产业内普遍存在着焦虑情绪。有观点认为,这是因为技术的发展陷入了停滞。
英伟达副总裁卡里・布里斯基(Kari Briski)表示,在智能体(Agent)之后,下一步要发展的是物理AI(Physical AI)。然而产业人士认为,即使是智能体,是否真正有效、能否实现仍存在疑问,能否大规模普及并提高生产力,更是没有定论。(小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