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国产伪大片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2011年的电子产品消费市场就如同2011年的电影市场一样,充满了形形色色的浮躁和泡沫。如果把三星比作好莱坞标准批片,苹果就像好莱坞经典大片一样,依然以其相对卓越的品质备受消费者的青睐。如同模仿好莱坞大片一样,市场上出先现了形形色色的山寨苹果,而热热闹闹的小米手机似乎也只是模仿大军的一员,只是更像模仿好莱坞的国产伪大片。
先是媒体的强势炒作,微博、发布会,各个媒体各种角度的报道狂轰滥炸,让人只要浏览电子新闻,就摆脱不了小米和雷军,就像不得不看的苹果和乔布斯一样。没上市之前就高调标榜,临上市了搞什么预约号,上市之后限量供应,无疑都是在吸引庞大而且不差钱的国产消费者的眼球,吊起他们的胃口,使他们自觉或者不自觉的产生掏钱购买的欲望和冲动。在这一点上,与其说这是一种营销模式,倒不如说这是一种炒作手段。因为到现在,小米并没有成为国产手机的奇葩,也没有让期待已久的消费者见证真正的奇迹。
然后是彻头彻尾的模仿。我们从不否认创新的过程需要模仿,也从不否认前进的道路需要学习。但那种不切自身实际的照搬最终只能成为东施效颦。从生产到营销,没有生产工厂,官网销售和运营商定制的销售渠道,饥饿营销策略,就连产品发布会的衣着,雷军都要学习苹果,因此才得了一个雷布斯的称号。很多人都知道,苹果的神话得益于像当年的法拉利那种永远比实际需求少一辆的营销模式。但真正的饥饿营销,其前提在于对市场需求的精准评估和收放自如的生产能力,其根本在于优越的产品质量。而不知市场需求深浅的盲目限量,最终只会挑战消费者——尤其是对国产缺乏信心消费者——的购买欲望转而投向他人怀抱。不差钱的中国消费者对手机的需求多大,对智能机的需求多大,对高品质的智能手机的需求多大,小米手机似乎一开始就不知道,也不想知道。这就极大地增加了小米手机刚发布就断供的喜剧效果。
其实小米也许不知道,他所谓的诸如1.5G的处理器,4英寸的屏幕等等最高配置,病不是所有消费者都关注的数据。大多数消费者并不知道1.5G是个什么概念,也不知道4英寸和3.5英寸的区别有多大。因此小米也就剩下低价高配这一电子产品领域种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竞争噱头了,像当初的神舟电脑一样。相比那些数据,高价炒作的预约号之后,小米的低廉的价格才是大多数的消费者关注的核心。然而苹果手机的成功,让小米的价格有时候并没有成为竞争优势,相反却成为了消费者怀疑小米手机质量的一个因素。没办法,谁让这是一个质量与价格错位和价格虚高的年代呢。其实这种怀疑也不是没有依据的,小米手机使用没几天就出现了掉色等问题。要知道,低价不是低质的理由,更何况掉色这种挑战质量底线的问题呢。事实上,小米至始至终都让人莫名其妙。就笔者感受而言,如果说京东淘宝尚有些许网购乐趣。那作为小米销售主要平台的官网,则是完完全全的遭罪。输入了正确的用户名和密码提示登陆成功,一转入就又要求登陆,找回密码也是试了很多次都无效。开放购买的时候就更是,别说登陆不上,好几个城市的朋友都说连网页都不开。而手机几KB的速度反倒是能打开,但界面是屡屡不同,套餐链接也是时有时无。购物车也一会儿提示有一会儿提示空,下单错误提示就更是五花八门,要不就是系统繁忙,要不就是没有任何反应,更离奇的是从购物车里进入下单到最后尽然提示购物车没有商品等等。而400售后电话则一直忙,并且好像要永远忙下去。要知道春运订票电话尚且能拨通,小米手机的售后还能忙过春运订票热线吗。这就让人不得不怀疑小米手机开放购买库存真实性,怀疑小米手机对消费者的诚意,更让人怀疑小米手机的售后服务。而所谓的小米之家,也都是一些二三线城市。搜索之后才发现,同感者甚众。难道小米的开放购买只是一出出的闹剧?[!--empirenews.page--]
本人无意置换手机,小米也没有让人吊死在这棵树上得魅力。之所以尝试购买它,就像无聊的时候随脚走进电影院一样,看不看以及看什么都不重要。
其实消费者是极其宽容的,这也是什么样的产品都存于市场的原因之一。低质低价、山寨模仿都没有关系。唯有一点绝对不能含糊,那就是不断把质量和服务都做好的诚意。单靠一时的炒作而忽略了质量和服务本身,只能让消费者产生如同国产伪大片那种“捞一把块钱转身就跑”的错觉,最终成为消费者所抛弃的悲剧。
不要拍砖,本人不是任何机器、或人物、或企业、或党派的五毛或粉丝,只是就真是感觉而发的个人言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