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产业链 中国CRT电视仍然具有优势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中国电子报联合中国电子视像行业协会共同推出的《客观看待中国CRT电视产业系列报道》已进入尾声。在本报记者对CRT电视整机厂商、上游彩管厂商以及玻壳和荫罩等产业链配套厂商进行一系列深入调查之后,我们发现CRT电视产业并没有传说中的那样悲观。即便是在平板电视迅猛发展的今天,CRT电视产业作为我国消费电子产业当中最为成熟的一个产业的地位并未动摇。中国CRT电视产业正在积极寻求转型之路,CRT电视退市说仍为时尚早。
首先,中国CRT电视产业经过50年的持续发展,其规模在全球可谓首屈一指,形成了配套完善的产业群。目前,已形成了由海信、长虹、TCL、创维、康佳、海尔等整机厂商,咸阳彩虹、长沙LG、南京华飞、北京松下等彩管厂商,以及彩管玻壳、荫罩、荧光粉等相关配套厂商组成的产业群,建立了以CRT彩电整机为主体、配套元器件为支撑,品种规格齐全、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具有一定规模的较完整的工业体系。目前全球CRT整机厂商有20余家,全球60%~70%的CRT电视都在中国生产,超过80%的彩色显像管在中国生产。中国已成为世界CRT电视的生产制造大国,其市场地位不可低估。
其次,从产品市场规模来看,虽然全球CRT电视市场逐年萎缩,但是短期内CRT电视依然拥有较大的市场空间。目前在全球市场,LCD(液晶)电视的市场规模每年以20%以上的速度增长,受LCD电视替代效应的影响,未来几年CRT电视平均每年将以15%的速度递减。尽管如此,2007年全球CRT电视仍有1.15亿台的出货量。我们应该理性地看到,目前包括中国在内的众多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消费水平依然不高,有些地方甚至还存在无电视可看的现象,这决定了CRT电视仍然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因此,未来一段时间内,印度、南非、土耳其、孟加拉国等发展中国家对CRT电视的需求量将会稳步增长,CRT电视在这些国家仍将占据主导地位。而且,即便在发达国家内部,仍然存在着不同的消费层次,CRT电视依然会保持一定的数量,不会“难觅踪迹”。全球知名调查公司iSuppli甚至向产业界发出这样的声音:2008年全球CRT电视市场规模预计为9874万台,而2011年市场规模约为5675万台。这充分表明未来5年内CRT电视仍不会退市。
在国内,农村市场依然是CRT产品的主战场,未来仍将大有作为。特别是今年财政部和商务部“家电下乡”工作的逐步开展,使得农村彩电需求进一步扩大,CRT电视在农村还将拥有稳定的市场空间。今年以“家电下乡”为代表的CRT整机厂商挺进农村的行动,将带动整个CRT产业向好的方向发展,同时减缓CRT市场衰退的步伐。
再次,从产业结构调整来看,目前国内彩管生产企业为满足数字电视对高分辨率显示、大偏转角超薄等技术的要求,做出了诸多积极努力,已经研发出了分布式组合场电子枪透镜保证极细分辨率、精细节距荫罩、轻量化玻壳等技术,通过改善产品结构来适应市场的发展趋势。目前上游CRT彩管厂商纷纷进行了产品结构的调整,把目光锁定在“超薄、宽屏、高清”三大产品特点上,使得CRT电视彻底摆脱了传统的沉重感,让其搭上了时尚化的快车。我们看到,目前彩虹、华飞、三星、北京松下、长沙LG等彩管厂和长虹、TCL、海信、三星、LG等多家彩电企业一起,陆续将21英寸、29英寸等多个型号的超薄CRT电视推向市场。除了超薄CRT,北京松下、华飞等厂商也在大力开发对应数字电视的16∶9宽屏技术。目前市场上24英寸、28英寸、32英寸、36英寸宽屏CRT电视已经上市。此外,北京松下、华飞等彩管厂商均已经推出了符合高清标准的32英寸彩管,长虹、康佳等厂商已经将相关产品投放市场,消费者购买上述型号的高清CRT电视机就可以收看高清电视节目。
上述彩管行业新技术问世和新产品投放市场,使我们看到虽然目前CRT电视的市场地位逐渐被平板电视削弱,但朝着超薄、宽屏和高清方向发展的CRT电视机,不仅迎合了中低端消费者对新一代电视机的需求,而且也为CRT产业的发展注入了新活力。
综合来看,目前产业链相关企业一方面迎合产业政策的调整,向利润更高的等离子、液晶面板等新兴显示设备的产业方向转移;另一方则适时进行企业转型和新技术开发,并依靠不断繁荣的产业环境,发挥国内制造成本低的优势,去承接发达国家让出来的CRT产品市场,参与全球市场的重新分工,积极探索出一条适合我国CRT电视产业发展的“转型之路”。我们有理由相信,未来几年只要充分发挥我国劳动力成本低和彩管的零部件、原材料已全部国产化,以及能源费用低的优势,我国CRT电视在世界市场上仍将具有较强的生命力。(wenj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