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EC电子在车载半导体领域与印、德、法开展全面合作

    为促进车载软件标准“AUTOSAR”的普及,NEC电子宣布与印度KPIT Cummins Infosystems和德国ETAS GmbH合作开展业务。   KPIT主要提供设计服务,2006年曾与瑞萨科技签订了大单合同。另一方面,ETAS主要提供ECU开发的辅助工具和工程技术服务。   通过此次合作,NEC电子的32bit微控制器“V850”、由支持CAN和LIN等通信管理中间件和RTE(运行时间环境)构成的KPIT的基本软件模块、与ETAS的应用软件开发工具“ASCET”和“INTECRIO”组合使用,可使用户轻松构筑起遵循“AUTOSAR”标准的系统。   具体做法是,NEC电子将为30款V850的F系列产品和1款内置FlexRay通信控制器的微控制器“V850E/PHO3”产品,开发遵循AUTOSAR标准的微控制器用驱动软件“MCAL”并投放市场。KPIT将投产在NEC电子的31款微控制器上运行的基本软件。ETAS的日本法人将投产在NEC电子的微控器和KPIT的基本软件模块上运行、符合AUTOSAR标准的应用软件开发工具。3家公司将通过各自的销售渠道向市场提供产品。   NEC电子9月22日还宣布已与法国Geensys SAS合作开展了同样的业务。业务内容为,“两公司共同开发遵循AUTOSAR标准的软件平台”。   NEC通过与Geensys SAS合作,双方分别开发出了“MCAL”、支持CAN、LIN和FlexRay的通信管理中间件、由RTE等构成的自产基本软件模块以及基于AUTOSAR的OS。ECU厂商和汽车厂商等用户通过使用这些开发产品,可在V850上运行为其他半导体产品开发的符合AUTOSAR的应用软件。

    半导体 NEC 半导体 电子 AUTOSAR

  • 半导体产业又添裁员噩耗 Actel裁员10%

    EE Times网站报道,半导体产业再报裁员消息,Actel如期宣布全球范围内裁员10%,约60人。   当天上午裁员传闻已经蔓延,下午Actel正式宣布了该计划。   其他的成本控制方案将于第四季度实施。预计此次裁员将为Actel每季度节省运营开支约250万美元。   2008年第四季度运营结果将受到裁员成本的负面影响,预计与裁员相关的成本约为300万美元。

    半导体 ACTEL 半导体产业 BSP TIMES

  • 意法半导体CEO:“欧元贬值带来机会”

    意法合资公司意法半导体总裁兼首席执行官Carlo Bozotti于2008年10月14日在东京都内举行记者招待会,介绍了半导体市场前景和该公司的业务战略。受美国金融危机的影响,半导体市场形势越来越严峻,不过“08年8月以后美元兑欧元呈升值趋势,这对我们可谓是一次机会”(Carlo Bozotti)。该公司旨在重组业务的企业收购等也已告一段落,“今后将转向落实”(Carlo Bozotti)。    进入08年以来,该公司一直加快进行业务重组。2008年1月收购了从事数字电视图像处理技术的美国Genesis Microchip,同年3月与美国英特尔等公司成立了闪存合资公司——瑞士Numonyx B.V.,以此退出了闪存业务。08年4月该公司宣布与荷兰恩智浦半导体成立手机等各种无线通信设备用LSI合资公司“ST-NXP Wireless”。目前,该公司不再打算继续收购,而是“要转向切切实实地对已收购项目进行消化”。    为了应对经济的萧条,该公司还将精简制造基地、压缩设备投资。精简制造基地已从3年前开始,到2010年底将把此前25个基地压缩至15个。目前已经减至18个。08年设备投资在销售额中所占的比例也将由原来的20%降至10%。09年以后还有可能降至10%以下。不过,虽然该公司正在执行上述措施,但“并不打算实现无工厂(Fabless)”(Carlo Bozotti)。虽然因产品而异,不过产量的约80%将由自主工厂生产,其余20%将委托外部硅代工厂。特别是在汽车LSI方面,用户大多要求其自主制造。    该公司今后将从事的技术开发领域有基于MEMS技术的胰岛素泵、燃料电池以及太阳能发电面板高效技术等。另外,在CMOS技术方面有与美国IBM等合作开发的32nm工艺及28nm工艺低功耗工艺技术。此外,在450mm晶圆方面,“我们放弃了闪存,且尚未开始制造通用处理器,因此目前不需要向450mm晶圆过渡”(Carlo Bozotti)。

    半导体 意法半导体 BSP CE

  • 英特尔800万美元现金收购NetEffect

    英特尔上周三宣布它已经收购NetEffect公司,收购价格为800万美元现金。NetEffect是一家针对服务器计算集群的以太网产品及技术提供商。   通过收购NetEffect,Intel得到了后者的产品,包括iWarp。iWrap是能够替代InfiniBand的以太网解决方案。InfiniBand是一个交换光纤通讯连接解决方案,通常用于高性能计算领域。NetEffect的产品包括1GB/秒以太网和10GB/秒以太网,适用于服务器和刀片,以及专门针对10GB/秒以太网应用程序的集成电路。   Intel称NetEffect的技术能够加强Intel的10GB/秒以太网服务器适配器,Intel的这种适配器包括单端口和双端口两种版本,分别针对铜缆布线和光纤布线。Intel的LAN(局域网)接入部门总经理Tom Swinford在一份声明中说:“Intel和NetEffect的技术组合将使得Intel可以满足客户最重要的10GB/秒以太网需求,包括服务器虚拟化、网络融合和存储传输以及服务器计算集群”。   NetEffect成立于1998年,当时的名称是Banderacom,主要专注于InfiniBand适配器和16端口IB交换机。这家总部位于德州奥斯汀的公司于2004年改名为NetEffect,目前有30名员工,多数为工程师。NetEffect工作人员将继续在奥斯汀工作。   Intel的10GB/秒以太网技术的主要关注领域是服务器虚拟化,而服务器虚拟化需要存储局域网或网络附加存储能够将数据的工作负荷分别开来。如果没有虚拟存储以及以太网、光纤通道或InfiniBand等网络技术来移动数据,那么虚拟化本身所具有的灵活性将削弱,因为无论虚拟机何时开启或关闭,数据都必须被迁移或复制。   今年五月,Intel推出了能够在标准铜缆线上发挥10GB/秒以太网性能的网络接口卡(NIC),使得许多客户无需安装昂贵的光纤便可以利用这种高速率数据传输方案。这款NIC同时支持1GB/秒以太网和10GB/秒以太网操作,因此客户可以一边使用该设备,一边渐进式地升级网络速度。

    半导体 英特尔 TE GB NET

  • Air Liquide提高工业气体价格

    Air Liquide惊报将进一步提高气体和化学试剂价格。   受制造成本影响,美国Air Liquide Holding Inc.子公司Air Liquide Industrial U.S. LP将提高其工业用气价格。   氧气、氮气和氢气将涨价约15%。二氧化碳和干冰涨价10%。需求猛增而供应有限的氦气将涨价15%。   氩气将涨价20%,主要由于制造成本高昂。提价于10月15日正式生效,具体执行将视地域、采购量和合约的情况而不同。   竞争对手Air Products于10月1日提高各种电子材料价格30%之多。  

    半导体 IDE BSP AIR LIQUID

  • 全球金融危机国内元件行业受影响

        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9月份半导体主要股指均出现了下跌,在危机的初期(今年4,5月份),受美国减税政策的刺激,半导体市场各项指标仍处于较好状态,市场认为其有较好的防御性,市场走势强于标准指数。随着危机的严重并逐渐蔓延,市场开始预期将影响到消费电子市场并进一步导致未来半导体需求的下滑。   国内行业公司也受一定影响,从行业角度来看,元件、连接器等受全球半导体市场波动影响相对较小,器件企业受影响较大,液晶面板、印刷电路板仍较弱。市场位于海外的企业受影响更大。   国内集成电路生产量来看,8月份月产量虽仍保持10.9%的同比增长,但同比增长已逐渐趋缓。

    半导体 元件 半导体市场 印刷电路板 BSP

  • iSuppli乐观估计半导体市场09年Q2反弹

    在10月11日召开的全球半导体市场大会上,iSuppli高级副总裁DaleFord分享了他对全球半导体大会的最新研究报告,他乐观地指出:“基于历史分析数据和目前数据,至2009年第一季度或第二季度,全球半导体市场有望触底反弹!”      他认为根据以往的经验,尽管有经济低迷,但是消费者依然会有电子产品购买欲望和行为,另外,据iSuppli分析,美国和欧洲消费信心以及工业信息都有恢复的迹象,而且,相比2007年,MCU、光器件、图像传感器、ASIC、逻辑器件等在2008年都有强劲增长,尤其是MCU、光器件和图像传感器都在07年增长的基础上加速增长,显示虽然在消费电子领域增速放缓,但是在工业等其他领域,半导体依然在保持增长。因此他指出虽然08年全球半导体表现疲软相比07年增长只有3.5%。但是09年预计会到6.8%的增长,而10年更加速到2位数增长!         他指出,在有线通信领域,TelcoTV(电信电视)增长驱动了接入技术升级,而视频需求增长也推动了核心网升级,另外,千兆以太网和VOIP的应用也推动了企业内在网络上的投入,因此,有线通信依旧保持增长势态。但是他强调了两点,一是如果运营商成功转型为多服务提供商,则可以保持增长,而是要看全球经济的大环境,如果全球经济在09年恶化,则很难保持增长势态。        而在无线通信市场,GPRS/EDGE和WCDMA/HSxPA会成为手机的主流,预计2012年,全球手机出货会增加到16亿部!在消费电子领域,依然可以保持稳定的增长,增长较快的为LCD-TV、数字机顶盒和蓝光DVD等,不过CRT电视和背投电视市场份额迅速降低,甚至有可能退出市场!    不过他最后指出电子需求对整体半导体市场而言还不足够,还要考虑全球经济低迷和贸易战争的因素,对于现金流充足和有技术诀窍的公司而言,日子可能好过些,而其他的公司可能会逐渐丧失竞争优势。 

    半导体 半导体市场 图像传感器 BSP ISUPPLI

  • 专家论道功率半导体技术未来

    在11日召开的全球半导体市场大会上,来自iSuppli、NXP和IR的专家对功率半导体技术未来进行了探讨。   iSuppli亚洲区副总裁兼总经理TimWang指出电源管理市场周期性增长正在消失,逐步转变为一位数增长,因此,在传统模式很难再获得大的业务增长。电源管理市场也面临多方面的挑战例如大众化市场、高性能市场以及新兴市场,引发电源管理发生变革,例如在移动设备中的集成趋势,以及数字电源的兴起,他估计到2011年,全球数字电源市场规模可以达到10亿美元。他估计BCD工艺或者功率CMOS工艺可以应对集成的需求。      对于具体电源管理产品,他指出手机、计算机、LCD-TV和家电中的引领电压稳压器增长。他同时指出对于厂商而言,进入量大市场有一定风险,因为这样的市场有很多玩家,而且大家都在努力优化和降低成本,而进入太阳能、针对手机应用的超低电源市场和服务器市场是不错的选择。他强调可靠的技术可以带来质量提升和成本降低。          来自NXP多重市场半导体事业部大中华区高级市场总监梅润平则强调了绿色设计在功率半导体领域的重要性,并就产业关注的绿色设计 、高效节能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他指出半导体节能设计已经成为技术创新的主流。        来自IR亚洲区销售副总裁潘大伟则仅提高能效还不够,能源消耗的39%为用电,这其中,51%用电消耗在马达驱动方面,因此他认为提升马达驱动控制可以提升节能水准,而IR的iMotion平台技术可以帮助中国家电制造商提升马达能效。        他还介绍了IR的硅基GaN功率技术平台,指出该技术平台可以应用于马达驱动器、D类放大器、AC/DC转换器、DC/DC转换器等,该技术不但可以缩小产品尺寸更可以降低产品成本,预计采用此类工艺的功率产品年复合增长率可以达到10%,到2013年有90亿美元的市场规模!    

    半导体 功率半导体 电源管理 半导体技术 BSP

  • 力晶每天亏损1.5亿台币 亏损数据另市场“咋舌”

    DRAM厂第三季法说会明(21)日将由龙头厂商力晶打头阵,南科、华亚科22日召开,尽管市场早已预期DRAM厂商的第三季财报将大亏,但实际公布的亏损数字恐怕仍让市场“咋舌”。 分析师指出,龙头力晶平均每天一睁开眼睛就要亏损1.5亿元(台币),相当每天烧掉一栋豪宅“帝宝”,显见烧钱速度之快(注:“帝宝”号称台湾最贵楼盘)。  力晶今年首季亏损97.4亿元、第二季亏损72.7亿元,第三季市场预期亏损超过百亿元,光前三季亏损就超过270亿元,亏损超过三分之一个股本,每股净损高达3.4元以上。分析师预估,力晶第三季亏损恐创下史上单季最大亏损纪录,南科亏损亦接近百亿元,至于华亚科、茂德亏损50亿到70亿元恐怕也跑不掉,再度印证DRAM是个“烧钱”的行业。 力晶昨日对于第三季亏损将超过百亿元的传言不愿评论,仅强调目前公司手中现金部位超过百亿元,财务结构仍相当健康。力晶17日股价下跌0.17元、收4.8元,成交量4.8万余张。 DRAM厂的减产效益最快也要到11月才会逐渐发酵,DRAM现货价仍向下探底,根据上周五(17日)的报价,主流规格DDRIIGB eTT续跌1.59%、报1.11美元,512MB跌0.31%、报0.61美元。 南科今年首季亏损87.8亿元、第二季亏损约73亿元,目前市场预估第三季亏损亦接近百亿大关,前三季亏损亦恐超过250亿元,亏损幅度超过半个股本;华亚科第三季亏损亦恐较第二季增加二成以上,单季亏损不排除几近50亿元。 不过,由于美国DRAM大厂美光(Micron)已顺势接收德国DRAM厂奇梦达(Qimonda)手中持有华亚科35.6%的股权,未来华亚科与亚美科技是否合并,及美光、南科、华亚科三方未来的合作方向,将是法说会中另一项关注焦点。 茂德目前正值海外募资期间,公司处于缄默期,公司倾向不举辨法说会。茂德今年首季亏损80.52亿元、第二季亏损56.22亿元,市场预估茂德第三季亏损恐超过70亿元,前三季亏损将超过200亿元。 摩根史丹利证券近期重新下修台湾DRAM厂今年度亏损金额,预估力晶、南科、华亚科今年每股净损分别高达4.43元、6.86元及4.61元,且明年度仍将持续亏损,2010年厂商才有机会由亏转盈。

    半导体 DRAM 美光 DDR BSP

  • 奇梦达将裁员3000人 关闭200mm厂生产

    处于困境的芯片制造商奇梦达周一成为最新一家宣布大规模裁员计划的德国企业。这一消息加剧了人们对德国这一欧洲最大经济体劳动力市场状况的担心。该公司CEOThomas Seifert表示,为了应对全球芯片市场的严重衰退,该公司将裁员3000人。这家总部位于慕尼黑的公司目前共有13500名雇员,而此次裁掉的大部分将是德国境内的员工。    此前,奇梦达控股股东英飞凌公司及其他几家大型德国工业集团已经宣布了类似的裁员计划,这些消息显示9月德国劳动力市场可能已经达到转折点,该月失业数据达到了16年来的低点。最近几个月中,公司订单和商业信心也已大幅下滑。   眼下,内存制造业正处在2000年互联网泡沫破灭以来最严重的不景气阶段,几乎所有制造商都在亏损,奇梦达也同样面临十分沉重的压力。   在截止6月的第三财季,奇梦达净亏损达到4.01亿欧元,这一数字比其销售收入还多。周一,奇梦达还以4亿美元价格向美光科技(Micron Technology)出售了旗下位于台湾的合资公司华亚科技(inotera memories)35.6%的股份,从而获得了少许喘息余地。   欧洲第二大芯片制造商英飞凌持有奇梦达77.5%    股份。该公司曾表示计划在2009年以前出售该公司,但在其与一家纽约上市的意向买家进行接洽时遇到了困难。英飞凌周一称,正与“许多第三方”就出售奇梦达的交易进行谈判,但“鉴于当前的不确定性,无法确定这些谈判是否将有成果”。   另外,奇梦达特别指出,公司将集中力量于300mm产品,到2009年1月将迅速降低位于Richmond的200mm产能,更加糟糕的是,其位于德累斯顿的后段元器件和模组制造厂计划于明年3月份关闭。   奇梦达计划从2009年第三财季开始,每年削减4.5亿欧元成本。奇梦达还在周一宣布该公司CFO Michael Majerus已因个人原因离职,将由Seifert接任。

    半导体 英飞凌 奇梦达 BSP SE

  • 台湾存储器之梦破碎

    台湾地区取得全球晶圆代工第一、封装第一及IC设计第二(仅次于美国)如此骄人的成绩,并没有沾沾自喜,相反总是在努力寻找差距,并确立追赶目标,这一点非常难能可贵。例如在台湾岛内自2004年开始,就半导体及平板显示业展开大讨论,以南韩为目标寻找差距。口号是“为什么韩国能,台湾不能?” 通过分析与比较,台湾在半导体产业中的目标是:1) 总产值要超过韩国,成为继美国,日本之后的全球第三位;2) 在未来三至五年中,存储器业要超过韩国,成为全球第一。 为什么选择存储器作为突破口? 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好问题。回顾80年代日本追赶美国,以及90年代韩国追赶日本,都是以存储器作为突破口。原因是存储器市场巨大、设计技术相对简单且易于扩大市场份额等。 韩国就是在6英寸晶圆厂过渡到8英寸晶圆厂的世代交替时,以9座8英寸晶圆厂的产能优势,一举取代日本厂商跃居全球DRAM产业的第一。 台湾地区试图以同样的方法,希望在8英寸过渡到12英寸晶圆厂的世代交替时,以拥有全球最多的12英寸晶圆厂来取胜。结果台湾并未成功,三星及海力士仍雄居全球存储器第一与第二位。 台湾在存储器方面重投资策略未能奏效 半导体业内有个潜规则,只要舍得投资就有可能成功。例如台湾地区半导体业在90年初代工模式刚兴起时,年投资金额与年销售额之比达60%以上。 根据此理念,台湾地区从2004年开始加速存储器方面的投资。例如从2004至2008年期间,台湾地区在存储器方面的总投资达300亿美元以上,拥有20条12英寸晶圆生产线,位列全球第一,大大超出同期三星的投资。但是最终并未因12英寸晶圆生产线多而取得胜利,日前台湾地区已宣布放弃存储器追赶策略,而转向固守阵地。台湾DRAM和三星投资比较,如下图所示。 台湾DRAM与三星在投资方面的比较   原因初探 台湾地区在存储器方面重投资而未能奏效,原因是多方面的,也可以认为台湾地区在半导体策略上的一次重大失误。据笔者观察有以下三个主要原因: 首先,台湾地区在发展存储器业中主要采用代工模式,而代工模式在DRAM中以失败告终。众所周知,在DRAM产业中有两个趋势已成为共识,一个是制程转变快,紧跟摩尔定律。由于存储器的产品设计上相对简单,无多大差异。例如在12英寸晶圆中,同为512Mb DDR2产品,在相同工艺制程下,假设成品率均为85%时,90nm与70nm制程在每片晶圆上产出的芯片数量分别为750-1050个及1350-1420个,成本差距达40%以上。所以目前全球DRAM业纷纷从70nm制程加快转进6x-5xnm制程。另一个是月产能达15万片的超级大厂盛行,投资高达50-80亿美元。主要原因是出于运营成本的考虑,运行3个5万片晶圆厂的成本肯定高过一个15万片晶圆厂。按此理分析,代工厂的产能小时无法与IDM厂竞争。当产能足够大时,一来代工厂担心未来订单不足而犹豫扩充产能,同时那些IDM厂又担心代工厂会与自己争夺客户。另外,从根本上那些IDM厂也不可能把最先进制程的产品交给代工厂。因此,代工模式在DRAM业中受到质疑,中芯国际近期退出存储器代工可能也是基于此理。 再有一个原因,台湾地区存储器业中缺乏自己应有的技术,过多的依赖于技术转移。例如力晶与尔必达,茂德与海力士及华亚科与奇梦达(现在的美光)。没有自已应有的技术,等于缺乏脊梁。这也是台湾地区存储器追赶韩国失败的主要原因。 最后一个原因是全球存储器的市场未能达到预期。而目前几乎2/3的新建或扩充产能集中在存储器业中。从市场分析,推动全球存储器业再次跃起有如下几个潜在因素:Vista操作系统的普及、全球服务器和数据处理中心中存储器的更替以及笔记本和移动多媒体中SSD的推广。因种种原因市场并未如预期那么大,而前几年的投资开始发酵,造成供过于求的局面。最终导致DRAM和NAND闪存价格的持续下跌完全超出市场预期。 台湾地区存储器业经过近5年努力,花费300亿美元以上的投资,结果未能超过韩国。一方面表明韩国在存储器方面的实力之强大;另一方面也证明“金钱不是万能的”,挑战了半导体业的潜规则。 结语 任何策略不可能简单地复制,任何成功都是由多个因素共同促成的。台湾地区在半导体业总体上是成功的,但是此次存储器之梦未能实现。

    半导体 DRAM 存储器 晶圆厂 BSP

  • 东芝搅乱三星计划 或10亿收购SanDisk

    据国外媒体报道,东芝计划收购SanDisk芯片制造设备,双方正就此展开谈判。 据日经社报道,针对三星收购SanDisk的计划,东芝希望通过控制70%多的合资工厂生产能力来避免核心闪存业务被并购。这表示东芝将至少出资10亿美元,用于收购SanDisk在日本合资工厂中的一半设备。 今年九月,三星向SanDisk提出总额58.5亿美元的收购,但后者以严重低估其价值为由,予以拒绝。此外,东芝与SanDisk在闪存业务上曾有合作,如果三星收购SanDisk成功,将对东芝十分不利。因此,分析师认为,东芝将出价收购SanDisk。 不过,本月初,东芝总裁Atsutoshi Nishida却曾表示,东芝对收购SanDisk不感兴趣。此后有消息称,东芝收购的目标是美国芯片厂商Spansion,而且双方已经进入谈判阶段。

    半导体 三星 东芝 BSP SANDISK

  • 国产OLED产业化难题:55亿美元诱惑

        经过两年多的萧条,中国的有机发光技术(OLED)行业似乎正在迎来曙光。   10月初,北京维信诺科技有限公司自主开发的中国大陆第一条OLED大规模生产线——昆山维信诺项目正式投产。该生产线能实现年产1200多万片小尺寸OLED显示屏,这些1-3英寸的多色及全彩显示屏可被用于手机、MP3、车载显示器、工业仪表等行业,如果一切顺利,公司还计划在明年兴建一条大尺寸生产线,把产品拓展至10英寸以上的全彩OLED产品。   自30年前首次被发现以来,OLED对全球的显示产业带来了一次革命。作为CRT、TFT-LCD等平板显示技术的替代,OLED被誉为下一代的“梦幻显示”技术,因其卓越的面光源发光技术,OLED成为环保照明的最佳选择,包括三星、LG、飞利浦、欧司朗等在内的全球产业巨头纷纷加大研究投入,我国也加入了在OLED上的布局。   据悉,昆山维信诺项目一期总投资超过5亿元,该项目生产线是863高新技术成果的转化项目,也是大陆地区在显示领域第一次依靠自主掌握的技术实现大规模生产。   尽管如此,维信诺的创始人兼CTO邱勇向记者表示了自己的忧虑,“在向国外先进的大尺寸研发生产工艺靠拢的同时,有关背板的关键性技术仍待攻克,更重要的是,如果没有更多上下游厂商加入无法快速实现产业化,OLED将无法取得成本优势从而获得市场。”   后发优势?   维信诺的前身是1996年就开始从事OLED研发的清华大学OLED项目组,而邱勇曾是该项目组的负责人。   据邱表示,在积累了10年多的研发和5年的中试生产经验后,维信诺已掌握了OLED生产制造技术,拥有整套的OLED材料、器件和模块的生产工艺,并申请了100多项国内外专利,红光材料、单层结构和彩色化等关键技术处于世界先进地位。2003年,维信诺利用中试线在北京进行小批量生产,成为OLED行业中国大陆唯一一家能够在中试生产线上进行小批量生产的厂家。   2006年3月,亿都(国际控股)有限公司(0259.HK)与昆山市吴松江创业投资发展有限公司、深圳清华力合创业投资有限公司合资成立了昆山维信诺显示技术有限公司。昆山维信诺总投资7.5亿元,注册资本4亿,其中亿都持股47.5%;昆山创业占股30%;深圳清华持股22.5%。   在昆山维信诺项目投产前夕,维信诺大股东对其进行了重组。10月2日,亿都宣布减持6.95%的股份,同时昆山维信诺关联公司北京维信诺科技有限公司成为昆山维信诺全资子公司。2004年1月,亿都曾收购了北京维信诺科技有限公司34.45%的股权。   从最早接触OLED到建设出中国第一条大规模OLED生产线,邱勇在该产业已坚持了12年。在他看来,OLED不仅在显示效果上优于其他技术,并且市场应用广泛,更关键的是,OLED将成为国内平板显示业赶超国际产业技术水平的一个契机,因为自主研发的OLED产业链一旦形成,将彻底改变我国“技术引进”的被动式科技发展模式和局面。   据邱勇介绍,在TFT-LCD和PDP成熟后的六七年里,曾经垄断显示产业近70年的CRT失去了自己的垄断地位,目前占有率已不足30%;而正处于上升势头的TFT-LCD也将于2010年达到高峰;OLED则将在15-20年后逐渐成熟,这给了国内企业充分的追赶时间,“因为目前国际对于OLED的研发也正处于起步发展阶段,国内外技术研究差距并不大。”   “我国过去发展平板显示产业已经有了很深的教训。”邱勇向记者总结了几点教训:首先,在CRT产业处于发展高峰时,没有对新技术的迅速崛起足够重视,国家层面也缺乏相应的设计和部署;其次,国家对核心技术的研发投入不够,成果产业化转化机制不健全,导致显示产业核心技术和关键原材料目前仍受制于日韩等国;此外,在整体融资困难的情况下,政府部门对投资引导和资金支持力度不够大,导致落入“不断引进但却总是落后”的怪圈。   “如果不扭转依赖国外引进技术的被动发展,国内科技的发展将永远受制于人。”中国科学院院士欧阳忠灿向记者表示,昆山OLED生产线是中国从基础研究到自主设计、研发生产的首条平板显示生产线,在扭转这种局面上发挥了不小作用。   55亿美元的市场   尽管要扭转显示产业的引进风并非一家公司所能决定,但OLED市场近期风向的转变无疑将吸引更多的公司加入这块阵营。   全球OLED产业的真正起飞始于1997年,当时日本东北先锋推出了第一款OLED产品并用于车载音响;随后,韩国三星、中国台湾地区的铼宝等厂商相继投资并量产。在2001年至2005年,伴随着小尺寸OLED技术的成熟,OLED产业完成了第一轮产业扩张,全球销售额从2001年的约7000万美元增长至2005年的5.8亿美元,其中先后投入产业化的公司高达20多家。   然而,2005年7月至2006年年底,由于小尺寸TFT-LCD价格巨幅下滑,对OLED产品形成巨大冲击,产业进行了自1998年以来的第一次整合。除韩国三星、LG、日本东北先锋、TDK以及中国台湾铼宝、悠景之外,其他OLED皆因资金、技术、市场等原因相继倒闭。   到2007年,随着小尺寸面板价格止跌,在UMPC、电子相框、触摸屏手机等产业需求的强劲带动下,小尺寸面板产业开始回升,并在今年迎来了OLED的又一个高潮。目前,包括台湾奇美、友达等大型TFT-LCD面板厂都恢复了对OLED的研发,索尼、三星等则于今年追加了对OLED生产线的投资并推出了大尺寸OLED电视。诺基亚甚至宣布,未来所有手机面板供应商都只选择拥有OLED研发实力的厂商。   “未来十年OLED将是图像领域最热门的创新。它有潜力改写当前平面显示器的性能和价格纪录。”《美国工业周刊》主编Pat Panchak表示。   目前,小尺寸OLED显示屏的需求主要以手机与MP3为主,在中国大陆销售的手机,有近1/3使用了OLED面板作为主屏幕或次屏幕材料。铼宝认为,未来MP3采用OLED作为面板的比重,将有望超过50%;除此之外,如仪器仪表、汽车电子等,也对OLED有强劲的需求。据统计,2004年OLED产品全球销售额为4.46亿美元,预计2009年OLED市场将可达到55.4亿美元。   产业化难题   就在昆山OLED线正式投产前夕,韩国面板大厂LG宣布,2008年计划投资1000亿韩元建构一条超薄面板OLED生产线。德国则宣布了一项为期五年的OLED研发计划,由政府出资1亿欧元,巴斯夫、欧司朗、默克、飞利浦等大厂与学术机构等33家合资5亿欧元,在巴斯夫所在地路德维希港联名成立新的有机发光二极管实验室,目标是“应用基础研究的成果,转换为具体的商品”,追上中国台湾和韩国。   对于这种态势,中国台湾国立交通大学OLED研究室主任陈金鑫博士认为,中国在你追我赶的OLED产业中要想取得先机,还有两大难题必须解决。   首先是TFT基板的核心技术突破。据陈介绍,OLED的两大主要用途是平板显示和照明,在平板显示领域,目前全球的技术都在朝大尺寸发展,要想解决大尺寸OLED的生产问题,首先需要掌握TFT基板显示的核心技术,目前这项技术仅掌握在少数几个大厂手中;友达光电曾在2002年进入OLED研发,但就是因无法突破TFT基板的核心技术而被迫把OLED研发搁置了很长一段时间。   其次是产业链建设。虽然继维信诺之后,四川长虹和吉林环宇等也宣布上马OLED项目,长虹计划投资3.6亿元在成都建设OLED生产线,其他液晶大厂如上广电、京东方等也在加快OLED技术方面的研究,但总体而言,国内OLED目前还处于起步阶段,几乎上游所有的材料配件如驱动IC、导电玻璃、封装玻璃、有机材料、精密MASK等都需要从日本、韩国等地购买;并且,OLED设备目前虽然已经能够满足大规模生产要求,但还没有标准化,设备厂家对OLED生产技术的了解远不如拥有长期研发和中试生产经验的OLED业者。   “综合来看,OLED未来能否成功取决于成本,这对OLED产业是个极大的挑战。”陈金鑫说,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TFT-LCD都将与OLED技术并存,TFT-LCD产品每年在以25%-30%的速度下降,如果OLED不能迅速形成产业规模取得生产成本优势,必然无法承受TFT-LCD的竞争,从而影响厂家对OLED的投资热情。   不过,业内人士认为,在未来一段时期内,OLED厂商间的产品规模和成本竞争不会太明显,而是将处于共同开拓市场的阶段,市场上主要表现是供不应求和OLED与LCD等传统显示器之间的竞争;OLED厂商和研究单位直接的竞争则主要表现在技术开发方面,知识产权的布局、新材料、新器件结构、新工艺和后备技术的创新和应用能力将成为胜出的关键。

    半导体 OLED 维信诺 LED产业 TFT-LCD

  • 半导体裁员风暴:"抱团"取暖 转战新兴市场

    金融海啸来袭,处于产业链上游的芯片业开始忧心忡忡——下游需求日益减少,被收购可能性却大增,芯片厂商挺过寒冬的希望正越来越小。  裁员“多米诺”  “现在我们都在积极改变策略。”10月底,国内半导体设备厂商中微半导体公司内部人士向记者透露,公司内部最近做出了调整,裁撤了部分员工,这也是应对全球市场低迷的无奈之举。  记者还从业内相关人士处得知,另一家本土半导体设备厂商海微芯仪集成电路设备制造(北京)有限公司没有这么幸运,已于今年7月悄然倒闭。  来自SEMI(全球半导体设备与材料协会)的报告显示,全球半导体市场持续走低,半导体设备需求相对下降。由于许多生产厂家紧缩开支,2008年半导体设备销售将下降20%。  与此同时,芯片设计公司和专业晶圆代工厂也纷纷开始了行动。记者获悉,数字机顶盒厂商清华凌讯也于近日裁员近100人;多媒体芯片提供商智多微电子则因为资金问题裁员之后面临被出售的境遇;包括台积电、中芯国际、台联电等在内的芯片代工厂,目前都停止了新员工招募计划,其中中芯国际北京12英寸厂已于上月进行了裁员。  “目前我们还没有明显感受到经济危机的冲击,上半年我们仍然实现了13.6%的增长。”10月16日,意法半导体全球CEO Carlo Bozotti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预计全年增长仍能达两位数以上。尽管如此表示,意法半导体也已通过一项计划,未来将关闭部分制造工厂。  10月20日,Actel宣布全球范围内裁员10%,约60人;芯片制造设备供应商Mattson Technology也启动了一项14%的裁员计划。  作为削减成本、提高生产效率最见效的方式,裁员成为芯片厂商过冬采取的最普遍的一招。事实上,这颇有“下行上效”之意,因为芯片厂商此举正是来源于其下游厂商需求骤减的压力以及裁员的先行。  继惠普全球裁员2.46万人之后,全球最大的显卡厂商nvidia也将在全球范围内裁员360人,占公司员工总数的6.5%;在第三季度亏损之后,全球第五大手机厂商索尼爱立信也表示,不排除启动裁员2000人的计划,而此前索爱已在瑞典裁员600名。“我们正在实施一些重组计划,这完全是由于当前经济形势所迫。”10月19日,联想也宣布将在美国的全球总部裁员约50人。  裁员风潮同样波及到上游代工厂商。台湾鸿海集团董事长郭台铭日前也表示,鸿海可能会在今年底前裁员10%-15%,以收入计算,鸿海是全球最大的电子产品代工企业,在内地雇员达50万人,若按裁员10%-15%计算,意味着有5万到7万内地员工面临失业危险。郭台铭此言引发了台湾各大工厂的骨牌效应,华硕下半年招募1500名人才的原计划也遭到冻结。  抱团取暖  “在全球经济不景气下,与全球主要半导体厂商结盟或达成伙伴关系尤为重要。”Carlo Bozotti向记者表示,这与1999-2001年IT产业低迷时,半导体公司纷纷从大型OEM厂商中分离之举截然相反。  事实上,在无线通信领域,意法半导体今年以来便已开始布局,并完成了两件大型收购。今年初,意法半导体与NXP半导体的无线业务进行合并;今年8月,刚刚完成整合的合资公司又收购了拥有3G多项专利的爱立信移动平台部门,这项合并也改写了无线通信领域的市场格局。在此之前,意法半导体刚刚与美国英特尔公司成立了闪存合资公司恒忆半导体,并且收购了从事数字电视图像处理技术的美国Genesis芯片公司。  Carlo Bozotti称,这一战略让意法囊括了无线通信领域几乎所有的支持产权和专利,通过产品线进一步优化、打造合资企业、对生产制造能力进行重新配比等方式,“意法半导体则在保持了行业地位的同时,实现了成本减少20%的财务目标。”  据外电相关消息,10月19日,东芝开始与Sandisk就收购双方在日本的NAND闪存制造合资公司控股权进行商讨。与此同时,有关Vishay收购国际整流器公司,以及Microchip联手安森美收购另一家老牌半导体厂商Atmel的消息也开始风传。而不久之前,DRAM大厂美光科技刚刚宣布以4亿美元价格收购奇梦达所持有的Inotera华亚科技35.6%股份。  对于价格一直大跌的DRAM及闪存制造业者来说,美国投行及银行的相继倒闭无疑是雪上加霜。这些资金密集型企业将面临前所未有的资金压力。全球咨询机构I suppli首席分析师NamHyungKim撰文指出:“已经遇到资金问题的存储器供应商,可能很快就无力偿还即将到期的债务。而且,DRAM供应商在为资本支出融资方面也可能遇到麻烦。根据烧钱速度和短期债务到期情况,有些DRAM厂商近期内将面临严重的资金流问题。”  在此情形下,AMD采取了剥离拖累其财报的晶圆制造业务,并接受了来自中东的84亿美元投资,与其合资组建了一家独立的专门从事芯片制造业务的新公司。  转战新兴市场  “虽然我们无法控制经济形势的走坏,但我们还可以通过优化产品线、不断开拓新兴市场来应对。”Carlo Bozotti表示,面临金融风暴,多元化的产品线能够帮助企业最大可能地降低因消费产品需求骤降带来的风险,而包括中国、印度等在内的新兴市场的发展能弥补欧美消费降低带来的不足。  据Carlo Bozotti称,目前意法半导体40%的客户来自于本地市场,大中华区的销售增长率为25%,远超过13.6%的公司全球销售平均水平以及7%的全球行业增长平均水平。  对此,Insight电信行业研究公司的分析师Julian Watson认为,虽然没有“一刀切”的解决办法来应对经济形势发生的变化,但高科技公司尤其是芯片企业可以考虑新的市场。  Watson表示,以电信业为例,相信电信行业势必要遭到目前经济风暴的冲击,但是他们在新兴市场仍有许多增长机会,例如印度。不过,现在,业内对优质资产的争夺十分激烈,印度和中东地区的大企业集团和北美与欧洲的运营商一样,都想在最后的潜力市场抢占有利地形。  “现在整个市场都不好,我们的市场重心也在转移,比如工业用品市场。”一位中小面板生产企业负责人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之前面板主要供应给手机、MP3等厂家,但今年以来这两类产品市场都开始大幅下滑,效益很不好,“这种情况下,我们开始把目标转向工业仪表仪器等用品市场。” 

    半导体 意法半导体 BSP CARLO 半导体

  • 东芝拟向SanDisk买下两者合资事业的设备

    据路透东京消息,熟悉内情人士表示,日本电子大厂东芝正考虑从SanDisk手中,买下两家公司于日本合资兴建记忆体晶片工厂的生产设备。   全球第二大快闪记忆体(闪存)制造商东芝正关注这笔交易,预估价值逾1,000亿日圆(9.85亿美元),藉以掌控该厂,因产业龙头韩国三星电子已就并购SanDisk出价。   瑞士信贷分析师Hideyuki Maekawa在报告中指出,收购对东芝短期而言并不利,因现阶段NAND快闪记忆体经营环境疲弱。   Maekawa表示,该公司晶片事业的损失可能扩大,因东芝将必须自行出售更多该厂的产出;而在目前的合资体系下,半数产出是由SanDisk买下。   SanDisk是美国最大快闪记忆体卡的零售商,且握有关键的专利。东芝和SanDisk于1999年结盟,共同投资该NAND快闪记忆体厂。SanDisk拥有合资厂的半数设备。   消息来源称,东芝是否会决定做出这麽大手笔的收购,仍有极高的不确定性。   东芝4-9月营业亏损300亿日圆,为五年来同期首度亏损,主因NAND价跌所致。一名东芝公司人士拒绝对报导评论。   截至0039GMT,东芝股价上扬1.4%,报364日圆,日股日经指数.N225则涨1.2%。

    半导体 东芝 NAND BSP SANDISK

发布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