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单片机复位可靠的方法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单片机系统的稳定运行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大致可分为外部环境和内部机制两类。外部干扰因素包括射频干扰和电源线及电源内部干扰。其中,射频干扰是以空间电磁场形式传递,在机器内部导体(如引线、零件引脚)上感生出相应干扰,此类干扰可通过电磁屏蔽及合理布线/器件布局来有效衰减。电源线及电源内部干扰是通过电源线或电源内部件耦合、直接传导产生,针对此类干扰,可采取电源滤波、隔离等措施进行衰减。内部因素主要来自振荡源的稳定性,它主要由起振时间、频率稳定度和占空比稳定度共同决定。振荡源的稳定性是影响电子设备性能的关键因素,而复位电路的可靠性对振荡源的影响重大。
在单片机中,复位电路通过将特殊功能寄存器重置为默认值,确保其稳定运行。在单片机的运算过程中,外界干扰可能使寄存器数据混乱,从而影响程序的正常运行或导致错误结果。此时,复位电路便发挥其作用,使程序能够重新开始执行。
很多单片机内部已集成了上电复位电路,因此无需外接复位电路。然而,对于那些不带内部上电复位电路的单片机来说,若缺乏外部复位电路,其将无法正常工作。许多单片机集成上电复位电路,无需外接。未集成的单片机需要外部复位电路,以在上电时确保稳定运行。在实际应用中,上电复位是一种常见的复位方式。它指的是在单片机通电的瞬间,由于各部分电路电压尚未稳定,可能导致单片机运行出错。因此,在上电过程中需要使单片机进行复位,且复位时间应长于上电时间,以确保单片机的稳定运行。
复位电路的作用
在上电或复位过程中,控制CPU的复位状态:这段时间内让CPU保持复位状态,而不是一上电或刚复位完毕就工作,防止CPU发出错误的指令、执行错误操作,也可以提高电磁兼容性能。
无论用户使用哪种类型的单片机,总要涉及到单片机复位电路的设计。而单片机复位电路设计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整个系统工作的可靠性。许多用户在设计完单片机系统,并在实验室调试成功后,在现场却出现了“死机”、“程序走飞”等现象,这主要是单片机的复位电路设计不可靠引起的。
01复位电路概述复位电路,又被称为初始化电路,其核心作用在于将芯片的工作状态重置为初始状态。在芯片运行过程中遭遇问题时,这一功能显得尤为关键,它能够实现对芯片内部的复位处理。实现单片机复位的方式多样,既可以通过专门的复位芯片来完成,也可以自行搭建复位电路来进行操作。而芯片的复位方式,通常包括高电平复位和低电平复位两种。
该电路采用低电平复位方式,红色箭头指示了复位电路的工作流程。在开机瞬间,R500电阻承担电压,随着电容的逐渐充电,REST引脚维持高电平,确保单片机进入高电平工作状态。当按键被按下时,电容开始放电,其两端电压逐渐降低,从而使得REST引脚无法维持高电平,实现低电平复位。
△ 滤波电容的作用
需要注意的是,这里的滤波电容对直流信号而言相当于一个水池,只进不出;而对交流信号,其交替的正负变化则形成了电容的滤波作用。通过T=1.1RC的公式,我们可以计算出复位所需的时间。
03高电平复位实现△ 构成与工作流程
高电平复位的原理与此类似。在高电平复位过程中,电容的电压变化是逐步的,随着时间推移,电源电压逐渐转移到电容上,REST复位管脚因此处于低电平状态(其电压取决于R50电阻上的分压)。按键按下时,电压会加载到R50上,从而在REST引脚上产生一个高电平脉冲,触发芯片内部的复位机制。
同时,为了实现芯片间的复位控制,可以结合光耦或专用复位芯片来设计。复位电路的核心是确保复位管脚维持在特定电平,并通过一个复位电平来触发芯片的复位操作。同时,为了实现芯片间的有效复位控制,我们可以采用光耦或专用复位芯片进行设计。复位电路的关键在于保持复位管脚的稳定电平,并利用适当的复位信号来触发芯片的复位动作。
数字电路刚通电时都会上电复位,复位的功能是将单片机里的重新开始,主要防止程序混乱,也就是跑飞、或者死机等现象,目的是使系统进入初始状态,以便随时接受各种指令进行工作,CPU的复位可靠性决定着产品系统的稳定性,因此在电路当中,发生任何一种复位后,系统程序将从重新开始执行,系统寄存器也都将恢复为默认值。下面总结几种CPU复位方式。1、上电复位
上电复位就是直接给产品上电,上电复位与低压 LVR操作有联系,电源上电的过程是逐渐上升的曲线过程,这个过程不是瞬间的完成的,一上电时候系统进行初始化,此时振荡器开始工作并提供系统时钟,系统正常工作。2、看门狗复位
看门狗定时器CPU内部系统,它是一个自振式的 RC振荡定时器,与外围电路无关,也与CPU主时钟无关,只要开启看门狗功能也能保持计时,该溢出时候也会溢出,并产生复位。3、LVR低压复位
每个CPU都有一个复位电压,这个电压很低,有1.8V、2.5V等,当系统由于受到外界的影响导致输入电压过低,当低至复位电压时候系统自动复位,当然,前提是系统要打开LVR功能,有时候也叫掉电复位。diangon.com如图,当LVR<工作电压
4、外围电路复位
如果系统内部不能正常复位或者软件复位无效的时候,可以依靠外部硬件复位。
简单的RC复位电路,电源接通时候,通过R1对C2进行充电,经过一段延迟后加到电路当中产生复位信号,这个复位信号的上升速度低于电源的上电速度,当复位引脚检测到高电平时候,系统复位结束,进入正常工作状态。
在单片机小系统中,复位电路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本文将深入探讨单片机阻容复位电路的构成、特点及其改进方法,以揭示其背后的工作原理。此外,结合《深入浅出STC8增强型51单片机进阶攻略》一书,我们将进一步剖析单片机复位电路的奥秘。
△ 复位电路的重要性和功能
在数字电子技术中,触发器和时序逻辑电路不可或缺,而初态和次态是这些章节的核心概念。要准确推导数字电路(特别是时序电路)的状态,必须明确其初始状态。单片机作为一个数字/模拟混合系统,其片内资源和相关寄存器都需要一个默认的起始状态。“复位”动作在单片机中尤为重要,它通过相关电路产生“复位信号”,使单片机在上电或运行过程中能够恢复到默认的初始状态。复位会触发一系列操作,比如I/O口的默认模式和状态设置、相关寄存器的默认取值、标志位的状态重置,以及通信和定时相关的数据内容设定。
△ 复位信号的要求与应用
为了确保单片机正确复位,需要在RST引脚上产生符合要求的有效信号。不同的单片机对复位信号的要求有所区别,有的需要高电平复位信号,有的则需要低电平复位信号。以经典51单片机为例,其高电平复位过程中,RST引脚在正常运行时保持低电平。需要复位时,将RST引脚的电平拉高,并维持一定的时间长度。这个时间通常为系统时钟源、内部电路单元稳定周期加上2个机器周期。复位信号的持续时间应在20至200毫秒之间为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