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线激活的植入物:用光攻克医疗难题的新曙光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在现代医学的征程中,攻克各种复杂的医疗难题始终是科研人员不懈追求的目标。近年来,一项极具创新性的技术崭露头角 —— 无线激活的植入物利用光来治疗各类医疗难题,为众多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这一技术融合了光学、电子学、材料学以及医学等多学科知识,正逐步改变着我们对疾病治疗的传统认知。
光疗,作为一种新兴的治疗手段,其原理并不复杂却蕴含着巨大的能量。以癌症治疗为例,光动力疗法(PDT)是其中一种重要的应用方式。它需要光敏剂的参与,当光敏剂被注入体内后,会在肿瘤组织中相对特异性地聚集。此时,用特定波长的光照射肿瘤部位,光敏剂吸收光子能量后被激发,从基态跃迁到激发态。处于激发态的光敏剂非常不稳定,会通过与周围环境中的分子发生能量转移或电子转移等反应,产生具有强氧化性的活性氧(ROS),如单线态氧等。这些活性氧能够氧化细胞内的各种生物大分子,如脂质、蛋白质和核酸等,破坏癌细胞的细胞膜、线粒体等细胞器,引发癌细胞的凋亡、坏死或自噬等死亡过程,从而达到杀伤肿瘤细胞的目的 。
然而,传统光疗面临着诸多挑战,其中光的穿透深度限制是一大难题。由于人体组织对光具有吸收和散射作用,尤其是在深层组织中,光的强度会随着传播距离的增加而急剧衰减。这就导致传统光疗在治疗深部肿瘤、深层组织感染等疾病时效果不佳,如同 “隔靴搔痒”。为了突破这一困境,无线激活的植入物应运而生。
无线激活的植入物在设计上可谓独具匠心。以治疗深部癌症的植入物为例,它通常由一个微小的、可植入体内的 LED 设备以及相关的无线传输组件构成。这个 LED 设备尺寸极小,如一粒米般大小,方便通过注射等微创方式直接植入到癌性肿瘤内部或附近。它能够在接收到外部无线信号后被激活,发出特定波长的光 。
在植入物的工作过程中,外部设备会发射特定频率的无线信号,植入物中的接收组件捕捉到这一信号后,将其转化为电能,为 LED 设备供电,使其发出光线。例如,一些研究团队开发的植入物采用了绿色光,尽管绿色光在组织中的穿透深度相对有限,但令人惊喜的是,它能够产生一种更强大的针对癌细胞的反应。在使用时,首先要向患者体内注入带有光吸收分子的染料,这些染料会聚集在癌细胞周围。当植入物发出的光照射到这些区域时,染料吸收光能并将其转移,使癌细胞自身的氧气变得具有毒性,如同 “以子之矛攻子之盾”,让癌细胞内部的环境发生改变,最终导致癌细胞死亡 。
除了杀死癌细胞,这种无线激活的植入物还能带来额外的惊喜 —— 调动免疫系统的抗癌靶向反应。研究人员发现,经过这种方式治疗的癌细胞会出现肿胀等现象,这是一种被称为焦亡的细胞死亡形式的标志。焦亡这种细胞死亡方式特别擅长触发免疫系统的反应,当免疫系统被激活后,它会将这些死亡的癌细胞以及其他癌细胞识别为外来的 “敌人”,进而发动免疫攻击,对体内其他未被直接照射到的癌细胞也起到一定的杀伤作用 。
在感染治疗领域,无线激活的植入物同样展现出了巨大的潜力。以口腔种植体周围感染为例,这是口腔种植治疗中常见的并发症。传统的治疗方法包括机械清创和化学消毒等,但存在清创不彻底、药物渗透性差等问题,一旦种植体周围形成生物膜,传统治疗方法很难将其彻底清除,导致感染容易复发。而无线供电的蓝光氧化锆植入物为解决这一难题提供了新途径。这种植入物内置无线供电光源,能够实现对复杂种植体周围结构的完全照射,从而提高治疗效果。在时间上,无线供电使得抗感染治疗能够及时、可控地进行。蓝光微发光二极管作为治疗光源,无需外源性光敏剂就能有效杀死种植体周围与感染相关的细菌。实验表明,体外照射 20 分钟后,种植体表面的牙龈卟啉单胞菌生物膜可被完全杀死;体内每天接受 30 分钟蓝光照射,种植体周围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的杀菌率可达 99.96 ± 0.03% 。
在神经系统疾病治疗方面,光遗传学技术与无线激活植入物的结合也取得了显著进展。例如,科研人员开发出了一种由光驱动的无线设备,可植入体内来调节心血管或神经活动。这种轻如羽毛的薄膜可通过微创手术植入,它由两层 P 型硅材料组成,顶层有许多微小的孔(纳米孔隙),可提高电学性能并集中电力。该薄膜只有一微米厚,重量不到 1/5 克,明显低于目前最先进的心脏起搏器。在使用时,它可通过一根细小的管子和光纤一起插入体内,光纤以精确的模式发光,薄膜拾取光纤的发光并将其转化为电脉冲,从而实现对心血管或神经活动的调节 。
此外,还有研究团队正在开发能够控制脊髓神经元活动的光遗传植入物。这种植入物将小型化的 LED 封装在柔性材料中,通过蓝牙控制,可精确控制发射光的持续时间和强度。它能够解决光脉冲穿透脊髓深度时被神经纤维吸收和反射的问题,通过改进 LED 使其发射红光,因为红光受神经纤维影响较小。这种植入物未来有望用于减轻疼痛、改善自主神经功能甚至治疗瘫痪 。
无线激活的植入物利用光来治疗医疗难题的技术为医学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虽然目前部分技术仍处于研究和临床试验阶段,但已展现出令人瞩目的成果和广阔的应用前景。相信在不久的将来,随着技术的不断完善和创新,这一技术将在更多医疗领域得到广泛应用,为患者带来更多的福祉,成为医学史上的又一座里程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