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态LiDAR光学系统设计:衍射光学元件(DOE)与微透镜阵列(MLA)应用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在自动驾驶、机器人导航与智能工业检测领域,固态LiDAR凭借其高可靠性、低成本与小型化优势,正逐步取代传统机械扫描式LiDAR。作为固态LiDAR的核心,光学系统的设计直接决定了测距精度、视场角与角分辨率等关键性能指标。其中,衍射光学元件(DOE)与微透镜阵列(MLA)的创新应用,为突破传统光学系统的物理限制提供了新路径。本文从光学原理、系统架构、性能优化及工程实践四个维度,系统解析DOE与MLA在固态LiDAR中的技术价值与设计要点。
DOE与MLA的核心机理与性能互补
1. DOE:光场调控的“空间滤波器”
DOE基于光的衍射原理,通过微纳结构(如光栅、菲涅尔波带片)对入射光进行相位调制,实现光束的分束、整形与聚焦。其核心优势在于非机械式光场调控:单个DOE可同时生成数十至数百个光斑,形成预设的点阵分布,适用于大视场、高密度的点云生成。例如,某款用于自动驾驶的DOE可将单束激光分束为128×128个光斑,覆盖120°×30°视场,角分辨率达0.1°。
技术特性:
衍射效率:受限于材料折射率与结构深度,典型硅基DOE在近红外波段(905nm/1550nm)的衍射效率可达85%-90%,但多级衍射会导致能量分散,需通过优化相位函数(如二次相位、锯齿相位)抑制高级次杂散光。
波长敏感性:衍射角与波长成正比(θ∝λ/d),需采用消色差设计或波长锁定技术(如DFB激光器)确保多波长系统下的光斑稳定性。
温度适应性:热膨胀系数差异可能导致相位结构变形,需选用低热膨胀系数材料(如熔融石英)或引入主动温控(如PID控制Peltier元件)。
2. MLA:光束整形的“微纳透镜阵列”
MLA由密集排列的微透镜单元组成,每个单元独立对入射光进行聚焦或准直,实现光束的并行处理。其核心价值在于高填充因子与低像差设计:通过优化透镜曲率半径与阵列周期,MLA可将光斑尺寸缩小至微米级,同时保持95%以上的光能利用率。例如,某款用于机器人SLAM的MLA可将1064nm激光束聚焦为50μm光斑,能量集中度较传统透镜提升3倍。
技术特性:
像差控制:采用非球面设计(如偶次多项式曲面)可校正球差与彗差,使光斑能量分布接近艾里斑;通过折射率匹配层(如SU-8光刻胶)降低界面反射损失。
阵列均匀性:微透镜尺寸偏差需控制在±1μm以内,否则会导致光斑能量分布不均;采用光刻胶热回流工艺可实现亚微米级形貌控制。
环境耐受性:需通过盐雾测试(如MIL-STD-810G)与振动测试(如随机振动谱密度0.1g²/Hz)验证MLA在恶劣工况下的可靠性。
系统架构
1. 发射端设计:光束分束与准直
在固态LiDAR的发射端,DOE与MLA通常组合使用以实现光束的高效分束与准直。典型流程为:激光器输出高斯光束→准直透镜(如GTR透镜)将光束直径扩大至10mm→DOE分束为128×128个子光束→MLA对每个子光束进行准直,输出平行光束阵列。
关键参数:
分束比:DOE的分束数需与MLA的单元数匹配,避免光束重叠;例如,128×128 DOE需配合128×128 MLA使用。
出射角:MLA的焦距与阵列周期决定出射角(θ=arctan(d/f)),需根据测距范围(如200m)与角分辨率(如0.1°)优化设计。
能量均匀性:通过优化DOE的相位分布与MLA的透镜曲率,使子光束能量差异<5%,确保点云密度均匀。
2. 接收端设计:光斑聚焦与信号提取
在接收端,MLA与DOE的角色反转:MLA将返回光束聚焦至探测器阵列(如SPAD或APD),DOE则用于抑制背景光干扰。典型流程为:返回光束→MLA聚焦至探测器像素→DOE作为空间滤波器,仅允许特定角度的光通过,抑制太阳光等杂散光。
关键参数:
聚焦效率:MLA的数值孔径(NA)需与探测器尺寸匹配,例如,对于50μm像素,MLA的NA应>0.3以确保光斑完全覆盖像素。
滤波带宽:DOE的衍射角带宽需与发射光束角度匹配,例如,对于±5°发射角,DOE的滤波带宽应控制在±1°以内,以抑制90%以上的背景光。
串扰抑制:通过深沟槽隔离(DTI)结构降低MLA单元间的光学串扰,使串扰< -20dB。
性能优化
1. 衍射效率提升策略
相位函数优化:采用迭代傅里叶变换算法(IFTA)设计DOE的相位分布,使衍射效率从85%提升至92%;引入加权因子平衡主级次与旁级次能量。
多层衍射结构:通过堆叠两层DOE(如一层分束、一层聚焦),实现衍射效率与像差的双重优化;典型双层DOE在1550nm波段的效率可达95%。
抗反射涂层:在DOE表面沉积多层介质膜(如SiO₂/TiO₂交替层),将反射率从4%降至0.5%,提升有效衍射能量。
2. MLA的像差校正技术
非球面设计:采用Zemax优化工具设计偶次多项式非球面透镜,使光斑尺寸从50μm缩小至30μm,能量集中度提升40%。
折射率梯度材料:通过离子交换工艺在玻璃中形成折射率梯度,使MLA的像差校正能力提升2倍,适用于大视场(>60°)系统。
主动对准技术:在组装过程中采用六自由度调整平台(精度±1μm),通过实时监测光斑质量(如斯特列尔比)实现MLA与探测器的精确对准。
工程实践
1. 可靠性验证
DOE的耐候性测试:通过85℃/85%RH高温高湿试验(IEC 60068-2-67)验证DOE的相位结构稳定性,确保1000小时后衍射效率衰减<3%。
MLA的机械冲击测试:依据MIL-STD-810G标准进行半正弦波冲击(峰值50g,持续时间11ms),验证MLA的微透镜单元无脱落或变形。
系统级EMC测试:在发射端引入电磁屏蔽罩(如铜箔包裹),通过CISPR 25标准辐射发射测试,确保激光驱动电路不干扰车载电子系统。
2. 成本与集成度平衡
DOE的纳米压印工艺:采用UV纳米压印技术(分辨率<100nm)替代传统光刻,将DOE成本从50/片降至5/片,同时保持90%以上衍射效率。
MLA的晶圆级封装:通过晶圆级玻璃封装(WLP)技术将MLA与探测器阵列集成,减少组装工序,使单个接收模块成本降低60%。
混合集成设计:将DOE、MLA与探测器芯片通过3D堆叠技术集成,缩小系统体积至信用卡大小,适用于无人机等空间受限场景。
随着光子晶体与超表面技术的成熟,DOE的衍射效率有望突破95%,同时实现波长、偏振与角度的多维度调控;MLA则可与量子点材料结合,拓展其红外响应波段至2μm以上,满足夜间自动驾驶需求。在系统层面,DOE与MLA的协同设计将推动固态LiDAR向“全固态、无运动部件”方向发展,最终实现千线级点云输出与厘米级测距精度,为智能交通与工业4.0提供核心感知支撑。
固态LiDAR光学系统的设计,本质上是光场调控理论与微纳制造技术的深度融合。DOE与MLA的创新应用,不仅突破了传统光学系统的物理极限,更为自动驾驶、机器人导航等场景提供了高可靠、低成本的解决方案。未来,随着材料科学与制造工艺的持续进步,DOE与MLA的协同设计将开启固态LiDAR的新纪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