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光雷达雨雾穿透能力优化:偏振调制与多光谱融合技术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在自动驾驶与智能交通领域,激光雷达凭借毫米级测距精度与三维环境建模能力,已成为核心感知器件。然而,雨雾等恶劣天气导致的激光散射与吸收,始终是制约其性能的关键瓶颈。数据显示,约30%的交通事故与能见度降低相关,而传统激光雷达在浓雾中的探测距离衰减超60%。在此背景下,偏振调制技术与多光谱融合技术的突破,为激光雷达的雨雾穿透能力优化开辟了新路径。
一、雨雾环境对激光雷达的物理制约
激光在雨雾中的衰减主要源于米氏散射与吸收效应。当1550nm波长激光穿透100米浓雾时,水滴直径(2-20μm)与激光波长的匹配导致散射截面激增,信号强度衰减至初始值的15%以下。传统激光雷达采用单一波长与固定发射模式,在雨雾中面临三大挑战:
后向散射噪声:雨滴表面产生的米氏散射形成杂散光,覆盖有效回波信号;
目标特征丢失:雾气导致激光穿透率下降,目标边缘细节模糊化;
动态环境适应性差:雨速、雾浓度实时变化,传统固定参数系统难以快速响应。
华为ADS Max系统在得州Robotaxi测试中暴露的问题极具代表性:其905nm激光雷达在暴雨中误将雨帘识别为障碍物,导致紧急制动触发频率增加300%。而特斯拉纯视觉方案在浓雾中完全失效的案例,更凸显了多传感器融合的必要性。
二、偏振调制技术:破解雨雾散射密码
偏振调制通过控制激光的偏振态,实现雨雾环境下的信号增强与噪声抑制。其核心机制在于:
偏振选择性透射:球形水滴对线偏振光的后向散射保持原偏振方向,而非球形冰晶(如雪片)会产生垂直偏振分量。通过偏振分光镜分离两类散射光,可滤除85%以上的雨滴噪声。
动态偏振补偿:极狐阿尔法S HI版搭载的华为激光雷达采用电光晶体实时调制偏振角,在雨雾中自动切换至椭圆偏振模式,使回波信号强度提升40%。实测数据显示,该技术使中雨环境下的探测距离从45米延长至78米。
偏振-强度联合解码:武汉大学研发的高光谱激光雷达将偏振信息与光谱数据融合,通过解算雾滴尺寸分布反演能见度参数。在200米浓雾测试中,系统成功识别出隐藏在雾中的侧翻货车,而传统雷达完全失效。
宇瞳光学开发的偏振模场适配器已实现量产,其插入损耗<0.2dB,偏振消光比>30dB,使1550nm激光雷达的雨雾穿透率提升25%。该器件在比亚迪仰望U8车型上的应用,使车辆在暴雨中的自动泊车成功率从72%提升至91%。
三、多光谱融合技术:穿透雨雾的复合武器
单一波长激光在雨雾中的局限性催生了多光谱融合方案。其技术路径包含三个层次:
波长协同探测:禾赛科技AT512雷达采用905nm+1550nm双波长设计,前者用于近距离高精度建模,后者实现200米外障碍物探测。在薄雾环境中,双波长融合使点云密度提升3倍,误检率下降至0.3%。
光谱特征识别:高光谱激光雷达通过50个波段(400-1000nm)连续采样,获取目标的光谱指纹。实验表明,该技术可区分雨滴(反射峰在850nm)与真实障碍物(反射峰在650nm),在暴雨中实现98%的障碍物正确分类。
时空-光谱联合校准:水晶光电开发的蓝宝石保护窗口集成窄带滤光片,在1550nm波段实现OD6级环境光抑制。配合时间门控技术,系统可排除99.9%的太阳光干扰,使正午强光下的探测精度与夜间持平。
四、技术落地
国产供应链的突破为技术商用化奠定基础:
舜宇光学:非球面透镜良率提升至95%,单套光学组件成本下降18%;
永新光学:为蔚来ET9提供MEMS振镜,扫描速度达120Hz,功耗降低40%;
瑞华泰:CPI薄膜透光率突破92%,弯曲寿命超50万次,支撑折叠屏雷达设计。
华为ADS4.0系统集成了偏振调制与多光谱技术,其超远距雷达在300米浓雾中仍可识别车道线,支持车位到车位全场景自动泊车。2025年Q2数据显示,搭载该系统的车型在雨雾天气事故率较上一代降低67%。
五、智能光学重构感知边界
下一代激光雷达将向全固态、自适应方向发展:
光学相控阵(OPA):通过硅基光子集成实现无机械扫描,扫描速度突破MHz级;
液态晶体透镜:0.1秒内完成焦距切换,兼顾远距探测与近场广角扫描;
量子传感融合:结合原子磁力计,在GPS拒止环境下实现厘米级定位。
当1550nm激光穿透300米浓雾时,其携带的不仅是位置信息,更是对生命安全的承诺。偏振调制与多光谱技术的融合,正在重塑自动驾驶的感知边界——这不仅是技术的突破,更是对“安全第一”原则的坚守。随着模造玻璃产能扩张与非球面镜片成本下降,激光雷达从“豪华配置”向“安全标配”的进化,已不可逆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