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技术学院 > 技术前线
[导读]电子元器件的失效可能由多种因素引起,了解这些原因及相应的检测方法对于提高产品的可靠性和性能至关重要。

电子元器件的失效可能由多种因素引起,了解这些原因及相应的检测方法对于提高产品的可靠性和性能至关重要。以下是常见的失效原因及检测方法。

失效原因

1. 环境因素:

- 温度:过高或过低的温度会导致元器件性能下降,甚至失效。

- 湿度:高湿度环境可能导致绝缘失效或腐蚀。

- 尘埃和污染:灰尘和化学污染物可能导致短路或电气性能下降。

2. 电气应力:

- 过电压:超过额定电压会导致击穿或损坏。

- 过电流:超出额定电流会引发过热和烧毁。

- 电磁干扰:外部电磁场可能影响元器件的正常工作。

3. 机械应力:

- 振动和冲击:机械振动和冲击可能导致焊点或内部结构损坏。

- 热循环:热胀冷缩可能导致材料疲劳和失效。

4. 材料缺陷:

- 制造缺陷:生产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缺陷,如焊接不良、材料不均匀等。

- 老化:材料随着时间的推移可能会退化,导致性能下降。

5. 设计缺陷:

- 不合理的设计:设计不当可能导致元器件在特定条件下无法正常工作。

常见检测方法

1. 视觉检查:

- 使用显微镜或放大镜检查元器件表面是否有明显的物理损伤、裂纹或焊接缺陷。

2. 电气测试:

- 直流电阻测试:测量元器件的直流电阻,判断其导通性。

- 交流阻抗测试:用于评估电容器和电感器的性能。

3. 热成像检测:

- 使用热成像仪检测元器件的温度分布,识别过热区域和潜在故障点。

4. 功能测试:

- 在实际工作条件下测试元器件的功能,确保其正常工作。

5. 老化测试:

- 在高温、高湿环境下对元器件进行加速老化测试,评估其长期可靠性。

6. X射线检查:

- 使用X射线设备检查焊接质量和内部结构,识别潜在的内部缺陷。

7. 电磁兼容性(EMC)测试:

- 测试元器件对电磁干扰的抵抗能力,确保其在电磁环境中的稳定性。

8. 失效分析:

- 对失效元器件进行分析,确定失效原因,常用方法包括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能谱分析(EDX)等。

电子元器件失效原因解析> 温度的影响

温度是影响电子元器件失效的主要因素之一,特别是对于半导体器件,影响显著。温度变化对其性能有着显著的影响。由于P-N结的正向压降对温度反应敏感,因此以P-N结为基本单元构成的双极型半导体逻辑元件,其电压传输特性和抗干扰度都与温度紧密相关。

随着温度的升高,P-N结的正向压降会逐渐减小,这会导致元件的低电平抗干扰电压容限缩小,而高电平抗干扰电压容限则增大。这种变化会引起输出电平的偏移、波形失真、稳态失调等问题,严重时甚至可能导致热击穿。

此外,构成双极型半导体器件的P-N结对温度变化非常敏感,当P-N结处于反向偏置状态时,由少数载流子形成的反向漏电流也会受到温度变化的影响。

公式表明,当温度从TR℃升高到T°C时,反向漏电流ICQ将增加,且每升高10℃,ICQ的增加量将达到一倍。这种变化会导致晶体管放大器的工作点发生漂移,进而影响晶体管的电流放大系数和特性曲线,最终使得动态范围缩小。

温度与允许功耗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随着温度的升高,允许功耗也会相应地发生变化。这种变化不仅会影响晶体管的工作状态,还会进一步影响到电路的整体性能。温度上升会导致晶体管的最大允许功耗降低。而电阻的热噪声会增加,阻值可能偏离其标称值。然而,电阻的这一特性并非全然不利。例如,特别设计的PTC(正温度系数热敏电阻)和NTC(负温度系数热敏电阻)的阻值对温度变化非常敏感,这使得它们可以当作传感器使用。

> 湿度的影响

高湿度会导致电路板焊点腐蚀和漏电,引发漏电耦合的问题;另一方面,湿度过低则容易产生静电,对元器件造成损害。因此,维持合理的环境湿度至关重要。

> 过高电压的影响

过高电压同样是导致元器件失效的重要因素。为了确保元器件的正常工作,必须保证施加在它们上的电压稳定性。 过高电压会加重元器件的热损耗,甚至可能引发电击穿。以电容器为例,其失效率与施加在电容两端的电压的5次幂成正比。而对于集成电路,超过其最大允许电压的电压将直接造成器件的损坏。

> 振动与冲击的影响

振动和冲击是导致元器件失效的重要因素。 振动与冲击会加速元器件内部缺陷发展的进程,可能导致焊点松动和接触不良。机械振动会使内部有缺陷的元件更快失效,造成严重故障。若振动使导线发生不应有的接触,则可能产生意外的后果。

02电子元器件失效类型分析> 电阻器失效分析

电阻器、电位器的失效机理因类型而异。 电阻器失效包括开路、变质等。碳膜电阻器可能因引线断裂、基体缺陷、膜层均匀性不佳等问题而失效。金属膜电阻器则可能因电阻膜不均匀、破裂,引线不牢,电阻膜分解等复杂因素而受损。

对于非线形电阻器和电位器,常见的失效原因包括开路、阻值漂移、引线机械损伤及接触损坏等。值得注意的是,电阻器容易发生变质和开路故障,其中变质往往表现为阻值增大。一旦电阻器出现变质或开路,通常建议直接更换新件,而不进行修复。

> 电容器失效分析

电容器在运行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包括击穿、开路、电参数退化等。 电容器常见失效模式包括击穿和开路。击穿是电容器常见的失效模式之一,可能是由于介质中存在疵点、缺陷、杂质或导电离子。

开路则是另一种常见的失效模式。这通常是由于击穿导致电极和引线绝缘,或者电解电容器阳极引出箔被腐蚀断。

> 电感与变压器失效分析

外部因素如负载短路、受潮等是导致电感和变压器故障的主要原因。 被烧毁的电感和变压器的故障现象及原因有多种。当变压器接通电源后,若铁心发出嗡嗡声,可能原因是铁心未夹紧或负载过重。若出现发热、冒烟、有焦味或保险丝烧断,则可能是线圈短路或负载过重所致。

一、环境因素:温湿度的“双刃剑”

高温危害

机理:温度升高导致元器件热膨胀差异、材料老化(如氧化、热迁移)。

案例:晶体管反向漏电流随温度升高指数增长(每升10℃,漏电流翻倍),引发热击穿(Thermal Breakdown)。

解决方案:选择高Tg(玻璃化转变温度)材料,优化散热设计(如散热片、风道)。

湿度过高/静电风险

机理:湿度过高时,酸碱性灰尘腐蚀焊点;湿度过低则易产生静电(ESD),击穿敏感器件(如MOSFET)。

案例:PCB焊点因腐蚀脱落,导致电路断路;CMOS芯片因ESD击穿栅氧层(Gate Oxide)。

解决方案:控制环境湿度(40%-60%),使用防潮涂层(Conformal Coating)和ESD防护电路。

二、电压过载:超出耐压上限的“电击穿” ⚡

过压损伤

机理:电压超过元器件耐压值(如电容器额定电压),导致介质击穿或热击穿。

案例:电解电容因过压导致电解液气化,外壳鼓胀甚至爆裂;集成电路(IC)因瞬态电压损坏输入保护二极管。

数据支持:电容器失效率与施加电压的5次幂成正比(知识库[3])。

浪涌电流冲击

机理:大电流瞬间通过元器件,引发局部过热或金属熔断(如铝线断裂)。

案例:电源模块因浪涌电流烧毁整流桥;MOSFET因短路导致导通损耗激增。

解决方案:加装TVS(瞬态电压抑制器)或保险丝,限制输入电流。

三、机械应力:振动与冲击的“物理破坏”

焊点/连接处断裂

机理:机械振动导致焊点疲劳开裂,或因热膨胀系数差异引发应力集中。

案例:汽车电子模块因长期振动导致BGA焊球断裂;FPC(柔性电路板)因弯折过度发生铜箔剥离。

解决方案:优化焊接工艺(如回流焊参数),增加结构加固(如灌封胶)。

封装缺陷引发失效

机理:封装材料气泡、裂纹或分层,导致湿气渗入或机械强度不足。

案例:QFN器件因封装裂纹吸湿,高温下发生CAF(导电阳极丝)短路。

检测方法:X射线透视检查封装缺陷(知识库[5])。

四、材料老化:时间累积的“慢性杀手”

介质老化与迁移

机理:电介质(如陶瓷电容)因长期使用发生性能退化,或银离子迁移导致短路。

案例:MLCC(多层陶瓷电容)因老化导致容量下降10%以上;电解电容寿命随温度升高呈指数衰减(每升10℃,寿命减半)。

金属疲劳与腐蚀

机理:金属引线或焊点因热循环发生晶界滑移,或因环境腐蚀导致电阻升高。

案例:线绕电阻器因引线氧化断裂;金线键合点因热疲劳脱落。

五、失效分析的关键步骤

电测定位:通过IV曲线、阻抗测试确定失效模式(开路/短路/参数漂移)。

形貌分析:SEM/EDS观察微观裂纹或腐蚀痕迹。

热成像:EMMI(电子空穴发光)定位热点区域。

电子元器件主要包括元件和器件,电子元件是生产加工过程中分子成分不被改变的成品,比如:电容、电阻和电感等。电子器件是生成加工过程中分子结构发生变化的成品,比如:电子管、集成电路等。

电阻类元器件

电阻类元器件出现故障在电子设备中占很大的比例,电阻可以分为分流、降压、负载、阻抗匹配等功能。根据构造的不同,电阻类元器件可以分为线绕电阻、非线绕电阻。

电阻类元器件失效的主要方式有接触损坏、开路以及引线机械损伤。

温度变化对电阻的影响主要是温度升高时,电阻的热噪声增加,阻值偏离标称值,允许耗散概率下降等。但我们也可以利用电阻的这一特性,比如,有经过特殊设计的一类电阻:PTC(正温度系数热敏电阻)和NTC(负温度系数热敏电阻),它们的阻值受温度的影响很大。

机械振动会使焊点、压线点发生松动,导致接触不良等机械损伤。

电容类元器件

电容类元器件失效的主要方式有击穿、机械损伤、电解液泄露等。

电容出现击穿的原因主要有:

1、介质存在缺陷、杂质和导电离子;

2、介质出现老化;

3、介质材料存在电、气隙击穿;

4、制造加工时介质有机械损伤;

5、介质分子结构出现变化;

6、金属离子迁移构成导电沟道或边缘飞弧放电。

电容失效也可能是开路造成的,引出线与电容接触点氧化导致低电平开路,引出线与电极接触不良,电解电容器阳极引出金属箔由于机械折断等造成开路故障。此为,电容也可能因为电参数退化故障而导致失效,比如:电极材料金属离子出现迁移、材料金属化电极自愈效应、电极的电解腐化与化学腐化、潮湿、表面污染等都可能造成电容的电参数退化。

电感类元器件

电感类元器件涉及到变压器、电感、滤波线圈、震荡线圈等。电感类元器件的大部分故障是外界因素导致的,比如:变压器的温度升高、负载短路使线圈经过的电流过大等,都会使线圈出现短路、短路以及击穿等故障。

在集成电路中,不论哪一部分出现问题,整体都无法正常运行,比如:电极短路、开路、机械磨损、可焊接性差等都会失效。失效主要分为彻底损坏和热稳定性不良等,热稳定性失效主要出现在高温或者低温,超出了器件的工作温度范围而失效。

解决方法

那如何有效的找到失效的电子元器件,并更换或者修复问题呢?

在调试中,出现电路无法工作或工作不正常的问题时。首先通过动态观察法,就是将线路设备通电的情况下,听、看、摸、闻等方法对电子元器件的故障进行判断。比如:听设备是不是有异常的声音,仔细看电路内有没有冒烟、火花等情况;摸一摸元器件、电路有没有发烫的情况;闻一闻有没有焦糊等味道。

也可通过万用表测量电路中通断情况,通过测量正常与不正常电路中各类值来判断。

本站声明: 本文章由作者或相关机构授权发布,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本站亦不保证或承诺内容真实性等。需要转载请联系该专栏作者,如若文章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
换一批
延伸阅读

LED驱动电源的输入包括高压工频交流(即市电)、低压直流、高压直流、低压高频交流(如电子变压器的输出)等。

关键字: 驱动电源

在工业自动化蓬勃发展的当下,工业电机作为核心动力设备,其驱动电源的性能直接关系到整个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其中,反电动势抑制与过流保护是驱动电源设计中至关重要的两个环节,集成化方案的设计成为提升电机驱动性能的关键。

关键字: 工业电机 驱动电源

LED 驱动电源作为 LED 照明系统的 “心脏”,其稳定性直接决定了整个照明设备的使用寿命。然而,在实际应用中,LED 驱动电源易损坏的问题却十分常见,不仅增加了维护成本,还影响了用户体验。要解决这一问题,需从设计、生...

关键字: 驱动电源 照明系统 散热

根据LED驱动电源的公式,电感内电流波动大小和电感值成反比,输出纹波和输出电容值成反比。所以加大电感值和输出电容值可以减小纹波。

关键字: LED 设计 驱动电源

电动汽车(EV)作为新能源汽车的重要代表,正逐渐成为全球汽车产业的重要发展方向。电动汽车的核心技术之一是电机驱动控制系统,而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IGBT)作为电机驱动系统中的关键元件,其性能直接影响到电动汽车的动力性能和...

关键字: 电动汽车 新能源 驱动电源

在现代城市建设中,街道及停车场照明作为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质量和效率直接关系到城市的公共安全、居民生活质量和能源利用效率。随着科技的进步,高亮度白光发光二极管(LED)因其独特的优势逐渐取代传统光源,成为大功率区域...

关键字: 发光二极管 驱动电源 LED

LED通用照明设计工程师会遇到许多挑战,如功率密度、功率因数校正(PFC)、空间受限和可靠性等。

关键字: LED 驱动电源 功率因数校正

在LED照明技术日益普及的今天,LED驱动电源的电磁干扰(EMI)问题成为了一个不可忽视的挑战。电磁干扰不仅会影响LED灯具的正常工作,还可能对周围电子设备造成不利影响,甚至引发系统故障。因此,采取有效的硬件措施来解决L...

关键字: LED照明技术 电磁干扰 驱动电源

开关电源具有效率高的特性,而且开关电源的变压器体积比串联稳压型电源的要小得多,电源电路比较整洁,整机重量也有所下降,所以,现在的LED驱动电源

关键字: LED 驱动电源 开关电源

LED驱动电源是把电源供应转换为特定的电压电流以驱动LED发光的电压转换器,通常情况下:LED驱动电源的输入包括高压工频交流(即市电)、低压直流、高压直流、低压高频交流(如电子变压器的输出)等。

关键字: LED 隧道灯 驱动电源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