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智能硬件 > 机器视觉
[导读]   随着去年5月《中国制造2025》公布,规划背后蕴含的“互联网+制造业”智能生产模式带来了大量新型产业机遇,机器人无疑是其中最具发展前景的产业之一。记者近期在北京、广东

  随着去年5月《中国制造2025》公布,规划背后蕴含的“互联网+制造业”智能生产模式带来了大量新型产业机遇,机器人无疑是其中最具发展前景的产业之一。记者近期在北京、广东、辽宁、安徽等地的调研中发现,当前我国机器人产业正伴随着向“智能制造”转型升级而快速发展,技术和应用水平都迅速提升,但机器人产业也面临着成本高企、检测技术和成本制约以及部分企业资本缺位等多重瓶颈。

  在位于安徽芜湖市鸠江经济开发区的安徽埃夫特智能装备有限公司生产车间里,十余台造型各异的机械臂,正在防护栏内按照程序自行运行。生产线旁,工作人员只需手持操控手柄,就能对机械臂进行调试。

  合肥机器人企业在短短一年时间里就从不足5家发展到近30家,形成了产业集群;福建厦门以政府财政资金帮扶机器人企业发展;广东深圳则在2014年底实施了“2014年度机器人、可穿戴设备和智能装备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第一批产业链关键环节提升计划、企业技术装备及管理提升计划”,政府采用无偿资助方式支持企业项目。

  埃夫特副总经理曾辉告诉记者,目前加上在研的10款,该公司共有25种机器人,随着智能制造的深入,这些机器人的应用范围已经从最早的汽车行业“独家”,渗透到了3C、家电、五金、数控机床、纺织、食品包装、娱乐等各个行业,公司也与300多家企业展开了合作。

  “中国在2014年仅工业机器人销量已经达到5.7万台,占全球销量的四分之一。中国机器人的消费市场、需求体量目前都是世界最大的。”中国电子学会秘书长、2015世界机器人大会秘书长徐晓兰说。

  据国际机器人协会统计,2014年全球工业机器人销量增长27%,其中销量增长54%的中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机器人市场,此外,未来面向家庭和个人的服务机器人将超越工业机器人,成为中国下一个爆发式增长的机器人市场。

  沈阳新松机器人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中央研究院院长徐方说,《中国制造2025》在我国机器人产业“大国转强”方面提供了非常好的历史机遇,机器人和互联网技术的融合,可以催生新的制造模式,给制造业带来颠覆性的变革。但徐方等也提出,当前我国机器人产业发展还面临着三方面瓶颈的制约。

  一是技术与成本相互制约。目前,我国机器人产业虽已形成了涵盖硬件、软件的全产业链,但一些关键部件仍依赖进口,四大关键技术是计算、视觉、语音和驱动,目前国内只有语音领域不逊于国际先进水平,其他方面仍有差距。

  较低的国产化程度使国内的服务机器人价格居高不下,特别是核心部件进口平台的采购成本不下降,国内最终的产品价格肯定降不下来,导致产品缺乏竞争力。“有些技术是有了,但实现成本太高;有些方案成本低,但技术不行。”机器人行业专家、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陈小平说,目前技术和成本相互制约的问题,成为限制机器人产业发展的最大瓶颈。

  二是工业化检测缺失,制约机器人产业量产。“比如说以前让机器人拿起一个杯子,它能够拿起来就算成功,这是一种定性的测试。”陈小平说,“但要达到量产,除了定性测试外还必须引入定量的工业化、标准化检测。”如一款机器人下线后,可以让机器自动对它的性能进行精准测试,量产才成为可能,而目前这一检测的技术和标准在国内仍是空白。

  三是大部分企业资本运作不够完善。中科大工程科学学院精密机械与精密仪器系副教授董二宝的团队正与合肥雄鹰自动化工程科技有限公司开展联合产学研转化,目前已有两款机器人产品开发出了样机。“资金支持方面主要还是企业承担,而企业本身还在生产,现金流有限,没有资本的介入,人力、物力保障都跟不上,推进速度太慢了!”董二宝无奈地说。

  沈阳新松机器人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总裁、中国机器人产业联盟理事长曲道奎也提出,目前国内机器人产业整体在资本链运作上的“短板”凸显。“大部分企业几乎没有资本市场的融资能力,方式方法也不够灵活,更多的还是靠原有资源的整合,从资本运作中借力十分有限。”他说。

  为此,业内人士和专家提出,首先应从国家战略入手,建立支撑机器人产业发展的社会协同创新平台。

  “创新才是促进中国机器人产业增长的关键所在,还需要完善的生态系统合作来支持市场的持续增长。”英特尔公司机器人创新中心总经理倪健安说。

  广州数控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李伯基等也提出,应尽快对各地现有的机器人产业研究院、联盟、创新平台等进行整合,建立社会协同创新平台,促使其解决市场最需要的共性技术问题,包括人才、资金、实验资源匹配等,服务于整个行业企业,使其少走弯路、节省时间。

  业内人士普遍呼吁,突破软性技术标准。李伯基等说,政府和行业主管部门要加快研究技术标准、质量标准、安全标准,以及后期应用标准,使机器人产业发展更统一、更健康。

 

本站声明: 本文章由作者或相关机构授权发布,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本站亦不保证或承诺内容真实性等。需要转载请联系该专栏作者,如若文章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
换一批
延伸阅读

LED驱动电源的输入包括高压工频交流(即市电)、低压直流、高压直流、低压高频交流(如电子变压器的输出)等。

关键字: 驱动电源

在工业自动化蓬勃发展的当下,工业电机作为核心动力设备,其驱动电源的性能直接关系到整个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其中,反电动势抑制与过流保护是驱动电源设计中至关重要的两个环节,集成化方案的设计成为提升电机驱动性能的关键。

关键字: 工业电机 驱动电源

LED 驱动电源作为 LED 照明系统的 “心脏”,其稳定性直接决定了整个照明设备的使用寿命。然而,在实际应用中,LED 驱动电源易损坏的问题却十分常见,不仅增加了维护成本,还影响了用户体验。要解决这一问题,需从设计、生...

关键字: 驱动电源 照明系统 散热

根据LED驱动电源的公式,电感内电流波动大小和电感值成反比,输出纹波和输出电容值成反比。所以加大电感值和输出电容值可以减小纹波。

关键字: LED 设计 驱动电源

电动汽车(EV)作为新能源汽车的重要代表,正逐渐成为全球汽车产业的重要发展方向。电动汽车的核心技术之一是电机驱动控制系统,而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IGBT)作为电机驱动系统中的关键元件,其性能直接影响到电动汽车的动力性能和...

关键字: 电动汽车 新能源 驱动电源

在现代城市建设中,街道及停车场照明作为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质量和效率直接关系到城市的公共安全、居民生活质量和能源利用效率。随着科技的进步,高亮度白光发光二极管(LED)因其独特的优势逐渐取代传统光源,成为大功率区域...

关键字: 发光二极管 驱动电源 LED

LED通用照明设计工程师会遇到许多挑战,如功率密度、功率因数校正(PFC)、空间受限和可靠性等。

关键字: LED 驱动电源 功率因数校正

在LED照明技术日益普及的今天,LED驱动电源的电磁干扰(EMI)问题成为了一个不可忽视的挑战。电磁干扰不仅会影响LED灯具的正常工作,还可能对周围电子设备造成不利影响,甚至引发系统故障。因此,采取有效的硬件措施来解决L...

关键字: LED照明技术 电磁干扰 驱动电源

开关电源具有效率高的特性,而且开关电源的变压器体积比串联稳压型电源的要小得多,电源电路比较整洁,整机重量也有所下降,所以,现在的LED驱动电源

关键字: LED 驱动电源 开关电源

LED驱动电源是把电源供应转换为特定的电压电流以驱动LED发光的电压转换器,通常情况下:LED驱动电源的输入包括高压工频交流(即市电)、低压直流、高压直流、低压高频交流(如电子变压器的输出)等。

关键字: LED 隧道灯 驱动电源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