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浅析电动汽车无线充电关键技术及应用

    随着新能源汽车产业的迅猛发展,充电技术的便捷性与安全性成为制约行业普及的核心因素。电动汽车无线充电技术以其无需物理连接、操作便捷、安全可靠等优势,逐渐成为替代传统有线充电的重要方向。本文将从技术原理分类、关键技术突破、实际应用场景及发展趋势等方面,对该技术进行深度解析。

  • 交流充电桩上电源和RS485隔离的应用

    交流充电桩作为新能源汽车补能网络的重要节点,其输入端直接连接高压交流电网,输出端通过充电枪与车辆交互,内部同时存在强电功率回路与弱电控制回路,二者的物理隔离是系统安全运行的基础。数据显示,超过 60% 的充电桩故障与强弱电干扰或隔离失效相关,而电源隔离与 RS485 通信隔离正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技术。

  • 无损测试赋能车载以太网,构筑智能汽车传输加速新基石

    随着自动驾驶、智能座舱等技术的深度演进,智能汽车正成为数据密集型移动终端。车载以太网作为连接激光雷达、毫米波雷达、域控制器等核心设备的 “神经网络”,其传输速率与稳定性直接决定了智能驾驶的安全等级。然而,传统测试方法的局限性逐渐凸显,“无损” 测试技术的突破,为车载以太网提速提供了关键支撑,成为智能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

  • 自动驾驶感知系统的FPGA-GPU协同架构:优化多传感器数据融合与目标检测效率

    在L4级自动驾驶技术演进中,感知系统的实时性与准确性成为制约技术落地的核心瓶颈。某款L4级Robotaxi的实测数据显示,传统GPU单芯片架构在复杂城区场景下,传感器数据融合延迟高达120ms,目标检测漏检率达7.2%。而基于FPGA-GPU异构协同的感知架构,通过时空对齐优化与动态任务分配,将端到端延迟压缩至38ms,目标检测召回率提升至99.7%,为自动驾驶商业化落地提供了关键技术支撑。

  • 车路协同中FPGA实现的V2X通信加密模块:国密算法硬件加速与低延迟处理

    在智能交通系统向L4/L5级自动驾驶演进的过程中,车路协同(V2X)通信的安全性已成为关键技术瓶颈。据中国智能交通协会2023年报告,我国V2X通信设备渗透率已达28%,但因安全漏洞导致的交通事故占比仍高达7.3%。针对这一挑战,基于FPGA的V2X通信加密模块通过集成国密算法硬件加速引擎与低延迟处理架构,实现了每秒万级消息的实时验签能力,为车路协同提供了可信的通信基础。

  • 国产汽车芯片破局:以创新为刃,不止于补短板

    在全球汽车产业向电动化、智能化加速转型的浪潮中,汽车芯片已成为决定产业竞争力的核心赛道。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车市场,2024 年新能源汽车销量占全球比重超 60%,但国产汽车芯片自给率仍不足 15%,高端领域对外依存度更是高达 80% 以上。面对这一困境,单纯的 “补短板” 只能解燃眉之急,唯有将技术创新置于核心地位,才能真正实现国产汽车芯片的突围,构建自主可控的产业生态。

  • SiC 牵引逆变器的效率诉求与技术瓶颈

    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牵引逆变器作为电能转换的核心部件,其效率直接决定车辆续航里程。碳化硅(SiC)MOSFET 凭借开关损耗降低 70% 以上的显著优势,已成为下一代牵引逆变器的优选器件。然而,SiC 器件的高频开关特性易引发电压电流过冲,且传统固定栅极驱动方案难以适配复杂工况下的动态需求,导致系统效率未能充分释放。实时可变栅极驱动强度技术通过动态调整驱动参数,实现损耗控制与可靠性的精准平衡,为 SiC 牵引逆变器的效率跃升提供了关键解决方案。

  • 汽车传感器芯片:智能驾驶时代的感知革命

    随着自动驾驶技术从辅助驾驶向高阶智能演进,汽车传感器芯片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变革期。作为智能汽车的 “五官”,传感器芯片不仅实现了从单一功能到多维度感知的跨越,更在技术架构、市场格局和产业生态上呈现出全新特征,成为推动汽车产业智能化转型的核心力量。

  • 结构性电子:智能汽车的下一个技术革命

    当智能汽车的竞争从单一功能比拼迈入系统能力角逐的深水区,结构性电子正以破局者的姿态重塑产业格局。这种将电子功能与车身结构深度融合的创新技术,打破了传统汽车电子与机械结构的割裂边界,为自动驾驶、智能座舱等核心场景提供了全新的技术解决方案,堪称智能汽车时代的 “数字神经网络” 革命。

  • 环视 ADAS 方案全民普及时代来临,图像处理技术成核心竞争力

    从豪华车的专属配置到经济型轿车的标准选项,环视 ADAS(高级驾驶辅助系统)正以惊人的速度完成市场渗透。这种通过多摄像头拼接实现 360 度全景视野的技术,不仅彻底解决了驾驶盲区问题,更成为智能驾驶的基础感知单元。在这一普及浪潮中,图像处理技术如同幕后英雄,其性能直接决定了系统的响应速度、识别精度和环境适应性,成为企业竞争的核心赛道。

  • 全新 IC 与拓扑革新:破解智能汽车数据网络瓶颈

    随着 L3 及以上级别自动驾驶的普及和智能座舱的升级,汽车正从单纯的交通工具转变为数据密集型移动终端。一辆高端智能汽车搭载的摄像头、激光雷达等传感器每秒可产生数十 GB 数据,传统 CAN/LIN 总线架构已陷入带宽不足、延迟过高的困境。在此背景下,全新车载以太网 IC 芯片与创新拓扑结构的协同突破,成为支撑汽车智能化跃迁的核心技术支柱,为车载网络带来了革命性变革。

  • 数字隔离器:破解汽车 xEV 应用的设计困局

    在新能源汽车(xEV)的核心电子系统中,电池管理系统(BMS)、电机控制器等关键部件始终面临着高压与低压域的信号传输难题。高压电池组(最高可达 500V)与低压控制电路(典型 12V)之间的数字信号隔离,不仅关系到电子元件的稳定运行,更直接影响驾乘人员的安全防护。数字隔离器凭借其先进的技术架构,正成为解决这一设计痛点的核心方案。

  • 车载电源管理的核心挑战:抛负载与冷启动

    随着汽车电子化程度的不断提升,车载电源系统需为发动机控制单元(ECU)、传感器、娱乐系统等众多设备提供稳定可靠的电力支持。其中,抛负载和冷启动是两类典型的极端工况,直接影响电源系统的稳定性和整车电子设备的使用寿命。抛负载现象多发生在发电机正常工作时,蓄电池突然断开连接,导致电路中产生数百伏的瞬时高压尖峰;冷启动则是在低温环境下(通常低于 - 20℃),蓄电池内阻急剧增大,输出电压骤降,可能从标准 12V 跌至 3V 以下,两者均会对敏感电子元件造成致命威胁。

  • 激光雷达雨雾穿透能力优化:偏振调制与多光谱融合技术

    在自动驾驶与智能交通领域,激光雷达凭借毫米级测距精度与三维环境建模能力,已成为核心感知器件。然而,雨雾等恶劣天气导致的激光散射与吸收,始终是制约其性能的关键瓶颈。数据显示,约30%的交通事故与能见度降低相关,而传统激光雷达在浓雾中的探测距离衰减超60%。在此背景下,偏振调制技术与多光谱融合技术的突破,为激光雷达的雨雾穿透能力优化开辟了新路径。

  • EMC兼容性设计:激光雷达辐射发射与抗干扰测试方法

    自动驾驶与智能感知技术高速发展,激光雷达作为核心传感器,其电磁兼容性(EMC)设计直接关系到系统在复杂电磁环境中的可靠性。本文结合GB/T 20514标准及工程实践,系统阐述激光雷达的辐射发射控制与抗干扰测试方法,通过数据与案例揭示关键技术路径。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一页 尾页
发布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