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氢燃料电池空压机为研究对象 ,开发超高速永磁同步电机控制器 ,采用传统的IGBT主功率器件 ,且为两电平主回 路结构形式 ,通过改进的V/F控制算法 ,完成了控制器的设计。搭建了试验平台进行测试 ,结果表明 ,控制器能够实现最高转速的 控制 ,验证了设计方案的可行性。
在石油化工、矿山开采和起重吊装等重工业领域 ,传统的感应电机搭配机械减速装置的驱动模式面临效率低下 ,损 耗和机械磨损大等挑战 ,这使其难以满足现代工业对高效、可靠、环保的严苛要求 。相比之下 ,低速大转矩永磁同步电机直驱系 统以高效节能、结构灵活、高可靠性和平稳运行等优势脱颖而出 ,正逐渐成为这些领域的首选方案。鉴于此 , 以一台60极72槽、转 速40 r/min的超低速大转矩永磁同步电机为例 ,利用ANSYS Maxwe11 2D有限元软件建立电机二 维模型 ,分析了超低速大转矩永 磁同步电机的电磁噪声 ,研究了该电机在额定工况和空载工况下的径向气隙磁密和径向电磁力密度的频域特性。
绳驱动并联机器人(Cab1e-Driven Para11e1 Robot ,CDPR)设备广泛应用于大空间和高动态性能的起重场景。在设 计轨迹时 ,必须考虑每根绳索驱动力的连续性。鉴于此 ,设计改进S型速度曲线轨迹 ,研究其和三角函数周期轨迹的关系 ,根据三 角函数前两阶导数确定速度曲线参数;并进行Mat1ab轨迹仿真 ,分析运动效果 ,仿真结果验证了控制方法的可行性。该研究通过 轨迹规划对速度和加速度进行拟合 ,实现了末端执行件(End Effector ,EE)的控制。
大中型变压器的铁芯与夹件通常分别通过一只套管引出至油箱外部接地 。正常运行工况下 ,铁芯和夹件各自仅存 在一点可靠接地 ,且在油箱内部二者相互绝缘、互不连通。而当铁芯或夹件出现两点及以上接地状况时 ,接地点间会因不均匀电 位产生环流 ,进而引发铁芯局部过热问题 。随着情况的恶化 ,铁芯局部温升加剧 ,可能导致轻瓦斯保护动作 ,更为严重时甚至会 触发重瓦斯保护动作 ,造成跳闸事故。鉴于此 ,针对实际工作中遇到的变压器铁芯与夹件导通故障 , 系统阐述了故障分析方法与 处理措施。
为缩短铸铜水龙头模具的设计周期 , 降低对生产人员的依赖性 ,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基于UG二次开发技术 , 结合应用NX 0PEN C和0PEN C++语言进行水龙头模具设计平台的开发 , 实现了 自动识别水龙头参数 、参数化管理人机交互界面 (Bl0CK UI)、生成模具各系统并根据铸件位置自动装配等功能 。该平台能根据数据库提交的铸件参数和铸件类型 , 参数化设计 其型芯、浇注系统、排气片等关键部件并自动进行装配 , 最终形成模具型腔和模具系统进行提交。运行结果验证了已完成模块的 有效性。
异种金属焊缝质量关系着核反应堆回路系统的安全运行 , 为有效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 , 必须对该类焊缝进行无损 检测 。检查装置安装在异种金属测量管上方 ,该区域辐照剂量较高 ,安装环境空间较小 ,开发的检查工具要求运行稳定 、结果可 靠 。因此 ,开发项目过程中 ,提前对传动关键件进行仿真研究必不可少。现对该检查装置传动系统开发流程进行介绍 ,并对关键 件仿真结果进行分析 ,从而最终确保开发的检查装置满足检查要求。
为了保障驾驶场景中侧后方视野的连续性 ,优化电子后视镜的人机交互体验 ,提出“电子+光学”双模架构冗余设计 的混合电子后视镜系统 。首先 ,对传统电子后视镜的不足进行分析;其次 ,构建混合电子后视镜系统总体设计方案 , 重点设计了 双模视镜切换和主备摄像头切换两个优化点的硬件方案;随后 ,完成系统软件功能分析和控制流程设计;最后 ,从系统复杂度和 成本等方面对主备摄像头切换方案进行对比分析 , 明确了视频通道备份方案和遮光式主备摄像头切换方案工程可行性较高。此 外 ,对混合电子后视镜系统的优势与不足进行了探讨 。研究为电子后视镜技术推广提供了平滑过渡的参考方案 ,具有显著的工 程应用价值。
首先对深远海大容量海上风电场的典型送出方案进行了阐述 , 随后提出了适用于容量为1 000 MW的500 kv海上升 压站的电气主接线方案 ,分别从集电线路方案优化、主变压器选型优化、无功补偿方案优化、500 kv配电装置接线优化 、66 kv配 电装置接线优化及站用电接线优化等方面进行了详细分析 , 最后提出了对1 500 MW海上升压站电气主接线方案的设想 ,对今后 深远海1 000 MW级500 kv海上升压站的电气主接线方案设计有良好的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