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工业控制 > 《机电信息》
[导读]针对现有静电放电测试方法 ,提出了一种基于末端装置变形的六轴机器人模型用于静电放电测试 。用两种方法对模型进行了正、逆运动学分析,通过实例验证了旋量方法计算的优势,为后续进行静电放电测试自动化控制提供了理论基础。

0引言

为应对现代文明复杂的电磁环境,提高产品稳定性,国家和企业均对电能计量产品提出了较高的电磁兼容要求,静电放电试验正是其中重要的一项。黄庶、吴晓光[1—2]均探讨了静电放电形成机理及其对电子产品的危害。国家标准委员会和国际电工委员会对静电试验要求进行了详细阐述[3—4]。目前,国内电能计量产品静电放电测试系统均为人工检测,效率低,人员劳动强度大。同时,现有众多电能计量产品如单相电能表、三相直接式电能表等均需进行静电放电测试,测试方案繁杂,人工不能保证测试过程规范、统一,进而无法保证测量结果的准确性。金炀等[5]提出了一种单相智能电能表静电放电试验装置,该装置可实现单相表静电放电测试自动化,但测试点位固定,无法实现端子测试和其他表型测试。李锐锋等[6—7]则提出了一种利用六轴机器人结合机器视觉实现电能表静电放电的自动化测试。周杨等[8]利用DH 参数法针对六轴协作机器人进行了运动学分析,余联庆等[9]则利用旋量理论对弓形五连杆机器人建立了运动学数学模型,并证明了DH参数法与旋量方法的等效性,但以上两种分析法均未考虑末端工具的变形误差。本文基于李锐锋等提出的静电放电测试用六轴柔性机器人,考虑末端装置变形情况建立了机器人运动学模型,为适应多种电能表的静电放电测试用机器人控制提供了理论基础。

1 自动静电放电测试六轴机器人方案

静电放电测试过程中需六轴机器人抓取静电枪,按照GB/T17626.2—2018对电能表进行测试,其测试方案如图1所示。

自动静电放电测试装置设计及基于变形运动的正逆运动学分析

该测试过程中,所有金属件需距离电能表800mm 以上,因此静电枪设计成如图2形式。

自动静电放电测试装置设计及基于变形运动的正逆运动学分析

2静电枪受力分析与仿真验证

根据静电放电装置测试过程可知,六轴机器人需携带静电枪对电能计量装置四周进行测试。静电枪电极需与电能计量表接触且接触压力接近零。因此,需对静电枪进行受力分析,并分析其挠度,从而在测试时对静电枪电极坐标进行精确补偿控制。

2.1静电枪受力分析与挠度计算

自动静电放电测试装置设计及基于变形运动的正逆运动学分析

静电枪头为1.4 kg,快换盘端固定。受力如图3所示,主要受静电枪重力1.4 kg,玻璃纤维增强尼龙材质的静电枪臂均匀重力q=π/4(D2-d2)p× 10=21 N/m。假设静电放电测试时,静电枪臂处于水平姿态(此时变形量最大),根据集中力和均布力挠度计算公式[10]有:

自动静电放电测试装置设计及基于变形运动的正逆运动学分析

式中:Δmax为静电枪最大挠度;P为末端受力,取值为14 N;L为静电枪放电点至机器人第六关节轴距离,取值为0.8 m;E为弯曲弹性模量,取值为5 900 Mpa;I为惯性矩,I=π/64(D4-d4)。

由此计算出静电枪最大挠度Δmax≈0.87 mm。

2.2仿真计算

对静电枪臂进行网格划分,并建立如图4所示边界条件。

自动静电放电测试装置设计及基于变形运动的正逆运动学分析

经仿真,静电枪臂位移结果如图5所示,结果与计算相符。

自动静电放电测试装置设计及基于变形运动的正逆运动学分析

3静电放电测试装置正运动学分析

在机器人抓取静电枪进行电能计量产品测试时,静电枪电极位置和姿态需要精确控制。因此,根据D-H法[11-12]建立如图6所示坐标系,其中x6与x5共线,x70z7坐标系为静电枪电极坐标系。

自动静电放电测试装置设计及基于变形运动的正逆运动学分析

由此可得静电枪x00z0至x70z7转换矩阵为:

自动静电放电测试装置设计及基于变形运动的正逆运动学分析

根据改进D-H方法,坐标系xi-10zi-1到xi0zi变换可视为先沿xi-1运动ai使zi-1与zi共面;再绕xi-1旋转αi-1使zi-1与zi共线;继续沿zi-1运动di使xi-1与x轴共面;最后绕zi-1旋转θ'i使xi-1与xi重合。由此改进D-H矩阵为:

自动静电放电测试装置设计及基于变形运动的正逆运动学分析

式中:Ci=cosθ'i;Si=sinθ'i

各转换参数如表1所示,其中θi为臂i绕Zi运动角度。

自动静电放电测试装置设计及基于变形运动的正逆运动学分析

由此各坐标系传递矩阵为:

自动静电放电测试装置设计及基于变形运动的正逆运动学分析

自动静电放电测试装置设计及基于变形运动的正逆运动学分析

特别地I由式(1)可知I在重力情况下I静电枪电极将在基坐标下沿Z轴移动—0.87 mm(沿X轴移动量极小I可忽略)。X7OZ7变为X8OZ8,由此补偿到转换矩阵。

自动静电放电测试装置设计及基于变形运动的正逆运动学分析

其中:

自动静电放电测试装置设计及基于变形运动的正逆运动学分析

经计算0T8为:


自动静电放电测试装置设计及基于变形运动的正逆运动学分析

自动静电放电测试装置设计及基于变形运动的正逆运动学分析



其中sij=s,n(θi+θj),cij=cos(θi+θj)。

利用旋量理论可快速获得相同结论。根据图6机器人零位姿态可知:

自动静电放电测试装置设计及基于变形运动的正逆运动学分析


式中:w1~w6为零位时关节轴线坐标;q1~q6为零位时轴线上点。

零位姿态gst(0)为:

自动静电放电测试装置设计及基于变形运动的正逆运动学分析

根据机器人坐标变化计算公式[13]:

自动静电放电测试装置设计及基于变形运动的正逆运动学分析


其中传递矩阵eξiθi可表示:

自动静电放电测试装置设计及基于变形运动的正逆运动学分析

其中vi=-wiqi,i=1~6。

经计算0T8=Trans(0,0,—0.87)gst(θ)。此结果与 D—H法计算结果相同。

4静电放电测试装置逆运动学分析

通过对静电放电机器人逆运动学分析,可根据想要测量点的位姿计算出机器人各关节转角。机器人角度均定义在—π~π。由于0T8 已经考虑到测试时长臂杆的变形,因此其逆解也包含了变形误差纠正。令:

自动静电放电测试装置设计及基于变形运动的正逆运动学分析

式中:nx、ny、nz为末端坐标系x轴分别在基坐标系x0oZ0 的x、Y、Z轴上的投影;ox、oy、oz为末端坐标系Y轴分别在基坐标系x0oZ0 的x、Y、Z轴上的投影;px、py、pz为末端坐标系Z轴分别在基坐标系x0oZ0 的x、Y、Z轴上的投影。

0T8各元素均为已知数,则:

自动静电放电测试装置设计及基于变形运动的正逆运动学分析

两侧同时连续左乘T8-10T1-1后右乘6T7-15T6-14T5-1。左边为0T1-1T8-10T86T7-15T6-14T5-1,右边为1T22T33T4。

利用左右矩阵元素(2,4)相等得出:

自动静电放电测试装置设计及基于变形运动的正逆运动学分析

利用元素(1,4),(3,4)分别相等建立两个等式。通过联立等式消除S23、C23,可计算θ2。令:

自动静电放电测试装置设计及基于变形运动的正逆运动学分析

通过左右矩阵(3,4)元素相等可得:

自动静电放电测试装置设计及基于变形运动的正逆运动学分析

继续用式(19)左右连续左乘T8-10T1-11T2-12T3-1,并根据左右矩阵(2,3)元素相等可计算:

自动静电放电测试装置设计及基于变形运动的正逆运动学分析


利用矩阵元素(1,3)、(3,3)分别相等,化简可得:

自动静电放电测试装置设计及基于变形运动的正逆运动学分析

继续令矩阵元素 (2,1)、(2,2)分别相等,化简可得:

自动静电放电测试装置设计及基于变形运动的正逆运动学分析

式中:n、m、r均可取值—1、0、1;l可取值—2、—1、0、1、2,实际需根据θ角范围取舍。

同样利用旋量理论可使计算更简单。根据式(15)可得:

自动静电放电测试装置设计及基于变形运动的正逆运动学分析

其中T8gst(θ)=0T8为已知,由此左式各元素均为已知变量,将式(29)运用在q5上,且令T8gst(θ)gst-1(0)=g1,则:

自动静电放电测试装置设计及基于变形运动的正逆运动学分析


因q5在ξ4、ξ5、ξ6轴上,因此式(30)可化为:

自动静电放电测试装置设计及基于变形运动的正逆运动学分析


将式(31)展开,矩阵元素相等形成3个独立的方程式:

自动静电放电测试装置设计及基于变形运动的正逆运动学分析

将式(32)前两等式作商,可计算得:

自动静电放电测试装置设计及基于变形运动的正逆运动学分析

将式(31)改写为:

自动静电放电测试装置设计及基于变形运动的正逆运动学分析


此为绕两平行轴旋转后到固定点qq,qq坐标为e-ξ1θ1T8-1g1q5,如图7所示。

自动静电放电测试装置设计及基于变形运动的正逆运动学分析

设中间过渡点为z,则式(34)改写为:

自动静电放电测试装置设计及基于变形运动的正逆运动学分析


由于ξ2、ξ3为纯旋转旋量,且q5、z、qq组成的平面垂直于w2、w3,q2q3为w2、w3公垂线,则

自动静电放电测试装置设计及基于变形运动的正逆运动学分析

自动静电放电测试装置设计及基于变形运动的正逆运动学分析

令:

自动静电放电测试装置设计及基于变形运动的正逆运动学分析

 可计算:

自动静电放电测试装置设计及基于变形运动的正逆运动学分析

令z坐标为(a,b,c),得 :

自动静电放电测试装置设计及基于变形运动的正逆运动学分析

将式(29)改写为:
自动静电放电测试装置设计及基于变形运动的正逆运动学分析
将式(42)用在ξ4、ξ6轴上 ,但不在ξ5上点q3。
自动静电放电测试装置设计及基于变形运动的正逆运动学分析

将式(43)取模 ,可消θ4,令 :
自动静电放电测试装置设计及基于变形运动的正逆运动学分析
可计算:

自动静电放电测试装置设计及基于变形运动的正逆运动学分析

将θ5代入式(43)后,可利用Paden—Kahan子问题1计算。令:

自动静电放电测试装置设计及基于变形运动的正逆运动学分析


可计算:

自动静电放电测试装置设计及基于变形运动的正逆运动学分析

将式(42)改写为:

自动静电放电测试装置设计及基于变形运动的正逆运动学分析


并将式(50)应用在q2上,利用Paden—Kahan子问题1计算。令:

自动静电放电测试装置设计及基于变形运动的正逆运动学分析

可计算:

自动静电放电测试装置设计及基于变形运动的正逆运动学分析

将上述理论用特例验证:

令d1=486.5mm,d4=600mm,d7=800mm,a2=1a3=—700 mm,a7=0代入0T8,利用MATLAB计算间如图8所示。X、Y轴方向±2 300 mm范围内向工作空间在-1 700~2 600mm。

令:

自动静电放电测试装置设计及基于变形运动的正逆运动学分析

自动静电放电测试装置设计及基于变形运动的正逆运动学分析

经两种正运动学方程均可解得:

自动静电放电测试装置设计及基于变形运动的正逆运动学分析


进行多点计算,其逆运动学计算结果如表2所示。

表2逆运动学计算比较


自动静电放电测试装置设计及基于变形运动的正逆运动学分析

上述结果与条件出现偏差,其中D—H逆解最大偏差为0.1808°,此偏差是累计计算误差所致。而旋量逆解结果与条件几乎一致,表明其结果对误差不敏感,计算精度高,经多次计算仍符合此规律。

建立机器人模型,并赋予表2中序号1角度值,其姿态如图9所示。通过多点路径规划,重复逆解计算可进一步完成机器人沿曲线精确运动,实现对电能表预设位置静电放电试验。

自动静电放电测试装置设计及基于变形运动的正逆运动学分析

5 结束语

静电放电试验是电能表性能的重要测试项 目,已经列入国标推荐范围。但现有静电放电测试均为人工操作完成,严重影响测试结果准确性和测试效率。本文对柔性静电放电测试方案中六轴机器人末端工具变形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两套基于变形误差的系统控制模型。通过实例对比分析了旋量方法的优势,为后续自动化测试奠定了理论基础。

[参考文献]

[1]黄庶.电子产品静电放电的测试技术[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0(15):1.

[2]吴晓光,张莉.智能电能表静电放电抗扰度试验研究[J].沈阳工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8(1):45—47.

[3] 电测量设备(交流)通用要求、试验和试验条件 第11部分:测量设备:GB/T 17215.211—2021[S].

[4] 电磁兼容 试验和测量技术 静电放电抗扰度试验:GB/T 17626.2—2018[S].

[5]金炀,王宁,许园园,等.一种单相智能电能表静电放电试验的自动化装置:CN202222327572.3[P].2022—09—02.

[6]李锐锋,王林,刘新润,等.一种静电放电测试系统及测试 方法:CN202411174215.5[P].2024—08—26.

[7]李锐锋,胡少年,王林,等.一种静电放电测试系统及测试 方法:CN202422069595.8[P].2024—08—26.

[8] 周杨,杨旗,闫为佳.基于D—H参数的六轴机器人运动学分析与仿真[J].机械工程与自动化,2024(3):56—58.

[9]余联庆,刘兴.基于旋量理论的弓形五连杆机器人运动学建模[J].武汉纺织大学学报,2024,37(1):71—80.

[10] 成大先.机械设计手册 [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7.

[11] ROCHA C R,TONETTO C P,DIAS A.A ComparIson betweenthe DenavIt - Hartenberg andthesCrew—basedmethods Used In KInematICmodelIngofrobotmanIpUlators[J].RobotICs and CompUter—IntegratedManUfaCtUrIng,2011,27(4): 723—728.

[12]黄晓辰,张明路,张小俊,等.机器人坐标系建立的改进 DH方法[J].农业机械学报,2014,45(10):313—318.

[13]MURRAYRM,LIZX,SASTRYSS.AMathematICalIntrodUCtIontoRobotIC ManIpUlatIon[M].BoCaRaton: CRC Press,1994.

《机电信息》2025年第11期第2篇

本站声明: 本文章由作者或相关机构授权发布,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本站亦不保证或承诺内容真实性等。需要转载请联系该专栏作者,如若文章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
换一批
延伸阅读

LED驱动电源的输入包括高压工频交流(即市电)、低压直流、高压直流、低压高频交流(如电子变压器的输出)等。

关键字: 驱动电源

在工业自动化蓬勃发展的当下,工业电机作为核心动力设备,其驱动电源的性能直接关系到整个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其中,反电动势抑制与过流保护是驱动电源设计中至关重要的两个环节,集成化方案的设计成为提升电机驱动性能的关键。

关键字: 工业电机 驱动电源

LED 驱动电源作为 LED 照明系统的 “心脏”,其稳定性直接决定了整个照明设备的使用寿命。然而,在实际应用中,LED 驱动电源易损坏的问题却十分常见,不仅增加了维护成本,还影响了用户体验。要解决这一问题,需从设计、生...

关键字: 驱动电源 照明系统 散热

根据LED驱动电源的公式,电感内电流波动大小和电感值成反比,输出纹波和输出电容值成反比。所以加大电感值和输出电容值可以减小纹波。

关键字: LED 设计 驱动电源

电动汽车(EV)作为新能源汽车的重要代表,正逐渐成为全球汽车产业的重要发展方向。电动汽车的核心技术之一是电机驱动控制系统,而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IGBT)作为电机驱动系统中的关键元件,其性能直接影响到电动汽车的动力性能和...

关键字: 电动汽车 新能源 驱动电源

在现代城市建设中,街道及停车场照明作为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质量和效率直接关系到城市的公共安全、居民生活质量和能源利用效率。随着科技的进步,高亮度白光发光二极管(LED)因其独特的优势逐渐取代传统光源,成为大功率区域...

关键字: 发光二极管 驱动电源 LED

LED通用照明设计工程师会遇到许多挑战,如功率密度、功率因数校正(PFC)、空间受限和可靠性等。

关键字: LED 驱动电源 功率因数校正

在LED照明技术日益普及的今天,LED驱动电源的电磁干扰(EMI)问题成为了一个不可忽视的挑战。电磁干扰不仅会影响LED灯具的正常工作,还可能对周围电子设备造成不利影响,甚至引发系统故障。因此,采取有效的硬件措施来解决L...

关键字: LED照明技术 电磁干扰 驱动电源

开关电源具有效率高的特性,而且开关电源的变压器体积比串联稳压型电源的要小得多,电源电路比较整洁,整机重量也有所下降,所以,现在的LED驱动电源

关键字: LED 驱动电源 开关电源

LED驱动电源是把电源供应转换为特定的电压电流以驱动LED发光的电压转换器,通常情况下:LED驱动电源的输入包括高压工频交流(即市电)、低压直流、高压直流、低压高频交流(如电子变压器的输出)等。

关键字: LED 隧道灯 驱动电源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