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嵌入式 > 嵌入式软件
[导读]百度能否成为千亿公司?

由此导致的情形,是百度由传统互联网中对普通用户拥有深厚影响力的B2C公司,转化成了移动互联网中从后台支撑开发者向用户提供服务的B2B公司。在百度的图景下这是一个B2B2C的架构:第一个B是百度,第二个B是开发者,C是用户。

能力输出

2012年5月末,李彦宏在张家界的百度联盟峰会上说:“在若干年前的IT领袖峰会上,我曾经说过,云计算是‘新瓶装旧酒’,可能很多人有一个印象,就是我不看好云计算。但是去年在联盟峰会上我也讲了一句话,就是同样一个问题每两年要问自己一遍,可能结果会不同,关于云计算的问题,现在的答案确实是不一样的,云计算里已经开始有了‘新酒’。”

云计算在很多人眼中一直是个说不清楚、“云里雾里”的概念,在之前很长一段时间里,它被认为是一种计算与存储的分发能力——经由不同的方式,用户在终端发出信息,传递到云端完成计算与存储,再将结果返回到终端,完成用户与终端的信息交互。

当云计算具象为百度与移动互联网开发者的关系时,一切已经大为不同。百度成为了“云”,移动应用是“端”,要想让开发者使用百度这朵“云”,百度需要考虑开发者的需求,更需要去考虑开发者所面向的用户的需求,并据此做出大量比传统认知的云计算多得多的工作。

这些工作并不那么容易被普通用户所理解,好在百度已经解决了“对谁说话”的问题:对开发者来说,百度所提供的每一项服务都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具体存在。

百度围绕着自己的云,正在搭建与延伸面对开发者的4个体系,分别是开发支持、运营支撑、渠道推广、商业变现。其中,渠道推广基于百度的流量联盟,这是百度驾轻就熟、能很快适应并提供的能力;商业变现与之类似,走的仍然是流量变现加移动搜索推广的模式。可是在开发支持和运营支持中,因为移动应用与之前传统互联网中的网站有很大差别,所以需要有全新的支撑体系,和在百度基础能力之上所提供的新平台——这是百度迈向移动互联网的基础点。

百度围绕开发者,试图通过各个层次的功能提供来让自己的“云”变得更加易用,而所有这些线上的功能,将被开发者根据自己的具体需求,引入到产品环节当中,其中包括百度地图的API接口所能提供的LBS功能、百度统计、百度移动联盟(流量)、云输入法等等。“有很多中小开发者技术相对比较弱,我们提供底层服务会降低他们进入市场的门槛。”望金蓉说。

比如Runtime,百度将多种功能封装成一个个库,让开发者可以直接进行调用,省去了开发环节的成本并降低门槛;BAE(百度应用引擎)则提供了一整套应用开发、维护和管理的平台;MTC等云测试能让开发者在一个模拟的移动终端环境里测试自己的应用,而不需要去购买各种手机来进行适配……

值得注意的是,与前几年的一些移动应用不同,在这样的基础上成长起来的产品,将无一例外地与互联网有更强连接,它们有些直接就是Web App——在浏览器里输入地址即可运行的应用,有些看起来像是本地应用(Native App)的样子,实际上只是在Web的核心外面,包裹了一层本地的外衣。2010年,《连线》杂志曾经有一篇名为《Web已死,Internet永生》的文章,提到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新的基于App的网络应用将会取代传统的Web方式。可是我们看到,不管是国外的Path,还是国内“街旁”这样的产品,它们无疑都是Web和App的混合体,区别只是在于用户使用App的形态来使用移动互联网服务,而它们骨子里有很大一部分其实就是Web.在这样的趋势下,对百度而言,Web的比重越大,它们所能规模化、批量化提供给移动开发者的服务就越多。

在此基础之上,百度将PCS看成承接整个开发者平台模式的重要一环。传统互联网时代,大部分用户基本上都只使用PC这一个终端,数据都存在电脑上,可到了移动互联网时代,随着手机、Pad逐渐兴盛,用户的数据被割裂在了多个终端中,难以打通,而百度试图解决这个问题,通过让用户的各个终端与云端信息交互,而在云端实现信息的统一、传输与分享。

仅这一点上来看,百度的PCS和一些其他公司的网盘服务并无太大区别,可如果具体到应用场景,会发现它有一些新思路。“很多用户并不是使用手机来下载应用,而是从电脑传输到手机上。”李明远说,“试想一下,如果你在电脑端百度搜索一个应用,搜到的应用可以直接推送到手机上,会不会方便很多?”利用现有优势与资源,以PCS让用户实现更加高效的数据流动,是百度正在做的事。

PCS更重要的一面在于对开发者的服务。首先,开发者在产品中对接了PCS之后,每个用户都能拥有免费的存储空间,不需要提供任何成本;不仅如此,每个用户在产品中的行为数据,都可以按照各种层次放在PCS中,百度可以帮助开发者进行数据的分析与挖掘,并使得开发者能够有针对性地根据用户行为,向用户提供更加个性化的服务。

移动互联网中,大部分应用都是处于各自为战的状态,每个应用是一个信息孤岛,数据割裂成了一个个碎片。而PCS的关键点在于,它能将与自己合作的应用信息汇聚起来,发挥更大的价值。甚至在标定了某一个具体用户之后,百度还有能力调用自己庞大的数据库,将对该用户更详细的了解告诉给开发者。这样的个性化服务能力,将使得开发者在产品的个性化中走得更远,为用户推送更精准的服务,提高产品质量。

当然对百度而言,接入PCS的产品越多,意味着PCS的用户越多,而每一个产品所带来的涓涓细流,都将让百度自己的信息池更加充沛。数据越来越多,在越来越精准的算法下,它们将显现更大价值,并让整个百度平台上的开发者直到用户都能获益。目前,包括美图秀秀Web端、Android平台上知名的ES文件管理器和百度网盘等应用,已经开始基于PCS向用户提供云存储功能。

“百度云”中李彦宏所说的“新酒”,实则是在于百度提供的不仅是计算和存储,还有数据与服务。这是百度所试图构筑的B2B平台的关键一步,决定着百度在移动互联网时代能否向前迈进的成败。在此基础之上,百度的渠道和商业体系才有存在的价值。

[!--empirenews.page--]

全网攻略

在接受采访之前,李明远正好在百度大厦7层与李彦宏开会,就是在那个小会上,李明远真真实实地感受到李彦宏的决心。

移动应用正在到来的爆炸性增长已经毋庸置疑。根据7月25日最新的数据,苹果称其应用商店内的应用数量已经超过65万个,同时Google官方商店里应用达到40万个,而微软应用商店的应用数量大约为10万个。而据DCI报告,在过去3年移动应用数量增加了30万个之多,其中微软Windows Phone应用商店更是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从无到有激增至10万规模。

“很多年以前、至少十年以前就有很多人和我说一定要去做移动互联网,一定要在手机上做好搜索,但我判断当时这个市场还没到拐点。直到最近一两年,移动互联网热潮确实已经起来,3G日益普及,今年仅Android智能手机的出货量就在1亿台以上。”李彦宏说。与此同时,终端用户的普及使得应用的下载量也屡创新高,苹果iOS平台总下载量超过250亿次,Google Android平台和微软Windows Phone则分别为100亿次和2.17亿次。

这很像多年前信息爆炸、网站纷纷出现的时候。如果将“应用”与之前的“网站”对比,将应用的开发者与站长对比,随之而来的问题是,百度能否像在中国的网站中成功拥有巨大影响那样,在移动互联网应用里也获得类似的成功?

其实区别仍然存在。与网站的时代相比,移动应用虽然数量激增,但头部效应却越来越明显,做得精致的、量身定制的优秀应用占据着最大的关注度与下载量,而批量化或者说“标准化”出现的应用,现在看来其价值远远小于当年网站“长尾”的价值。

而李彦宏则不想整个团队过多思考这些。在他看来,百度花费极大力气做的开发者服务体系与云平台,不仅要抓大头,也理应为现在看起来价值还没那么大的长尾应用服务,“只要有3个人用的应用,我们就要能服务到”,他说。

不仅如此,百度还在推进更多应用的产生。移动云事业部有两个产品,一个是Site2App,它使得网站可以以标准化的方式直接转化成移动应用,根据网站性质的不同,移动应用的呈现方式也不一样。“比如是一个阅读类的网站,我们就将会有这样一类,专门将它变成在移动终端上适合阅读的应用形式。”李明远说。这样产品的出现,将使得传统互联网中大量网站,有可能成批成批地变成应用,完成互联网内容的“移动化迁徙”。

百度还考虑是否推出App制作工具,它让想要开发应用却没有这个能力的人,可以用“傻瓜式”的方法来做出自己的应用,迈出移动开发第一步。看起来似乎很有传统互联网时代用标准化方式做网站、做论坛、做博客的感觉,如果这样的潮流蔓延开来,移动应用开发将不仅是世界上相对少数人的专利,应用数量还将成倍增长。

换言之,在移动应用爆炸的年代,百度通过“传统互联网资源注入”和“降低开发门槛”这两种方式,还在不断推动它向着更大量级增加。在中国,百度不是唯一一家做这些事的人,可它的巨大力量,决定了如果认真发力,其推动性将不可小觑。

即便这些大规模产生的应用在初期还乏人问津,可它们只要基于百度的平台构建,这无数个端点就将与百度云牢牢连接。这片广袤而草根的市场,一旦逐渐强化了流量和商业变现的能力,将会在百度的根基上发展成一股强大的力量。

当然,这些还只是属于未来的力量,对百度而言,抓住现在移动开发者的主力人群仍然重要。多层服务支撑体系使得现有应用能以各种方式与百度云连接,可对很多应用、尤其是大中型应用来说,百度的诱惑仍然有限。

百度说服他们的方法,自然少不了免费的存储、数据整合的价值,可是这就意味着应用要将他们的数据资源放到百度的平台上,这对很多有着远大抱负的应用开发团队而言需要谨慎决定。对他们而言,也许一切才刚刚开始,降低运营成本和深耕数据价值还没有上升到那么重要的层面。和这一点相似,商业变现也还比较遥远,虽然2011年百度移动搜索联盟给合作伙伴的分成费用已有1.2亿元,但这对相对庞大的应用数量而言并不算太多—— 一方面,移动广告的根本变现方式还有待商榷,另一方面,对很多开发者而言,做大应用的用户量并获得投资,仍然是最主要支持发展的途径。

带来用户才是硬道理。在这样的现实下,百度的B2B平台战略的重要突破口,仍然回到了B与C之间——百度需要不断提高自己的应用分发能力,能够明显引导足够用户到他们需要的应用那里。这也成为了2012年李明远工作的重点之一。

公允而言,虽然很多人会下意识地搜索应用,可最终落地时,仍然会回到各种主流应用商店,当前百度的移动应用分发能力还处于第二梯队。与“91手机助手+安卓市场”应用日均下载量的2500万次相比,百度的日分发应还在日均数百万次的量级。

可是,正如DCCI总经理胡延平所说,应用分发渠道或许会迎来很大变数。移动应用数量的爆炸和越来越细分,将会使得“搜索”这一行为越来越常见。同时,“用户很多时候有突发需求,比如到了一个地方再找饭馆,这时候他们就会搜索。”李明远说。

而百度也正在通过一系列的做法进行能力强化。比如在移动Web端的百度搜索,专门出现了应用这一分类,打开是一个完整的应用商店形态;直接在搜索框里搜应用名,则在结果页的第一位置有对应的应用信息,在iOS平台上直接导入App Store,安卓平台则可以直接下载。这样从搜索直接链接下载,不仅链条短到短路了其他应用渠道,而且也使得用户“搜索应用”这一行为变得越来越习惯。

百度移动应用平台也被链接到传统互联网中的百度搜索结果页中,当用户在电脑上搜索应用,会有一部分引导到对应界面,提供应用“下载到电脑”和“下载到手机”两个选项,并能以百度“云推送”的方式直接推送到手机端。

对百度来说,搜索结果与应用分发的深度整合还在继续,而由此获取的能力,又将反哺整个百度移动云战略。当不断有移动应用开发者进入百度的平台,他们又将和站长、Web App开发者一道,成为百度整个云战略中“开发者”这一环节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用户在不知不觉之间,将会在各种互联网产品的使用中用到百度的服务,虽然他们并没有感觉到百度的存在。

生态挑战

如果从时间上纵向对比,从李彦宏回国,百度一开始为新浪等门户提供搜索引擎服务,其实就是B2B的生意,这很像2000年左右Google与雅虎的关系。之后直至2005年以前,百度在人们的认知中是中国的Google,一个中文搜索引擎公司。

在百度的发展过程中,几乎是下意识地抓到了一个个重点:当搜索引擎以互联网工具的形态走到台前,获取了足够多用户的使用之后,百度成为了互联网流量的主要入口之一,并开始以百度搜索框和百度联盟的方式从全网吸收更多流量,变成了众多网站的中心;在商业的正常驱动下,百度开始在搜索结果页提供广告,并以搜索关键词的方式让用户和企业广告主得以对接,变成了众多企业的推广平台;百度又将广告关键词以百度推广的方式遍布大小网站,变成了他们流量变现的价值提供者。在这个过程中,为了能得到更多流量,网站开始有意识地进行SEM(搜索引擎营销),并让自己的组织结构更符合百度的检索。企业主、网站、SEM组织,就这样围绕在了百度周围,形成了百度生态系统的雏形。

百度也意识到了这一点,开始主动将搜索引擎与中国各种网站的结构和内容对接,做了大量底层数据、算法的工作。同时,在百度的发展中,并发搜索与算法的不断优化,必然性地促使百度在服务器和带宽上进步。当百度和网站的对接到了一定紧密的状态,百度已经不仅是搜索引擎那么简单。

[!--empirenews.page--]

李彦宏所说的“框计算”,正是连接到了一个极限状态的结果,用户提出需求,百度引导到网站端,再将它以最佳体验的方式呈现在用户面前。“呈现”二字,使得百度开始完成从搜索引擎到媒体平台的转变:百度的后端是中国互联网海量的数据与内容,而“搜索—结果”,则是用户得到信息、完成信息消费的全过程。此时的百度,已经早已被证明不是Google的中国版,具有自己蜕变的创新内核。

对百度而言,虽然10多年过去,但它所擅长的主要能力仍然在后端,以及对生态系统的把控与组织。因此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到来时,与Google掌控操作系统,并用一个个关键产品绑定用户不同,有着系统性算法相同基因的百度,在走一条不同的路——聚焦在更底层的能力的输出,潜到应用甚至手机系统之下。

如果站在今天来横向对比百度与腾讯,这两家中国最大的互联网公司,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也有着截然不同的选择。腾讯选择了更加喧嚣、竞争也更加激烈的“浅海”,公司分为7个事业群,时刻面对快速的变化,快速应变响应,如连珠炮一般做出一系列产品,以“快”和“量”应对变化。

而百度则为自己在“浅海”的表现划上了一条明确的线,潜入到更顺应大趋势、波浪没有那么起伏不定、竞争也不会太激烈的“深海”,仍然以“大搜索”为自己的重中之重,伸出长而广的触角,为“浅海”搏击的移动应用提供能源与补给,并由此获得壮大的动力。

2009年8月,《商业价值》曾经在《百度的影子》一文中,写到百度应该像亚马逊等公司那样走向后台,在3年前,从针对站长的百度联盟以及正确引导SEM组织等角度来提出问题。在今天看来,百度确实已经明确走向后台,而它所覆盖的整个半径,已经将移动互联网包容在格局之中。

对百度而言,重回B2B,做云、做平台,是一条稳健同时又颇具想象力的路,可是这条路仍然有3个挑战。

首先,如前文所言,百度必须要快速补齐自己“云战略”大局中的短板,不然恐怕会有“漏气”的危险。短板之一是相对百度的基础而言,应用分发能力仍然不足,需要用更强有力的方式来获取流向应用的流量,并以此作为移动战略中的破局点。

而短板之二,则是在一切皆可数据化并用算法解决的百度发展道路中,将用户视为流量,并没有形成自己有力的账户体系。Google利用Gmail、Google Docs直至Android系统,解决了Google ID的问题,可是对大多数中国用户而言,上百度只是为了搜索,除非想要在百度知道和百度贴吧里深入活动,否则根本不会想到去百度注册和使用账号。在强调个性化的移动互联网世界,仅有流量而没有用户,将会使得百度平台的吸引力打上折扣。百度需要以PCS或别的产品作为突破口,起码做到能对每个用户打上标识,并在最短时间内让用户对“百度ID”有所概念。这将是百度移动战略能走多快的决定性因素。

其次,传统互联网是有疆域的,在过去与Google的竞争中,百度能以“百度更懂中文”作为制胜法宝,是因为不管是网站、网站之上的内容,还是潜藏在用户搜索行为背后的语意分析,都是在中国市场,基于中文背景。百度在成功和壮大的过程中,对中国的开发者影响巨大。

可是,移动互联网的疆域概念正在被淡化,在很多人经常使用的移动应用、经常娱乐的移动游戏中,大部分是国外开发者的产品,百度对他们的影响力有限,他们也不可能与百度云平台进行特别深入的对接。与此同时,国内很多优秀的移动开发者,实际上只将中国市场视为可选项之一,甚至有一些会只针对国外市场进行开发。百度的很多服务或说很多“诱惑”,对他们来说也并不重要。

过去10年,全球互联网市场是“美国的全球市场,中国的中国市场”,可在未来10年,由新一批开发者所引领的“美国和中国的全球市场”或将到来。沿着百度现在的路线往前走,可能不到10年,百度就将和Google在全球舞台展开底层的再一次战争,而这一次的对手更有亚马逊等实力强劲的公司。如何在现在的时间点,抓住海外开发者“入华”和国内开发者“出海”的机会,让自己快速成长,释放出超越国界的影响力,是百度面对的更大挑战。

第三个挑战,则在于百度自身。虽然在回到B2B2C的脉络中后,百度的基础能力仍然传承,可是对整个百度公司而言,B2C的服务和B2B的服务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站在用户角度思考”和“站在开发者角度思考”是两种完全不同的角度。

不管是在百度世界的提案中出现“移动框”,还是在应用分发中出现的“头部太强、尾部太弱”的反思,实际上仍然是从最终用户出发的思路。李彦宏很清楚百度将要走向何方,可要让百度忽然间“只对开发者说话”,还需要反复的磨合,甚至百度整体公司文化有所转变。

过去的成功往往会变成未来创新的阻碍,对百度而言这样的转变尚需时日,一切才刚刚开始。

而李彦宏则不想整个团队过多思考这些。在他看来,百度花费极大力气做的开发者服务体系与云平台,不仅要抓大头,也理应为现在看起来价值还没那么大的长尾应用服务,“只要有3个人用的应用,我们就要能服务到”,他说。

不仅如此,百度还在推进更多应用的产生。移动云事业部有两个产品,一个是Site2App,它使得网站可以以标准化的方式直接转化成移动应用,根据网站性质的不同,移动应用的呈现方式也不一样。“比如是一个阅读类的网站,我们就将会有这样一类,专门将它变成在移动终端上适合阅读的应用形式。”李明远说。这样产品的出现,将使得传统互联网中大量网站,有可能成批成批地变成应用,完成互联网内容的“移动化迁徙”。

百度还考虑是否推出App制作工具,它让想要开发应用却没有这个能力的人,可以用“傻瓜式”的方法来做出自己的应用,迈出移动开发第一步。看起来似乎很有传统互联网时代用标准化方式做网站、做论坛、做博客的感觉,如果这样的潮流蔓延开来,移动应用开发将不仅是世界上相对少数人的专利,应用数量还将成倍增长。

换言之,在移动应用爆炸的年代,百度通过“传统互联网资源注入”和“降低开发门槛”这两种方式,还在不断推动它向着更大量级增加。在中国,百度不是唯一一家做这些事的人,可它的巨大力量,决定了如果认真发力,其推动性将不可小觑。

即便这些大规模产生的应用在初期还乏人问津,可它们只要基于百度的平台构建,这无数个端点就将与百度云牢牢连接。这片广袤而草根的市场,一旦逐渐强化了流量和商业变现的能力,将会在百度的根基上发展成一股强大的力量。

当然,这些还只是属于未来的力量,对百度而言,抓住现在移动开发者的主力人群仍然重要。多层服务支撑体系使得现有应用能以各种方式与百度云连接,可对很多应用、尤其是大中型应用来说,百度的诱惑仍然有限。

百度说服他们的方法,自然少不了免费的存储、数据整合的价值,可是这就意味着应用要将他们的数据资源放到百度的平台上,这对很多有着远大抱负的应用开发团队而言需要谨慎决定。对他们而言,也许一切才刚刚开始,降低运营成本和深耕数据价值还没有上升到那么重要的层面。和这一点相似,商业变现也还比较遥远,虽然2011年百度移动搜索联盟给合作伙伴的分成费用已有1.2亿元,但这对相对庞大的应用数量而言并不算太多—— 一方面,移动广告的根本变现方式还有待商榷,另一方面,对很多开发者而言,做大应用的用户量并获得投资,仍然是最主要支持发展的途径。

带来用户才是硬道理。在这样的现实下,百度的B2B平台战略的重要突破口,仍然回到了B与C之间——百度需要不断提高自己的应用分发能力,能够明显引导足够用户到他们需要的应用那里。这也成为了2012年李明远工作的重点之一。

公允而言,虽然很多人会下意识地搜索应用,可最终落地时,仍然会回到各种主流应用商店,当前百度的移动应用分发能力还处于第二梯队。与“91手机助手+安卓市场”应用日均下载量的2500万次相比,百度的日分发应还在日均数百万次的量级。

可是,正如DCCI总经理胡延平所说,应用分发渠道或许会迎来很大变数。移动应用数量的爆炸和越来越细分,将会使得“搜索”这一行为越来越常见。同时,“用户很多时候有突发需求,比如到了一个地方再找饭馆,这时候他们就会搜索。”李明远说。

而百度也正在通过一系列的做法进行能力强化。比如在移动Web端的百度搜索,专门出现了应用这一分类,打开是一个完整的应用商店形态;直接在搜索框里搜应用名,则在结果页的第一位置有对应的应用信息,在iOS平台上直接导入App Store,安卓平台则可以直接下载。这样从搜索直接链接下载,不仅链条短到短路了其他应用渠道,而且也使得用户“搜索应用”这一行为变得越来越习惯。

百度移动应用平台也被链接到传统互联网中的百度搜索结果页中,当用户在电脑上搜索应用,会有一部分引导到对应界面,提供应用“下载到电脑”和“下载到手机”两个选项,并能以百度“云推送”的方式直接推送到手机端。

对百度来说,搜索结果与应用分发的深度整合还在继续,而由此获取的能力,又将反哺整个百度移动云战略。当不断有移动应用开发者进入百度的平台,他们又将和站长、Web App开发者一道,成为百度整个云战略中“开发者”这一环节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用户在不知不觉之间,将会在各种互联网产品的使用中用到百度的服务,虽然他们并没有感觉到百度的存在。

[!--empirenews.page--]

生态挑战

如果从时间上纵向对比,从李彦宏回国,百度一开始为新浪等门户提供搜索引擎服务,其实就是B2B的生意,这很像2000年左右Google与雅虎的关系。之后直至2005年以前,百度在人们的认知中是中国的Google,一个中文搜索引擎公司。

在百度的发展过程中,几乎是下意识地抓到了一个个重点:当搜索引擎以互联网工具的形态走到台前,获取了足够多用户的使用之后,百度成为了互联网流量的主要入口之一,并开始以百度搜索框和百度联盟的方式从全网吸收更多流量,变成了众多网站的中心;在商业的正常驱动下,百度开始在搜索结果页提供广告,并以搜索关键词的方式让用户和企业广告主得以对接,变成了众多企业的推广平台;百度又将广告关键词以百度推广的方式遍布大小网站,变成了他们流量变现的价值提供者。在这个过程中,为了能得到更多流量,网站开始有意识地进行SEM(搜索引擎营销),并让自己的组织结构更符合百度的检索。企业主、网站、SEM组织,就这样围绕在了百度周围,形成了百度生态系统的雏形。

百度也意识到了这一点,开始主动将搜索引擎与中国各种网站的结构和内容对接,做了大量底层数据、算法的工作。同时,在百度的发展中,并发搜索与算法的不断优化,必然性地促使百度在服务器和带宽上进步。当百度和网站的对接到了一定紧密的状态,百度已经不仅是搜索引擎那么简单。

李彦宏所说的“框计算”,正是连接到了一个极限状态的结果,用户提出需求,百度引导到网站端,再将它以最佳体验的方式呈现在用户面前。“呈现”二字,使得百度开始完成从搜索引擎到媒体平台的转变:百度的后端是中国互联网海量的数据与内容,而“搜索—结果”,则是用户得到信息、完成信息消费的全过程。此时的百度,已经早已被证明不是Google的中国版,具有自己蜕变的创新内核。

对百度而言,虽然10多年过去,但它所擅长的主要能力仍然在后端,以及对生态系统的把控与组织。因此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到来时,与Google掌控操作系统,并用一个个关键产品绑定用户不同,有着系统性算法相同基因的百度,在走一条不同的路——聚焦在更底层的能力的输出,潜到应用甚至手机系统之下。

如果站在今天来横向对比百度与腾讯,这两家中国最大的互联网公司,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也有着截然不同的选择。腾讯选择了更加喧嚣、竞争也更加激烈的“浅海”,公司分为7个事业群,时刻面对快速的变化,快速应变响应,如连珠炮一般做出一系列产品,以“快”和“量”应对变化。

而百度则为自己在“浅海”的表现划上了一条明确的线,潜入到更顺应大趋势、波浪没有那么起伏不定、竞争也不会太激烈的“深海”,仍然以“大搜索”为自己的重中之重,伸出长而广的触角,为“浅海”搏击的移动应用提供能源与补给,并由此获得壮大的动力。

2009年8月,《商业价值》曾经在《百度的影子》一文中,写到百度应该像亚马逊等公司那样走向后台,在3年前,从针对站长的百度联盟以及正确引导SEM组织等角度来提出问题。在今天看来,百度确实已经明确走向后台,而它所覆盖的整个半径,已经将移动互联网包容在格局之中。

对百度而言,重回B2B,做云、做平台,是一条稳健同时又颇具想象力的路,可是这条路仍然有3个挑战。

首先,如前文所言,百度必须要快速补齐自己“云战略”大局中的短板,不然恐怕会有“漏气”的危险。短板之一是相对百度的基础而言,应用分发能力仍然不足,需要用更强有力的方式来获取流向应用的流量,并以此作为移动战略中的破局点。

而短板之二,则是在一切皆可数据化并用算法解决的百度发展道路中,将用户视为流量,并没有形成自己有力的账户体系。Google利用Gmail、Google Docs直至Android系统,解决了Google ID的问题,可是对大多数中国用户而言,上百度只是为了搜索,除非想要在百度知道和百度贴吧里深入活动,否则根本不会想到去百度注册和使用账号。在强调个性化的移动互联网世界,仅有流量而没有用户,将会使得百度平台的吸引力打上折扣。百度需要以PCS或别的产品作为突破口,起码做到能对每个用户打上标识,并在最短时间内让用户对“百度ID”有所概念。这将是百度移动战略能走多快的决定性因素。

其次,传统互联网是有疆域的,在过去与Google的竞争中,百度能以“百度更懂中文”作为制胜法宝,是因为不管是网站、网站之上的内容,还是潜藏在用户搜索行为背后的语意分析,都是在中国市场,基于中文背景。百度在成功和壮大的过程中,对中国的开发者影响巨大。

可是,移动互联网的疆域概念正在被淡化,在很多人经常使用的移动应用、经常娱乐的移动游戏中,大部分是国外开发者的产品,百度对他们的影响力有限,他们也不可能与百度云平台进行特别深入的对接。与此同时,国内很多优秀的移动开发者,实际上只将中国市场视为可选项之一,甚至有一些会只针对国外市场进行开发。百度的很多服务或说很多“诱惑”,对他们来说也并不重要。

过去10年,全球互联网市场是“美国的全球市场,中国的中国市场”,可在未来10年,由新一批开发者所引领的“美国和中国的全球市场”或将到来。沿着百度现在的路线往前走,可能不到10年,百度就将和Google在全球舞台展开底层的再一次战争,而这一次的对手更有亚马逊等实力强劲的公司。如何在现在的时间点,抓住海外开发者“入华”和国内开发者“出海”的机会,让自己快速成长,释放出超越国界的影响力,是百度面对的更大挑战。

第三个挑战,则在于百度自身。虽然在回到B2B2C的脉络中后,百度的基础能力仍然传承,可是对整个百度公司而言,B2C的服务和B2B的服务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站在用户角度思考”和“站在开发者角度思考”是两种完全不同的角度。

不管是在百度世界的提案中出现“移动框”,还是在应用分发中出现的“头部太强、尾部太弱”的反思,实际上仍然是从最终用户出发的思路。李彦宏很清楚百度将要走向何方,可要让百度忽然间“只对开发者说话”,还需要反复的磨合,甚至百度整体公司文化有所转变。

过去的成功往往会变成未来创新的阻碍,对百度而言这样的转变尚需时日,一切才刚刚开始。

本站声明: 本文章由作者或相关机构授权发布,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本站亦不保证或承诺内容真实性等。需要转载请联系该专栏作者,如若文章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
换一批
延伸阅读

业内消息,近日微软和高通公司在微软 Build 2024 会议中宣布,将为开发者提供 Windows 版骁龙开发套件(Snapdragon Dev Kit for Windows),用于制作与骁龙X芯片配合使用的 Cop...

关键字: 高通 Windows 开发者 骁龙 开发套件

(全球TMT2023年9月6日讯)耀世星辉新文娱集团控股有限公司宣布,根据2023年8月16日签署的《股份认购协议》,完成发行总计8,064,516 股普通股,认购价格为每股2.48美元,总计2000万美元的战略投资完...

关键字: 云计算 移动互联网 区块链 生态系统

北京2023年9月5日 /美通社/ -- 耀世星辉新文娱集团控股有限公司(纳斯达克: GSMG)(以下简称为"耀世星辉"或"公司"),一家中国领先的移动互联网新文娱创新公司,今天宣...

关键字: RC 移动互联网 AN COM

北京2023年9月4日 /美通社/ -- 随着生成式AI的迅速发展,云厂商的AI开发者服务能力成为业界焦点。日前,Gartner®发布了《2023年云AI开发者服务魔力象限》报告[1]。亚马逊云科技在报告中被列为...

关键字: 亚马逊 开发者 GARTNER AI

(全球TMT2023年8月24日讯)2023年8月23日,时值实时3D引擎Unity在华设立合资公司Unity中国一周年之际,Unity中国正式推出Unity中国版引擎——团结引擎。Unity全球CEO John Ri...

关键字: UNITY CE Android 开发者

上海2023年8月23日 /美通社/ -- 2023年8月23日,时值全球领先的实时3D引擎Unity在华设立合资公司Unity中国一周年之际,担负着赋能本土开发者、服务国内...

关键字: UNITY 开发者 微信小游戏 进程

(全球TMT2023年8月17日讯)耀世星辉新文娱集团控股有限公司宣布与两家新的投资机构签署战略投资股份认购协议。根据协议,公司同意向两家机构发行总计8,064,516 股普通股,每股价格为2.48美元,总额2000万...

关键字: 云计算 移动互联网 区块链 生态系统

北京2023年8月16日 /美通社/ -- 耀世星辉新文娱集团控股有限公司(纳斯达克: GSMG)(以下简称为"耀世星辉"或"公司"),一家中国领先的移动互联网新文娱创新公司,于今...

关键字: RC 移动互联网 AN COM

(全球TMT2023年8月14日讯)亚马逊云科技日前宣布在以色列(特拉维夫)推出亚马逊云科技基础设施区域。亚马逊云科技的区域由一个地理区域内的多个相互独立、且在物理上分隔的可用区组成。亚马逊云科技以色列(特拉维夫)区域...

关键字: 亚马逊 应用程序 开发者 数据中心

(全球TMT2023年8月4日讯)CSDN、《新程序员》在去年ChatGPT横空出世之后,发起了一份围绕开发者现状、人工智能和物联网、云原生、数据库、操作系统、芯片、开源的深度调查问卷,此问卷也融合了各个领域对生成式A...

关键字: 开发者 人工智能 操作系统 PYTHON
关闭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