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能否成为千亿公司?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由此导致的情形,是百度由传统互联网中对普通用户拥有深厚影响力的B2C公司,转化成了移动互联网中从后台支撑开发者向用户提供服务的B2B公司。在百度的图景下这是一个B2B2C的架构:第一个B是百度,第二个B是开发者,C是用户。
能力输出
2012年5月末,李彦宏在张家界的百度联盟峰会上说:“在若干年前的IT领袖峰会上,我曾经说过,云计算是‘新瓶装旧酒’,可能很多人有一个印象,就是我不看好云计算。但是去年在联盟峰会上我也讲了一句话,就是同样一个问题每两年要问自己一遍,可能结果会不同,关于云计算的问题,现在的答案确实是不一样的,云计算里已经开始有了‘新酒’。”
云计算在很多人眼中一直是个说不清楚、“云里雾里”的概念,在之前很长一段时间里,它被认为是一种计算与存储的分发能力——经由不同的方式,用户在终端发出信息,传递到云端完成计算与存储,再将结果返回到终端,完成用户与终端的信息交互。
当云计算具象为百度与移动互联网开发者的关系时,一切已经大为不同。百度成为了“云”,移动应用是“端”,要想让开发者使用百度这朵“云”,百度需要考虑开发者的需求,更需要去考虑开发者所面向的用户的需求,并据此做出大量比传统认知的云计算多得多的工作。
这些工作并不那么容易被普通用户所理解,好在百度已经解决了“对谁说话”的问题:对开发者来说,百度所提供的每一项服务都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具体存在。
百度围绕着自己的云,正在搭建与延伸面对开发者的4个体系,分别是开发支持、运营支撑、渠道推广、商业变现。其中,渠道推广基于百度的流量联盟,这是百度驾轻就熟、能很快适应并提供的能力;商业变现与之类似,走的仍然是流量变现加移动搜索推广的模式。可是在开发支持和运营支持中,因为移动应用与之前传统互联网中的网站有很大差别,所以需要有全新的支撑体系,和在百度基础能力之上所提供的新平台——这是百度迈向移动互联网的基础点。
百度围绕开发者,试图通过各个层次的功能提供来让自己的“云”变得更加易用,而所有这些线上的功能,将被开发者根据自己的具体需求,引入到产品环节当中,其中包括百度地图的API接口所能提供的LBS功能、百度统计、百度移动联盟(流量)、云输入法等等。“有很多中小开发者技术相对比较弱,我们提供底层服务会降低他们进入市场的门槛。”望金蓉说。
比如Runtime,百度将多种功能封装成一个个库,让开发者可以直接进行调用,省去了开发环节的成本并降低门槛;BAE(百度应用引擎)则提供了一整套应用开发、维护和管理的平台;MTC等云测试能让开发者在一个模拟的移动终端环境里测试自己的应用,而不需要去购买各种手机来进行适配……
值得注意的是,与前几年的一些移动应用不同,在这样的基础上成长起来的产品,将无一例外地与互联网有更强连接,它们有些直接就是Web App——在浏览器里输入地址即可运行的应用,有些看起来像是本地应用(Native App)的样子,实际上只是在Web的核心外面,包裹了一层本地的外衣。2010年,《连线》杂志曾经有一篇名为《Web已死,Internet永生》的文章,提到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新的基于App的网络应用将会取代传统的Web方式。可是我们看到,不管是国外的Path,还是国内“街旁”这样的产品,它们无疑都是Web和App的混合体,区别只是在于用户使用App的形态来使用移动互联网服务,而它们骨子里有很大一部分其实就是Web.在这样的趋势下,对百度而言,Web的比重越大,它们所能规模化、批量化提供给移动开发者的服务就越多。
在此基础之上,百度将PCS看成承接整个开发者平台模式的重要一环。传统互联网时代,大部分用户基本上都只使用PC这一个终端,数据都存在电脑上,可到了移动互联网时代,随着手机、Pad逐渐兴盛,用户的数据被割裂在了多个终端中,难以打通,而百度试图解决这个问题,通过让用户的各个终端与云端信息交互,而在云端实现信息的统一、传输与分享。
仅这一点上来看,百度的PCS和一些其他公司的网盘服务并无太大区别,可如果具体到应用场景,会发现它有一些新思路。“很多用户并不是使用手机来下载应用,而是从电脑传输到手机上。”李明远说,“试想一下,如果你在电脑端百度搜索一个应用,搜到的应用可以直接推送到手机上,会不会方便很多?”利用现有优势与资源,以PCS让用户实现更加高效的数据流动,是百度正在做的事。
PCS更重要的一面在于对开发者的服务。首先,开发者在产品中对接了PCS之后,每个用户都能拥有免费的存储空间,不需要提供任何成本;不仅如此,每个用户在产品中的行为数据,都可以按照各种层次放在PCS中,百度可以帮助开发者进行数据的分析与挖掘,并使得开发者能够有针对性地根据用户行为,向用户提供更加个性化的服务。
移动互联网中,大部分应用都是处于各自为战的状态,每个应用是一个信息孤岛,数据割裂成了一个个碎片。而PCS的关键点在于,它能将与自己合作的应用信息汇聚起来,发挥更大的价值。甚至在标定了某一个具体用户之后,百度还有能力调用自己庞大的数据库,将对该用户更详细的了解告诉给开发者。这样的个性化服务能力,将使得开发者在产品的个性化中走得更远,为用户推送更精准的服务,提高产品质量。
当然对百度而言,接入PCS的产品越多,意味着PCS的用户越多,而每一个产品所带来的涓涓细流,都将让百度自己的信息池更加充沛。数据越来越多,在越来越精准的算法下,它们将显现更大价值,并让整个百度平台上的开发者直到用户都能获益。目前,包括美图秀秀Web端、Android平台上知名的ES文件管理器和百度网盘等应用,已经开始基于PCS向用户提供云存储功能。
“百度云”中李彦宏所说的“新酒”,实则是在于百度提供的不仅是计算和存储,还有数据与服务。这是百度所试图构筑的B2B平台的关键一步,决定着百度在移动互联网时代能否向前迈进的成败。在此基础之上,百度的渠道和商业体系才有存在的价值。
[!--empirenews.page--]
全网攻略
在接受采访之前,李明远正好在百度大厦7层与李彦宏开会,就是在那个小会上,李明远真真实实地感受到李彦宏的决心。
移动应用正在到来的爆炸性增长已经毋庸置疑。根据7月25日最新的数据,苹果称其应用商店内的应用数量已经超过65万个,同时Google官方商店里应用达到40万个,而微软应用商店的应用数量大约为10万个。而据DCI报告,在过去3年移动应用数量增加了30万个之多,其中微软Windows Phone应用商店更是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从无到有激增至10万规模。
“很多年以前、至少十年以前就有很多人和我说一定要去做移动互联网,一定要在手机上做好搜索,但我判断当时这个市场还没到拐点。直到最近一两年,移动互联网热潮确实已经起来,3G日益普及,今年仅Android智能手机的出货量就在1亿台以上。”李彦宏说。与此同时,终端用户的普及使得应用的下载量也屡创新高,苹果iOS平台总下载量超过250亿次,Google Android平台和微软Windows Phone则分别为100亿次和2.17亿次。
这很像多年前信息爆炸、网站纷纷出现的时候。如果将“应用”与之前的“网站”对比,将应用的开发者与站长对比,随之而来的问题是,百度能否像在中国的网站中成功拥有巨大影响那样,在移动互联网应用里也获得类似的成功?
其实区别仍然存在。与网站的时代相比,移动应用虽然数量激增,但头部效应却越来越明显,做得精致的、量身定制的优秀应用占据着最大的关注度与下载量,而批量化或者说“标准化”出现的应用,现在看来其价值远远小于当年网站“长尾”的价值。
而李彦宏则不想整个团队过多思考这些。在他看来,百度花费极大力气做的开发者服务体系与云平台,不仅要抓大头,也理应为现在看起来价值还没那么大的长尾应用服务,“只要有3个人用的应用,我们就要能服务到”,他说。
不仅如此,百度还在推进更多应用的产生。移动云事业部有两个产品,一个是Site2App,它使得网站可以以标准化的方式直接转化成移动应用,根据网站性质的不同,移动应用的呈现方式也不一样。“比如是一个阅读类的网站,我们就将会有这样一类,专门将它变成在移动终端上适合阅读的应用形式。”李明远说。这样产品的出现,将使得传统互联网中大量网站,有可能成批成批地变成应用,完成互联网内容的“移动化迁徙”。
百度还考虑是否推出App制作工具,它让想要开发应用却没有这个能力的人,可以用“傻瓜式”的方法来做出自己的应用,迈出移动开发第一步。看起来似乎很有传统互联网时代用标准化方式做网站、做论坛、做博客的感觉,如果这样的潮流蔓延开来,移动应用开发将不仅是世界上相对少数人的专利,应用数量还将成倍增长。
换言之,在移动应用爆炸的年代,百度通过“传统互联网资源注入”和“降低开发门槛”这两种方式,还在不断推动它向着更大量级增加。在中国,百度不是唯一一家做这些事的人,可它的巨大力量,决定了如果认真发力,其推动性将不可小觑。
即便这些大规模产生的应用在初期还乏人问津,可它们只要基于百度的平台构建,这无数个端点就将与百度云牢牢连接。这片广袤而草根的市场,一旦逐渐强化了流量和商业变现的能力,将会在百度的根基上发展成一股强大的力量。
当然,这些还只是属于未来的力量,对百度而言,抓住现在移动开发者的主力人群仍然重要。多层服务支撑体系使得现有应用能以各种方式与百度云连接,可对很多应用、尤其是大中型应用来说,百度的诱惑仍然有限。
百度说服他们的方法,自然少不了免费的存储、数据整合的价值,可是这就意味着应用要将他们的数据资源放到百度的平台上,这对很多有着远大抱负的应用开发团队而言需要谨慎决定。对他们而言,也许一切才刚刚开始,降低运营成本和深耕数据价值还没有上升到那么重要的层面。和这一点相似,商业变现也还比较遥远,虽然2011年百度移动搜索联盟给合作伙伴的分成费用已有1.2亿元,但这对相对庞大的应用数量而言并不算太多—— 一方面,移动广告的根本变现方式还有待商榷,另一方面,对很多开发者而言,做大应用的用户量并获得投资,仍然是最主要支持发展的途径。
带来用户才是硬道理。在这样的现实下,百度的B2B平台战略的重要突破口,仍然回到了B与C之间——百度需要不断提高自己的应用分发能力,能够明显引导足够用户到他们需要的应用那里。这也成为了2012年李明远工作的重点之一。
公允而言,虽然很多人会下意识地搜索应用,可最终落地时,仍然会回到各种主流应用商店,当前百度的移动应用分发能力还处于第二梯队。与“91手机助手+安卓市场”应用日均下载量的2500万次相比,百度的日分发应还在日均数百万次的量级。
可是,正如DCCI总经理胡延平所说,应用分发渠道或许会迎来很大变数。移动应用数量的爆炸和越来越细分,将会使得“搜索”这一行为越来越常见。同时,“用户很多时候有突发需求,比如到了一个地方再找饭馆,这时候他们就会搜索。”李明远说。
而百度也正在通过一系列的做法进行能力强化。比如在移动Web端的百度搜索,专门出现了应用这一分类,打开是一个完整的应用商店形态;直接在搜索框里搜应用名,则在结果页的第一位置有对应的应用信息,在iOS平台上直接导入App Store,安卓平台则可以直接下载。这样从搜索直接链接下载,不仅链条短到短路了其他应用渠道,而且也使得用户“搜索应用”这一行为变得越来越习惯。
百度移动应用平台也被链接到传统互联网中的百度搜索结果页中,当用户在电脑上搜索应用,会有一部分引导到对应界面,提供应用“下载到电脑”和“下载到手机”两个选项,并能以百度“云推送”的方式直接推送到手机端。
对百度来说,搜索结果与应用分发的深度整合还在继续,而由此获取的能力,又将反哺整个百度移动云战略。当不断有移动应用开发者进入百度的平台,他们又将和站长、Web App开发者一道,成为百度整个云战略中“开发者”这一环节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用户在不知不觉之间,将会在各种互联网产品的使用中用到百度的服务,虽然他们并没有感觉到百度的存在。
生态挑战
如果从时间上纵向对比,从李彦宏回国,百度一开始为新浪等门户提供搜索引擎服务,其实就是B2B的生意,这很像2000年左右Google与雅虎的关系。之后直至2005年以前,百度在人们的认知中是中国的Google,一个中文搜索引擎公司。
在百度的发展过程中,几乎是下意识地抓到了一个个重点:当搜索引擎以互联网工具的形态走到台前,获取了足够多用户的使用之后,百度成为了互联网流量的主要入口之一,并开始以百度搜索框和百度联盟的方式从全网吸收更多流量,变成了众多网站的中心;在商业的正常驱动下,百度开始在搜索结果页提供广告,并以搜索关键词的方式让用户和企业广告主得以对接,变成了众多企业的推广平台;百度又将广告关键词以百度推广的方式遍布大小网站,变成了他们流量变现的价值提供者。在这个过程中,为了能得到更多流量,网站开始有意识地进行SEM(搜索引擎营销),并让自己的组织结构更符合百度的检索。企业主、网站、SEM组织,就这样围绕在了百度周围,形成了百度生态系统的雏形。
百度也意识到了这一点,开始主动将搜索引擎与中国各种网站的结构和内容对接,做了大量底层数据、算法的工作。同时,在百度的发展中,并发搜索与算法的不断优化,必然性地促使百度在服务器和带宽上进步。当百度和网站的对接到了一定紧密的状态,百度已经不仅是搜索引擎那么简单。
[!--empirenews.page--]
李彦宏所说的“框计算”,正是连接到了一个极限状态的结果,用户提出需求,百度引导到网站端,再将它以最佳体验的方式呈现在用户面前。“呈现”二字,使得百度开始完成从搜索引擎到媒体平台的转变:百度的后端是中国互联网海量的数据与内容,而“搜索—结果”,则是用户得到信息、完成信息消费的全过程。此时的百度,已经早已被证明不是Google的中国版,具有自己蜕变的创新内核。
对百度而言,虽然10多年过去,但它所擅长的主要能力仍然在后端,以及对生态系统的把控与组织。因此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到来时,与Google掌控操作系统,并用一个个关键产品绑定用户不同,有着系统性算法相同基因的百度,在走一条不同的路——聚焦在更底层的能力的输出,潜到应用甚至手机系统之下。
如果站在今天来横向对比百度与腾讯,这两家中国最大的互联网公司,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也有着截然不同的选择。腾讯选择了更加喧嚣、竞争也更加激烈的“浅海”,公司分为7个事业群,时刻面对快速的变化,快速应变响应,如连珠炮一般做出一系列产品,以“快”和“量”应对变化。
而百度则为自己在“浅海”的表现划上了一条明确的线,潜入到更顺应大趋势、波浪没有那么起伏不定、竞争也不会太激烈的“深海”,仍然以“大搜索”为自己的重中之重,伸出长而广的触角,为“浅海”搏击的移动应用提供能源与补给,并由此获得壮大的动力。
2009年8月,《商业价值》曾经在《百度的影子》一文中,写到百度应该像亚马逊等公司那样走向后台,在3年前,从针对站长的百度联盟以及正确引导SEM组织等角度来提出问题。在今天看来,百度确实已经明确走向后台,而它所覆盖的整个半径,已经将移动互联网包容在格局之中。
对百度而言,重回B2B,做云、做平台,是一条稳健同时又颇具想象力的路,可是这条路仍然有3个挑战。
首先,如前文所言,百度必须要快速补齐自己“云战略”大局中的短板,不然恐怕会有“漏气”的危险。短板之一是相对百度的基础而言,应用分发能力仍然不足,需要用更强有力的方式来获取流向应用的流量,并以此作为移动战略中的破局点。
而短板之二,则是在一切皆可数据化并用算法解决的百度发展道路中,将用户视为流量,并没有形成自己有力的账户体系。Google利用Gmail、Google Docs直至Android系统,解决了Google ID的问题,可是对大多数中国用户而言,上百度只是为了搜索,除非想要在百度知道和百度贴吧里深入活动,否则根本不会想到去百度注册和使用账号。在强调个性化的移动互联网世界,仅有流量而没有用户,将会使得百度平台的吸引力打上折扣。百度需要以PCS或别的产品作为突破口,起码做到能对每个用户打上标识,并在最短时间内让用户对“百度ID”有所概念。这将是百度移动战略能走多快的决定性因素。
其次,传统互联网是有疆域的,在过去与Google的竞争中,百度能以“百度更懂中文”作为制胜法宝,是因为不管是网站、网站之上的内容,还是潜藏在用户搜索行为背后的语意分析,都是在中国市场,基于中文背景。百度在成功和壮大的过程中,对中国的开发者影响巨大。
可是,移动互联网的疆域概念正在被淡化,在很多人经常使用的移动应用、经常娱乐的移动游戏中,大部分是国外开发者的产品,百度对他们的影响力有限,他们也不可能与百度云平台进行特别深入的对接。与此同时,国内很多优秀的移动开发者,实际上只将中国市场视为可选项之一,甚至有一些会只针对国外市场进行开发。百度的很多服务或说很多“诱惑”,对他们来说也并不重要。
过去10年,全球互联网市场是“美国的全球市场,中国的中国市场”,可在未来10年,由新一批开发者所引领的“美国和中国的全球市场”或将到来。沿着百度现在的路线往前走,可能不到10年,百度就将和Google在全球舞台展开底层的再一次战争,而这一次的对手更有亚马逊等实力强劲的公司。如何在现在的时间点,抓住海外开发者“入华”和国内开发者“出海”的机会,让自己快速成长,释放出超越国界的影响力,是百度面对的更大挑战。
第三个挑战,则在于百度自身。虽然在回到B2B2C的脉络中后,百度的基础能力仍然传承,可是对整个百度公司而言,B2C的服务和B2B的服务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站在用户角度思考”和“站在开发者角度思考”是两种完全不同的角度。
不管是在百度世界的提案中出现“移动框”,还是在应用分发中出现的“头部太强、尾部太弱”的反思,实际上仍然是从最终用户出发的思路。李彦宏很清楚百度将要走向何方,可要让百度忽然间“只对开发者说话”,还需要反复的磨合,甚至百度整体公司文化有所转变。
过去的成功往往会变成未来创新的阻碍,对百度而言这样的转变尚需时日,一切才刚刚开始。
而李彦宏则不想整个团队过多思考这些。在他看来,百度花费极大力气做的开发者服务体系与云平台,不仅要抓大头,也理应为现在看起来价值还没那么大的长尾应用服务,“只要有3个人用的应用,我们就要能服务到”,他说。
不仅如此,百度还在推进更多应用的产生。移动云事业部有两个产品,一个是Site2App,它使得网站可以以标准化的方式直接转化成移动应用,根据网站性质的不同,移动应用的呈现方式也不一样。“比如是一个阅读类的网站,我们就将会有这样一类,专门将它变成在移动终端上适合阅读的应用形式。”李明远说。这样产品的出现,将使得传统互联网中大量网站,有可能成批成批地变成应用,完成互联网内容的“移动化迁徙”。
百度还考虑是否推出App制作工具,它让想要开发应用却没有这个能力的人,可以用“傻瓜式”的方法来做出自己的应用,迈出移动开发第一步。看起来似乎很有传统互联网时代用标准化方式做网站、做论坛、做博客的感觉,如果这样的潮流蔓延开来,移动应用开发将不仅是世界上相对少数人的专利,应用数量还将成倍增长。
换言之,在移动应用爆炸的年代,百度通过“传统互联网资源注入”和“降低开发门槛”这两种方式,还在不断推动它向着更大量级增加。在中国,百度不是唯一一家做这些事的人,可它的巨大力量,决定了如果认真发力,其推动性将不可小觑。
即便这些大规模产生的应用在初期还乏人问津,可它们只要基于百度的平台构建,这无数个端点就将与百度云牢牢连接。这片广袤而草根的市场,一旦逐渐强化了流量和商业变现的能力,将会在百度的根基上发展成一股强大的力量。
当然,这些还只是属于未来的力量,对百度而言,抓住现在移动开发者的主力人群仍然重要。多层服务支撑体系使得现有应用能以各种方式与百度云连接,可对很多应用、尤其是大中型应用来说,百度的诱惑仍然有限。
百度说服他们的方法,自然少不了免费的存储、数据整合的价值,可是这就意味着应用要将他们的数据资源放到百度的平台上,这对很多有着远大抱负的应用开发团队而言需要谨慎决定。对他们而言,也许一切才刚刚开始,降低运营成本和深耕数据价值还没有上升到那么重要的层面。和这一点相似,商业变现也还比较遥远,虽然2011年百度移动搜索联盟给合作伙伴的分成费用已有1.2亿元,但这对相对庞大的应用数量而言并不算太多—— 一方面,移动广告的根本变现方式还有待商榷,另一方面,对很多开发者而言,做大应用的用户量并获得投资,仍然是最主要支持发展的途径。
带来用户才是硬道理。在这样的现实下,百度的B2B平台战略的重要突破口,仍然回到了B与C之间——百度需要不断提高自己的应用分发能力,能够明显引导足够用户到他们需要的应用那里。这也成为了2012年李明远工作的重点之一。
公允而言,虽然很多人会下意识地搜索应用,可最终落地时,仍然会回到各种主流应用商店,当前百度的移动应用分发能力还处于第二梯队。与“91手机助手+安卓市场”应用日均下载量的2500万次相比,百度的日分发应还在日均数百万次的量级。
可是,正如DCCI总经理胡延平所说,应用分发渠道或许会迎来很大变数。移动应用数量的爆炸和越来越细分,将会使得“搜索”这一行为越来越常见。同时,“用户很多时候有突发需求,比如到了一个地方再找饭馆,这时候他们就会搜索。”李明远说。
而百度也正在通过一系列的做法进行能力强化。比如在移动Web端的百度搜索,专门出现了应用这一分类,打开是一个完整的应用商店形态;直接在搜索框里搜应用名,则在结果页的第一位置有对应的应用信息,在iOS平台上直接导入App Store,安卓平台则可以直接下载。这样从搜索直接链接下载,不仅链条短到短路了其他应用渠道,而且也使得用户“搜索应用”这一行为变得越来越习惯。
百度移动应用平台也被链接到传统互联网中的百度搜索结果页中,当用户在电脑上搜索应用,会有一部分引导到对应界面,提供应用“下载到电脑”和“下载到手机”两个选项,并能以百度“云推送”的方式直接推送到手机端。
对百度来说,搜索结果与应用分发的深度整合还在继续,而由此获取的能力,又将反哺整个百度移动云战略。当不断有移动应用开发者进入百度的平台,他们又将和站长、Web App开发者一道,成为百度整个云战略中“开发者”这一环节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用户在不知不觉之间,将会在各种互联网产品的使用中用到百度的服务,虽然他们并没有感觉到百度的存在。
[!--empirenews.page--]
生态挑战
如果从时间上纵向对比,从李彦宏回国,百度一开始为新浪等门户提供搜索引擎服务,其实就是B2B的生意,这很像2000年左右Google与雅虎的关系。之后直至2005年以前,百度在人们的认知中是中国的Google,一个中文搜索引擎公司。
在百度的发展过程中,几乎是下意识地抓到了一个个重点:当搜索引擎以互联网工具的形态走到台前,获取了足够多用户的使用之后,百度成为了互联网流量的主要入口之一,并开始以百度搜索框和百度联盟的方式从全网吸收更多流量,变成了众多网站的中心;在商业的正常驱动下,百度开始在搜索结果页提供广告,并以搜索关键词的方式让用户和企业广告主得以对接,变成了众多企业的推广平台;百度又将广告关键词以百度推广的方式遍布大小网站,变成了他们流量变现的价值提供者。在这个过程中,为了能得到更多流量,网站开始有意识地进行SEM(搜索引擎营销),并让自己的组织结构更符合百度的检索。企业主、网站、SEM组织,就这样围绕在了百度周围,形成了百度生态系统的雏形。
百度也意识到了这一点,开始主动将搜索引擎与中国各种网站的结构和内容对接,做了大量底层数据、算法的工作。同时,在百度的发展中,并发搜索与算法的不断优化,必然性地促使百度在服务器和带宽上进步。当百度和网站的对接到了一定紧密的状态,百度已经不仅是搜索引擎那么简单。
李彦宏所说的“框计算”,正是连接到了一个极限状态的结果,用户提出需求,百度引导到网站端,再将它以最佳体验的方式呈现在用户面前。“呈现”二字,使得百度开始完成从搜索引擎到媒体平台的转变:百度的后端是中国互联网海量的数据与内容,而“搜索—结果”,则是用户得到信息、完成信息消费的全过程。此时的百度,已经早已被证明不是Google的中国版,具有自己蜕变的创新内核。
对百度而言,虽然10多年过去,但它所擅长的主要能力仍然在后端,以及对生态系统的把控与组织。因此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到来时,与Google掌控操作系统,并用一个个关键产品绑定用户不同,有着系统性算法相同基因的百度,在走一条不同的路——聚焦在更底层的能力的输出,潜到应用甚至手机系统之下。
如果站在今天来横向对比百度与腾讯,这两家中国最大的互联网公司,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也有着截然不同的选择。腾讯选择了更加喧嚣、竞争也更加激烈的“浅海”,公司分为7个事业群,时刻面对快速的变化,快速应变响应,如连珠炮一般做出一系列产品,以“快”和“量”应对变化。
而百度则为自己在“浅海”的表现划上了一条明确的线,潜入到更顺应大趋势、波浪没有那么起伏不定、竞争也不会太激烈的“深海”,仍然以“大搜索”为自己的重中之重,伸出长而广的触角,为“浅海”搏击的移动应用提供能源与补给,并由此获得壮大的动力。
2009年8月,《商业价值》曾经在《百度的影子》一文中,写到百度应该像亚马逊等公司那样走向后台,在3年前,从针对站长的百度联盟以及正确引导SEM组织等角度来提出问题。在今天看来,百度确实已经明确走向后台,而它所覆盖的整个半径,已经将移动互联网包容在格局之中。
对百度而言,重回B2B,做云、做平台,是一条稳健同时又颇具想象力的路,可是这条路仍然有3个挑战。
首先,如前文所言,百度必须要快速补齐自己“云战略”大局中的短板,不然恐怕会有“漏气”的危险。短板之一是相对百度的基础而言,应用分发能力仍然不足,需要用更强有力的方式来获取流向应用的流量,并以此作为移动战略中的破局点。
而短板之二,则是在一切皆可数据化并用算法解决的百度发展道路中,将用户视为流量,并没有形成自己有力的账户体系。Google利用Gmail、Google Docs直至Android系统,解决了Google ID的问题,可是对大多数中国用户而言,上百度只是为了搜索,除非想要在百度知道和百度贴吧里深入活动,否则根本不会想到去百度注册和使用账号。在强调个性化的移动互联网世界,仅有流量而没有用户,将会使得百度平台的吸引力打上折扣。百度需要以PCS或别的产品作为突破口,起码做到能对每个用户打上标识,并在最短时间内让用户对“百度ID”有所概念。这将是百度移动战略能走多快的决定性因素。
其次,传统互联网是有疆域的,在过去与Google的竞争中,百度能以“百度更懂中文”作为制胜法宝,是因为不管是网站、网站之上的内容,还是潜藏在用户搜索行为背后的语意分析,都是在中国市场,基于中文背景。百度在成功和壮大的过程中,对中国的开发者影响巨大。
可是,移动互联网的疆域概念正在被淡化,在很多人经常使用的移动应用、经常娱乐的移动游戏中,大部分是国外开发者的产品,百度对他们的影响力有限,他们也不可能与百度云平台进行特别深入的对接。与此同时,国内很多优秀的移动开发者,实际上只将中国市场视为可选项之一,甚至有一些会只针对国外市场进行开发。百度的很多服务或说很多“诱惑”,对他们来说也并不重要。
过去10年,全球互联网市场是“美国的全球市场,中国的中国市场”,可在未来10年,由新一批开发者所引领的“美国和中国的全球市场”或将到来。沿着百度现在的路线往前走,可能不到10年,百度就将和Google在全球舞台展开底层的再一次战争,而这一次的对手更有亚马逊等实力强劲的公司。如何在现在的时间点,抓住海外开发者“入华”和国内开发者“出海”的机会,让自己快速成长,释放出超越国界的影响力,是百度面对的更大挑战。
第三个挑战,则在于百度自身。虽然在回到B2B2C的脉络中后,百度的基础能力仍然传承,可是对整个百度公司而言,B2C的服务和B2B的服务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站在用户角度思考”和“站在开发者角度思考”是两种完全不同的角度。
不管是在百度世界的提案中出现“移动框”,还是在应用分发中出现的“头部太强、尾部太弱”的反思,实际上仍然是从最终用户出发的思路。李彦宏很清楚百度将要走向何方,可要让百度忽然间“只对开发者说话”,还需要反复的磨合,甚至百度整体公司文化有所转变。
过去的成功往往会变成未来创新的阻碍,对百度而言这样的转变尚需时日,一切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