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ic讯 从默默无闻的概念到街头巷尾的话题,智能家居历经数十年的发展,终于在物联网和智慧城市的双重推动下来到了爆发的临界点。Gartner最新发布的预测结果显示,截至2022年,智能家居在发达国家普通家庭的使用比例将呈现几何倍数增长,并随着消费产品中感测及通讯功能成本的不断降低开启一场历史性的变革。 作为智能家居的最基本构成,电子元件在这场变革中将扮演绝对的“推动者”角色。Global Source的一项调查表明,2014年中国电子产品制造商在电子元器件的采购总值平均将达到3,400万美元,与去年相比增加26%。CMIC专家也同时预计到2015年,电子元器件的国际市场占有率将达到50%,中国市场可以达到70%,智能家居将成为电子元件的下一个“万亿级”市场。而如何搭上这辆“万亿级”顺风车已经成为电子分销商们亟需考虑的问题。 多元化需求促生多营销模式 智能家居,顾名思义就是以住宅为平台,利用与家居生活有关的设施集成,构建高效的住宅设施与家庭日程事务的管理系统,提升家居安全性、便利性、舒适性、艺术性,并实现环保节能的居住环境。可以说智能家居是物联网发展的必然结果,而电子元件则是编制这张“网”的最必要节点。从综合布线技术、网络通信技术、智能家居-系统设计方案安全防范技术到自动控制技术、音视频技术,所有与智能家居相关联的电子技术与终端将构成庞大的信息处理集群,而这个集群中感知传输、数据处理等环节将广泛应用到大量的电子元件。 我们不妨设想以下场景:某人在去上班的时候设定了“离开”按钮,家里的照明、空调、地暖等功能被自动关闭,家庭进入无人模式;在他即将下班的时候,通过手机APP选择了“回家”按钮,已经关闭的功能逐渐恢复,家里又回到了温馨的入住模式。这些细节需要在射频芯片里进行预设,然后通过中继设备对其信息进行集中统计。这些数据不仅需要在本地储存,同时将被上传到互联网,并通过电商平台对该用户进行服务追踪及推送其可能需要的定制化信息。在这一过程中,作为射频芯片制造者的电子元件供应商本应担当电商平台的运营者,然而,由于目前主流的“外包”经营模式,这种电子服务系统最后将落在卖出这些芯片的电子元件交易网站上,例如国内的华强电子网或国外的RS Components等。 一站式平台加速设计进程 虽然智能家居显现出星火燎原的架势,然而在实际操作中,较长的设计周期仍然是阻碍其最终落地的一块屏障。如何提高工程师的研发效率,为其提供方便快捷的渠道将是智能家居向前发展必须要遵守的法则。而这一过程中,电子元件分销商以多类别,低成本和高效率成为这条法则的最佳保障。 应该如何在众多的电子分销商中突出重围?发挥自身优势,构建独特且全面的产品阵营及服务体系将为电子元件分销商带来不可忽视的竞争力。以亚洲最大的电子元件分销商RS Components为例,RS目前在全球范围内拥有超过2500名供货商,线上可交易产品已经达到500,000件, 从传感器到无线模块应有尽有,能够全面保障工程师对于智能家居的“一站式”购物需求。同时,为了强化工程师们的在线体验,RS投入了大量资金进行交易系统的全面优化。客户可以通过更具动态的多属性搜素过滤条件、更醒目的产品类别、实时计数的产品匹配数目来完结搜索结果并过滤必要产品,进而快速有效地找到所需项目。在服务方面,RS致力于为工程师打造多种免费工具与资源,诸如DesignSpark.Com、DesignSpark PCB、ModelSource、三维CAD模型库及DesignSpark Mechanical等项目不断被推出,帮助工程师们以更轻松的方式实现智能家居创意并缩短从设计到落地的时间。 挑战和机遇永远共存。在智能家居高昂的安装成本以及互通互联成熟度的压力背后,海量的电子元件需求及对电商平台的渴望也为电子元件分销商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而对产品的积累及特色化服务将作为推进器,在智能家居时代来临的时候助其与这辆“万亿”列车并肩同行。
近日消息,国际研究机构Gartner表示,2014年全球半导体资本支出总金额预计将达645亿美元,较去(2013)年的578亿美元增加11.4%;另由于记忆体平均售价上扬,加以消费产品需求增加,全年度资本度设备支出将年成长17.1%。与前一次预测相较,Gartner已微幅上调了2014年半导体设备相关预测。就长期而言,Gartner认为,现行半导体周期结束前都将维持温和成长,唯设备市场预计将在2016年略显停滞。 Gartner资深分析师David Christensen表示,去年资本支出的表现超越设备支出,今年仍将维持这股趋势;而今年整体资本支出将成长11.4%,高于先前预测的7.1%,主要系因三星宣布资本支出将增至140亿美元,至于设备支出将增17.1%,则是因为制造商缩手不再新建晶圆厂,转而集中火力提升新产能。 Gartner指出,近年来,全球设备产业历经一波大幅整合,各大厂纷纷收购在业务上具有补强作用的公司或竞争对手;由于设备提升会导致开发成本上涨,业界这波整合趋势可望延续。 另据统计数据显示,2014年晶圆代工厂的支出仍将超越逻辑IC整合元件制造商(IDM)。其中,晶圆代工厂支出可望年增4.5%,相较之下,逻辑IDM业者的整体支出则将减少0.3%。不过,晶圆代工业整体支出的长期表现预计将会持平,主要是因为行动市场逐渐饱和将抑制对晶圆代工业新产能的需求,在此环境下,预期业者将以现有产能进行升级以符合最先进制程。 此外,2014年记忆体资本支出前景持续看好。Gartner预测,今年全年度将有40%之增幅,高于上一季时所预测的25%;而目前记忆体制造商均因订价环境改善而受惠,预期支出也将因此出现新一波成长,同时目前DRAM供不应求的现象将持续到2015年,随着晶圆厂新产能纷纷投产,2016年料将再度呈供给过剩。 上次Gartner公布半导体支出预测后,三星即宣布位于韩国水原市的新建S3晶圆厂将有一整层楼挪为DRAM生产之用;而去年12月底,SK海力士(SK Hynix)已宣布将投资17亿美元,在韩国立川市厂区新建晶圆厂与无尘室,这代表两家韩国大厂都有DRAM新产能投入市场的计画。Gartner预计,2016年DRAM供给量(以位元计)将成长36%,再加上同期间的需求恐仅能温和成长,市场将因而转呈供过于求。
韩国半导体正面临两极分化的严重问题,一方面,存储器产业20年来久盛不衰;另一方面非存储器业正面临业绩不振、结构调整与国际企业专利战的三重打击。韩国政府推动的系统半导体国产化政策,被批判毫无实质帮助。韩国业界专家指出,台湾企业接受政府支援成长,进而主导全球市场的范例值得韩国学习。 据韩媒ChosunBiz报导,IBK投资证券分析指出,三星电子(Samsung Electronics)第3季系统LSI部门,预估会发生4,400亿韩元(约4.1亿美元)的营业亏损。苹果(Apple)iPhone 6与iPhone 6 Plus应用处理器(AP)A8委托台积电生产,三星电子订单大幅减少被认为是亏损主因。 业绩不振也导致产业结构重整,韩国唯一的晶圆代工厂东部高科(Dongbu Hitek),2014年上半交出110亿韩元营业利益,好不容易转亏为盈却面临易主命运。 潜在买主也包含大陆企业,一旦达成收购协议,非存储器技术极可能流出海外。一位中小半导体公司社长表示,若为韩国半导体产业着想,就该保住东部高科这类专业代工厂。 而韩国无晶圆厂IC设计中小企业也面临危机,与SKT(SK Telecom;SKT)成立合资公司进军大陆的MtekVision,3月因业绩恶化被迫从南韩KOSDAQ退出,目前由法院接管。 而制造电视用音响芯片的NeoFidelity,创办人在7月已让出最大股东之位,交出经营权;音响芯片公司Pulsus Technology,将资产卖给现代单片机(ABOV Semiconductor)后结束公司。 更为雪上加霜的是,国际企业间的专利诉讼。 9月初显示芯片公司NVIDIA向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United ITC)提出控告,认为三星电子与高通(Qualcomm)使用的智能型手机绘图技术侵害其专利,更要求禁止Galaxy S5、Galaxy Note 4与Galaxy Note Edge等最新产品进口美国。 2011年初英特尔(Intel)与NVIDIA签下为期6年,每年2.5亿美元的技术授权合约。三星电子与高通也可能必须透过专利协商,向NVIDIA支付天价授权费。南韩KAIST教授就表示,南韩系统半导体产业毫无愿景,更别提拟定专利策略。
近日,国际研究暨顾问机构 Gartner发布最新预测称,2014年全球半导体销售业绩将达3,380亿美元,高于上一季所预测的6.7%,较2013年成长了7.2%。 Gartner研究总监Jon Erensen表示:“受惠于美国节庆旺季(holiday season,10~12月)准备的强劲电子零组件需求,2014年第三季半导体营收来到历史高点。为大量新产品上市做足准备,涵盖简易的低价平板到高阶ultramobile装置和智慧型手机。 iPhone 6 及 iPhone 6 Plus 的需求稳健,但其他以节庆旺季为销售目标的装置仍存有忧虑。” 尽管部份产品之销售力道可能不会贯穿整个节庆旺季,Gartner对2014年消费需求仍呈乐观,并且预测2014年的智慧型手机与ultramobile装置的产量将分别增加27%和18.9%。尽管有2015年第一季高库存量的一大隐忧,2015年的半导体市场预期将成长5.8%, DRAM于2014年以26.3%的营收增幅领先整个半导体市场,同时预期其营收将达441亿美元的历史高点。由于供应和需求的大起大落,DRAM仍延续其景气兴衰的循环周期。Gartner预测,下一回记忆体因供给过剩而大幅衰退的时机为2016年,导致DRAM营收剧降25.5%,削弱2016年半导体整体市场之成长至仅剩1%。
Virtuoso Liberate特性分析解决方案搭配Spectre电路模拟器倍增16纳米FinFET单元库的特性分析速度 亮点: • 输出单元库符合台积电对16纳米FinFET STA关联性的严格的精度目标 • Cadence的16纳米FinFET v1.0单元库特性分析现已运用于制程和STA工具认证 • 16纳米FinFET单元库特性分析工具现已在台积电网上设置实现 Cadence设计系统公司今日宣布台积电采用了Cadence®16纳米FinFET单元库特性分析解决方案。由Cadence和台积电共同研发的单元库分析工具设置已在台积电网站上线,台积电客户可以直接下载。该设置是以Cadence Virtuoso® Liberate® 特性分析解決方案和Spectre® 电路模拟器为基础,并涵盖了台积电标准单元的环境设置和样品模板。 利用本地的Spectre API整合方案,Liberate和Spectre电路模拟器的组合方案能提供优异的收敛和精确度,让双方客戶都加速其单元库特性分析周期。在与台积电共同进行的测试中,Cadence的特性分析和模拟方案的整合让16纳米FinFET标准和复杂单元性分析周期减半。因此,台积电已将Liberate解决方案和Spectre电路模拟器整合进其最新16纳米FinFET单元库的分析制程中。采用Cadence特性分析解决方案的单元库使用在16纳米FinFET v1.0 静态时序分析 (STA) 工具认证中,包括Cadence Tempus™ 时序收敛解决方案和其他STA工具。该参考设计包为台积电客戶提供他们需要的工具,以统一的方法论解决其各自在再次特性分析中面临的特殊的设计挑战,同时符合台积电严格的精度和性能要求。Liberate解决方案也持续为第三方电路模拟器提供支持。 Cadence定制IC和PCB部门资深副总裁Tom Beckley表示:“在与台积电合作开发的16纳米FinFET中,单元库特性分析扮演着相当重要的角色,透过此次合作,客戶能享受到16纳米FinFET单元库特性分析必备的更高生产量、精确度和产能。”
韩国SK海力士半导体项目近日在重庆正式投产,预计到2015年销售额可达6.6亿美元。包括海力士项目在内,重庆目前正加快引进、培育核心企业,聚力打造集设计、制造、封装测试和应用于一体的集成电路全产业链。记者从重庆市经信委获悉,SK海力士重庆半导体项目位于重庆西永微电园,总投资12亿美元,主要进行半导体后工序加工服务,包括封装、测试、模组等生产线,项目一期于9月26日竣工投产,预计2015年产品销售额将达6.6亿美元,2018年可达到16亿美元。据悉,这一项目全面建成投产后,有望成为国内产能最大、技术含量最高的芯片封装测试企业。据重庆市经信委负责人介绍,目前重庆已经形成以笔记本电脑、智能手机等为核心、年产2亿台件的庞大电子终端产业集群,为推动电子信息产业进一步向产业链和价值链高端迈进,重庆市已明确将集成电路产业作为加快培育的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之一,近年先后引进、培育西南集成电路、中电科、中航微电子、海力士等骨干项目。未来几年,重庆还将大力引进和培育一批半导体龙头企业,逐步形成芯片设计、晶圆制造、封装测试、应用开发全产业链,力争到202年实现销售收入近千亿元,努力建设成为我国重要的集成电路生产基地。
英特尔90亿元入股紫光集团有三个动机。一是扩大x86基Atom芯片市场份额。英特尔在移动市场中的失利并不甘心,一直试图仗先进的工艺制程打翻身仗,但收效甚微。此次希望联合展讯,锐迪科等fabless扩大它的x86基Atom芯片的市场份额,并看好未来中国在移动及物联网等全球最大的市场。目标直指竞争对手高通,联发科和ARM。二是扩大代工份额。英特尔的大连12英寸生产线,月产能约30000片,65nm技术,目前的产能利用率较低,希望可以藉此扩大中国的fabless客户。目标的竞争对手为TSMC、格罗方德、三星、联电及SMIC。三是投资获利。看好未来展讯,锐迪科在A股上市的获利。
9月的一天,英特尔CEO科再奇(BrianKrzanich)坐飞机从美国旧金山抵达北京。他此行的目的是与紫光集团董事长兼总裁赵伟国敲定一笔大交易。经过详细的谈判,双方最终在首都国际机场附近的希尔顿酒店里,为这笔交易的最终达成画上了句号。9月26日,英特尔和紫光集团共同对外宣布了这笔交易的部分细节,其中包括:双方联合开发英特尔架构产品;同时,英特尔将向紫光旗下持有展讯通信和锐迪科微电子的控股公司投资90亿元(约15亿美元),并获得20%的股权。去年7月以来,紫光集团先后以17.8亿美元和9.03亿美元代价,收购展讯通信和锐迪科两家芯片企业,并一跃成为中国最大的芯片设计企业。按照英特尔入股的价格来算,这两家公司的市值已经大约75亿美元。短短一年内,升值约179%。可以说,这是一笔双赢的交易。对于紫光集团而言,这让其获得了英特尔的资金、技术支持等资源,保证公司能够进一步做大做强,达成赶超联发科的目标;而对于英特尔而言,这项交易也将能够保证其在手机芯片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英特尔:借力拓展手机市场在投资紫光集团之前,英特尔在移动芯片领域的成绩乏善可陈。一方面是因为该公司在移动芯片领域起步较晚,另外一个重要原因则是该公司的移动芯片架构此前在能耗方面表现不佳,一直未能得到手机厂商的认可。2012年初,英特尔宣布进入移动芯片领域,虽然与联想等厂商推出了部分手机产品,但最终并没有获得大批量的出货。2013年,英特尔作出调整,开始把平板电脑市场作为发力的主要市场,并且提出了4000万台的出货量目标。如今,英特尔宣布投资紫光集团,可能意味着,该公司在手机芯片领域的策略正在做出调整,由以往自己独立发展的方式,改由依靠合作伙伴。这一点可以通过双方达成的合作内容看出。根据英特尔和紫光达成的合作协议,紫光旗下的展讯通信将联合开发和销售一系列基于英特尔架构的系统芯片(SoC)产品。系统芯片通常主要包含用于实现通信功能的基带芯片和用于实现计算功能的应用芯片。上述合作内容意味着,未来在展讯提供给手机厂商的的系统芯片中,将会有一部分整合采用英特尔架构的应用芯片。展讯提供的系统芯片在中低端市场上非常有竞争力,并且拥有大量的手机厂商客户。显然,通过这种合作的模式,英特尔架构在手机芯片领域将得以实现拓展,这将远比英特尔独立发展更容易取得市场。值得一提的是,虽然与紫光达成了合作,英特尔可能短期内还会继续独立发展自己的手机芯片业务。该公司此前表示,将在2014年年底前推出3G功能的SoFIA系统芯片,明年第一季度推出4G版的系统芯片。紫光集团:借力做大做强如果说,英特尔投资紫光是为了以另外一种方式重新在手机市场上有所作为。那么,紫光集团在这样的合作中又会得到什么?最明显的是钱,其次可能的是研发技术、制造工艺和国际化的资源等。紫光集团的前身是成立于1988年的清华大学科技开发总公司,2005年改称紫光集团有限公司。紫光集团是清华控股有限公司占股51%的一家产业投资型公司,其余股份由赵伟国等管理层持有。如果时间退到2年前,紫光集团跟芯片产业还毫无瓜葛。但最近两年,这家公司却在国内芯片行业动作频频。去年7月以来,紫光集团先后以17.8亿美元和9.03亿美元代价,收购展讯通信和锐迪科两家芯片企业,并一跃成为中国最大的芯片设计企业。目前,紫光集团把芯片设计作为主要的业务,并且计划用10年的时间,打造出中国最大、世界前列的通信芯片集团,员工人数达到2万人,收入突破100亿美元。赵伟国此前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希望在5年内紫光可以超过联发科,成为世界行业排名第二、出货量第一的IC设计公司。目前,展讯和锐迪科年销售约18亿美元,而全球营收排名第二的联发科,年营收约为60亿美元。双方还有非常大的差距。要实现赶超联发科的目标,紫光实际上需要进一步扩大规模,并不断拓展国际市场,而这就需要加大投资。引入英特尔的资金,则正好符合其发展战略。iSuppli半导体首席分析师顾文军认为,通过和英特尔的深度策略合作,紫光不仅可以得到英特尔相关技术的授权,也得到了这样一个国际巨头的策略支持,在未来架构选择、技术研发、工艺开发和市场营销等多方面有了一个强有力的“亦师亦友”的资源,对其国际化有着重要的意义。移动芯片市场的变局虽然移动芯片市场足够大,但是市场份额却相对集中,主要由高通、联发科和展讯等厂商占据,并形成了高端芯片以高通为主,中低端芯片以联发科和展讯为主的格局。根据市场研究机构StrategyAnalytics最新发布的研究报告显示,2014年第一季度全球基带芯片市场上,高通以66%的营收份额保持第一名的位置,联发科和展讯分别以15%和5%的份额紧随其后。MARVEL和英特尔分列第四和第五名。目前来看,高通的领先地位还会长时间保持下去,但是随着英特尔与紫光的合作,其余厂商的排名还可能会出现新的变化。由于市场竞争激烈,曾经一度市场份额排名第二的美国博通公司在今年7月宣布退出亏损连连的基带芯片市场。而在9月,爱立信也因为长期亏损退出手机芯片市场。实际上,英特尔的移动芯片业务也是一直亏损。根据英特尔上半年的财报显示,英特尔移动和通信集团净亏损20.53亿美元。今年第二季度的亏损为11.24亿美元。手机中国联盟秘书长王艳辉猜测,英特尔早晚也会放弃手机芯片业务。在他看来,“英特尔将这部分业务转移至展讯将是最合适的选择。因为英特尔持有后者的股份。”王艳辉指出,展讯拥有包括三星、华为、中兴、小米在内的300多家手机合作厂商,将成为两家公司手机芯片业务最合适的载体。“3-4年之后,展讯将能够与联发科展开正面竞争。”
目前,印度政府正酝酿一项意义深远的战略,推动太阳能部门的发展。该国政府计划通过在全国各地开发“超巨型”太阳能光伏园区,提高光伏发电量。为了响应政府的“印度制造”倡议,亚洲第二大的电力生产商印度国家火电公司(NTPC)宣布计划未来几年内大举进军太阳能部门。目前,NTPC的发电能力超出43,000MW。目前,NTPC已向愿意在印度设立及开发晶体硅光伏电池、硅片、硅锭及多晶硅生产工厂的机构(自身、子公司或合资企业均可)发出项目意向书邀请。
德国工程联合会(VDMA)近日表示,今年上半年德国光伏元件、机械和设备的销售和订单量增长显着。光伏设备销售同比增长39%。德国光伏设备供应商占有超过50%的全球市场份额,其中大部分销售额来自亚洲,其他则来自美国及拉美、南非和中东北非的新兴市场。其出口市场份额占到了91%,以中国和台湾为主的亚洲市场占据了约70%。至美国的出口量翻了一番,而新兴市场也贡献了近8%——远高于国内业务。其最大的细分市场是电池生产设备(39%),紧随其后的是薄膜太阳能电池的制造解决方案(33%)。晶硅后端设备,即组件生产,占收入的15%,而多晶硅、硅锭及硅片的制造设备占13%。同时,订单量也较去年同期上升超过30%,主导的还是亚洲的订单量,占78%以上。国内订单占近10%,而其他欧洲国家只有4%。剩余的8%来自美国。目前,大约有100家德国公司活跃于光伏领域。
随着许多兆瓦级地面电站项目进入规划和初步规划阶段,中东和非洲(MEA)光伏市场增势强劲。NPDSolarbuzz报告显示非洲光伏项目的潜在安装量超过了11GW,中东光伏项目的潜在安装量至少有1.3GW。NPDSolarbuzz分析师SusannevonAichberger表示:“目前MEA的光伏市场增长主要依靠少数几个经济发达的国家,尤其是南非和以色列。预计这两个国家以及沙特阿拉伯,未来几年的光伏需求量将保持稳定。MEA其它国家的光伏市场份额预计也将增长,但这一增长取决于少数几个规模很大的电站项目。”虽然非洲光伏项目储备分布广泛,遍及整个大洲,但现有的光伏装机大部分都在南非。根据NPDSolarbuzz中东和非洲项目追踪数据库显示,南非已完工的光伏电站项目安装量将近700MW,而非洲其它地区已知的项目安装量仅有其十分之一。非洲已知的光伏电站项目中仅有7%完工。在NPDSolarbuzz数据库中,中东市场95%的光伏安装量来自地面电站,而屋顶电站需求量最大的是以色列。目前以色列是中东地区最大的光伏市场,已完工的电站项目达260MW,另有300MW以上的项目储备。NPDSolarbuzz预计中东地区第三大光伏市场是约旦,有近600MW的光伏计划安装量,这一市场预期将有强劲增长。
你家中所有的灯具或许都是以类似的原理工作,当你接通电源的时候,灯泡就会发出光线。但白炽灯、荧光灯以及LED灯,它们都无法与由细菌供能的生物发光类灯具相提并论。虽然这种名为Ambio的灯并非最实用的照明方式,但是它却当属最酷的灯具之一。不幸的是,这种细菌灯具目前并非能够买到的真实产品。这个研究项目是由荷兰埃因霍恩设计学院的研究生TeresavanDongen进行的。这种灯具是由填满人造海水的玻璃灯管和从章鱼身上采集到的细菌群落组成。这些生物体能够借助一种名为细菌荧光素酶的生物酶产生光线。荧光素酶是一种氧化酶,因此它需要氧气才能工作。玻璃灯管悬挂在一个钢构架上,一端安装了一个巨大的重物。使用者只要轻推重物,灯管就会前后摆动,这就会使水中的细菌与氧气混合发生氧化,因此发出光。当灯管中的细菌停止摇晃时,这种怪异的蓝色光线就会消失。即使这种灯具不实用,大概也会有很多人很乐意花钱购买这样一种生物发光灯具。然而,这种灯具真正的限制在于,灯管中闭合的生态系统只能够让细菌存活大约3天时间。细菌死亡后,负责发光的生物酶就会快速退化。vanDongen现在正与科学家一起努力延长灯管中的细菌寿命,这样才能够让这项技术真正在现实生活中应用。
据外媒报道,美国纳米企业PixelligentTechnologies今天宣布,该公司已被美国能源部(DOE)选定为固态照明奖的获得者,以支持其OLED照明应用的持续发展。据悉,该奖项在全国范围内设9名获奖者,Pixelligent及其合作伙伴OLEDWorks将获得125万美元的奖金。该项目旨在开发一种新的内部光提取设计,使OLED照明装置的光提取效率提高200%以上的同时,不对器件电压,功效,或角度颜色依赖性造成负面影响。
目前,许多由有机材料制造的电子和光电子材料都具备良好的柔韧度,易于改变形状。与此同时,不易形变的无机化合物在制造光学、电气和机械元件方面展现出了强大的性能。但由于技术原因,二者却很难优势互补,功能优异的无机化合物半导体也因不易塑形的特点而遇到了发展障碍。幸好,氮化镓与石墨烯的结合,部分实现了强强联合这一理想目标,一种能“变形”的发光二极管(LED)材料已经诞生。据物理学家组织网近日报道,由韩国首尔大学伊圭哲(音译)教授领导的研究小组将微型的氮化镓棒植于石墨烯薄膜表面,制成了一种可弯曲和伸缩的LED材料,这意味着,可弯曲变形的显示器等LED产品或许将广泛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之中了。研究成果细节刊登在由美国物理联合会(AIP)出版的《应用物理学快报·材料》杂志上。超薄石墨烯薄膜的特性使其成为该小组理想的基板材料,它具备优异的柔韧性和卓越的机械强度,甚至能在超过1000℃高温的环境下保持杰出的物理和化学稳定性。稳定且不活跃的石墨烯表面提供了少量的成核位置,有利于氮化镓在石墨烯表面生长成理想的三维微型棒状结构。“而微观甚至纳米结构下的氮化镓,由于易于高密度集成并具备杰出的变色发光能力,得到了材料研究界的广泛关注。”伊圭哲补充道,“当它们与石墨烯基板结合后,就能极好地承受机械形变,进一步提升应用价值。”为了真正用氮化镓在石墨烯基板上制造出微型LED,研究小组使用了一种于2002年自主发明的无催化剂的有机金属化学气相沉积法(MOCVD)。伊圭哲表示:“这项技术的关键是要在维持高结晶度的情况下控制掺杂,使其形成异质结构和量子结构并垂直对齐生长于底层基板上。”随后,研究小组将特制而成的氮化镓LED细棒植入石墨烯表面进行了测试,结果发现,这种能弯曲的LED在通电后具有优异且可靠的发光能力,甚至在1000次弯折测试后,材料的发光性能依旧没有明显的退化。也许不久后,可随意折叠变形的LED屏幕就会出现在大街小巷,甚至穿戴在我们自己身上。这项成果无疑是一项重大技术突破,也为下一代电子和光电器件找到了大规模、低成本工业化生产的可能手段。而石墨烯薄膜在材料领域的广泛应用,也将会催生更多强强联合的卓越材料,拉近我们与新时代的距离。
最近,一条轰动业界的新闻占据了各大科技网站:英特尔[微博]或会投资15亿元人民币(6.1355,0.0010,0.02%)收购清华紫光旗下子公司展讯20%股权,并称具体消息将于本周公布。不过,不少业内人士对于国外企业入股国资企业的可行性持怀疑态度。清华紫光于去年12月24日以17.5亿美元完成对展讯通信的并购,随后展讯从纳斯达克[微博]退市。对这起收购的主要质疑集中在国资企业收购门槛比较高,英特尔身为外资企业,收购胜算不容乐观。而是否如传言那般为了收购,英特尔不惜将PC系的酷睿CPU技术授权展讯,电子业媒体资深人士孙昌旭表示,作为一家子公司展讯估值没有这么大,让出核心技术更是不可能。随着国内移动互联网发展与4G牌照颁发,技术公司纷纷削尖脑袋争抢这片市场。资料显示,展讯的主要业务为智能手机、功能型手机及其他消费电子产品的手机芯片平台开发,技术已能覆盖3G和4G网络。而英特尔在LTE的技术及其品牌优势,在这方面两者存在互补关系,合作也不是完全不可能。“英特尔选择直接投资整合也会是关键选项。但是,落在谁头上,成不成功,那是另一回事。”业内人士表示。英特尔是否落实收购?是收购紫光还是展讯?答案本周便会见分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