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OPPO Reno4 SE:轻薄机身与65W超级闪充

    今年6月,OPPO推出了Reno4系列,并且取得了非常不错的成绩。而今天9月21日早上9点21分,OPPO Reno4 SE的发布会举行,推出了Reno4系列的后续机型。 OPPO Reno4 SE提供8GB+128GB 售价为2499元、8GB+256GB版本售价为2799元,将于9月25日线上线下全渠道开启首销。 这款手机就的最大卖点就是轻薄,重量仅有169g,采用轻薄设计,薄至7.85mm,辅以3D曲面设计,而在兼顾轻薄款的同时也加入了4300mAh的大电池,并且还搭载了65W的闪充,续航效果应该是不错的。 据发布会介绍10分钟即可充至41%,最快37分钟完全充满,这也是2.5K档OPPO首款65W超级闪充机型。 并且电池800次循环使用后寿命能保持80%以上,闪充通过了德国莱茵TUV安全快充系统认证。 OPPO Reno4 SE据说可以充电5分钟能够爱奇艺刷剧5小时,在超级省电模式下,仅用10%的电量就可以微信文字聊天2小时。 在外观设计上,这款手机采用“小光芒”设计,在不同的角度会呈现出不一样的光泽,非常亮眼,有超闪蓝、超闪白和超闪黑三种配色可选。 在手机核心配置上,OPPO Reno4 SE采用6.43英寸OLED挖孔屏,分辨率为2400×1080,搭载联发科天玑720处理器,前置3200万像素,预装ColorOS 7.2。 此外,OPPO Reno4 SE支持Hyper Boost 4.0性能加速引擎,开启应用更迅速,画面更流畅稳定,配合最高180Hz触控采样率,操作更灵敏、触控更顺滑。 拍照方面OPPO Reno4 SE影像系统继承了Reno系列独具特色的“超级视频防抖”和“超级夜景”模式,影像系统由后置三摄+3200万自拍镜头组成。 后置4800万主摄由超分算法实现了108MP拍摄能力,将重要场景以“超1亿像素”清晰记录; 800万超广角镜头具备119度超广角拍摄能力,畸变修正后为109度;200万微距镜头提供4cm微距拍摄功能。 前置3200万像素支持AI智慧美颜,可自动识别环境的亮度、色温等等信息智能美化肤色,自拍更加自然清晰。

    半导体 oppo 闪充

  • 自动驾驶国内外发展差异较大,国产AI芯片如何迎风成长

    随着5G时代到来以及AI技术的兴起,智能化成为了传统车企转型升级的目标和需求导向,自动驾驶在众多汽车应用场景中广受关注,在对AI芯片提出更高挑战的同时,也增加了AI芯片的需求。在自动驾驶领域,目前全球已有英伟达、英特尔等不少芯片巨头公司已布局良久,在此背景下,国产AI芯片公司如何乘风破浪? 一、国内外汽车自动驾驶发展差异较大 在自动驾驶方面,特斯拉CEO埃隆·马斯克表示,特斯拉对未来实现L5级别自动驾驶或是完全自动驾驶非常有信心。他表示,“我觉得我们已经非常接近L5级别自动驾驶了。”特斯拉为此开发了自有的汽车AI芯片。 虽然特斯拉激进地推进L5级别自动驾驶,但汽车AI芯片的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马斯克也表示“充分利用特斯拉完全自动驾驶电脑的能力可能还至少需要一年时间”。 按照美国汽车工程师学会(SAE)对自动驾驶的划分,共有L0-L5六个级别,最顶级的L5定义为系统可完成所有道路环境下的驾驶操作,不需要驾驶人介入。若特斯拉能实现L5级别的自动驾驶,将是汽车发展史上的又一座里程碑。 与特斯拉的激进形成鲜明对比,国内的汽车智能化进程显得有些“滞后”。从国内车企目前的布局情况来看,主要处于L2阶段,并向L2+或L3级别自动驾驶稳步过渡。从自动驾驶发展情况来看,国内外存在明显的差异。 从2019年开始,L2级别的驾驶辅组系统在中高端车型上逐渐增多,今年7月28日,广汽集团发布ADiGO生态系统,这一系统将率先搭载在Aion LX车型上,有望成为全球首款量产的L3自动驾驶SUV。 目前L4落地的主要是比较封闭的场景,相对小的范围容易实现,但在更大的实际场景应用目前还需要时间。 对于L4级别的自动驾驶何时能实现,黑芝麻CMO杨宇欣向集微网表示,“L4级自动驾驶的实现可能要3-5年的时间,硬件的算力是相对比较容易达到的,但软件成熟度以及车对边缘场景的支持等方面有更高的要求。” 目前,国内布局智能汽车领域的有威马、小鹏以及广汽新能源等厂商,目前国内顶尖水平也仅限于L3级别。对于L4及更高级别的智能汽车,国内相关厂商提及的并不多。 归根结底,主要是L4以上级别需要强大的算法、算力和数据支持,因此,对其中提供算力的汽车AI芯片要求极高。 二、国产AI芯片企业迎风成长 国内外汽车自动驾驶进度上的差异,与国内外汽车AI芯片发展上有关。国外芯片产业发展时间长且产业链成熟,英伟达、高通、英特尔等国际巨头就先后展开汽车智能化相关领域芯片的布局。国内芯片产业虽起步晚,但国内市场以及政策提供了有利环境,AI芯片迎来发展风口,自动驾驶领域的AI芯片公司有望迎风见长。 对芯片巨头而言,尽管进军自动驾驶AI芯片领域意味着前期不断地高研发投入,但这个领域的市场规模和发展速度将会成为他们的新业务增长点。根据罗兰贝格数据预测,2020年全球自动机是车端系统的市场规模1138亿美元,到2030年市场规模将达约5000亿美元,其中,芯片、传感器等将贡献主要增量市场。 巨大的市场规模也同样吸引了中国玩家参与,目前,黑芝麻、地平线等芯片企业已推出自主研发的产品。黑芝麻科技在2020年6月正式推出了“华山二号”A1000自动驾驶芯片,单芯片AI算力最高可达70TOPS。由两颗华山二号组成的域控制器,最高可实现140TOPS的AI算力,值得一提的是,该芯片功耗仅25W。 黑芝麻CMO杨宇欣向集微网表示,“特斯拉的芯片单芯片算力为72TOPS,但每瓦提供1TOPS的算力;我们比特斯拉有优势的地方在于能效比高,每瓦能提供5-6TOPS的算力。” 功耗控制好比算力高更重要,他认为,“随着未来车里芯片的算力越来越高,如果不注重控制功耗导致其过高,对电动车将造成很大的负担。” 黑芝麻对于功耗控制的看法,可以说是与车企不谋而合。正是因为采用英伟达Orin的前代Xavier芯片功耗较大,才让特斯拉也走上了自研芯片之路。据杨宇欣透露,目前黑芝麻与一汽、上汽、蔚来等国内主流车型在进行初步合作。由于汽车行业研发周期较长,预计要到2021年底-2022年初才上量产车型。 除了黑芝麻外,地平线目在车规级芯片应用也取得突破,前其征程二代AI芯片已正式量产上车,主要应用在智能驾驶舱NPU计算平台。自动驾驶环境感知方面的芯片,据地平线副总裁黄畅透露,“今年将会有突破性的产品推出。”据悉,地平线的AI芯片目前每瓦能提供2TOPS的算力。 对于在自动驾驶AI芯片市场的发展,黄畅表示,“自动驾驶芯片没那么简单,这个领域要求强AI算力,过去很多芯片公司积累的能力在这个领域不是最核心的,最核心的是要软硬件整合,开发出高效能、功耗低、成本低,且能又快又准完成的人工智能产品。” 事实上,在AI芯片方面,尽管目前国外龙头企业的高端芯片算力更强,但从市场和应用的角度来说,国产AI芯片仍有很大的机会。 一方面,本土AI芯片在功耗控制方面有优势;另一方面,国内有大型企业推动AI技术的创新和发展;此外,无论国内市场还是政策层面,都为产业发展提供了很多有利的条件。

    半导体 国产 自动驾驶 ai芯片

  • 大湾区集成电路发展条件逐步成熟

    9月17日,第23届中国集成电路制造年会暨2020年广东集成电路产业发展论坛在广州开幕。国内半导体知名企业悉数亮相,包括中芯国际、广州粤芯、长江存储、上海华虹宏力等,多位企业家、专家学者以及科研机构代表近千人参会。对于行业“卡脖子”问题,与会嘉宾认为,国产芯片替代加速,电子产业市场巨大的粤港澳大湾区空间更大。 一、信心 特殊时期的一场产业盛会 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下,中国以及广东集成电路产业发展驶向何方?这是本届年会讨论的重点。 中芯国际联合CEO赵海军表示,每当新的技术节点得到突破,将会对整个产业产生影响。“总结不同领域半导体产品的发展规律,我们会发现只要在细分产品上提前布局,保证在部分功能上实现赶超,就能获取净利润,取得成功。” 中国半导体行业协会集成电路分会执行副理事长兼秘书长于燮康认为,我国集成电路产业正在进入快速成长期:集成电路设计业的产品档次不断提升,晶圆制造业的产品附加值不断提高。 受今年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全球芯片生产面临“停摆”危机。中国有力抗击疫情,将影响降到了最低。中国半导体行业协会统计显示,今年上半年,我国集成电路产业销售额为3539亿元,同比增长16.1%。 “长江存储的总部位于武汉,在疫情‘封城’期间仍保持供应链的稳定。”长江存储科技CEO杨士宁在现场感谢了全国40多家合作伙伴,对未来充满信心。疫情期间,研发不停步的企业还有上海华虹宏力半导体,据该公司执行副总裁周卫平透露,公司实现了快速量产销售,各工艺平台加速交付。 “疫情对经济的影响较大,中国最早实现复工复产,这让我们从危机中看到了机会。”广州粤芯半导体技术有限公司总裁及CEO陈卫的演讲屏幕上显示出两条快速的上升曲线:从2009年到2020年,中国集成电路产值和市场规模预计将分别增长10倍和5倍,但产值与市场规模之比仍仅为1/5。在他看来,差额正是国产半导体产业的机遇所在。 二、挑战 核心技术需尽快实现追赶 当前行业面临哪些挑战?中国半导体行业协会副理事长,清华大学教授、核高基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技术总师魏少军认为,目前我国对外依赖度较高的高端芯片的提供商主要是IDM企业,这些企业将面临挑战,亟需突破。“但另一方面,我国在集成电路的设计领域自主性较强。2019年中国集成电路设计的销售统计中,超过99%由中国本地企业生产。” 中国工程院院士、浙江大学微纳电子学院院长吴汉明表示,芯片制造是制造工艺的“极限组合”。“随着芯片生产工艺不断逼近乃至达到物理极限,在摩尔定律面临失效的半导体产业“后摩尔时代”的市场将呈现碎片化,全产业链应该协同推进。” 在集成电路产业中,有三大战略基础支柱,分别为EDA(电子设计自动化)工具、设备和材料。多位与会专家认为,要重视对基础研究的投入。 中微半导体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尹志尧指出,在外界最为关注的芯片制造中,半导体设备以及关键材料又是其中最“卡脖子”的环节。 “目前我们的产业发展非常热,但存在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从投资来看,90%以上的资金都投入芯片生产之中,但是其中70%—80%的钱都花在了购买国外的设备和材料;国内在设备、材料上的实际投资占比不到5%,这是我国芯片产业中的一大软肋。”尹志尧认为,必须在设备和材料上加大投资。 “关键核心技术是买不来的,中国芯片技术要尽早实现追赶。”中国半导体行业协会信息交流部主任任振川说。 三、机遇 国产芯片替代加速 今年2月,广东发布了《广东省加快半导体及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不久前,国务院发布《新时期促进集成电路产业和软件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 于燮康表示,国家和多地支持政策的接连出台,产业需求旺盛带来的市场机会,科创板为重大科技创新进行资本赋能,都是这一行业发展的重大“利好”。他建议,应该进一步研究建立我国集成电路产业体系建设与产业优化布局的指标体系,充分利用我国作为全球最大内生应用市场的优势将应用驱动作为发展方向,加大企业的科研支持和研发投入力度,培育世界级集成电路企业。 半导体产业全球供应链的风险加大,在客观上产生了“进口替代”效应,给了国产芯片更多发展空间,这对电子产业市场巨大的粤港澳大湾区来说尤为凸显。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集成电路条件已经逐步成熟。”陈卫表示,2020年国内模拟芯片的产能缺口是每个月57万片。在可预见的未来数年内,国产模拟芯片距离满足市场需求仍有巨大缺口,模拟芯片进行国产替代的空间将更加广阔,这让粤芯看到巨大的机会。 在粤芯副总裁李海明看来,粤芯的最大价值之一,就是把产业上中下游串联起来,在粤港澳大湾区形成“一日产业圈”。 “经过近几年的发展,芯片国产化比例提高,这对靠近终端市场的粤港澳大湾区有很大的机会。”芯谋研究首席分析师顾文军认为,粤港澳大湾区经济相对发达,加上高校资源丰富,在发展半导体产业有较好基础。特别是随着粤芯、英诺赛科等项目的启动,既可补国内的产业短板,又能切合市场需求。 四、做半导体最好的时间就是现在 “做半导体最好的时间就是现在。”广州粤芯半导体技术有限公司总裁及CEO陈卫在主题演讲中表示,粤港澳大湾区发展半导体产业具备天时、地利、人和的优质条件。 陈卫表示,从地理位置来看,粤港澳大湾区产业基础好,半导体的需求量也非常大,优势明显。人才方面,广州的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和深圳的南方科技大学均设立了微电子学院,加上实力强劲的澳门大学微电子学院,奠定了科研和人才培养基础。 “最近我发现一个现象,很多知名研究所也跑到广东落地,加速推进产学研一体化。”陈卫表示,粤芯在设备零部件研发制造上与研究所建立了很多合作项目。 在天时、地利、人和的配合下,粤芯在2018年3月5日项目打桩,2019年9月20日开始投产。 “18个月进度是非常快的,现在还在产量爬坡的阶段,大概接近两万片,二期也已经启动,希望明年年底量产。”陈卫表示,粤芯将以广州黄埔产业为集聚地,打造粤港澳大湾区集成电路的完整产业的生态圈,致力打造中国集成电路创新的第三极。 五、未来将持续投入中国市场 “ASML在中国已有700多台光刻机的装机,几乎所有主要芯片生产厂商都有我们的服务。我们在中国大陆12个城市有办事处或分支机构,2020年中国区有超过1100人的团队,为行业新增和培育了大量光刻技术人才。”阿斯麦(ASML)全球副总裁、中国区总裁沈波说。9月17日,第23届中国集成电路制造年会暨2020年广东集成电路产业发展论坛在穗举行,荷兰光刻机企业ASML参会。 光刻机设备是所有半导体设备中复杂度最高、精度最高、单台价格最高的设备,也是现代工业的集大成者。可以说,年产值几百亿美元的半导体设备支撑了年产值几千亿美元的半导体制造产业,而ASML几乎主导了整个高端光刻机设备市场。 沈波介绍,ASML在中国大陆成立第一个办公室迄今已有20年,从第一台光刻机开始,就是中国半导体行业的亲历者、见证者和推动者。未来,ASML还将持续投入、扩大布局、培养人才,携手行业伙伴,和中国半导体产业共同发展。 数据显示,2019年ASML总营业收入为118.20亿欧元,同比增长8%;扣非后归母净利润为25.92亿欧元。公司毛利常年维持在40%以上,净利率在20%以上。光刻机以百亿规模撬动了千亿芯片制造产业链。 作为全球半导体行业的合作伙伴,ASML加快在中国市场的布局,用领先的光刻技术,帮助芯片制造商提升性能、降低成本。 中国将成为全球成熟制程芯片最大市场,在成熟制程芯片的智造领域,ASML提供差异化的解决方案,共同推进行业创新和增长。

    半导体 国产芯片 asml 全球半导体

  • 阿里云超级电脑“无影”,只需一块屏幕

    在9月17日召开的2020云栖大会上,阿里巴巴正式发布第一台云电脑“无影”。 云计算大势所趋,智能手机与电脑的形态都迎来了重大变化。前不久,华为就宣布开启鲲鹏云手机公测。 阿里云介绍,这是一台长在云上的“超级电脑”,在本地没有主机,也看不见电脑CPU和硬盘的影子,所有硬件设备都集中在云端的数据中心里。 你只需连接一块屏幕,就可以进入专属云电脑桌面,并拥有近乎无穷的算力。 “无影”云电脑用户端在一张名片大小的C-Key上,在C-Key上连接一块屏幕后,用户可以进入专属云电脑桌面,访问各种应用和文件,还能随时在云端扩充算力,进行办公沟通、设计建模、动画渲染等操作。 很多人好奇,“无影”云电脑现实操作起来到底怎样样?日前阿里云官方公布了一张“无影”云电脑实机操作的照片。图中显示,只要在C-Key上连接大屏幕、键鼠,和传统PC使用起来没有太大区别。 少了主机,“无影”云电脑非常便携,走到哪里只要有大屏就能用。 另外,根据阿里达摩院官方发布的演示视频演示来看,“无影”通过指纹识别5秒即可开机,同样一段视频渲染,“无影”仅需10分钟,而传统PC耗时90分钟;同时打开300个网页不卡,还能兼容Windows、Linux、安卓应用。 “无影”还采用阿里云自研的“云流”技术,能在2K 60HZ蓝光画质下,将数据下行延迟控制在70ms内。在办公网络环境下,无影的使用体验非常流畅。 “无影”支持无限扩容,单应用资源可弹性扩展至104核CPU、1.5T内存,可轻松应对高性能计算需求。

    半导体 阿里云 云电脑 无影

  • 台积电5nm晶圆预估价接近17000美元

    台积电新发的5nm制造工艺在每片晶圆上显得特别昂贵,作为新晶圆,晶体密度使其特别适合具有高晶体管数量的芯片。随着新制造技术的出现,由于节点需要的资金不断增多,晶圆价格都会上涨。 半导体博客作者RetiredEngineer发布了一张表格,其中列出了台积电在2020年每个节点的假想芯片销售价格。 该模型基于假想的5nm芯片,该芯片大小为Nvidia P100 GPU(610平方毫米,907亿个晶体管,强度为148.2MTr/mm2)。就每个图案化的300毫米晶圆的晶圆代工销售价格而言,该模型考虑了诸如CapEx,能耗,折旧,组装,测试和封装成本,晶圆代工营业利润率以及其他一些因素。 同时,每个芯片的代工厂销售价格还包括设计成本,但是这个数字因公司而异,并且因节点而异(即,不同公司的610平方毫米的5nm设计成本不同,并且610平方毫米芯片的实现方式也有所不同)由于设计规则和IP的不同,每个节点之间也是如此,因此应谨慎对待。 据估计,台积电使用N5技术处理的300mm晶圆售价约为16,988美元。相比之下,这家全球最大的半导体合同制造商对使用其N7节点图案化的300mm晶圆的价格约为9,346美元,对于使用16nm或12nm技术制造的300mm晶圆的价格为3,984美元。 有许多因素使台积电的N5节点如今使用起来如此昂贵。首先,台积电在几个月前开始生产5nm芯片,其晶圆厂及其使用的设备尚未贬值;其次,N5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极紫外光刻技术的使用,并且最多可以在14层上使用。 根据ASML的说法,每月每个大约45,000个晶圆的开始,一个EUV层就需要一个Twinscan NXE步进扫描系统。据信,每个EUV光刻机的成本约为1.2亿美元,而且这些扫描仪的运行成本也相当高。鉴于台积电的规模,其N5技术需要大量此类光刻机。因此,台积电要折旧N5所用的晶圆厂和设备将花费一些时间。 但是,即使按当前成本计算,由于其高晶体管密度和性能,对于高度复杂的芯片制造商来说,使用台积电的领先工艺也很有意义。根据提供的数字,使用N5制造610平方毫米芯片的成本为238美元,而使用N7生产相同芯片的成本为233美元。 在16 / 12nm节点上,同一处理器将大得多,制造成本为331美元。与N7相比,在N5时,芯片不仅会相对较小(更精确地说为610平方毫米),而且在给定功率下运行速度也会快15%,在给定频率下功耗也会减少30%。 台积电(TSMC)表示,其N5的寿命同时具有比N7更低的缺陷密度,因此芯片设计人员可以预期,最终基于N5的芯片的产量通常会高于基于N7的IC。 考虑到N5用EUV单图案替代DUV多图案的事实,后者是值得期待的。 由于台湾巨头未曾确认过实际数据,因此在节点比较时,需要注意数据不一定为100%正确。

    半导体 晶圆 台积电 5nm

  • 三星加快部署3D芯片封装技术

    三星计划明年开始与台积电在封装先进芯片方面展开竞争,因而三星正在加速部署3D芯片封装技术。 三星的3D芯片封装技术,简称“Extended-Cube”或“X-Cube”,在本月中旬进行了演示,目前已经可以用于7纳米制程。 三星的3D芯片封装技术是一种采用垂直电连接代替导线的封装解决方案,允许多层超薄叠加,并使用贯穿硅通孔技术构建逻辑半导体。 利用3D封装技术,芯片设计人员在创建满足其特殊要求的定制解决方案时具有更大的灵活性。 本月中旬向公众展示时,三星透露他们的技术已经成功投入试产,可以提高芯片的运行速度和能效。 三星目前是全球第二大芯片制造商。 三星计划继续与全球晶圆客户合作,将其3D芯片封装技术应用于5G,人工智能等下一代高性能应用。

    半导体 三星 3d芯片 封装技术

  • 京津冀:成功研发4800万像素硅基液晶数字光场芯片

    河北省廊坊市广通电子设备有限公司员工张婧姣展示的4800万像素硅基液晶数字光场芯片格外引人注目。 “这个1元硬币大小的数字光场芯片由京津冀三地企业共同研发完成,北京负责芯片设计、天津负责封装、廊坊负责芯片的产业化。”张婧姣介绍说,该芯片是我国首款工业数字光场芯片,主要应用于工业数字曝光领域。 工业数字光场芯片以及相关设备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 负责芯片设计的北京数字光芯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孙雷介绍说,比如将数字光场芯片所形成的光场投射到大荧幕上就是数字电影,投射到会议室中就是投影仪/激光电视,投射到路面上就是汽车智慧车灯,投射到光固化树脂上就是3D打印,投射到PCB(印刷电路板)上就是PCB数字曝光等等。 2015年,孙雷接触了光固化3D打印技术,他认识到进一步提高3D打印技术幅面和打印精度需要从根本上提高数字光场芯片本身的分辨率水平。 为了实现更高分辨率的数字光场芯片,2016年起,孙雷联合京津冀八家机构和广东五邑大学、中科院长春光机所等共10家合作伙伴,进行新一代数字光场芯片——4800万像素硅基液晶芯片的联合攻关。 在4800万像素硅基液晶芯片的研发过程中,底层电路领域由北京数字光芯科技有限公司进行像素电路设计及总体结构设计; 天津中科新显公司承担了芯片驱动PCB电路板出图和芯片打线封装工艺; 在应用方面,廊坊广通电子设备有限公司生产基于数字光场芯片技术的光固化3D打印设备和PCB数字曝光设备。 目前,京津冀地区已形成了完善的芯片设计、芯片测试、芯片封装和芯片应用集成这一完整产业链。

    半导体 数字 京津冀 光场芯片

  • 英特尔坚守摩尔定律、靠性能决胜负

    摩尔定律 ( Moore’s Law )是由英特尔(Intel)创办人之一戈登摩尔(Gordon Moore)所提出。其内容为:集成电路上可容纳的晶体管数目,每隔24个月便会增加一倍;经常被提及的“18个月”则出自于英特尔的大卫·豪斯,他预测每18个月,芯片性能便会提高一倍。 在突破摩尔定律的路上,台积电与三星等半导体企业不停的突破8纳米、6纳米、4纳米等各种制程,英特尔是以摩尔定律限制持续发展先进制程的半导体企业,而这些“花俏”的纳米数字在他看来,“都只是一种商业行为的考量”。 一、跟着摩尔定律走,英特尔:“别再玩数字游戏” 根据摩尔定律的规则,半导体要在18-24个月内,让晶体管的集成数量能够增长1倍才算数。而过去《数字时代》也曾专访过工研院电子与光电系统研究所所长吴志毅,他指出过去制程的命名都是依据闸极的长度而定,但自从过了10纳米后,由于面积逐渐缩小、要在新的节点达到比前一代1倍的增长难度提升不少,因此各家企业在命名上就比较不再遵守过去的方式,比较像是通过一种“先喊先赢”的感觉,当然最终还是必须回归到晶体管密度、芯片的性能来查看。 谢承儒表示将不同厂商的不同制程技术,单纯用简化后的数字做竞争,并不适当。 昨(15)日举行的“英特尔架构日”中,谢承儒让数字来说话。跟自家前一代14纳米的晶体管密度44.67百万颗相比,10纳米的晶体管密度有2.26倍的提升、达到100.78百万颗;而以台积电的7纳米为例,较前一代10纳米晶体管密度有1.6倍的提升,约来到91.2百万颗,这么一来,应该很容易理解为什么外界总用“英特尔的10纳米等同于台积电的7纳米”来比较。 此外,谢承儒也分享了用在最新发布的CPU“Tiger lake”的10纳米SuperFin制程,通过增加FinFET(鳍式晶体管)中的“鳍”来强化该制程的性能表现,因此比起10纳米,有20%的性能提升,不过因为在架构中多了“鳍”的设计,因此面积有些微的增加,但英特尔解释,如何抉择取决于客户对于产品的需求,究竟是“面积”抑或是“性能”,例如移动设备可能就会更在意芯片的面积。 intel 10纳米SuperFin制程 二、不只靠制程,芯片的表现也要打“团体战” 谢承儒也进一步表示,不同芯片代工厂的不同制程已无法单纯用简化的数字比较,除了是因为业界没有一个共同的命名标准外,将不同制造商的制程技术单纯简化成数字上的竞争并不恰当。同时他也认为,“外界太着聚焦在单一项目的比较了”。 在英特尔的眼中,一个能被用来运行的芯片包括了科技六大创新支柱:制程与封装、XPU架构、内存、互联架构、安全性以及软件。 谢承儒表示,外界太过于专注在制程的数字却忽略了其他的影响力,例如拥有好的架构设计对芯片在终端设备的性能表现上肯定有帮助,绝非制程这个环节可以“独撑大梁”;又或是当一个芯片里面所需要的技术由外面代工厂制作,英特尔的角色就是用良好的封装技术,让这些不同的芯片可以更顺畅的沟通、达到良好的性能表现。 三、外包不是技术差!做最有效的决策才是英特尔考量 外界也相当好奇今年7月首席执行官史旺(Bob Swan)的一席“外包说”(Out Sourcing),谢承儒解释,站在英特尔的角度,未来考量将会是更全面性的,别人若拥有比英特尔更好的技术,也会思考是否委由他人去制造,这部分不单只是成本的考量、也可能包括产品上市(Time to Market)的速度。 英特尔台湾分公司发言人郑智成以独立GPU为例,当场上所有独立GPU都是由芯片代工厂制作的时候,没有理由英特尔要刮起袖子自己来,可能他们的技术上没有芯片代工厂成熟、也可能因为产能要留给更重要的产品,所以选择外包就是个能让产品加快上市进程的考量。 郑智成说,外包的行为对英特尔来说,是个包括成本、产品上市时间等全盘的考量。 另外,未来外包产品将采用先进制程或成熟制程,英特尔都不会设限,只要能协助产品性能和表现达到优化,都会考虑。对于是否会由外面代工厂封装完毕再送回英特尔,郑智成表示,这部分也都没有绝对,可能是由外部厂商完成后交回英特尔、又或是将半成品送回英特尔再封装。 可预见的是,未来英特尔将持续往封装技术上钻研,假设当所有人都获得了相同的素材,那么厨师炒菜的功力就成了如何端出一盘美味佳肴的关键,半导体的封装技术正是这个概念,“这部分英特尔也已经在做了”,郑智成说。 英特尔制程的良率跟产能是否可以跟得上市场的需求脚步,尤其仍守着50多年前提出、可能面临到瓶颈的摩尔定律,英特尔该如何面对凶猛的竞争对手们?

    半导体 芯片 英特尔 摩尔定律

  • “禁令”升级,只有华为受到伤害吗?

    9月15日,美国禁令生效之后,关于华为被断供的消息蜂拥而来,但是禁令绝不仅仅是只对华为造成了伤害,对与华为合作过的众多国际企业必将带来一连串致命打击。 排挤华为无益于任何国家 首先我们来看日韩企业,根据《日本经济新闻》的相关报道,此次美国“华为禁令”让日本企业的零件出口受影响规模达到10000亿日元,其中受影响最大的就是索尼,因为索尼每年向华为供货数千亿日元的图像传感器,此次“禁令”升级后,导致索尼向华为供货受到了阻碍! 再来看韩国企业,根据统计韩国半导体如果禁止出口华为持续一年以上,其半导体产业的年损失额将达到10万亿韩元(折合人民币576亿元)。我们都知道三星、SK海力士目前已经在显示屏和存储上对华为实施了断供,三星、SK海力士目前也正在着手在寻找替代华为的国内厂商,小米、Oppo、Vivo将有可能填补其空缺! 那么美国市场上更不用多说了,据统计,禁令之前华为每年要从美国公司中采购大约110亿美元的技术和设备,在华为的美国供应商中,按照从华为获取利润多少来排名,伟创力、博通、高通和希捷科技、镁光科技与Qorvo、英特尔、Skyworks、Corning、AD,伟创力排在第一名主要是一直以来伟创力的订单大部分都是来自华为,如今已经被华为彻底踢出其产业链,而这些受影响的国际企业只是冰山一角,正如国际分析师尼克希尔·巴特拉曾经说过,排挤华为对任何国家都没有益处! 危中寻机,华为需要“自救” 美国的一意孤行让众多国际企业苦不堪言,当然面临更严峻形势的依然是华为,同时从华为松山湖的周边来看,大部分企业都是华为的二级和三级供应商,大部分都在积极地在为华为生产基站零部件等。 国内企业也是纷纷意识到了核心科技的重要性,不断地加大资金投入到核心科技的研发当中,目的就是实现“去美国化”,虽然这个过程很痛苦,但是对于未来中国国内半导体整个产业链条来说是一次危中寻机的大好机会,更是华为自救的必经之路! 核心科技当自强,美国这一系列的打击,给中国所有的科技企业无异于是当头喝棒,自主科研必将成为中国科技领域未来的发展基调!

    半导体 美国 华为禁令 国际企业

  • 中科院强势宣布,AMSL随即表示:携手中国半导体共发展

    在9月15日之后,华为在芯片代工领域被台积电、中芯国际实施了断供。台积电与中芯国际只有向美国商务部提出申请并且审批成功后,才能继续为华为供货,但是这条路几乎要持续一年左右。 一、中国半导体核心技术羸弱 中国近几年在半导体领域的技术发展确实要慢了很多,或许是因为在华为问题还没有展现出来时,这个领域的技术对中国来说并不是非常紧迫,这也导致中国半导体行业的进展有点龟速。 当然了中国半导体领域也并不是没有发展,在整条芯片代工生产线中,中国的技术除了光刻机以外,其实其他的已经大部分都实现了国产化,甚至在芯片代工的某些领域中国的技术已经达到全球领先水平,比如中微半导体研发的国产5nm蚀刻机,就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目前中微半导体的5nm蚀刻机已经被台积电采购并加入到芯片代工生产线当中。 当然了国内芯片代工巨头中芯国际也曾经斥资1.2亿美元从荷兰ASML采购一台极紫EUV光刻机的,不过由于美国的从中阻挠,导致这笔交易迟迟未能完成交付,进而使得中国半导体的芯片制程工艺始终无法完成关键性的突破,毫不客气的在新型替代材料未找到之前,光刻机仍然是纳米制程工艺上的必备关键设备。 二、中科院强势宣布,AMSL随即示好 我们应该庆幸,及早地将这些半导体核心技术的“短板”暴露出来,否则在未来的发展之中,我们会越陷越深,面对这种情况,近日中科院院长白春礼强势宣布了一条振奋人心的消息。 白春礼院长表示,在未来的十年里,只要是被美国卡脖子的项目,都将会被列入到中科院的下一步科研攻关任务列表内,中科院将会集中所有的科研力量去攻克这些技术难关,这其中就包含了一直制约国产芯片代工的关键性设备光刻机,白春礼院士的发声可以说给国内半导体行业带来了福音,也极大地提振了国内半导体行业的信心。 而就在白春礼院长宣布这个消息后不久,荷兰ASML公司也随即进行了表态,ASML也是一改往日“即使公开光刻机的全部图纸,中国也造不出光刻机”的傲慢态度,这一次AMSL竟然对国内半导体市场示好。 ASML全球副总裁沈波表示,未来ASML愿意加速在中国市场的布局,也会为中国市场培养人才,携手中国半导体行业共同发展,此次ASML的示好或许真的会给华为带来一丝转机,但是也挽救不了华为目前的局面,所以华为并不能寄希望于ASML身上! 中国人从来不缺科研攻关的精神,“两弹一星”就是我们在所有西方技术封锁的艰难环境中一一攻克的,因而中国半导体领域的克星光刻机必将能成功攻克。

    半导体 芯片 光刻机 中科院

  • A14仿生芯片:118亿个晶体管,采用5nm制程技术

    苹果公司以线上方式举行2020年秋季发布会。在iPad Air发布后,全新一代A14仿生芯片亮相。 苹果公司表示,A14构建具有行业领先性能,强大的定制技术和高效利用能源的芯片。 苹果方面公布的信息显示,A14仿生处理器采用5nm制程技术,其晶体管的尺寸以原子为单位,集成118亿个晶体管,性能和能效均有大幅提升。 A14仿生处理器采用全新的6核中央处理器,有四个高能效核心和两个高性能核心,运行速度较上一代提升40%。 4核图形处理器,速度较上一代提升30%,图形性能是同类Windows笔记本的2倍,其每秒可执行11万亿次操作。 A14仿生处理器,还拥有苹果设计的新一代16核神经网络引擎,每秒可处理11万亿次运算,机器学习性能由此得到70%的提升。 机器学习加速器则令运算速度快达10倍,将各种机器学习应用的性能表现提升至全新境界。 苹果方面表示,A14处理器可满足最严苛的应用需求,让用户编辑4K视频更容易,创作更为华丽的艺术作品,玩沉浸式游戏等。

    半导体 iphone12 5nm 仿生芯片

  • 鸿蒙遇上智能穿戴,华为运动健康如何实现?

    华为智能穿戴与运动健康产品线总裁张炜就运动健康话题说,“华为希望在健康产业里把连接做到最好。”在中国,数字化的健康就成为了关注焦点,包括连接、生命周期服务和标准化。 华为之前更多关注体验和技术,而今年重点放在了赋能合作伙伴打造软硬件生态上面。在张炜看来,大健康的产业未来趋势就是数字化,以智能设备为触点、以数据为驱动、智能化为手段、以用户为中心的模式就是华为在健康管理业务方面做出改变的重要契机。 一、可穿戴发货超6000万,从消费者到医疗机构 张炜说,今年华为运动健康的注册用户已经超过2亿,华为可穿戴设备累计发货超过6000万,覆盖170多个国家。在交流中,张炜也提到了很多华为健康赋能产业的实际落地案例。 比如华为近期与跑步数据专业分析指导软件RQ进行了合作,其中一位小白用户通过每次10分钟配速跑5公里,借助华为运动健康以及华为穿戴产品提供的数据,通过RQ的数据分析和反馈完成了14周的训练,并成功完成了人生的第一次半马。 在数字化心脏健康的研究上面,华为联合了301医院,在之前的房颤筛查基础上推出了房颤预测研究,通过和301医院的心脏健康研究进行房颤筛查预测。 据称,华为运动健康平台已经帮助301医院招募了180万用户,这个样本量对医学研究有较大帮助,能更精准发现问题在哪儿,同时这些数据都能促进医疗手段的升级。 在海外,华为与爱尔兰的一个公司,同时也是开发者合作伙伴进行合作,通过华为穿戴设备和数据,以及行业里的温度贴和相关的设备,监测医护人员健康,防止医护人员在疫情防控过程中出现被感染没有被及时发现的情况。 二、今年注重赋能开发者和合作伙伴,打造软硬件生态 在运动健康领域,华为希望通过传感器、算法、操作系统方面的技术积累,为运动、睡眠、情绪管理、压力管理等领域的合作伙伴进行赋能,而赋能主要平台就是HUAWEI Health和HUAWEI Research。 在此次的开发者大会上,华为把HUAWEI Health这个平台做了更清晰化的升级,也融入到华为HMS core5.0的体系里面,去年Hi Health1.0升级到2.0,今年面向开发者华为会提供HUAWEI Health的Kit,这些Kit可以便于开发者为手机、手表开发更多健康APP。 张炜说,去年他们更多关注体验、技术,今年则会更关注通过HUAWEI Health平台赋能合作伙伴来打造硬件和应用生态。 硬件和软件是华为的南北向生态,今年疫情发生之后室内器械的销售量大涨,消费者有很强的运动欲望,他特别提到,随着科技进步,今后室内健身的手段会越来越多。 在南向上,HUAWEI Health数据平台上可以跟跑步机、动感单车等生态厂家进行数据互通,它的数据在用户授权的情况下可以传到HUAWEI Health的平台,用户不管在健身房、家里还是出差旅行,只要跟接入HUAWEI Health的健身器械连接,你的数据就可以带走保存,形成长期的数据积累。 面向消费者,华为希望能进一步简化用户体验,张炜觉得,随着HarmonyOS的发展,以后只需要一步甚至一步都不需要就可以做到与健身设备之间的互联,“现在还要碰一碰,以后直接隔空感应”,而这种连接体验的升级就需要华为跟合作伙伴共同来完成。 谈到盈利问题,张炜也没有回避,他说,过去几年包括到今年面向消费者的APP和Health平台都是在赋能,希望整体解决方案能够达到完整体验,并连接更多外部合作伙伴,盈利还不是我们当下的目标,体验和价值服务才是重点。 三、鸿蒙分布式技术将改变设备孤立现状 对于华为来说,他们的核心优势就是其解决方案是端云结合的,从硬件到系统到软件,并且是围绕场景来打造的,这一理念就源自于华为的“1+8+N”全场景战略,在张炜看来这要比过去的解决方案有竞争力的多。 “我们以智能终端作为触点,实实在在接触到消费者,有了硬件的基础,再加上应用生态。” 提到目前智能设备中数据普遍相互“孤立”的问题。张炜说,9月份华为刚刚在运动健康上推出新的特性叫“健康生活”,一个模型化的数据,把华为在运动、睡眠、情绪管理方面的数据融合在一起形成对健康生活评估的模型。 这个模型会定期的制定一些小任务让消费者进行管理,进行任务驱动式的健康管理,“把更多数据融合在一起,对用户的健康行为进行评估”,据了解,目前有60%的健康状况都是来自于健康行为的触及,如果能够管理好健康行为,对大多数用户来说都是有益的。 同时他也提到了鸿蒙OS,他说这是未来打造硬件一体化体验的非常重要的系统,通过鸿蒙OS的底层支持,华为可以面向不同的硬件平台,打造统一体验的能力。 张炜现场举例说,现在大家看到华为的运动健康就是手机上的一个APP,但其实运动健康APP在不同终端上可以有不同的呈现形式和功能属性,比如我们可以在手机上呈现很完整的运动健康管理平台,有数据、有课程各种各样的内容,而在大屏上面,则会聚焦在健身、互动、直播,甚至未来的远程医疗。 在手表上可以专注于健康监测、提醒、早期干预。运动健康在不同的硬件上就是“分布式”的,华为会将这种分布式技术开放出来,让开发者在华为的穿戴设备、手机、平板等硬件上开发应用时,实现“一次开发,多端部署”的效果。 在张炜看来,硬件其实就是把用户最关注的价值,用的不同的UI进行呈现,用硬件的不同形态,适合不同的场景,展现核心价值。 消费者关注交互的方式,对于产品也许并不太关注,这只是形态的差异。这也是鸿蒙OS能够打造的分布式体验的未来长期的畅想,华为需要一步一步走向这个目标。

    半导体 华为 智能穿戴 鸿蒙

  • 巨头瓜分市场,华米科技如何抉择?

    近日,华米科技(NYSE:HMI)创始人兼CEO黄汪在微博上发布了一张去年发布智能手表Amazfit GTR照片。有人认为华米将与特斯拉合作发布可穿戴设备,在另一方面,今年10月华米与小米为期三年的战略合作协议即将到期,长期依附于小米的华米将会如何抉择,是继续作为小米生态链的一环还是追求更高层次的独立? 一、摆脱不掉的“小米”光环 讨论华米,小米是始终绕不开的话题,尽管华米一直在“去小米化”。 据了解,华米科技成立于2013年,是一家智能硬件创新公司,2018年,华米在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上市。华米旗下业务除生产销售AMAZFIT系列智能手表等智能硬件外,很大一部分业务来源于代工、分销小米手环产品。 鳌头财经了解到,根据两家合作协议,小米以覆盖华米成本和费用的价格采购华米生产的小米可穿戴设备,两家则按一定比例共享小米可穿戴设备的利润。换言之,作为小米生态链一环的华米一定程度上是小米手环的“代工厂”。 实际上,长期以来,小米手环的销量决定着华米的营收能力。 2015年至2018年四年间,小米手环为华米贡献的收入分别为8.7亿元、14.34亿元、19.27亿元和21.76元,分别占到其同期总收入的97.1%、92.1% 、82.4%和59.7%。 到2019年,这一比例再度回升。数据显示华米2019年的总营收为58.123亿元,其中来自小米可穿戴设备的收入占到了72.15%,达到41.9亿元。 作为一家独立的上市企业,营收依赖单一客户无疑是不稳定的,华米也一直希望摆脱对于小米的依赖,于是在2015年华米推出自有品牌Amazfit。 彼时便有小米与华米不和的传闻,加之今年10月小米与华米的战略合作协议将到期,努力“去小米化”的华米未来如何与小米“相处”成为业界关心的问题,鳌头财经就此联系华米科技并发送采访提纲,但截至发稿时尚未得到回复。 “未来两家应该还是合作大于竞争,毕竟在智能穿戴设备领域竞争对手众多,华米的体量还不足以支撑其独立竞争,依靠小米至少能保证获得较为稳定的营收,未来在慢慢提升自有产品营收占比,找出独立发展的方向。”行业观察人士向鳌头财经表示,而华米科技近期不温不火的业绩也说明了该问题。 二、营收增速连续下滑 成本上涨致净利下滑超八成 今年以来,华米的业绩状况并不乐观,最为直观的反映是出货量不达预期。 财报显示,今年一季度华米出货量为760万台,二季度则为890万台,而2019年华米总出货量为4230万台,上半年整体出货量不及去年一半。 “出货量不及预期一方面是受疫情影响,生产和销售环节都会受挫,另一方面各代小米手环的推出时间都在每年6月份之后,华米新品Amazfit Ares也在五月底上市,上半年出货的更多是存量产品,出货量能否超越去年则要看华米下半年新品的表现。”行业观察人士表示。 另一不可忽视的问题是,在营收增速见缓的情况下,华米出现了增收不增利的情况。财报显示,今年一季度华米净利润为1920万元,同比下滑75%;二季度下滑的则更为厉害,1330万元的单季净利润相比于去年同期的8940万元下滑85.1%。 净利下滑的主要原因是营销和科研成本的上涨侵蚀了利润,财报显示,今年二季度华米销售和营销费用为7130万,较一季度增长了30.11%;二季度研发费用则为1.172亿元,同比增长25%。 实际上,由于华米自有产品销售需通过自建渠道,持续研发新品也需要科研大力投入,此两部分的成本必不可少,但在另一方面也使得华米下半年业绩承压,全年业绩压力寄托于下半年其产品出货量有较大提升。 三、巨头瓜分市场 华米科技沦为“其他” 智能穿戴设备赛道强手众多,外有苹果、三星,内有华为、小米,尽管华米方面表示,“2020年第一季度,华米科技旗下成人智能手表在全球成人智能手表品类市场份额杀入前五。”但最新数据显示,今年第二季度华米的市场份额只能算作“其他”。 IDC发布的今年二季度全球可穿戴设备市场报告显示,在市场占有率上苹果以34.2%位居第一,华为以12.6%的市占率位居第二,小米、三星和Fitbit位居其后,前五名企业瓜分了69.7%的市场份额。 单一从出货量上而言,华米目前也没有实力与巨头抗衡。今年二季度,苹果可穿戴设备出货量为2940台,华为和小米则为1090万台和1010万台。尽管华米二季度出货量为890万台,但其中大部分则为小米产品,以一季度数据而言,华米旗下成人智能手表全球出货量仅为98万台,与巨头存在巨大差距。 另一方面,海外市场也是华米的重点市场,财报显示,今年二季度华米海外出货量占总产品出货量的47.9%,整个上半年这一数据则为55.8%。在海外市场上,未来华米与巨头间的竞争将更加直接。 更为严峻的是,小米早已亲自“下场”智能穿戴领域。去年年底,小米发布两款智能手表,其中一款为自行开发产品,另一款则由小米与其生态链公司共同开发,1299元的定价也被外界视为对标华米旗下自有产品AMAZFIT。 “小米的手机增长在下滑,扩充IoT的品类也是其新的战略重点,虽然其旗下有很多生态链公司,但在扩充的同时也难免会和自身生态链企业竞争,而小米在竞争中无疑具有流量和渠道的优势。”前述观察人士指出。

    半导体 小米 智能穿戴 华米科技

  • 华为鸿蒙和小米IoT生态各有什么不同?

    在华为开发者大会上,鸿蒙 OS 2.0 正式发布。在鸿蒙系统中,不仅仅是一个个孤立零散的设备,而是硬件的不同模组。华为鸿蒙建立在一个很大的生态上,在技术领域的核心点是把硬件的模组抽象成软件底层的驱动。那么,华为与小米的生态系统各有寿命不同呢? 一、华为想打造“超级终端” 在开发者大会上,华为提出了一个 “超级终端”的概念,有意把所有智能设备聚合到一起,根据不同场景组合成不同的 “超级终端”,为用户服务。 在华为的构想中,超级终端不限于手机和另一个智能设备相连,它可以是多个设备相连,具体是几个则需要考虑用户的使用场景。华为想将手机操作系统和鸿蒙OS进一步融合,利用分布式技术的特性,让智能手机从系统层面和更多IoT设备交互。当华为手机和这些智能设备连接在一起,就能为很多场景提供便利,而围绕手机组成的设备群也就形成了华为所谓的 “超级终端”。 当要实现这样的场景,光靠华为远远不够,还需要开发者的支持。华为消费者业务软件部总裁王成录认为,首先需要时间让大家理解鸿蒙的技术,其次华为会先给行业做几个展示案例,通过这些案例告诉厂商接入鸿蒙系统后能做些什么。 二、小米与生态一起成长 从2014年开始布局IoT至今已有五年多时间,小米生态链几乎覆盖了业内所有类别的智能硬件。从可穿戴设备(如智能手环)、家用机器人、智能家居、出行机器人到手机配件、VR、车载硬件等各个领域。 当初雷军认为,自己做这件事情会降低一家公司的聚焦度,不如将其交给更优秀更专业的人。而且自己干没有经验和积累,不知道要到猴年马月才能进入这个领域。而用“投资+孵化”的方式,就能迅速占领市场。小米对生态链公司投资不控股,以保证这些企业的独立发展。同时,小米为生态链产品做的事情远比孵化器更多,会提供供应链、研发、设计、渠道、营销方面的支持。 小米在每个小米生态链的产品中加入了IoT模组,以实现相互连接。并且开发了一个APP——小米智能家庭(后更名为米家),让消费者能通过手机集中控制这些产品。 三、华为和小米的生态有什么不同? 小米布局生态的时候选择“投资+孵化”的方式,迅速占领市场,但小米没有自己研发的芯片,以致于各家芯片不同、操作系统不同,唯一相同的只有联网的协议。 除去禁令因素,华为的鸿蒙操作系统可以说是为IoT业务做了单独开发,还拥有鲲鹏系列、凌霄系列和鸿鹄系列布局IoT的芯片,华为可以做到在IoT业务上从芯片到系统的统一。 华为出身于以B端用户为主的厂商,将IoT业务重心放在了华为云中,更类似云服务主导的to B打法,小米最初采用的是to C打法,这是两者最大的不同,也是由企业基因决定的。 现在IoT市场缺乏统一标准,整个市场处于高度碎片化状态,阻碍物联网产业链参与者的发展,唯有打破现状,建立起统一的软硬件标准,才会带动IoT产业进一步发展。

    半导体 华为 小米 iot生态

  • 2021亚洲消费电子展以“数智创新 智享未来”为主题

    9月15日,2021年亚洲消费电子展(CEE)正式启动。CEE组委会宣布,以“数智创新,智享未来”为主题的CEE2021将于2021年6月26—28日在北京亦创会展中心举办。 届时,智能硬件、VR/AR虚拟现实、服务机器人、人工智能、智慧生活、5G创新、智能驾驶、云计算物联网将悉数登场,鼎力打造科技创新与商业贸易的国际平台。 作为疫情后重启的第一个专业消费电子国际大展,CEE2021不仅对于提振消费电子行业信心至关重要,更将引领后疫情时代消费电子技术发展方向和市场消费趋势,进而影响消费者的生活理念和生活方式。 十年磨一剑 助力中国创造,CEE始于2002年,是森展国际展览有限公司旗下的知名展览品牌,目前已成为国内顶尖的高新技术产品及解决方案的展示平台之一,最前沿的新技术、新产品、新应用、新理念将得到集中展示,蜕变为横跨智能家居、智慧娱乐、健康科技、智慧医疗、消费电子、人工智能、5G应用、互联网+、大数据、智慧城市、物联网、AR/VR等诸多领域,汇聚数百家一线品牌的创新成果展示体验平台,更成为与德国IFA和美国CES齐名的全球三大专业消费电子展之一。 受新冠疫情的影响,7月13日,CES主办方美国消费技术协会(CTA)正式宣布停办上海CES Asia,CES Asia停办后留下的市场空白,CEE全面承载亚洲消费电子展弥补市场空白,自2021年起,CEE少了一个强劲对手,将迎来难得的市场机遇,消息公布后,超过90%参展企业当即表示参加CEE2021,这充分体现了国内外企业对CEE平台价值的认同和对发展前景的信心。 CEE2021规模将全面升级:展出面积60000平方米、拟邀展商800家、行业观众预计突破100000名,将有500多名行业专家、企业家及意见领袖亲临现场,同时,为了更好的服务行业观众及年轻用户,CEE2021展览将划分六大主题,分别打造智慧生活展、智能健康科技、智慧城市物联网展、5G创新、VR/AR虚拟现实、服务机器人等六大主题展。 19年来,CEE展位数量从106个增加到1600个,展会规模由原来的4500平米发展到现今的60000平米,展商数量也由原来的70多家发展到现在的近1000家,参与国家由单一的中国发展到现在的全球36个国家,观众数量由最早的3000人次发展到现在的70000人次,直接拉动地方经济创收由起初的几十万上升至现在的10个亿。 CEE亚洲消费电子展将成为消费电子行业人士纵观大局、展现自我风范的绝佳交流平台! CEE2021亚洲消费电子展已经正式启动招商,在全球疫情影响下CES永久停办撤出2021年的市场角逐。CEE2021不仅没有受到影响,发展速度反而加快,预计2021亚洲消费电子展规模将达到近10年新高。

    半导体 消费电子 北京 亚洲

发布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