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创板上市公司天准科技5月17日发布公告称,公司已于5月14日正式完成对德国半导体设备商MueTec100%股权的收购,历时接近一年的科创板首例跨国收购案至此成功落幕。
近日,知名分析机构IC Insights发布了2021年第一季度全球前15大半导体公司的表现情况。数据显示,联发科在2021年第一季度的营收同比增长高达90%,跃居成为全球第10大半导体厂,排名较去年同期的第16位,往前推进了6名。
奈梅亨,2021年5月27日:基础半导体器件领域的专家Nexperia今日宣布推出新型0.55 mΩ RDS(on) 40 V功率MOSFET,该器件采用高可靠性的LFPAK88封装,适用于汽车(BUK7S0R5-40H)和工业(PSMNR55-40SSH)应用。
近日,前程无忧发布了《2021年Q1“芯力量”(集成电路/半导体)市场供需报告》,针对国内集成电路/半导体行业2021年第一季度人才供需情况进行剖析。
整个榜单放眼望去,联发科和AMD的两个数据相当震撼。
5月26日,小米集团发布《自愿性公告-诉讼》宣布,美东时间2021年5月25日下午4时09分,美国哥伦比亚特区地方法院颁发了最终判决,解除了美国国防部对于本公司「中国军方公司」的认定,正式撤销了美国投资者购买或持有本公司证券的全部限制。
今年,慕尼黑华南电子展整装待发,迈着更加坚定的步伐再度来袭!展会将于2021年10月28-30日在深圳国际会展中心(宝安新馆)举办,预计展会规模为40,000平米,汇聚500+展商共聚一堂。目前,已有60%的企业已确定参展。
5月24日,在青岛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召开的“招商投资顾问聘任仪式暨股权投资项目路演会”上,海林投资董事总经理、青岛初芯基金董事总经理徐凯旋正式接下聘书,履任青岛市工业和信息化局首席招商投资顾问。这也意味着,以初芯基金为代表的产业基金在青岛产融合作上更加深入,将进一步推动青岛硬科技产业发展加速。
中芯国际日前在互动平台上表示,公司目前业务未涉及石墨烯晶圆领域,否认了与石墨烯晶圆相关的消息。
国内手机整体出货量似乎没有受到“缺芯”现象的影响,反而在今年早期时候迎来高速增长。根据信通院数据,今年1月-2月,国内手机市场总体出货量6187.9万部,同比增长127.5%,相较11月-12月,也增长了10%。
据Hexus等国外媒体报道,来自台积电,台湾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MIT)的研究科学家宣布,在电子领域的“超越硅”和2D材料的使用方面取得了突破,论文发布在《自然》杂志。他们声称,这项研究为1nm以下的电子制造工艺提供了一条途径,有助于突破当前半导体技术和材料的极限。
日前,中芯国际宣布推出股权激励计划,拟向4000名员工发放价值为41亿元的“超级红包”,人均约为66万元。
去年,关于“武汉弘芯半导体项目烂尾”的报道铺天盖地。不过,该公司最近更名为武汉新工现代制造有限公司,依然从事半导体制造。
服务多重电子应用领域的全球半导体领导者意法半导体(STMicroelectronics,简称ST;纽约证券交易所代码:STM)宣布,电气与电子工程师协会(IEEE)授予意法半导体IEEE里程碑奖,表彰公司在超级集成硅栅半导体工艺技术方面的开创性研究成果。意法半导体的BCD技术可以单片集成双极工艺高精度模拟晶体管、CMOS工艺高性能数字开关晶体管和高功率DMOS晶体管,适合复杂的、有大功率需求的应用。多年来,BCD工艺技术已赋能硬盘驱动器、打印机和汽车系统等终端应用取得了颠覆性发展。
2020年10月27日,AMD宣布与FPGA大厂Xilinx(赛灵思)达成了最终协议,AMD将斥资350亿美元(约合2250亿元)收购赛灵思。今年4月,该交易已得到双方股东批准,得以顺利推进。接下来只需获得各国反垄断部门的批准之后,该并购案即可成功。
近日,韩国内存大厂SK海力士表态,将抢攻晶圆代工市场,考虑靠扩产或并购,让8吋晶圆代工厂的产能翻倍。
2021年5月18日 – 致力于快速引入新产品与新技术的原厂授权分销商贸泽电子 (Mouser Electronics), 帮助1100多家半导体与电子元器件品牌制造商将其产品销往全球市场,为客户提供先进产品和技术,并帮助加快产品上市速度。
近日,据路透社报道,美国参议院商务委员在一份长达131页的立法草案中提到,将在5年内投资1100亿美元(约合人民币7075亿元)用于基础和先进科技研究层面;同时,还将专门设立白宫“首席制造官”职位,以应对当前来自中国的竞争压力。
近日,中环股份发布消息,为了提升产能和产品覆盖率,公司已经启动集成电路用大直径硅片项目二期工程。
近两年,国内芯片设计类企业呈现出一种趋势,之前专注于存储、模拟、电源、射频甚至AI等领域的设计公司,纷纷开始调整方向涉足MCU业务。部分公司选择了通用MCU,更多的则是在原有功能芯片基础上做MCU集成融合。基于这一现象,笔者站在产业角度对国产MCU进行了一定程度的行业洞察和案例分析,希望对国内的相关从业者、上下游厂商以及资本市场等相关的决策判断有所帮助。更期望国产MCU能得到更加高质量的发展,在追赶和超越国际顶级MCU厂商的道路上走得更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