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实时核市场主要由国外厂商主导,且多采用闭源指令集架构,这为基于开源RISC-V的国产实时核提供了重要机遇。RISC-V的开放性不仅降低了开发门槛,还为本土企业打破技术壁垒、实现自主创新提供了可能性。
“苍鹰可以在森林中以64km/h的速度在林间快速穿梭,狩猎松鼠和兔子。但在苍鹰启动那一刻起,林间很多山雀已经提前敏锐的发现了危机,并且发出一种特定的声音,迅速发出警报,这个时候苍鹰面对的不再是松鼠个体,而是整个林间生态环境。”
RISC-V生态的快速发展源于业界对这一开放指令集体系结构的共同信念,然而其发展并非一帆风顺。企业在推广RISC-V时面临诸多现实问题,包括来自客户客户的质疑、与Arm的差异化价值、软件移植的难度等等。但这些挑战正在逐步得以解决。
英伟达与RISC-V的渊源由来已久。2017年首届RISC-V工作坊由上海交通大学与英伟达联合主办,这次工作坊也是全球第六届RISC-V研讨会,主题聚焦于在微控制器(MCU)中嵌入RISC-V。当时尚未有RISC-V产品发布,但英伟达已看到其潜力。八年后,英伟达在集成MCU产品中已出货超过10亿颗RISC-V芯片,取得了显著成功。
面对计算密集型任务和并行处理挑战,RISC-V在服务器、AI加速器中初露锋芒,但与x86、ARM相比,软件生态和优化仍需提升。未来,凭借开源特性与产业支持,RISC-V在HPC领域的高度值得期待。
Krste Asanovic强调,行业内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开放标准的RISC-V将成为未来主流的指令集架构,尽管在不同领域成为主流所需时间不同,但他坚信RISC-V终将成为最主流的指令集架构。
2025年7月17日,RISC-V中国峰会——在全球开源技术浪潮中,RISC-V架构正以其开放性和灵活性成为行业焦点。Tenstorrent首席执行官Jim Keller在峰会上分享了公司在RISC-V生态中的实践以及对人工智能与开放计算的展望:“希望把AI处理及RISC-V的软件合二为一,只有这样才能打造开源、并且是开放的解决方案。”
芯片设计正迎来“黄金时代”,多样化的架构和跨厂商协作是应对未来AI需求的必要条件。只有通过联合开发兼容的芯片组合,才能满足AI应用的广泛潜力。
RISC-V作为一个开放的国际行业标准,允许全球开发者免费下载使用规范,无论身处硅谷、欧洲还是亚洲,都能基于此开发产品。这种开放性不仅降低了技术门槛,还成为推动全球技术创新的催化剂。
“对于那些对于RISC-V持怀疑者的来说,我想说:欢迎你们来到我们光明的阵营。” Lu Dai说道,“相信在这场大会之后,大家会对我们的技术可能性获得更加多的认知。”
在动荡的全球环境中弥合政策分歧、推动技术落地,并激励企业与政府共同拥抱开放协作的理念...这绝非易事。面对人工智能、绿色制造的机遇与地缘政治的挑战,由IPC升级而来的全球电子协会的努力为行业描绘了一幅协作共创的蓝图,但未来的道路仍需行业各方共同探索:在一个高度互联却又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电子产业将如何定义其繁荣之道?协会能否真正引领这一变革,答案或许将在新的全球协作生态构建的实践中逐步显现。
近期,恩智浦在大连金石滩举办了“2025汽车领导力媒体开放日”活动,全面展示了其在中国市场的战略布局、技术创新成果,以及与本土车企的深度合作,并通过“在中国为中国”和“在中国为全球”的战略理念,揭示了半导体技术如何赋能中国智能电动汽车产业的未来发展。
继英伟达H20后,AMD也紧随其后,宣布将恢复向中国出口为其市场量身定制的MI308芯片。
近期,移动电源品牌罗马仕(ROMOSS)因充电宝产品安全问题频频登上热搜,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热议。其中,一则“罗马仕5个老板均已潜逃”的消息,显得尤为扎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