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服务器电源对磁性元件提出的新需求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AI 服务器对算力的极致追求正重塑电源系统格局。与传统服务器相比,搭载高端 GPU 与 AI 加速芯片的设备单机功率已从 3.5kW 跃升至 12kW,整机柜功率更是突破 100kW,伴随而来的是 “高功率密度、高效率、高可靠性” 的刚性需求。这种变革直接传导至磁性元件 —— 作为电源能量转换与信号滤波的核心部件,其性能瓶颈已成为制约 AI 服务器升级的关键因素。
功率密度的飙升尤为显著。传统服务器电源功率密度不足 50W/In³,而当前主流设计已达到 120W/In³,部分厂商甚至规划至 180W/In³。电源模块长度从 265mm 增至 640mm 的背后,是磁性元件必须在更小空间内承载更大功率的现实挑战。同时,GPU 电流变化率从 1-2A / 微秒提升至 3-5A / 微秒,动态电压波动要求收窄至 ±4% 以内,这对磁性元件的瞬态响应能力提出了全新要求。
1. 高频低损耗:宽禁带半导体的配套要求
碳化硅(SiC)、氮化镓(GaN)等器件的应用使电源开关频率突破 100kHz 阈值,传统磁性材料的高频损耗问题凸显。以 LLC 变压器为例,高频下磁芯损耗与绕组交流损耗占比显著上升,成为效率提升的主要障碍。第三代金属磁粉芯在 50kHz、100mT 条件下损耗已降至 100kW/m³,较早期产品降低 50%,这种材料升级成为高频化的必然选择。
绕组设计同样面临革新。频率升高使集肤效应与邻近效应加剧,绕组线径从 0.1mm 细化至 0.07mm,未来更将采用 0.05mm 线材。博兰得在 15kW 电源中采用 0.1×120 利兹线,通过多股绞线设计将谐振电感损耗从 4.67W 降至 2.37W,验证了细线径方案的有效性。
2. 高饱和电流:大电流场景的刚性约束
英伟达高端 GPU 工作电流可达数十安培,要求电感器饱和电流达到 60A-120A。若磁芯饱和导致电感量骤降,不仅会引发元件过热,更可能造成电源失效。解决方案集中在两方面:材料上选用铁氧体或软磁合金等高饱和磁通密度材料,结构上采用一体成型工艺减少漏磁。博兰得在 15kW 电源 PFC 级采用的 HF 高饱和磁通磁芯,成功应对了 313A 输出电流的严苛考验。
温度稳定性是另一关键。AI 服务器内部高温环境会导致磁芯饱和密度下降,如共模电感磁芯在 110°C 时 Bsat 从 0.3T 降至 0.18T,极易引发饱和失效。因此,纳米晶、非晶等耐高温材料成为共模电感的优选,其在宽温范围内的性能稳定性显著优于传统铁氧体。
3. 低阻小型化:功率密度的双重诉求
直流电阻(DCR)直接影响元件损耗,在高功率密度设计中,低 DCR 成为提升效率的关键。一体成型电感器凭借结构优势实现低 DCR 与小体积的平衡,在 12V 转 0.75V 等低压大电流场景中不可或缺,这类元件通常需将尺寸控制在 12mm 以内。磁集成技术更实现了体积的跨越式缩减,博兰得通过 “磁通抵消” 设计将 6 个 EI 变压器整合为 3 个磁芯,体积减少 30% 以上。
4. EMC 性能:高频环境的抗干扰挑战
高频化与紧凑布局使电磁干扰(EMI)问题愈发突出。共模电感作为 EMC 防护核心,传统铁氧体因磁导率不足难以应对宽频干扰,纳米晶材料凭借高磁导率与宽频阻抗特性成为新选择。在 15kW 电源中,博兰得采用三线并绕的共模电感设计,将磁密峰值从 0.2T 降至 0.1T,有效避免了高温饱和导致的干扰抑制失效。输出端则通过增加镍锌铁氧体磁珠,进一步抑制辐射干扰。
材料体系的迭代是需求落地的基础。LLC 变压器与谐振电感普遍采用 HE4/PC95 系列锰锌铁氧体,其在 100°C 以上高温环境下仍能保持低损耗特性;多相 buck 电感则选用 PC50 材质,在 100-300kHz 频段实现损耗与成本的平衡。拓扑结构的演进更催生了材料选型的变化:PFC 级从 CCM 模式转向 TCM 模式后,铁氧体凭借成本优势逐步替代铁镍磁粉芯,推动了磁性元件的性价比提升。
仿真驱动的设计优化成为技术突破的关键。博兰得在 15kW 电源研发中,通过 Maxwell 2D 仿真对比四种绕组叠层结构,发现 PSPS 结构比传统 PSP 损耗减少 8.1W;通过厚度敏感分析确定 0.3mm 副边绕组,实现损耗降低 15W。这种 “仿真预判 - 实验验证” 的模式,打破了传统试错法的局限,为磁性元件性能优化提供了高效路径。
AI 服务器电源的 “三高” 变革,正在推动磁性元件从被动适配向主动赋能转型。从材料层面的纳米晶、软磁合金升级,到结构层面的磁集成、细线径绕组创新,再到设计层面的仿真驱动优化,磁性元件正通过全维度革新支撑电源系统升级。随着 800V HVDC 架构的逐步落地,磁性元件将面临更高电压、更高频率的新挑战,但这也意味着更大的技术升级空间。在 AI 算力持续突破的浪潮中,磁性元件的性能突破将成为数据中心能效提升与可靠性保障的核心支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