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形机器人:在工业角落崭露头角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在科技飞速发展的当下,人形机器人已不再仅仅是科幻作品中的想象,正逐步走进现实世界,尤其是在工业领域,展现出巨大的潜力。尽管在大规模 “落地” 过程中仍面临诸多限制,但在工业的一些特定角落,人形机器人已开始彰显其真正价值。
近年来,人形机器人技术取得了显著进步,运动能力、感知能力和智能水平不断提升。它们的外观设计仿照人类形态,具备灵活的关节和类似人类的肢体动作,这使得它们在某些工作场景中具有独特优势。在制造业中,许多工厂的自动化水平已相当高,大量机械臂和自动化设备被用于重复性、标准化的生产任务。然而,即使在这样高度自动化的环境中,仍存在大量 “非结构化、高频、低标准化” 的灰色工位。这些任务,理论上机械臂并非完全无法完成,但往往代价高昂、编程复杂,且灵活度极低。
例如在汽车制造领域,总装环节中大量蓝领工人从事的拧螺丝、装车门等工作,由于场景的复杂性和非标准化,传统机械臂难以胜任。而人形机器人以其 “通用性外形”“多模态感知” 和 “柔性运动能力”,恰好能够补齐现有自动化系统的盲区。它们可以在复杂的生产环境中自由移动,通过视觉、触觉等多种感知方式,灵活应对各种非结构化任务,实现柔性材料抓取、复杂空间搬运、视觉检测、装配补位等操作。
在实际应用中,人形机器人已经在一些工业场景中取得了不错的成果。优必选的 Walker S 系列人形机器人已进入比亚迪、吉利、富士康、奥迪一汽等众多工厂实训,并在极氪 5G 智慧工厂开展了多台、多场景、多任务的协同实训。在极氪汽车的工厂总装车间,Walker S2 人形机器人能够在 42℃的高温环境中有条不紊地搬运物料箱。当电量不足时,它还能自主行走至换电站,仅需 3 分钟即可完成自主换电,然后迅速 “满血” 回归产线,实现 7×24 小时不间断作业。这套全球首套人形机器人自主换电系统,让人形机器人能够更好地适应工厂的高强度生产节奏。此外,Walker S 系列还能在富士康深圳龙华工厂担任物流场景中的 “智能分拣员”,在奥迪一汽长春生产基地精准检测空调泄漏等。这些应用案例充分展示了人形机器人在工业生产中的实际价值和潜力。
除了汽车和 3C 电子行业,在其他一些工业领域,人形机器人也开始发挥作用。在船舶制造中,船体打磨抛光工作环境恶劣,对工人健康影响较大,且人工操作的质量稳定性欠佳。人形机器人凭借强大的力量和精准的动作控制能力,可以适应这种恶劣环境,高效地完成打磨抛光任务,同时协同设计和生产管理系统作业,提高船舶表面处理质量。在石油化工行业,产线巡检工作存在安全风险高、精度与频率受限等问题,人形机器人搭载各类传感器,能够实时监测产线参数,识别泄漏和设备异常,并及时与生产监控和安全管理系统协同预警,为生产安全提供有力保障。
然而,要实现人形机器人在工业领域的大规模应用,仍面临一些挑战。从技术层面来看,人形机器人的电池续航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目前,双足机器人连续工作时间通常较短,这限制了它们在一些需要长时间连续作业场景中的应用。尽管已经出现了如自主换电等解决方案,但电池技术的突破仍然是关键。此外,人形机器人的工作效率也需要进一步提高。在执行一些简单动作时,其效率目前仅为人工的 30%-50%,需要通过持续的技术优化和训练来改善。在成本方面,目前人形机器人的制造成本相对较高,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其大规模推广应用。只有通过技术进步和规模化生产降低成本,才能使其在市场上更具竞争力。同时,软件数据方面也存在缺失问题,针对机器人实际工作场景的有效数据严重不足,这需要企业和相关机构加大数据采集和研究力度。
尽管面临挑战,但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产业的逐步成熟,人形机器人在工业领域的前景依然广阔。随着人工智能、机器学习等技术的不断发展,人形机器人的智能水平将不断提高,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执行复杂任务,实现更高效的人机协作。同时,随着应用场景的不断拓展和市场需求的增加,人形机器人的成本有望进一步降低,从而推动其更广泛的应用。从国家和社会层面来看,人形机器人的发展具有重要战略意义。它不仅能够缓解制造业劳动力短缺的问题,提高生产效率和质量,还能推动产业升级,促进经济的发展。
人形机器人在工业领域的一些特定角落已经展现出了不可替代的价值,为解决工业生产中的难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案。虽然在大规模 “落地” 过程中还存在诸多限制,但随着技术的突破和产业的发展,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人形机器人将在工业领域发挥更大的作用,成为推动工业智能化发展的重要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