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芯片到平台,芯科科技的AIoT全栈进化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在边缘计算浪潮席卷全球的当下,物联网设备不再是需要完全依赖云端的“哑终端”,而正演变为具备本地决策、智能响应与隐私自守的“自治节点”。从智能照明实时调光到人形机器人即时表情识别,从电表远程抄表到AI喂食机猫咪行为分析——数据处理重心正从数据中心下沉至边缘,芯片厂商随之面临三重考验:安全性能否抵御未来物理攻击?算力能否支撑本地AI/ML?成本与功耗能否兼顾规模部署?
2025年10月23日,深圳湾万丽酒店,“Works With开发者大会”深圳站期间,Silicon Labs(芯科科技)三位高层——亚太及日本地区业务副总裁王禄铭、中国区总经理周巍、中国台湾区总经理宝陆格在与媒体专访中,给出了系统性答案:全球首款PSA Certified Level 4物联网芯片SiXG301、22nm第三代无线SoC平台、Matter生态23%源代码贡献,以及FG23L Sub-GHz长距性价比突围。这不仅是一场集中技术发布,更是对“边缘AIoT安全与成本双重突破”的深度解构。
芯科科技高层强调,其核心竞争力源于“领先法规一步”的安全前瞻、边缘计算驱动的工艺“甜蜜点”、多协议兼容的软件灵活性,以及与中国本土生态的深度绑定——从欧盟RED合规到中国智慧物联出海,从AI陪伴玩具到人形机器人本地计算,芯科科技正以全栈工具链与开发者体验,赋能AIoT从“云端智能”向“边缘自治”演进。
安全认证里程碑:全球首推PSA 4级,Secure Vault筑牢物理攻击“未来防护墙”
“我们不是等法规出台再追赶,而是先看到未来需要什么安全能力。”
随着AIoT的铺展,黑客从“软件入侵”转向“硬件篡改”,激光笔、显微探针、电压脉冲正成为边缘设备的新噩梦。 PSA Certified作为Arm主导的物联网安全评估框架,已从Level 1的软件隔离进化至Level 4的“物理攻击全面防护”。PSA Level 4不仅是合规门槛,更是一场对芯片级防御能力的安全竞赛——全球范围内,芯科科技SiXG301 SoC率先完成通关。(其SoC中的Secure Vault安全子系统率先通过PSA 4级认证)
宝陆格给记者详细拆解:PSA 4级相较PSA 3级,核心增量在于抵御物理攻击,具体包括激光故障注入(Laser Fault Injection)、侧信道攻击(Side-Channel Attack)、微探测(Micro-probing)与电压操纵(Voltage Manipulation)。这些攻击曾被视为“实验室级别”,但随着边缘设备承载更多隐私数据(如健康监测、家庭安防),已逐步进入黑产链条。
据悉,Secure Vault并非单一模块,而是硬件+软件+安全服务的完整概念。第二代无线SoC提供Secure Vault Mid与High两档,而在第三代则全面升级至PSA 4级。通过与Keysight提供专业测试平台合作,芯科科技能够确保该认证结果可追溯、可验证。
周巍补充到:过去十年,数据处理重心从云端数据中心转向边缘设备——“你的健康数据、工作文件、家庭监控,不应再经过云端中转”。边缘侧的高安全性需求,倒逼芯片厂商在硅片层面重构防御体系。SiXG301的PSA 4级认证,不仅满足当前法规,更为未来5-10年的攻击演进预留防护空间。
据王禄铭透露,芯科科技内部设有专门的安全团队,与国际标准组织(如Arm PSA工作组)保持实时联动。“我们不是等法规出台再追赶,而是先看到未来需要什么安全能力。”例如,在设计第三代无线SoC时,已将物理攻击防护嵌入架构——这比法规要求严格得多。
实际价值落地方面:欧盟RED指令(2025年8月1日起强制执行)对无线设备安全性提出明确要求。客户采用SiXG301,其终端产品合规流程“轻而易举”——无需额外安全模块,即可通过CE认证,加速出海节奏。
第三代无线SoC平台:22nm工艺“甜蜜点”,M55+MVP多核架构,边缘AI与成本控制并重
“40nm-22nm区间,是边缘SoC性能、功耗、成本、成熟度的黄金交汇点。”
当AI芯片、手机芯片已冲向2nm“军备竞赛”,边缘SoC却在功耗、成本与供应链稳定性的多维约束下,寻找属于自己的“工艺理性”。 22nm并非最先进,却是边缘计算时代最务实的“甜蜜点”——它在晶圆成熟度、光罩费用摊销周期与AI加速器集成度之间,达成了微妙平衡。
芯科科技的第三代无线SoC平台采用22nm工艺,集成Arm Cortex-M55内核、以及AI/ML专用加速器——矩阵向量处理器(MVP),从而构建了应用、无线、安全不同工作负载分离的多核异构架构。
首款产品SiXG301面向智能照明,内置LED预驱动器,一颗芯片即可驱动RGB调光,减少外部BOM元件、节省PCB空间、降低综合成本。
王禄铭系统性对比三代平台:
|
代际 |
工艺 |
安全等级 |
核心卖点 |
典型应用 |
|
第一代 |
- |
PSA 1-2 |
基础连接 |
持续出货,满足低算力需求 |
|
第二代 |
40nm |
PSA 3 |
低功耗优先,轻边缘计算场景 |
电池供电(如xG24/xG26/xG29) |
|
第三代 |
22nm |
PSA 4 |
边缘计算+AI加速 |
AIoT、线路供电、智能照明等 |
“两代产品并非替代,而是并行补充”——第二代继续推出新品(如xG29),第三代专注高算力场景。第一代甚至仍在稳定出货,“根据客户功耗、成本、算力需求,灵活推荐”。
宝陆格深度解析22nm为何是边缘SoC的“工艺甜蜜点”:“手机芯片可以采用2nm、1.4nm,但边缘SoC要算总拥有成本(TCO):晶圆价格只是冰山一角,光罩(mask)费用、EDA工具授权、供应链稳定性才是大头。40nm-22nm区间,是性能、功耗、成本、成熟度的甜蜜点。”
他进一步指出,22nm已进入多晶圆厂竞争阶段,价格逐年摊薄;而更先进制程的光罩成本动辄数千万美元,“边缘设备出货量无法快速摊销”。
周巍进一步预告了第三代SoC平台下的产品路线图:SiXG301仅是开篇,后续第三代产品将全面搭载M55内核,并集成矢量运算加速器。而其实在第二代平台中,MG24系列已率先集成MVP,支持玻璃防破裂检测等边缘AI案例——“我们不是在追AI风口,而是一直在做”。
但同时,第三代SoC平台也同样关注成本控制这一维度:SiXG301的LED预驱动器,在照明领域可减少线缆、MOS管、电感等外部元件,综合BOM降幅可达20%-30%。周巍举例:“有些灯具PCB只有几平方厘米,布局极度受限,SiXG301让设计‘干净’成为可能。”
Matter生态与多协议灵活性:贡献23%源代码,SiMG301/SiBG301 OTA丝滑切换,FG23L长距突围
“Thread芯片出货量已实现20%同比增长”
当Zigbee、Thread、BLE、Wi-Fi各自为战,智能家居陷入“协议孤岛”,Matter应运而生——它不是又一个协议,而是一把“应用层万能钥匙”。 作为连接标准联盟(CSA)董事会成员,芯科科技在Matter总源代码中贡献约23%,位居半导体厂商之首。其多协议基因,早在十余年前的Zigbee Mesh时代就已奠基。
宝陆格回忆:“Google曾找到我们,希望把Zigbee Mesh的低功耗、可靠性,与IP协议结合”,最终演变为Matter。“我们在Mesh网络耕耘十余年,对协议细节、功耗优化、路由算法了如指掌”。这让芯科科技能在Matter新版本发布当天或次日,推出适配SDK——“别人还在消化规格书,我们已完成验证”。
周巍进一步为记者解读:“Matter不是协议,而是应用层标准”。底层承载分为Matter over Wi-Fi(单品快启)和Matter over Thread(网状网络、真正互联)。芯科科技同时支持两者,并提供Zigbee→Matter桥接方案与全套参考设计。
落地实况方面,欧洲已有两家头部灯厂推出最新一代 Matter 智能灯具,均采用芯科科技第二代与第三代无线 SoC 平台;在中国大陆多家专注单品设计的厂商已完成基于芯科科技芯片的 Matter 方案认证,设计就绪,只待市场规模化引爆;而在台湾省,多家服务欧美市场的头部 ISP 与网通厂商,已在 Wi-Fi 7 路由器升级中顺势集成芯科科技的 Matter over Thread 芯片,实现“植入即用”。
王禄铭透露,芯科科技15.4芯片(IEEE 802.15.4)出货量已实现20%同比增长,部分用于路由器中的“物联网控制器”——“没Matter指令时,Wi-Fi模块休眠;有指令时唤醒,整体功耗大幅下降”。
而当 Matter 生态从室内网状网络向室外远距离扩展时,2.4 GHz 的 Thread 覆盖已显不足——庭院灯、除草机、室外空调主机等设备需要更强的穿墙与远距能力。这时,Sub-GHz 频段以其天然的低频穿透优势,成为连接“室内-室外”无缝化的关键桥梁。
FG23L 正是芯科科技在这一领域的性价比杀手锏:
·集成收发器+MCU,替代“低价收发器+外部MCU”双芯片方案;
·链路预算146dB,+20dBm发射功率,传输距离达同类2倍(DSSS扩频);
·结合OFDM调制,室外可达3km+;
·应用:电表、工业传感器、智慧农业。
周巍强调:“中国市场双芯片方案多,只因SoC价格高。FG23L是专为亚太区打造的‘L’轻量版,直接解决价格痛点。”类似地,BG22和BG24也有L版本,“用行动表明对中国的重视”。
FG23L体现了芯科科技在长距离无线上的优势,而SixG301系列则体现了其在多协议上的功力。SixG301系列的软件灵活性是另一大亮点:SiMG301(多协议)与SiBG301(BLE)管脚对管脚兼容,客户可用OTA固件升级,从Matter over Thread切换至Bluetooth Mesh,“无需换硬件,几天即可响应新需求”。
在市场预判与区域特色方面,芯科科技高层判断,Matter 生态最快起量的市场将依次为美国、欧洲与亚洲——美国得益于 ISP 成熟(如 Comcast 积累的 Zigbee 服务经验),欧洲受法规驱动,亚洲则依托制造基地。而中国市场呈现独特路径:单品内卷叠加房地产前装萎缩,正推动行业探讨中国特色物联网标准。与此同时,边缘 AI 爆发信号已现——AI 陪伴玩具实现本地表情识别、AI 喂食机实时分析猫咪行为、人形机器人成本逼近 5 万人民币阈值。周巍强调,安全性仍是最大变量,SixG301 的 PSA 4 级认证正是未雨绸缪。
结语:从芯片到平台,芯科科技的AIoT全栈进化
此次Silicon Labs Works With深圳站吸引超500名开发者,同期发布Simplicity Ecosystem——以Simplicity Studio 6为核心,集成AI增强SDK,实现自动化配置、调试、分析。芯科科技已经从芯片供应商向平台赋能者转型:硬件(多核+MVP)+协议栈(23% Matter贡献)+工具链(AI驱动)+生态(桥接、参考设计、CPMS定制)。
宝陆格总结:“20多年积累,不是一天建成的罗马。” 周巍展望:“Matter将从室内走向室外,Thread不够用时,Matter over Sub-GHz、Wi-SUN会接棒。” 王禄铭强调:“我们不做价格领导者,但要做技术标杆。”
在AIoT从“连接”到“智能”的十字路口,芯科科技以安全超前、工艺理性、协议深耕、区域定制四板斧,给中国市场交出一份兼顾深度与落地的答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