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消费电子 > 触控感测
[导读] (文章来源:与非网) 2013年9月20日,苹果发布了一款当时“最具创新力”的设备-iPhone5s。这款屏幕大小仅为4英寸的手机,在现在看来或许已经是过时,毕竟是6年前的设备。而在当时

(文章来源:与非网)

2013年9月20日,苹果发布了一款当时“最具创新力”的设备-iPhone5s。这款屏幕大小仅为4英寸的手机,在现在看来或许已经是过时,毕竟是6年前的设备。而在当时,它却开创了手机使用指纹识别技术的先河,并且沿用至今。这也是苹果为什么会被称为手机行业“风向标”的原因之一。

指纹识别技术就在那时候被各大手机厂商争相模仿,早期的指纹识别也非常的单一,均采用了电容式指纹识别,电容式指纹模块是利用指纹传感器与导电的皮下电解液形成电场,指纹的高低起伏会导致二者之间的压差出现不同的变化,借此可实现准确的指纹测定。该方式适应能力强,对使用环境无特殊要求,同时,硅晶元以及相关的传感原件对空间的占用在手机设计的可接受范围内,因而使得该技术在手机端得到了比较好的推广。

好景不长,由于电容式指纹识别需要电容传感器,也就是我们在iPhone手机上能看到的那个圆环,最后在全面屏的需求下这一方案被苹果公司所弃用。虽说技术非常成熟,但是毕竟体积摆在那里,集成在手机上的位置也无非就那么几种,如果不能前置,那无非只能往侧面放或者后面放。

后置指纹识别模块经常被网友诟病不够美观,也容易产生误触的情况,最重要的一点是后置指纹识别,已经被国产很多手机厂商所采用,后置这条路已经走不通,那么只能往侧面,侧面放置指纹识别模块带来的问题便是手机厚度的问题,另外还有一个便是交互习惯的问题了,使用侧面指纹识别的手机少之又少,基本属于这三种方式中的“弱势群体”。

所以苹果在它10周年的时候推出的手机-iPhoneX中弃用了指纹识别,改用面容识别。这是苹果的第一款全面屏手机,为了这款全面屏手机,iPhone放弃了标志性的家族式前脸,改用了现在的“刘海屏”,没准这会成为iPhone的新标志,至少目前看来,iPhoneX之后的iPhone,都延续了这个设计。

苹果为了全面屏而取消了指纹识别,那么就没有别的办法保留指纹识别了吗?办法还是有的,只不过苹果没有采用罢了。除了电容式指纹识别,还有两种可以在手机上用的指纹识别技术分别是超声波指纹识别和光学屏下指纹识别。这两种屏下指纹识别技术为何没有被苹果采用?采用这两种方案的手机又有何弊端?请听与非网小编一一道来。

超声波具有穿透性,利用指纹模组发出的特定频率的超声波扫描手指,利用指纹的不同对超声波反射的不同,能够建立3D指纹图形,因此对手指表面的清洁程度并不用太过考虑。另外,由于超声波具有比较强的穿透性,可以穿透金属、玻璃等常用手机材质,因此对手机外观方面也不会有太多限制。

虽然理论上这么说没错,但是我们可以看看搭载超声波指纹识别的手机三星S10的表现情况:据网友测试反应,在贴完钢化膜的三星S10上使用超声波指纹识别,因为厚度原因,超声波指纹识别就无法工作,而三星方面也是发现了这个情况,做出了史无前例的买手机送贴膜的举动。别看国内手机厂商的这种作法非常普遍,三星在自家旗舰机上附赠贴膜还是头一回,这么做的原因无非是想提升超声波指纹识别的体验,这也从侧面体现出了超声波指纹识别的不足之处-绕不过“致命”的钢化膜。

光学识别是应用比较早的一种指纹识别技术,比如之前很多的考勤机、门禁都采用的就是光学指纹识别技术。利用光的折摄和反射原理,将手指放在光学镜片上,手指在内置光源照射下,光从底部射向三棱镜,并经棱镜射出,射出的光线在手指表面指纹凹凸不平的线纹上折射的角度及反射回去的光线明暗就会不一样。用棱镜将其投射在电荷耦合器件上CMOS或者CCD上,进而形成脊线(指纹图像中具有一定宽度和走向的纹线)呈黑色、谷线(纹线之间的凹陷部分)呈白色的数字化的、可被指纹设备算法处理的多灰度指纹图像。然后对比资料库看是否一致。

光学屏下指纹识别技术,似乎成了全面屏最好的伴侣,近期发布的小米9以及vivo发布的IQOO手机,均采用了这一类指纹识别技术,根据雷军对小米9的屏下指纹描述,小米9采用了全新技术,速度得到显著提升,或许是目前最快的屏幕指纹技术。在OLED屏下隐藏着由3片镜片构成的光学指纹传感器,类似微距相机,单个像素高达5μm,识别指纹速度快,准确率高,其次,对干手指、低温、户外阳光直射的场景下的解成功率也有所提升,在夜晚或昏暗场景下,降低指纹解锁显示区域亮度,减少解锁漏光引起的视觉不适,这次可以说,屏幕指纹进入了大规模实用阶段。

这一番比较下来,光学屏下指纹识别似乎更具优势,未来iPhone是否会采用屏下指纹识别?或许苹果能创新地推出其他生物识别技术,再一次引发手机界的革命?回看去年苹果销量的大跌,苹果亟需一次全新的创新来扭转这一局面,而指纹识别或许是个突破口。
       

本站声明: 本文章由作者或相关机构授权发布,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本站亦不保证或承诺内容真实性等。需要转载请联系该专栏作者,如若文章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
换一批
延伸阅读

LED驱动电源的输入包括高压工频交流(即市电)、低压直流、高压直流、低压高频交流(如电子变压器的输出)等。

关键字: 驱动电源

在工业自动化蓬勃发展的当下,工业电机作为核心动力设备,其驱动电源的性能直接关系到整个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其中,反电动势抑制与过流保护是驱动电源设计中至关重要的两个环节,集成化方案的设计成为提升电机驱动性能的关键。

关键字: 工业电机 驱动电源

LED 驱动电源作为 LED 照明系统的 “心脏”,其稳定性直接决定了整个照明设备的使用寿命。然而,在实际应用中,LED 驱动电源易损坏的问题却十分常见,不仅增加了维护成本,还影响了用户体验。要解决这一问题,需从设计、生...

关键字: 驱动电源 照明系统 散热

根据LED驱动电源的公式,电感内电流波动大小和电感值成反比,输出纹波和输出电容值成反比。所以加大电感值和输出电容值可以减小纹波。

关键字: LED 设计 驱动电源

电动汽车(EV)作为新能源汽车的重要代表,正逐渐成为全球汽车产业的重要发展方向。电动汽车的核心技术之一是电机驱动控制系统,而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IGBT)作为电机驱动系统中的关键元件,其性能直接影响到电动汽车的动力性能和...

关键字: 电动汽车 新能源 驱动电源

在现代城市建设中,街道及停车场照明作为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质量和效率直接关系到城市的公共安全、居民生活质量和能源利用效率。随着科技的进步,高亮度白光发光二极管(LED)因其独特的优势逐渐取代传统光源,成为大功率区域...

关键字: 发光二极管 驱动电源 LED

LED通用照明设计工程师会遇到许多挑战,如功率密度、功率因数校正(PFC)、空间受限和可靠性等。

关键字: LED 驱动电源 功率因数校正

在LED照明技术日益普及的今天,LED驱动电源的电磁干扰(EMI)问题成为了一个不可忽视的挑战。电磁干扰不仅会影响LED灯具的正常工作,还可能对周围电子设备造成不利影响,甚至引发系统故障。因此,采取有效的硬件措施来解决L...

关键字: LED照明技术 电磁干扰 驱动电源

开关电源具有效率高的特性,而且开关电源的变压器体积比串联稳压型电源的要小得多,电源电路比较整洁,整机重量也有所下降,所以,现在的LED驱动电源

关键字: LED 驱动电源 开关电源

LED驱动电源是把电源供应转换为特定的电压电流以驱动LED发光的电压转换器,通常情况下:LED驱动电源的输入包括高压工频交流(即市电)、低压直流、高压直流、低压高频交流(如电子变压器的输出)等。

关键字: LED 隧道灯 驱动电源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