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单片机 > 程序员小灰
[导读]作者回复:完全具备可重复性

杨净 子豪 发自 凹非寺
量子位 报道 | 公众号 QbitAI
一张“人体经络图”,最近在全网火了。



经络,我们都听过,但它究竟是啥?看不见又摸不着,一直没被科学证实。


这一次,研究团队依靠茶叶,号称拍摄到了出了几近完整的人体经络影像。


而且还有复旦大学的title在这,因此不少网友激动地表示,经络终于被科学正名了!


我真的觉得这个太厉害了,真的太厉害了。



但与此同时,质疑声也不少:啊这都可以发论文?


经验=科学?



什么时候经验也能被称作科学了?



出于好奇,我们就去研究了下论文的一些细节。


发现的确没有那么简单。


这是一个什么研究?

简单来说,就是在人们饮茶之后,身体的不同部位会迅速发热、甚至流汗,让经络自己活跃起来,从而显形,这时候拍摄身体各部位的红外影像。


很多草本药食在服用之后,虽然相应的经络和肺腑部位会有明显的发热和酥麻感,但感觉不明显,也很难拍摄出影像。


2012年,研究团队在试验了几百种药食以后,发现感受最强的是茶叶。


喝了不同的茶以后,身体的不同部位会迅速发热,甚至大量流汗。


为了证明这种感受是客观、可重复的,研究团队采用了双盲实验。


24位志愿者在不知道茶叶种类的情况下,饮用同一种茶,并记录自己发热的部位。



在饮用68种茶之后,结果显示,所有志愿者报告达到了96%的一致性。


由此发现,不同茶叶对应的归经有着明显的规律:


(归经:药物作用对机体某部分的选择性、对应关系)


比如,绿茶对应太阳脉,青茶对应阳明脉,红茶对应少阳脉,白茶对应太阴脉,黑茶对应厥阴脉。


不过有一种茶不太清晰,那就是黄茶。


但就在5年后,研究人员在贵州梵净山一带找到了含黄酮醇高的茶树,发现了黄茶对应少阴脉。


根据经络假说,大多数经络会经过不同的手指和器官。


为验证手指与器官之间是否存在对应关系,研究团队从中国南方各省以及日本、新西兰等国家收集了512种茶,从中选出了效果最强的13种。


一共有42名志愿者到福建太姥山上参与重复试验,包括17名男性和25名女性。


志愿者每次喝完茶后,立即对人体进行红外成像。



研究人员发现,在饮用不同的茶后,可能由12条假设的经络连接的不同路径和器官,温度都有明显的上升。


一些其他的汤药或饮品,也能产生类似的效果。



团队分别测得手指、手掌的3个区域和12个器官的最高温度,并且将数据归一化处理,得到了这样的结果:



比如,图中显示的红色部分,代表饮用红茶后发热的身体部位,包括无名指、手掌的一部分、甲状腺和胆囊。


为了验证某种茶是否会对所有经络起作用,研究人员进行了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在喝茶之后,身体各部位的温度没有同时升高。



并且,红外线图像显示了被激活器官的清晰形状,例如,心脏和肾脏被黄茶激活等等。



网友:热水也能让身体发热

对此,网友纷纷提出了质疑


一方面,是针对研究本身。


比如,经络既然是看不见摸不着的,那又是如何证明是这些红外影像显示的就是经络呢?


这些测得的热量变化路径,为什么不是因为其他生化作用导致的?


有网友表示,只喝热水也能让身体不同部分发热,要不也看看这是什么脉?



这么高级,那他们能测出来喝的什么茶吗?



还有网友关注到了研究细节上。


比如样本不足。


只有几十个样本就搞出来的研究?



再比如,茶的温度没有说明。


喝的是冷茶还是热茶?每种茶都是同一个温度时喝的吗?



还有人联想到,当前中医面临的处境,令人叹惋。


中药可以入经脉,老祖宗5000年的经验,愣是被说成伪科学!最后,还需要现代科技来验证,是好事,也是悲哀。



发表在什么期刊?

除了研究本身,网友关注的另一个点:


文章所在的期刊Quantitative Biology,定量生物学。



它创刊于2013年,由高等教育出版社、清华大学主办的英文季刊。


期刊涉及领域包括系统与合成生物学、生物信息学与计算生物学。


由北京大学定量生物学中心、德克萨斯大学达拉斯分校的两位教授担任主编。


它的最新影响因子是1.161,此前也都在1上下徘徊。


啊这,确实是有点低了。


也难怪有网友质疑这一研究了。



还有网友认为,并不反对中医,但这样的报道和宣传,加上复旦的title,岂不是会把中医黑的更惨。



而它日常的文章画风,是这样的。


人类基因组计划:起点的开始。



合成基因电路进入临床。



这研究早就有书了

那么最后,只剩下一个问题了。


这是一个什么团队?


论文一作是金雯俐,来自上海自然博物馆。


除此之外,还有一位山西高研院的研究者以外,其余全是来自复旦大学的学者。


通讯作者是复旦大学生命学院的教授、博导李辉


主要研究领域为分子人类学,从DNA入手来探求人类起源和文明肇始,比如,通过y染色体来研究曹操的身世问题。


据南方周末报道,Science曾评价他的研究开创了新领域——历史人类学。


今年,他有一篇科普新作《人类起源和迁徙之谜》,由他和他夫人金雯俐共同撰写。


嗯?我好像知道了什么不得了的事情。



而茶叶,只不过是他的兴趣研究所在。


回溯这整个热议过程,起因源自于李辉——这篇文章的通讯作者,投给《环球》杂志的一篇文章。


进而引发了包括新华网、茶周刊在内多家媒体的报道。


他本人表示,更详细的茶道和经络的系统知识在《茶道经译注》一书中。


这本书,由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今年1月刚发行,售价88元。



与之相匹配的,还有在优酷网站上对应的茶道经课。


可以看到,里面就已经有「如何分辨茶对应的人体经络」、「通过经络分辨茶的好坏」相关视频了。



不过学习这些,还是要付费滴~


售价128元,有效期为10个月。


面对网友的质疑,李辉前几天其实也借着媒体回复了。



这是一个非常初步的探索研究,绝对称不上完美,但是完全可以第三方独立重复验证,已经有很多团队联系跟进重复实验和深入探索。


之所以强调茶叶,一方面是茶叶引发的红外辐射属于最强的一类,另一方面不同的茶叶类别激发不同的十二条经络,有利于比较寻找归经现象的分子基础。一旦归经的分子基础找到,对于将来的靶向药物设计的影响可能是革命性的。


那么对于这件事情,你又是如何看的呢?
本站声明: 本文章由作者或相关机构授权发布,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本站亦不保证或承诺内容真实性等。需要转载请联系该专栏作者,如若文章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
换一批
延伸阅读

LED驱动电源的输入包括高压工频交流(即市电)、低压直流、高压直流、低压高频交流(如电子变压器的输出)等。

关键字: 驱动电源

在工业自动化蓬勃发展的当下,工业电机作为核心动力设备,其驱动电源的性能直接关系到整个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其中,反电动势抑制与过流保护是驱动电源设计中至关重要的两个环节,集成化方案的设计成为提升电机驱动性能的关键。

关键字: 工业电机 驱动电源

LED 驱动电源作为 LED 照明系统的 “心脏”,其稳定性直接决定了整个照明设备的使用寿命。然而,在实际应用中,LED 驱动电源易损坏的问题却十分常见,不仅增加了维护成本,还影响了用户体验。要解决这一问题,需从设计、生...

关键字: 驱动电源 照明系统 散热

根据LED驱动电源的公式,电感内电流波动大小和电感值成反比,输出纹波和输出电容值成反比。所以加大电感值和输出电容值可以减小纹波。

关键字: LED 设计 驱动电源

电动汽车(EV)作为新能源汽车的重要代表,正逐渐成为全球汽车产业的重要发展方向。电动汽车的核心技术之一是电机驱动控制系统,而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IGBT)作为电机驱动系统中的关键元件,其性能直接影响到电动汽车的动力性能和...

关键字: 电动汽车 新能源 驱动电源

在现代城市建设中,街道及停车场照明作为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质量和效率直接关系到城市的公共安全、居民生活质量和能源利用效率。随着科技的进步,高亮度白光发光二极管(LED)因其独特的优势逐渐取代传统光源,成为大功率区域...

关键字: 发光二极管 驱动电源 LED

LED通用照明设计工程师会遇到许多挑战,如功率密度、功率因数校正(PFC)、空间受限和可靠性等。

关键字: LED 驱动电源 功率因数校正

在LED照明技术日益普及的今天,LED驱动电源的电磁干扰(EMI)问题成为了一个不可忽视的挑战。电磁干扰不仅会影响LED灯具的正常工作,还可能对周围电子设备造成不利影响,甚至引发系统故障。因此,采取有效的硬件措施来解决L...

关键字: LED照明技术 电磁干扰 驱动电源

开关电源具有效率高的特性,而且开关电源的变压器体积比串联稳压型电源的要小得多,电源电路比较整洁,整机重量也有所下降,所以,现在的LED驱动电源

关键字: LED 驱动电源 开关电源

LED驱动电源是把电源供应转换为特定的电压电流以驱动LED发光的电压转换器,通常情况下:LED驱动电源的输入包括高压工频交流(即市电)、低压直流、高压直流、低压高频交流(如电子变压器的输出)等。

关键字: LED 隧道灯 驱动电源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