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嵌入式 > 嵌入式软件
[导读]最终能否逆天? Intel Atom的前世今生

Intel Atom能否逆天?将达成四核八线程

去年7月份曾有报道称“Atom路线图:2015年比六核Phenom II还快”,当时小编看到Intel Atom SoC芯片开发部总经理Bill Leszinske的这种“狂妄”言论时并没有太过在意,因为硬件的发展是十分迅速的,三年之内一切皆有可能,但是最近频频传出的“Intel将借Atom处理器推出Medfield智能手机”以及“Intel要在将来推四核八线程Atom”的消息则让小编不得不重新审视下看似不起眼的Atom系列了,因此小编决定翻翻故纸堆,与大家一起分享Intel Atom自诞生以来的变化。

起源

Intel Atom于2008年4月发布,不过实际上Atom处理器或者说类似处理器可以追溯到1995年,当时Intel计划利用P5 Pentium架构开发低功耗的处理器,但是后来被搁置了。等到2008年,Intel基于Bonnell架构再次发力低功耗处理器,发布了首代Atom,中文名称则是后来叫响的“凌动”。

定位

Atom发布之初的目标并不是现在的智能手机,而是2008年就已经火爆的MID(移动互联网设备),Intel要用Atom来对抗在这块市场的两大劲敌——威盛和ARM。另外Atom还担起了更新超便携笔记本的任务,以取代老旧的Pentium-M。

了解了以上背景,我们可以开始追忆下那些年的那些Atom处理器了。

第一代Atom:上网本的辉煌时代

第一代Atom发布于2008年4月,一举成为Intel历史上体积最小(芯片面积不足25平方毫米)和功耗最低(最高功耗仅为2.4W)的处理器,产品基于新的微处理器架构Bonnell(同时期的桌面处理器架构为Westmere微架构),采用45nm工艺,集成4700万晶体管,L2缓存为512KB,能支持SSE3/SSSE3指令集,支持VT虚拟化技术(Intel Virtualization Technology)、EDB防病毒(Execute Disable Bit)和高级散热管理技术(Intel Advanced Thermal Manager)。

Bonnell微架构

ATOM处理器核心内部结构图

第一代Atom采用了Intel全新设计的Bonnell微架构,采用顺序执行(in-order execution)设计,尽管相比乱序执行,前者的计算效率较低,但是如此一来,Atom可以节省大量的晶体管,降低了芯片的功耗和成本,而且加入的超线程技术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芯片计算效率的不足。

i945GC/i945GSE芯片组

第一代Atom搭配的芯片组采用双芯片设计,北桥为较老的945GC修改版——i945GC和i945GSE,支持DDR2-400/533单通道内存,集成GMA 945集显,可以支持DX9 Shader Model 3.0和硬件视频解码引擎,在播放MPEG-2,MPEG-4AVC,WMV/VC-1视频格式时可以降低CPU占用,南桥则采用ICH7-M。

在2008年12月,NVIDIA发布了ION平台,可以搭配Intel的Atom处理器,该平台的显卡采用NVIDIA自家的Geforce 9400M显卡,芯片组则采用MCP7A/MCP79,功耗为14W比i945GSE的5.5W略高,不过后来由于种种原因,ION平台并未得到大范围推广。

首批产品

首批Atom分为代号“Silverthorne”和“Diamondville”的两个系列,前者主要面向MID等智能掌上设备,型号有Z500/510、520、530、540等,后者面向上网本市场(Netbooks),代表型号有Atom N270/280等。两大系列均采用单核心设计,不过其中Atom Z520及之后的型号开始支持超线程技术。
 

第二代Atom:三芯片转向双芯片

第二代Atom

第一代Atom尽管功耗控制出色,而且售价也相比以往桌面芯片大幅降低,但是这是建立在牺牲性能的基础上的,不只CPU性能偏弱,从芯片组到集成显卡都不能让人满意。2009年第四季度,Intel推出了第二代Atom——Pine Trail平台。

与第一代Atom最大的不同在于,第二代Atom也就是Pineview处理器平台改用双芯片设计,上代的北桥i945GSE被集成到了CPU内部,也就是说内存控制器也开始被集成到CPU内部,这样的改动大幅降低了内存的延迟,从而进一步提升了这一顺序执行架构的计算效率,采用双芯片设计后,新Atom平台的芯片面积减少了60%-70%。[!--empirenews.page--]

芯片组部分则采用NM10 Express,它仍相当于原来的南桥ICH7-M,仍负责原来的I/O输出等功能,芯片封装面积为17mm X 17mm,热设计功耗为2W。

单核版Pineview处理器内部结构图

Pineview处理器集成了GMA3150显卡(相当于GMA X3100的升级版),核心频率也从原来的133MHz提升到了200MHz,此外,得益于内存控制器的改进——Pineview处理器内置的内存控制器为DDR2-533/667单通道控制器,集成显卡可以利用到更高频率的内存。这时候Intel将上网本平台的分辨率从原来的1024 X 600提升到了1366 X 768,不过显示器的尺寸最高仍然为10.2吋。

第二代Atom处理器仍然分为两个系列,N系列首批产品只有Atom N450,第二个系列为入门级桌面台式机(Nettops),产品有Atom D410/D510,具体规格参见上表。之后,Intel在2010年第三季度推出了支持DDR3内存的Atom N455和Atom N475。

第三代Atom:命运多舛屡遭推迟

 

关于第三代Atom处理器平台——Cedar Trail则在去年频遭推迟,一度传言被推迟到2011年四季度,不过好在产品还是赶在三季度9月28日发布。

Intel Atom处理器路线图

第三代Atom基于Saltwell微架构,继续采用双芯片设计,继续搭配NM10 Express芯片组,支持SSE2、SSE3、SSSE3指令集,内存控制器继续提升——变为DDR3-800/1066单通道控制器,图形芯片则由上代的GMA 3150变为GMA 3650(PowerVR SGX545),能支持DirectX 10.1,核心频率进一步提升到650MHz。

Intel Cedar Trail Atom处理器,产品采用了最新的32nm工艺,TDP被控制在10W,而且内置支持DX10.1的物理显示核心,其中桌面版最低端的Atom D2500采用单核设计,不支持超线程,默认主频为1.86GHz,内置GMA 3600,核心频率为400MHz,拥有1MB二级缓存。最高端的D2700则采用双核四条线程设计,默认主频提升到了2.13GHz,内置GMA 3650,核心频率为650MHz。

下一代Atom:进军智能手机

 

尽管Intel在桌面市场占据大多数份额,但是在手机等移动计算市场却屡入困境,面对ARM的咄咄攻势,Intel终于还击了——杀手锏就是基于新一代Atom的Medfield。

其实在Medfield平台之前,Intel推出了Mooretown平台,Moorestown平台包括一颗代号Lincroft的Atom Z600系列处理器,代号Langwell的MP20芯片组,可选代号Briertown的MISC混合信号芯片。其中,Atom Z600处理器有两种规格,对应智能手机的型号最高频率1.5GHz,对应平板机的系列最高1.8GHz,内置的图形核心为PowerVR SGX 535。

基于Android 3.x Honeycomb操作系统的Medfield测试成绩

不过Mooretown平台并未在智能手机和平板机市场引起重大改变,因此下一代的Medifield平台中,Intel吸取了教训,将处理器和芯片组整合为一颗代号Penwell的高集成度SoC片上系统芯片,Penwell SoC处理器的尺寸为144平方毫米,相比上代减少了一半,所采用的Atom处理器的频率为1.80GHz或1.86GHz,除了处理器核心,这颗单芯片平台还包括图形核心、视频解码核心、内存控制器、显示输出控制器、音频加速模块、摄像头控制器、存储控制器以及各种输入输出模块等众多组件,而内置的图形核心性能也比Mooretown提升4倍。[!--empirenews.page--]

从上面透露出的测试成绩来看,在计算性能上,基于X86架构的新一代Atom无可匹敌,但美中不足的是Atom芯片的功耗一直都相对较高,2.6W的功耗相比几百毫瓦的ARM处理器还是相对较高,这严重影响了Medfield手机的续航,不过好在2.6W只是测试样机的功耗,据Intel透露正式版将会有所降低。

总结

Intel Atom处理器自发布以来就以独特的身份影响着IT产业格局的变化,如今它从上网本转移到了平板机和智能手机市场,究竟这颗小小的芯片能再引起什么样的变化,还很难说。

本站声明: 本文章由作者或相关机构授权发布,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本站亦不保证或承诺内容真实性等。需要转载请联系该专栏作者,如若文章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
换一批
延伸阅读

LED驱动电源的输入包括高压工频交流(即市电)、低压直流、高压直流、低压高频交流(如电子变压器的输出)等。

关键字: 驱动电源

在工业自动化蓬勃发展的当下,工业电机作为核心动力设备,其驱动电源的性能直接关系到整个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其中,反电动势抑制与过流保护是驱动电源设计中至关重要的两个环节,集成化方案的设计成为提升电机驱动性能的关键。

关键字: 工业电机 驱动电源

LED 驱动电源作为 LED 照明系统的 “心脏”,其稳定性直接决定了整个照明设备的使用寿命。然而,在实际应用中,LED 驱动电源易损坏的问题却十分常见,不仅增加了维护成本,还影响了用户体验。要解决这一问题,需从设计、生...

关键字: 驱动电源 照明系统 散热

根据LED驱动电源的公式,电感内电流波动大小和电感值成反比,输出纹波和输出电容值成反比。所以加大电感值和输出电容值可以减小纹波。

关键字: LED 设计 驱动电源

电动汽车(EV)作为新能源汽车的重要代表,正逐渐成为全球汽车产业的重要发展方向。电动汽车的核心技术之一是电机驱动控制系统,而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IGBT)作为电机驱动系统中的关键元件,其性能直接影响到电动汽车的动力性能和...

关键字: 电动汽车 新能源 驱动电源

在现代城市建设中,街道及停车场照明作为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质量和效率直接关系到城市的公共安全、居民生活质量和能源利用效率。随着科技的进步,高亮度白光发光二极管(LED)因其独特的优势逐渐取代传统光源,成为大功率区域...

关键字: 发光二极管 驱动电源 LED

LED通用照明设计工程师会遇到许多挑战,如功率密度、功率因数校正(PFC)、空间受限和可靠性等。

关键字: LED 驱动电源 功率因数校正

在LED照明技术日益普及的今天,LED驱动电源的电磁干扰(EMI)问题成为了一个不可忽视的挑战。电磁干扰不仅会影响LED灯具的正常工作,还可能对周围电子设备造成不利影响,甚至引发系统故障。因此,采取有效的硬件措施来解决L...

关键字: LED照明技术 电磁干扰 驱动电源

开关电源具有效率高的特性,而且开关电源的变压器体积比串联稳压型电源的要小得多,电源电路比较整洁,整机重量也有所下降,所以,现在的LED驱动电源

关键字: LED 驱动电源 开关电源

LED驱动电源是把电源供应转换为特定的电压电流以驱动LED发光的电压转换器,通常情况下:LED驱动电源的输入包括高压工频交流(即市电)、低压直流、高压直流、低压高频交流(如电子变压器的输出)等。

关键字: LED 隧道灯 驱动电源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