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售、金融、制造业等产业数字化进程加快,让人们感受到数字技术带来的便利和效率,数字经济发展势头强劲,但数字化风口之下也有飞不高的猪,重服务、低标准化、交付周期长的家装行业,数字化转型速度相对缓慢,迟迟未见高飞。
随着自动化技术的成熟,物流行业智慧化的需求空前增大,如今从入库到出库,再到仓储物流,自动化技术贯穿全环节始终。据AGV/AMR产业联盟数据显示,2021年中国工业应用移动机器人领域共有29起融资,总金额超40亿人民币,其中亿元级以上占比38%。
美团日前发布2022Q2财报,平台年活跃商户规模达到920万,同比增加150万,创历史新高。线下实体零售商加速涌入美团,是即时零售在后疫情时代繁荣发展的缩影。一方面,庞大精密的物流系统将即时零售服务最短定格于分钟级,越来越吸引到对高效服务敏感的消费者。
国潮新消费的爆发,挽救了李宁、百雀羚、鸿星尔克等不少被边缘化的国产品牌,还催生了元气森林、完美日记、Moody(美瞳品牌)等不少国货新锐品牌,“国潮运动”已完全渗透饮品、化妆品、服饰等赛道,而下一个赛道将是香氛市场。
自从爱奇艺首先宣布上调会员价格以后,腾讯视频、优酷、芒果超媒等平台也纷纷宣布涨价,有的平台甚至在一年内涨价两次。而在国内一众长视频平台纷纷涨价的背后,暴露出的正是它们目前普遍所面临着的业绩增长压力。
近两年疫情的反复,一定程度上加速了数字化办公的进程,数字化办公市场的规模也在迅速扩大。在此背景下,金山办公也顺势而为,加大力度推动金山办公的数字化转型。
就在外界对新东方的直播电商转型感到惊喜之际,新东方却悄悄做起了自家的APP东方甄选。据第三方数据显示,目前东方甄选APP已经在各大应用平台上线,截至8月底上线不到一个月,其累计总下载量已接近20万了。
本地生活圈又有大事发生了。日前,饿了么和抖音共同宣布达成合作。双方表示,将携手探索本地生活服务的新场景升级,在视频化时代带来“即看、即点、即达”的本地生活新体验。此消息一出,各方目光再度聚焦至本地生活领域。
从闻所未闻到骤然爆火,脱胎于科幻小说的元宇宙,在过去的一年时间里迎来了集中爆发。尽管各路玩家对元宇宙进行了诸多着墨,但时至今日其从概念向实处进发仍然存在现实差距。
近年来随着人工智能技术、5G技术、IOT技术等底层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消费者对家庭场景下各种智能设备需求量的不断增长,使得智能家居市场迎来了高速增长,预计在未来几年内,智能家居市场还将保持快速增长。据IDC统计,2021年中国智能家居设备市场出货量超过2.2亿台;预计2022年出货量将突破2.6亿台,同比增长17.1%;预计2025年出货量将接近5.4亿台。另据中商产业研究院预测,2022年中国智能家居市场规模将会达到6515.6亿元,从中不难看出智能家居市场的火热程度。
如果「服务端挂掉」指的是「服务端进程崩溃」,那么这个读者猜的想法是对的,服务端的进程在发生崩溃的时候,内核会发送 FIN 报文,与客户端进行四次挥手。
一批高性能处理器表明,延续摩尔定律的新方向是向上发展。每一代处理器都要比上一代性能更好,究其根本,这意味着要在硅片上集成更多的逻辑。但其中存在两个问题。首先,我们缩小晶体管及其组成的逻辑和内存块的能力正在放缓。其次,单块芯片已经达到了尺寸极限。光刻工具可以在850平方毫米的面积内绘制图案,这大约是一个现代服务器图形处理单元(GPU)的大小。
2018年,《彭博商业周刊》的一篇文章做出了惊人断言,声称中国间谍部门在电路板中插入了毫米级芯片,从而在为亚马逊、苹果等公司生产的服务器中制造了后门。
在USB问世之前,要将相机、打印机或其他附件与计算机连接并非易事。用户时常需要打开计算机,添加硬件,提供所需的通信端口。1996年英特尔发布的USB简化了这一过程。USB端口现已成为个人计算机的标准配置,并内置于智能手机、电子书阅读器、游戏机等诸多电子设备中。
想象有一台由860亿个交换机组成的便携式计算机,其复杂的通用智能足以构建一个太空文明,但重量仅为1.2至1.3千克,功耗仅20瓦,并且移动时会像果冻一样抖动。现在,人脑中就有这种机制。这是生物进化的惊人成就。但我们并没有相关蓝图。现在设想一下,要怎样在无法观察其微电路活动的情况下,弄清楚这一生物电子学奇迹的工作原理。这就像要求微电子工程师在不使用数字逻辑探针的情况下,对最先进处理器上运行的架构、微码和操作系统进行逆向工程,这几乎是一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因此,我们很容易理解为什么人类大脑(甚至是老鼠和更简单生物的大脑)的许多运作细节仍然如此神秘,甚至对神经科学家来说也是如此。人们通常认为技术属于应用科学,但脑科学研究本质上属于应用传感器技术。发明的每一种测量大脑活动的新方法(包括头皮电极、磁共振成像和植入大脑皮层表面的微芯片)都为了解我们所有器官中最复杂、最人性化的结构带来了重大帮助。大脑本质上是一个电器官,这一事实加上它的胶状稠度带来了一个棘手的技术问题。2010年,我与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所(HHMI)的顶尖神经科学家开会探讨了如何利用先进的微电子技术发明一种新型传感器。我们的目标是:在任何给定的极少量脑组织中,同时监听成千上万个神经元之间的电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