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 AI科技大本营
[导读]无论是在统治NLP届的Transformer,还是最近视觉领域的新秀Vision Transformer,我们都能在模型中看到Transpose/Permute算子的身影,特别是在多头注意力机制(Multi-Head Attention)中,需要该算子来改变数据维度排布。 显然,作为一个被高频使用的算子,其CUDA实现会影响到实际网络的训练速度。本文会介绍优化Permute Kernel的技巧,并跟PyTorch的Permute,原生的Copy操作进行实验对比。

无论是在统治NLP届的Transformer,还是最近视觉领域的新秀Vision Transformer,我们都能在模型中看到Transpose/Permute算子的身影,特别是在多头注意力机制(Multi-Head Attention)中,需要该算子来改变数据维度排布。

显然,作为一个被高频使用的算子,其CUDA实现会影响到实际网络的训练速度。本文会介绍优化Permute Kernel的技巧,并跟PyTorch的Permute,原生的Copy操作进行实验对比。
1朴素的Permute实现
Permute算子的作用是变换张量数据维度的顺序,举个例子:
x = flow.randn(2, 3)
y = x.permute(1, 0)
y.shape
(3, 2)

其实现原理也可以很容易理解,即输出Tensor的第i维,对应输入Tensor的dims[i]维,上述例子中 permute 实现对应的伪代码如下:
for row in x.shape[0]:
for col in x.shape[1]:
y[row][col] = x[col][row]

但是实际情况与上面的伪代码有出入,张量的Shape是数学上的概念,在物理设备上并不真实存在。

张量的数据都是保存在一块连续的内存中,下图分别从上层视角和底层视角描述了形状为(2, 3)的张量的存储方式:






Permute实现原理为:
  • 通过当前输出的一维偏移量(offset)计算对应的高维索引


  • 然后根据参数dims重新排列输出索引,进而得到输入索引。


  • 将输入索引转换成输入偏移量


  • 最后进行数据移动,整个过程的示意图如下:





完成Permute后,输出如下图所示:

整个 permute 计算过程需要经过多次一维偏移量offset和高维索引之间的转换,为了避免一次次手工计算,提供了一个工具类NdIndexOffsetHelper来方便做上述转换。

2NdIndexOffsetHelper

NdIndexOffsetHelper的主体方法如下:
  • NdIndexToOffset方法把高维索引转为一维偏移量


  • OffsetToNdIndex方法把一维偏移量转为高维索引



有了这么一个工具类,那我们就可以很轻松的写出一版Naive Permute Kernel了,核函数如下:template
__global__ void PermuteKernel(PermuteKernelParams params) {
using T = typename std::aligned_storage::type;
const T* src = reinterpret_cast(params.src);
T* dst = reinterpret_cast(params.dst);
IndexType src_index[num_dims];
IndexType dst_index[num_dims];
CUDA_1D_KERNEL_LOOP_T(IndexType, i, params.count) {
params.dst_index_helper.OffsetToNdIndex(i, dst_index);
#pragma unroll
for (size_t dim = 0; dim  (2, 3, 0, 1)
x = flow.randn(3, 4, 5, 6)
y = x.permute(2, 3, 0, 1)
y.shape
(5, 6, 3, 4)
显然这是一个四维的Permute情形,但这里第2,3维,第0,1维是一起Permute的,所以我们可以看成是一种二维的Permute情形:
# (0, 1, 2, 3) -> ((2, 3), (0, 1))
x = x.reshape(x.shape[0]*x.shape[1], x.shape[2]*x.shape[3])
y = x.permute(1, 0)
y = y.reshape(x.shape[2], x.shape[3], x.shape[0], x.shape[1])

合并维度后,在利用NdIndexOffsetHelper根据偏移量计算索引时,合并前需要计算成四维索引,而合并后我们只需计算成二维索引。相比合并前减少除法和乘法的次数,进而提升速度。

3. 使用更大的访问粒度

细心的朋友们可能观察到核函数中有一个模板参数size_t movement_size,它表示的是访问元素的粒度。
在Nvidia性能优化博客increase Performance with Vectorized Memory Access中提到可以通过向量化内存操作来提高CUDA Kernel性能,能够减少指令数,提高带宽利用率。链接:https://developer.nvidia.com/blog/cuda-pro-tip-increase-performance-with-vectorized-memory-access/)
我们设置访问粒度的规则如下:
  • CUDA支持的访问粒度为1B,2B,4B,8B,16B,粒度越大性能越好


  • 最后一个维度是作为整体来移动的,即permutation[n-1]==x.dims[n-1],且大小是新访问粒度的倍数


  • 保证数据指针满足新访问粒度的对齐要求



针对规则2,对应着以下Permute场景:(0, 1, 2, 3) -> (0, 2, 1, 3)其中最后一维并没有变化,仅仅是第1,2维进行交换,那么我们可以使用更大的访问粒度来读取数据,再进行Permute操作。代码中通过GetMovementSize函数来确定访问粒度的大小。
我们使用Nsight Compute对PyTorch的Permute和原生Copy操作对比测试运行时间和带宽,测试结果如下:




其中测试环境为NVIDIA A100 40GB,场景为(0, 1, 2)->(1, 0, 2),横坐标表示数据形状及数据类型。测试数据覆盖了16MB到128MB不同大小的数据,数据类型包含fp32和half两种类型。
从上面两张图可以看到,在大部分情况下都可以逼近甚至略高于Copy操作的带宽。与PyTorch对比,在操作耗时上最少快1.24倍,最快能达1.4倍。这里Permute的带宽比原生Copy还高一点,是因为Copy Kernel里没有做unroll指令间并行优化,而Permute Kernel内部做了相关优化,这里仅做参考。使用上面的两个优化技巧,就能轻易做到比PyTorch的实现要快了。常规的Permute适用情况比较广泛,也因此可能存在访存不合并的情况。在一些特殊的场景下,我们可以通过合并访存以提升带宽利用率和速度,这就引出我们下个关于BatchTranspose优化的话题。
4BatchTranspose优化
BatchTranspose操作即矩阵转置,仅交换矩阵最后的两维,以下情况均符合BatchTranspose的定义,其中括号内容表示维度的顺序:
(0, 1) -> (1, 0)
(0, 1, 2) -> (0, 2, 1)

在朴素的Permute方案中,对于最后一维作为整体移动的情况下,已经进行充分的优化。但实际场景中还存在矩阵转置的情况,此时无法应用第三条增大访问粒度的优化操作,并且不满足访存合并要求,导致性能不佳。以Pytorch为例,在数据大小为128MB情况下进行BatchTranspose时,因为未合并的访存导致实际读取数据量远大于写入数据量(7-8倍)。

在英伟达性能优化博客An Efficient Matrix Transpose in CUDA C/C (https://developer.nvidia.com/blog/efficient-matrix-transpose-cuda-cc/)中,其做法是设置一块Shared Memory,然后将一行数据读取到Shared Memory,再按列顺序将Shared Memory中的元素写回到Global Memory中。得益于Shared Memory访问粒度小的特性(Global Memory是32B,Shared Memory是4B),进而避免Global Memory的访存不连续的问题。
Shared Memory相比Global Memory有15倍更高的带宽,20-40倍更低的延迟,因此额外引入的读写开销可以忽略不计。
此外我们给Shared Memory多padding了一个元素,进而让以列顺序访问的元素能够均匀分布在32个bank上,避免bank conflict。对应的示意图如下(其中灰色部分代表Padding元素):


基于上述提到的点我们实现了一版BatchTranspose,代码如下:
template
__global__ void BatchTransposeKernel(const void* src_ptr, void* dst_ptr, IndexType H, IndexType W,
IndexType num_tile_rows, IndexType num_tile_cols,
int32_t block_nums)
{
using T = typename std::aligned_storage::type;
__shared__ T tile[tile_size][tile_size 1]; // To avoid bank conflict.

const T* src = reinterpret_cast(src_ptr);
T* dst = reinterpret_cast(dst_ptr);

IndexType batch_num_tile = num_tile_rows * num_tile_cols;
for (int i = blockIdx.x, step = gridDim.x; i 
本站声明: 本文章由作者或相关机构授权发布,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本站亦不保证或承诺内容真实性等。需要转载请联系该专栏作者,如若文章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
换一批
延伸阅读

LED驱动电源的输入包括高压工频交流(即市电)、低压直流、高压直流、低压高频交流(如电子变压器的输出)等。

关键字: 驱动电源

在工业自动化蓬勃发展的当下,工业电机作为核心动力设备,其驱动电源的性能直接关系到整个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其中,反电动势抑制与过流保护是驱动电源设计中至关重要的两个环节,集成化方案的设计成为提升电机驱动性能的关键。

关键字: 工业电机 驱动电源

LED 驱动电源作为 LED 照明系统的 “心脏”,其稳定性直接决定了整个照明设备的使用寿命。然而,在实际应用中,LED 驱动电源易损坏的问题却十分常见,不仅增加了维护成本,还影响了用户体验。要解决这一问题,需从设计、生...

关键字: 驱动电源 照明系统 散热

根据LED驱动电源的公式,电感内电流波动大小和电感值成反比,输出纹波和输出电容值成反比。所以加大电感值和输出电容值可以减小纹波。

关键字: LED 设计 驱动电源

电动汽车(EV)作为新能源汽车的重要代表,正逐渐成为全球汽车产业的重要发展方向。电动汽车的核心技术之一是电机驱动控制系统,而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IGBT)作为电机驱动系统中的关键元件,其性能直接影响到电动汽车的动力性能和...

关键字: 电动汽车 新能源 驱动电源

在现代城市建设中,街道及停车场照明作为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质量和效率直接关系到城市的公共安全、居民生活质量和能源利用效率。随着科技的进步,高亮度白光发光二极管(LED)因其独特的优势逐渐取代传统光源,成为大功率区域...

关键字: 发光二极管 驱动电源 LED

LED通用照明设计工程师会遇到许多挑战,如功率密度、功率因数校正(PFC)、空间受限和可靠性等。

关键字: LED 驱动电源 功率因数校正

在LED照明技术日益普及的今天,LED驱动电源的电磁干扰(EMI)问题成为了一个不可忽视的挑战。电磁干扰不仅会影响LED灯具的正常工作,还可能对周围电子设备造成不利影响,甚至引发系统故障。因此,采取有效的硬件措施来解决L...

关键字: LED照明技术 电磁干扰 驱动电源

开关电源具有效率高的特性,而且开关电源的变压器体积比串联稳压型电源的要小得多,电源电路比较整洁,整机重量也有所下降,所以,现在的LED驱动电源

关键字: LED 驱动电源 开关电源

LED驱动电源是把电源供应转换为特定的电压电流以驱动LED发光的电压转换器,通常情况下:LED驱动电源的输入包括高压工频交流(即市电)、低压直流、高压直流、低压高频交流(如电子变压器的输出)等。

关键字: LED 隧道灯 驱动电源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