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嵌入式 > 嵌入式分享
[导读]在射频设计中,我们通常只需要使用基频工作。例如:在 2.4 GHz RF 设计中,目标是在我们的电路板上产生良好的 2.4 GHz 正弦波,且谐波较低。我们需要关注的频率实际上是 2.4 GHz。

在过去二十年中,多层 PCB 几乎已成为所有电子设计的必需品。这有几个原因:

· IC 上更高的引脚密度和引脚数量增加了我们设计的布线密度。

· 二十年前,日常使用中还没有 QFN 和 144 引脚封装。

· 我们的电路运行速度可能增加了四倍。

· 二十年前,射频通常被定义为 1 GHz 以下的一切;现在 RF 是 6 GHz 以下的一切。

这些速度和密度也推动了 PCB 设计。 20 年前,我们可能仅使用微带线作为 RF 走线,而如今,我们在多层设计中使用微带线、共面波导和带状线 [1][2]。

在射频设计中,我们通常只需要使用基频工作。例如:在 2.4 GHz RF 设计中,目标是在我们的电路板上产生良好的 2.4 GHz 正弦波,且谐波较低。我们需要关注的频率实际上是 2.4 GHz。

在数字设计中,目标是在我们的板上有一个漂亮的方波。 1 GHz 数字数据信号需要是方形的才能获得良好的眼图。这意味着这些迹线的真实工作带宽需要至少是基频的五倍或 5 GHz。根据经验,对于高质量的数字信号,您至少需要通过该信号的 5次 谐波。

当然,这两条规则也有例外,但对于我们遇到的大多数信号和设计来说,它们都是正确的。

在 6 GHz 时,FR-4 PCB 材料上的波长仅为约 1 英寸。以我们今天使用的速度和频率,我们可以轻松地在电路板上获得一个或更多波长,因此过孔间距开始成为一个重要问题。

PCB 的正确过孔间距是多少?如果弄错了会怎样?

接地过孔

多层 PCB,特别是为 RF 设计时,可能有多层接地;甚至信号层通常也有接地。这些接地需要全部连接在一起,以防止它们本身像短截线或传输线段一样。或者换句话说,它们需要在 PCB 的所有工作频率下都具有低阻抗,否则它们看起来不再像接地 – 它们开始看起来对其上的信号有反应。

任何铜片,如果没有终止其特性阻抗,都可以在其中流动的电流频率的 1/4 波长处(以及此后的每 1/2 波长处)谐振。通常,我们通过在接地层周围以一定间隔放置缝合过孔来控制这一点。但这个间隔是多少呢?

我见过工作频率为 100 MHz 的小型 FM 发射器模块,过孔间距为 30 密耳,而且我亲自构建过过孔间距为 250 密耳的 1 GHz 射频电路(参见图 1)。显然,30 密耳间距的 FM 发射器可以发挥作用,因为它比 1/4 波长更近,但这样是否太过分了?

图 1:1 GHz 接收器中使用的 1 GHz PLL 合成器的一部分。小灰色网格点的间距为 0.05 英寸。接地过孔(黄色圆圈)的平均间距约为 250 密耳。该电路在这种通孔间距下运行良好,没有接地阻抗问题的迹象。

间距计算

几年前,我听到了一条经验法则:“如果您将接地过孔的间距控制在 1/8 波长或更小,那么您的接地平面将看起来像坚实的地面。”

这是基于一般的 RF 短截线长度原理:“当走线上的短截线接近 1/8 波长时,它就开始成为问题。”短截线是从终止走线延伸出去的任何一块铜片 。

有效的短截线也可以形成在接地平面上。在铜接地层的一部分上,两端均通过接地过孔终止,但中间不终止。当接地通孔之间的间距长度超过波长的 1/8 时,中间部分的阻抗实际上看起来非常活跃。

在我们以 6 GHz 运行的 FR-4 PCB 示例中,波长可以根据众所周知的公式计算得出:

其中 F = MHz,λ(波长)= 米,Er = 4.4(对于典型的 FR-4 PCB 材料 [6])。

对于 FR-4 PCB 材料的表格形式,波长的 1/8 大约为:

图 2:计算出 FR-4 PCB 材料上不同频率的 1/8 波长。

图 2 显示了一个有趣的结果:例如,对于以 100 MHz 运行的小型 2×2 英寸 FM 发射器 PCB,电路板每个角上的单个过孔将远小于波长的 1/8!从 RF 角度来看,该板可以正常工作!

然而,有

一些电路警告需要注意:在模拟设计中,特别是用宽带放大器和其他具有增益的宽带部件设计的电路,我们可能会设计一个 1 GHz 电路,其中可能包含具有以下功能的放大器:带宽超过 6-10 GHz 或更高。我们可能希望在电路的所有有用带宽上保持接地牢固和低阻抗,否则我们可能会错误地构建振荡器。如果我们电路的某些部分(甚至是接地层)在放大器的有用增益带宽中以足够的增益和足够高的 Q 值谐振以引起振荡,则可能会发生这种情况。

第二个警告:此间距原则可能不适用于 IC(尤其是数字 IC)周围电源电路或去耦电路中使用的接地过孔。请记住,数字信号必须至少以良好的保真度通过 5 次谐波,才能保持这些方波真正为方波。

测量

为了向自己证明这一点,我制作了一个简单的波导共面 PCB 样本 ,并沿迹线以 200 密耳的间隔间隔开过孔。然后,我使用网络分析仪运行了 S21 直通测量(图 3)。

理论上,200 密耳的间距约为 4 GHz 波长的 1/8。果然,在大约 5 GHz 时可以看到 S21 响应中的一些轻微偏差,但直到大约 9 GHz 时,情况才真正失控,出现相当大的下降;过了这一步,反应就真的崩溃了。这都是因为接地过孔之间的接地平面部分不再看起来像低阻抗接地,而是实际上正在谐振。

其他间距注意事项

有时,构建过孔栅栏是为了将一个电路的各个部分与另一个电路隔离开。这在射频和模拟设计中特别有用,因为电路的一个部分必须与另一部分隔离。

将接地过孔间隔在 1/8 波长处也能提供良好的隔离,但对于可用的最终隔离(即大于现代网络分析仪可以测量的 120 dB),我们发现应保持过孔间隔至波长的 1/20 或更小。这里的设计问题实际上是“波导超出截止”类型的设计问题,并且过去已经以这种方式进行了分析[7][8]。此类分析的结果与 1/20 波长的经验法则以及我设计极高隔离度开关矩阵 PCB 的经验相当。

图 3:根据参考文献 1 构建了波导 PCB 共面样本。通孔间距设置为 200 密耳,这对应于约 4 GHz 的 1/8 波长间距。可以看出,良好直线损耗偏差的第一个迹象出现在 5 GHz 左右。在 9 GHz 时会出现相当大的偏差,此后响应确实会变得非常错误。

总结

最重要的点是,大多数类型的数字和模拟电路的接地过孔间距相当宽松。即使在高性能电路上,100 密耳间距也能在超过 6 GHz 的频率下可靠运行。

我发现 PCB 设计师失眠的另一件事是:设计的某些部分总是无法按照您想要的间隔挤入接地过孔。由于大多数设计人员放置的过孔数量超出了绝对必要的数量,因此缺少一两个通常不会产生任何影响。

本站声明: 本文章由作者或相关机构授权发布,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本站亦不保证或承诺内容真实性等。需要转载请联系该专栏作者,如若文章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
换一批
延伸阅读

自2014年ST公司推出STM32CubeMX以来,这款图形化配置工具凭借“一键生成初始化代码”“跨IDE兼容”“中间件集成”等特性,迅速成为78%的STM32开发者首选工具。然而,伴随其普及的争议始终未息:STM32C...

关键字: STM32CubeMX ST公司

在工业自动化领域,Modbus协议凭借其开放性和易用性成为设备通信的"通用语言"。然而,当工程师面对Modbus RTU、ASCII和TCP三种变体时,如何根据具体场景做出最优选择?本文将从编码机制、通信效率、错误检测等...

关键字: Modbus协议 TCP

在工业自动化、能源管理等实时性要求严苛的场景中,Modbus通信系统的响应延迟直接关系到设备控制的精度与系统稳定性。从智能电表的功率调节到机器人关节的同步控制,微秒级的响应偏差都可能引发连锁故障。本文从硬件架构、软件设计...

关键字: Modbus 通信系统

在新能源发电、电动汽车、数据中心等直流供电系统中,过压故障是导致设备损坏的主要诱因之一。据统计,电力电子设备故障中约35%与过压事件相关,其中直流侧过压占比达62%。本文以基于TVS二极管与MOSFET的复合型直流过压保...

关键字: 直流过压 保护电路

在工业物联网(IIoT)与边缘计算快速发展的背景下,Modbus协议凭借其轻量化特性成为微控制器(MCU)设备互联的首选方案。然而,在资源受限的MCU(如STM32F0系列、ESP8266等,RAM通常小于32KB,Fl...

关键字: 微控制器 Modbus 工业物联网

在工业控制系统中,Modbus RTU协议的CRC校验如同通信网络的"免疫系统",某石化厂DCS系统曾因CRC计算错误导致0.3%的数据包丢失,引发连锁控制故障。本文将深入解析CRC-16/MODBUS算法原理,对比软件...

关键字: Modbus RTU CRC 算法

在工业自动化领域,Modbus协议凭借其简洁高效的设计,已成为设备间通信的"通用语言"。某智能电网项目通过Modbus RTU协议实现2000台电表的数据采集,通信成功率高达99.97%,这背后正是对消息结构的精准把控。...

关键字: Modbus 工业自动化

在工业物联网设备开发中,Modbus从站功能已成为微控制器(MCU)的标配能力。某智能电表项目通过在STM32上实现Modbus RTU从站,成功将设备接入现有SCADA系统,开发周期缩短40%。本文将系统解析MCU实现...

关键字: 微控制器 Modbus 协议栈优化

在嵌入式系统中,Flash存储器因其非易失性、高密度和低成本特性,成为代码存储和关键数据保存的核心组件。然而,MCU驱动Flash读写时,开发者常因对硬件特性理解不足或操作流程疏忽,陷入性能下降、数据损坏甚至硬件损坏的陷...

关键字: MCU驱动 Flash

在嵌入式开发中,STM32的时钟系统因其灵活性和复杂性成为开发者关注的焦点。然而,看似简单的时钟配置背后,隐藏着诸多易被忽视的陷阱,轻则导致系统不稳定,重则引发硬件损坏。本文从时钟源选择、PLL配置、总线时钟分配等关键环...

关键字: STM32 时钟系统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