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塑驾乘体验,数字座舱与 SDV 驱动汽车未来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在传统汽车时代,驾驶员获取车速、燃油量等信息主要依靠物理仪表盘,娱乐系统也不过是简单的收音机或 CD 播放器,各系统间缺乏联动,功能极为单一。但随着信息技术与车载电子系统的迅猛发展,数字座舱应运而生,逐步成为整车智能化的核心构成部分。它整合了多功能显示屏、车载信息娱乐系统、语音及人脸识别、智能虚拟助手等多元功能,打破了传统仪表与娱乐系统的界限,在用户体验与功能层面均实现重大突破。
智能座舱的发展历经电子化、智能助理、人机共驾等关键阶段。发展至当下,其概念已广泛延伸,不再局限于车机范畴,而是上升为整车的人机交互入口,全面涵盖乘客在车内的视听、触觉、嗅觉等五感体验,甚至赋予车辆具象化形象。
特别是伴随高级驾驶辅助系统(ADAS)与自动驾驶(AD)技术的持续进步,数字座舱的角色不断演进,已从单纯的信息显示与控制中心,转变为以用户体验为核心的动态智能平台。一方面,它能更清晰地呈现智驾系统的感知、路径规划等信息,助力驾驶员精准把握智驾系统能力边界,及时应对各类状况;另一方面,当车辆切换至自动驾驶模式,驾驶员转变为乘客,此时数字座舱瞬间化身为娱乐与生产力中心,可提供视频会议、在线娱乐、个性化服务等丰富功能,真正将汽车打造成移动生活空间。
与数字座舱协同发展的,是 “软件定义汽车 (SDV)” 这一创新概念。在传统汽车架构中,车辆功能分散于众多独立的电子控制单元(ECU),升级与扩展极为不便。但在 SDV 架构下,中央计算平台统一处理车辆功能,实现集中控制与高效在线升级,赋予车辆更强的扩展性与可更新性,能够依据用户需求迅速完成软件迭代。
SDV 架构秉持 “软硬解耦、功能集成、持续迭代” 的核心理念。所谓软硬解耦,即车辆功能摆脱对特定硬件的依赖,借助标准化接口与协议,软件可在不同硬件间灵活迁移、适配,硬件模块化设计也让其仅作为软件载体,便于功能拓展与升级。功能集成则借助 OTA(Over-the-Air)技术,通过无线更新持续优化车辆功能与性能,用户无需更换整车,就能畅享最新软件功能,如自动驾驶性能提升、座舱娱乐系统扩展等。持续迭代方面,SDV 架构提供开放 API 与开发平台,吸引第三方开发者参与,构建起丰富的软件生态,用户可按需安装或解锁特定功能,形成类似智能手机 “应用商店” 的模式。
实现 SDV 离不开多种硬件与关键技术的强力支撑。中央计算架构作为 SDV 核心,将分散的 ECU 整合为高性能中央计算单元,集中算力与数据,极大提升软件迭代效率,不断催生新功能体验。高性能芯片为功能集成提供算力保障,尤其在智能驾驶与智能座舱领域,对强大的 NPU 和 GPU 算力需求迫切。智能操作系统与中间件为车辆软件管理搭建统一平台,确保系统具备实时性、安全性与灵活性。OTA 技术实现功能持续迭代与安全补丁快速部署,让车辆如同智能手机般不断优化。5G 通信与云计算增强车内外数据交互的实时性与带宽,有力支持大模型端云混合部署或自动驾驶远程接管。此外,SDV 运行对电能供应要求极高,强大算力支撑中央计算架构、AI 芯片与多传感器融合,数字座舱、自动驾驶等功能的稳定运行,也依赖高效电力系统。
SDV 概念的兴起与普及,持续为数字座舱创新注入动力。OTA 技术为数字座舱功能迭代与个性化服务筑牢技术根基。车辆借助 OTA 可快速部署新功能,用户无需更换硬件,就能紧跟技术前沿,使数字座舱成为持续进化的平台。通过动态分析用户数据,座舱能实时调整设置,为每位驾驶员定制专属界面与服务,比如依据驾驶习惯优化座椅调节或推送个性化娱乐内容。
SDV 还推动数字座舱生态系统不断拓展。开放操作系统与标准化软件平台,吸引第三方开发者投身座舱功能创新,带来更为多元的应用场景。用户可从应用商店下载额外功能模块或订阅服务,让数字座舱更具灵活性与多样性。这种平台化设计,使数字座舱不仅是车辆控制中枢,更成为用户生活的数字延伸。
再者,SDV 促进数字座舱与智能驾驶深度融合。在自动驾驶模式下,数字座舱重新定义驾驶员角色,从操控者转变为乘客。这要求数字座舱提供高清视频会议、云端办公、沉浸式娱乐体验等丰富的娱乐、生产力与舒适性功能。
随着汽车智能化技术发展,数字座舱与 SDV 已从概念走向落地。无论是造车新势力,还是老牌车企,近年来均以此为理念开发制造新车型。部分汽车数字座舱采用极简化设计,以中控大屏为交互核心,全面整合驾驶数据、娱乐功能与车辆状态显示,取代传统物理按键。凭借高度集成的中央计算架构与强大 OTA 能力,实现车辆功能持续更新优化,如新增能量回收加速模式、升级自动驾驶能力、更新娱乐应用等。甚至在 2021 年底,部分车型引入 AMD 嵌入式 APU+RDNA2 独立显卡的 X86 芯片组合,在不改变架构前提下实现硬件迭代,支持运行 3A 游戏。
消费者对汽车的期望,正从 “代步工具” 向 “智能移动空间” 转变,在此背景下,数字座舱与 SDV 蓬勃发展。它们提供的多模态交互、个性化服务以及常用常新的体验,让汽车得以持续优化提升。SDV 特性还促使汽车厂商与技术供应商开创基于软件与服务的商业模式,例如车企通过 OTA 功能推出订阅式服务,解锁高级驾驶辅助、导航升级、娱乐应用等功能,将汽车销售从一次性硬件交易转变为长期收入来源,构建起类似智能手机应用商店的生态系统。
不过,数字座舱与 SDV 在汽车行业大规模普及,仍面临诸多挑战。从算力与成本角度看,高阶智驾、座舱多屏交互、本地大模型集成等应用,对算力需求呈爆发式增长。车企竞相争夺最强芯片首发,从高通 SA8155P 到 SA8295P,再到英伟达 ORIN 系列,但现有芯片仍难以满足需求,部分车企甚至自研芯片,开发投入指数级攀升。而且,量产后软件迭代也需持续投入,这对中小型车企压力巨大。同时,高昂成本限制了高阶智驾与旗舰座舱在 15 万以下车型的普及。
在系统集成与兼容性方面,功能集中虽优势明显,但大幅提升系统复杂程度。以硬件集成举例,在有限零部件空间内集成更多器件,硬件设计、散热管理、电磁兼容等问题接踵而至。软件层面,不同供应商的软件系统、协议标准各异,如何实现高效集成与协同工作,成为棘手难题。此外,网络安全风险也随数字座舱与 SDV 发展而增加,车辆面临黑客攻击、数据泄露等威胁,如何保障车辆与用户数据安全,亟待解决。
尽管面临挑战,数字座舱与 SDV 无疑代表着汽车行业未来发展方向。随着技术持续进步、成本逐步降低、生态不断完善,它们必将重塑人们的驾乘体验,开启智能出行新时代。汽车企业需加大研发投入,突破技术瓶颈,加强产业链协作,构建安全可靠的软件生态,方能在这场变革中抢占先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