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的区别是什么?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的定义
电气间隙(Clearance)指的是两个导电部件之间在空气中的最短距离,这一距离的设计必须保证在设备遭受瞬态过电压或内部产生的峰值电压时,空气间隙不会被击穿,从而保护设备的安全。
爬电距离(Creepage)则是指两个导电部件在固体绝缘材料表面上的最短距离。这一距离需足够大,以确保在特定的工作电压和污染等级下,绝缘材料表面不会出现闪络或击穿现象,即避免电痕化的发生。
详细解析
电气间隙(Clearance)
定义:最短空间直线距离,依赖空气作为绝缘介质,确保在瞬态过电压或峰值电压下不发生击穿。
关键因素:
工作电压峰值(如220-250V电网下,基本绝缘需3.0mm,加强绝缘需6.0mm);
污染等级(分1-4级,等级越高所需间隙越大);
绝缘类型(功能绝缘、基本绝缘等)。
爬电距离(Creepage Distance)
定义:沿绝缘表面的最短路径,防止因材料表面污染、潮湿或电极化导致的漏电或闪络。
关键因素:
工作电压有效值及材料组别(如Ⅲb组为默认高风险材料);
绝缘材料特性(如耐泄痕指数);
污染等级(潮湿或导电污染需增大距离)。
区别与联系
空间 vs 表面:电气间隙是空气距离,爬电距离是沿面路径。
安全要求:爬电距离在任何情况下不得小于电气间隙。
互补性:两者需同时满足,不可互相替代,共同保障绝缘安全。
爬电距离,可形象理解为一蚂蚁沿绝缘材料表面从一导电部件爬至另一导电部件所经最短路径。它涉及两个导电部件间沿绝缘材料表面测量的最短空间距离,这一距离的设定需综合考量电气设备的额定电压、绝缘材料的耐泄痕性能以及绝缘材料表面形状等诸多因素,其大小直接决定了电气设备耐受环境的水平,且与工作电压的有效值密切相关,绝缘材料对其影响显著。
电气间隙则是两个导电部件之间的空间最短距离。它囊括带电零件之间、带电零件与接地零件之间以及带电零件与易碰零件之间的最短空气距离。电气间隙主要由雷电冲击电压决定,关乎电气设备的外绝缘水平,其大小取决于工作电压的峰值,电网的过电压等级对其影响较大。在实际应用中,爬电距离与电气间隙虽是不同概念,但在进行安全判断时必须同时满足,不可相互替代,且依据定义,爬电距离任何时候不可小于电气间隙。
2.安全层面的关键作用
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对电气产品的安全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若电气产品中带电部件与外壳之间距离过小,极易引发短路或漏电,使外壳带电,从而危及人身安全;不同电位的带电部件之间距离过小,也易造成极间短路或极间漏电,进而可能引发火灾或导致绝缘功能失效,使电气产品的绝缘性能大幅下降。在安全检验环节,需在熟悉电器产品内部结构的基础上,精准分辨出各绝缘结构的组成,清晰区分带电部件和可触及部位,进而确定它们之间的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路径,并借助符合标准要求的测量设备对路径进行量化,以此判定产品在该项目上是否符合标准要求,确保电气设备的安全可靠运行。
电气间隙与爬电距离与设备的污秽程度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尤其在高压设备上,这种关联更为显著。
污秽程度也称污秽等级,指的是设备所处的环境状况。为准确确定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通常将污秽程度划分为四个污染等级,即1、2、3、4级。1级为实验室级别,干净等级最高,无污染或仅有非电气污染;2级存在非电气污染,但需考虑因潮湿造成的导电性污染;3级污染较为严重,存在导电性污染,或因潮湿导致导电性污染;4级污染最为严重,存在持续导电性污染。
不同地域、不同维护程度的设备,其发生电击穿的概率也大相径庭。例如,在实验室级别的1级环境下,相同的绝缘距离下,想发生绝缘击穿都极为困难;然而若设备处于沿海地区或多酸碱的化工区,且维护程度跟不上,发生绝缘击穿几乎是迟早的事。
要确定工作电压的有效值或直流值,这是基础参数之一,直接影响爬电距离的计算。
需确定材料组别,不同材料的绝缘性能存在差异,对爬电距离的设定有着直接影响。
要确定污染等级,依据设备所处环境的污秽状况,选择合适的污染等级,进而确定相应的爬电距离要求。
需确定绝缘类型,包括基本绝缘、附加绝缘、功能绝缘、加强绝缘等不同类型,不同绝缘类型对爬电距离的要求也有所不同。通过对灯具结构和电路的详细分析,金鉴实验室确定各个导电零部件之间的绝缘关系,从而准确判断绝缘类型,为选择合适的爬电距离测试标准和计算方法提供关键依据。
为什么要测量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
灯具在通电后,会在绝缘材料表面会形成泄漏电流路径,即爬电路径。若这些泄漏电流路径构成一条导电通路,则会出现表面闪络或击穿现象,这就是爬电距离不足引发的电气故障,轻则损坏灯具,重则造成人员伤亡。在确定爬电距离时要考虑工作电压的大小、污染等级及所运用的绝缘材料的抗爬电特性。根据基准电压、污染等级及绝缘材料组别来选择爬电距离。同理,虽然电气间隙的大小和绝缘材料表面老化现象无关,且能承受很高的过电压,但当过电压值超过某一临界值后,此电压很快就引起电击穿,因此在考虑灯具可能会出现的最大的内部和外部过电压(脉冲耐受电压为依据)时,也需确认灯具的电气间隙大小是否满足灯具的安全使用要求。金鉴实验室的专业检测服务可以帮助您及时发现爬电距离不足引发的电气故障,确保产品的安全使用。
总的来说,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虽然可以通过增加距离和改变工艺来达到安全要求,但出于灯具本身结构空间限制和生产成本考虑,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大小总归不能是盲目的改变,此时就需要有一套完备的标准方法来确定一个合适的数值。故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的试验意义就是在生产成本与安全之间做一个平衡,使其在达到安全要求的同时,又能节约生产成本。
本质不同
电气间隙:空间距离,测量导体之间或导体与防护界面之间的最短空气距离。
爬电距离:沿面距离,测量绝缘表面上导体之间或导体与防护界面之间的最短路径。
设置步骤不同
电气间隙
1. 确定工作电压峰值和有效值。
2. 确定设备供电电压和供电设施类型。
3. 根据过电压类别确定进入设备的瞬态过电压。
4. 确定设备污染等级(一般设备为污染等级 2)。
5. 确定电气间隙跨越的绝缘类型(功能绝缘、基本绝缘、附加绝缘、加强绝缘)。
爬电距离
1. 确定工作电压有效值或直流值。
2. 确定材料组别(Ⅰ组、Ⅱ组、Ⅲa组、Ⅲb组)。
3. 确定污染程度。
4. 确定绝缘类型(功能绝缘、基本绝缘、附加绝缘、加强绝缘)。
影响因素不同
电气间隙的大小取决于工作电压峰值,电网过电压等级对其影响较大。
爬电距离取决于工作电压有效值,绝缘材料的 CTI 值(比较漏电起痕指数)对其影响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