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几种差分线需要在拐角处做圆弧处理前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在探讨哪几种差分线需要在拐角处做圆弧处理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差分线。差分线是承载差分信号的一对走线,差分信号在高速电路设计中应用广泛,如 USB、HDMI、PCI、DDR 等。差分线具有抗干扰能力强、能有效抑制 EMI、时序定位精确等诸多优势 。
在 PCB 布线过程中,我们常常会遇到走线需要拐弯的情况,常见的拐弯方式有直角、45 度角和圆弧。直角拐弯虽然简单直接,但在高频工作条件下,传统的 90° 直角转弯会引入严重的阻抗不连续,导致信号反射、串扰增加和 EMI 辐射等问题。特别是在转角处,若两条差分线路长度不匹配或阻抗特性发生变化,会导致共模转差模现象,破坏差分对的电磁平衡特性 。这是因为在直角拐角处,铜箔几何形状变化明显,会造成传输线宽的变化,进而引发阻抗突变。
相比之下,45° 斜角转角和圆弧过渡转角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改善这种情况。研究表明,45° 斜角或 1/3W(W 为线宽)的圆弧过渡可减少近 40% 的阻抗突变 。从信号延迟的角度来看,差分线拐弯时内侧和外侧的走线长度不一样,信号的延迟也不一样,这是信号中部分差模成分转化为共模成分的主要原因之一。而采用圆弧过渡,能使差分线的长度差相对更小。例如,在相关的 3D 电磁场求解器 simbeor 仿真研究中,微带线线宽 15mil,线距 22mil 的情况下,90 度拐角两根线的长度差是 209.5mil,45 度拐角两根线的长度差 63mil,圆弧拐角两根线的长度差 59mil 。
那么,究竟哪几种差分线需要在拐角处做圆弧处理呢?
高速差分线
一般大于 5Gbps 的高速差分信号对干扰和抖动等都很敏感。以 6.25Gbps 差分信号来讲,其码元时间长度仅为 160ps,而 FR4 PCB 线路中微带线上的信号大概以每英寸 180ps 的速度传送,50mil 的布线差别就会导致大约 9ps 的时序偏移 。在高速传输时,信号的完整性至关重要,任何微小的干扰都可能导致信号失真、误码等问题。高速差分线在出线、拐角、换层的地方容易产生长度误差,而圆弧处理有助于减少因拐角带来的长度差,保持信号的等长传输。同时,高速差分线对阻抗连续性要求极高,在整个信号通路上需保持一致的阻抗特性。直角拐角处的阻抗突变对高速信号影响极大,圆弧过渡能有效降低这种突变,保证信号质量 。
对信号完整性要求苛刻的差分线
在一些高精度的模拟电路、高速数据采集系统等场景中,对信号完整性要求极为苛刻。例如运算放大器差分信号的 PCB 布线,需遵循严格的原则以确保信号完整性和抗干扰能力。这类差分线不仅要保证平行走线、长度匹配(误差 < 5mil)、阻抗控制,还要远离干扰源等 。拐角处的处理不当很容易引入额外的干扰,破坏信号的稳定性。采用圆弧处理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信号反射和传输信号的失真,满足这类对信号完整性要求极高的应用场景。
长距离传输的差分线
对于长距离传输的差分线,信号在传输过程中本身就会面临衰减、干扰等诸多问题。例如 RS485、CAN 线等,为了追求更远的传输距离,通常采用差分走线的方式 。在长距离传输时,拐角处的信号损失如果积累起来,可能会导致信号到达接收端时无法被正确识别。圆弧拐角能减少信号在拐角处的损耗,相较于直角拐角,能更好地保证信号在长距离传输过程中的质量,降低误码率。
在实际的 PCB 设计中,我们还需要综合考虑其他因素。比如,从加工制造的角度来看,过于复杂的圆弧设计可能会增加 PCB 的制造成本和难度。在布局布线空间有限的情况下,可能无法实现理想的圆弧拐角,此时可能需要采用其他补偿方式,如在差分线的两端通过绕小波或大波进行走线匹配,或者在阻抗受控过孔(Z-tuned via)辅助下进行层间转移补偿等 。
并非所有差分线在拐角处都需要做圆弧处理,但高速差分线、对信号完整性要求苛刻的差分线以及长距离传输的差分线,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采用圆弧拐角处理能显著提升信号质量,确保系统的稳定可靠运行 。在具体的 PCB 设计中,工程师需要根据实际的电路需求、成本、布局布线空间等多种因素,权衡选择最合适的拐角处理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