谐波失真:特性、影响与控制(下)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一、谐波失真的危害
(一)对音频系统的危害
破坏声音的保真度,使音质变得粗糙、失真,影响听觉体验;掩盖音乐中的细节信息,降低声音的层次感和清晰度;长期处于失真的声音环境中,可能对人耳造成一定的损伤。
(二)对通信系统的危害
导致频谱污染,干扰相邻频段的通信信号,降低频谱利用率;使数字通信中的星座图点偏离理想位置,增加误码率,影响通信质量;降低接收机的灵敏度,使弱信号难以被正确接收。
(三)对电力系统的危害
增加变压器、电动机等设备的损耗,导致设备过热、效率降低,缩短使用寿命;引起电力系统电压波动和闪变,影响用电设备的正常运行;干扰电能计量装置,造成计量误差,影响电力贸易的公平性;可能导致保护继电器误动作,威胁电力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
二、谐波失真的测量方法
(一)基本测量流程
信号源产生低失真的正弦波输入信号,其自身谐波失真应远低于被测系统;被测设备在额定工作条件下处理输入信号;采用适当方法抑制输出信号中的基波分量;测量剩余谐波分量的功率或幅度;根据基波和谐波的测量结果计算谐波失真指标。
(二)常用测量技术
滤波法:使用高 Q 值陷波滤波器滤除基波,再通过功率计或电压表测量剩余谐波的总功率或电压,计算 THD。该方法结构简单、成本低,适合低频信号(如音频)测量,但陷波深度有限,频率调节不便。
频谱分析法:利用频谱分析仪直接测量信号的频谱,读取基波和各次谐波的幅度或功率,进而计算 THD 等指标。该方法可同时观察各次谐波的分布,频率范围宽,适合宽带信号分析,但对频谱仪的动态范围要求高,测量时间较长。
互调失真法:将两个不同频率的正弦信号输入被测系统,测量输出信号中的互调产物(如 2f1-f2、2f2-f1),以此评估系统的非线性程度。该方法更接近实际信号环境,能反映非线性的交互作用,但分析复杂,设备成本高,主要用于通信系统的非线性评估。
(三)测量注意事项
确保信号源的纯净度,其 THD 应至少比被测系统低 10 倍(即 20dB),必要时需在信号源与被测设备之间增加低通滤波器;控制测量环境,采取电磁屏蔽措施防止外部干扰,采用单点接地避免地环路噪声,保持环境温度稳定以减少器件参数漂移;保证系统匹配,确保信号源、被测设备和测量仪器之间的阻抗匹配,避免因功率过大导致额外的非线性失真。
三、谐波失真的抑制措施
(一)器件选择与优化
选用线性特性好的器件,如线性范围宽的晶体管、低损耗的无源元件等;优化器件工作点,为放大器设置合适的静态工作点,确保信号工作在线性区;为功率器件提供足够的电压裕量,避免进入饱和或截止区;采用温度补偿措施,选用具有互补温度特性的元件组合,或对高精度设备采用恒温控制,减少温度变化对器件参数的影响。
(二)电路设计改进
应用负反馈技术,将输出信号的一部分反相后反馈到输入端,抵消非线性误差,可有效降低 THD;采用前馈补偿电路,检测放大器的非线性失真并产生反相补偿信号注入输出端,适合高频应用场景;设计线性化网络,如在信号路径中加入与放大器特性相反的非线性网络,利用二极管的非线性抵消晶体管的非线性等;优化电源设计,使用低噪声线性稳压器减少电源纹波,采用多级滤波电路防止电源噪声耦合到信号路径,采用双电源供电减少偶次谐波。
(三)系统级控制策略
优化信号路径,采用分级处理方式将大信号分成多个小信号路径处理后再合成输出;合理规划频率,避免谐波频率落在敏感频段;做好全信号路径的阻抗匹配,减少反射引起的非线性。
加强滤波与隔离,在输出端加入低通滤波器抑制高次谐波;对敏感电路采用金属屏蔽盒减少电磁耦合;采用星型接地或接地平面设计,避免地环路引起的失真。
引入自适应调整机制,通过自动增益控制在输入信号过大时降低增益,避免进入非线性区;采用数字预失真技术,根据系统的非线性特性预先对输入信号进行处理,抵消系统产生的谐波失真。
四、相关标准与规范
不同领域针对谐波失真制定了相应的标准和规范,以确保系统的正常运行和兼容性。
音频领域:如 IEC 60268-3 标准,对音频设备的谐波失真等性能指标做出了规定。
通信领域:如 3GPP 标准中对基站发射机的谐波辐射提出了明确要求,确保不对其他频段造成干扰。
电力领域:IEEE 519 标准规定了公共电网中谐波电流和电压的限值;IEC 61000-3-2 标准针对低压设备的谐波发射制定了限值要求,以维护电网的稳定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