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点触摸感应作为电容感应的延伸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电容感应技术革新了人与设备的交互方式,人们能在触摸屏上触摸、滑动或缩放数据,实现直接交互。事实上,该技术已广泛应用于各类场景,汽车领域便是其中之一。多点触摸感应作为电容感应的延伸,让触控技术更加直观,它能够同时检测多个手指,并识别各种手势。接下来,本文将介绍电容感应的基本原理,以及电容感应技术在汽车应用中的改进,在阐述多点触摸屏 / 轨迹板的结构和内部操作后,还会探讨多点触摸感应给人机界面(HMI)带来的变革。
电容感应的基本原理
多点触摸系统的核心,是由一对相邻电极组成的电容感应装置。当像手指这样的导体靠近这些电极时,两个电极之间的电容会增加,而这种变化可通过微控制器检测出来。另外,电容感应还能用于接近感应,此时传感器无需与用户身体接触,通过提高传感器的灵敏度就能达成这一效果。
在汽车系统中,电容感应越来越多地被用于取代机械按钮和旋钮。触摸按钮和滑条可应用于车载娱乐系统、后备箱开关、采暖通风与空调控制(HVAC),以及被动式无钥匙进入传感器(PKE)等。这一转变减少了机械部件和凹槽的使用(机械部件不仅需要更复杂的模具,还容易积聚灰尘等),从而提高了系统的可靠性,降低了成本。
触摸屏与轨迹板的工作机制
触摸屏让用户能够直接 “触摸” 设备的应用功能,减少了对外部按钮的依赖。同样,在轨迹板上,用户可通过本能动作与系统交互,如触摸、轻击、缩放和拖曳等。触摸屏主要有三种形式:单点触摸、多点触摸识别手势,以及多点接触识别位置。
早期的触摸屏存在一些限制,这促使了投射式电容技术的发展,如今的多点触摸手势触摸屏便是基于该原理。这类触摸屏不依赖压力来检测用户交互,还能同时支持多点触摸手势的识别与跟踪,为机器屏幕操作和网页浏览提供了便利。
多点接触识别位置,指的是触摸感应表面(轨迹板 / 触摸屏)能够同时识别接触表面上的两个或更多点。考虑到用户双手有十个手指,且车上可能有多个乘客,这一特性在汽车应用中具有重要意义。例如音乐浏览、地图操作,以及座椅位置等车身电子控制,都是适合触摸屏应用的场景。
汽车上的轨迹板为驾驶员操作系统,如导航和音频子系统,提供了便利,驾驶员无需伸手到中控台就能完成操作。轨迹板还能识别字符,使得字母数字键不再是必需。触摸屏的覆盖物通常有玻璃和塑料,其下方是两层透明导体,如铟锡氧化物(ITO),两层导体由绝缘材料隔开。ITO 层形成电容栅格,其极高的透明度有助于让触摸屏显示更明亮、更易读取。而且,由于无需压力检测触摸,屏幕更加耐用。
在轨迹板中,也有类似的电容式传感器结构,不同之处在于系统有一个不透明的保护层,传感器通常采用简单的铜层。通过扫描触摸屏传感器,系统能够检测传感器电容的任何变化,进而检测到手指触摸。分析这些数据,系统可以识别手势、手指范围以及手指运动方向,还能驱动如 LED 等输出设备,或控制电机。
多点触摸感应在汽车人机界面的影响
支持十个手指操作的电容式触摸屏和轨迹板,在汽车上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已成为各类汽车系统的综合界面。多点触摸识别位置感应系统允许车内多个用户同时访问触摸屏。此外,像 CAN/LIN 这样的汽车网络协议,能够将分布式机电系统集成到中央控制台。这使得人机界面设计者可以在控制台协调各子系统的运行,用统一风格的用户界面创建人机界面,大大增加了设计的灵活性,同时也为开发人员在外观和感觉设计方面提供了更大的空间。
多点触摸识别位置感应技术,能够创建直观、美观的显示界面,提升产品竞争力。随着尺寸的增大和处理能力的增强,触摸屏和轨迹板越来越受到用户的认可,最终可能成为汽车界面的首选。
电容感应多点触摸技术在汽车电子中的应用,正不断推动着汽车人机交互体验的升级,从提升操作便捷性到优化车内空间设计,再到增强整体的科技感,其影响深远且意义重大,在未来汽车技术发展中,有望持续发挥关键作用,为驾驶者和乘客带来更多便利与舒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