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合动力汽车(HEV、PHEV)与电动汽车(BEV)逐渐成为市场新宠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在全球倡导环保与可持续发展的大背景下,汽车行业正经历着一场深刻变革,混合动力汽车(HEV、PHEV)与电动汽车(BEV)逐渐成为市场新宠。这一转变不仅改写了汽车动力系统的格局,更为锂电池市场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契机,锂电池市场规模急剧扩张,技术迭代加速,成为能源与交通领域的焦点。
从市场数据来看,混合动力与电动汽车的崛起态势十分显著。中汽协数据显示,2024 年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 1288.8 万辆和 1286.6 万辆,同比分别增长 34.4% 和 35.5%,新能源新车销量达到汽车新车总销量的 40.9%。其中,纯电动汽车销量占比 60%,插混汽车销量占比 40%,插混汽车销量占比相较去年提高 10.4 个百分点,成为带动新能源汽车增长的新动能。市场预计 2025 年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将达 1700 万台以上,插混车型占比将进一步增长至 45%-50%。如此迅猛的增长速度,使得对锂电池的需求呈现出爆发式增长。无论是纯电动汽车所需的大容量能量型锂电池,还是混合动力汽车需要的功率型锂电池,都迎来了订单高峰期,锂电池生产企业纷纷满负荷运转,以满足市场需求。
不同类型的混合动力与电动汽车,对锂电池特性有着不同需求,这也促使锂电池技术向多元化方向发展。纯电动汽车以电能为唯一动力源,其搭载的能量型电芯注重能量密度与续航能力,力求实现更长的行驶里程。像特斯拉部分车型采用的高镍三元锂电池,能量密度较高,能够让车辆在单次充电后续航里程轻松突破数百公里。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和增程式电动车型,由于具备燃油发动机作为辅助动力,其使用的功率型电芯更强调瞬间充放电性能与功率密度,以实现快速的动力响应与高效的能量回收。比亚迪混动车型使用的短刀电芯,由多个软包电芯组合封装,在满足车辆动力需求的同时,实现了较好的功率输出性能。此外,为解决消费者的续航焦虑与充电时长问题,快充技术成为锂电池研发的重要方向。宁德时代推出的可实现 4C 倍率充电的磷酸铁锂电池,充电速度大幅提升,为新能源汽车的普及扫除了一大障碍。
面对混合动力与电动汽车带来的市场机遇,各大电池企业纷纷加大研发投入,积极布局产能扩张。比亚迪作为行业领军者,凭借其在电池技术领域的深厚积累,不仅为自家的混动和纯电车型提供稳定的电池供应,还将电池业务向外拓展,其刀片电池在市场上具有较高的认可度与竞争力。宁德时代推出骁遥超级增混电池,纯电续航可达 400 公里,支持 4C 超快充技术,充电 10 分钟即可续航 280 公里,且具备出色的高功率输出能力,目前已成功落地多个车型品牌,预计到 2025 年将有近 30 款增混车型搭载。蜂巢能源瞄准插电混动汽车市场,短刀电池迎来爆发时刻,已推出 2.2C 第二代短刀电芯和行业首款 4C 混动短刀电芯,产品全面覆盖 2.2C 至 6C,适配多种市场应用场景,截至 2024 年 9 月,其短刀电池交付量位居全球第一。此外,中创新航、国轩高科、亿纬锂能等众多电池厂商也纷纷发力,推动 “动力 + 储能双轮驱动” 策略,力求在混合动力与电动汽车的锂电池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
混合动力与电动汽车的蓬勃发展,也吸引了众多跨界企业的加入,进一步丰富了锂电池市场的竞争格局。例如,一些科技企业凭借在电子信息、材料科学等领域的技术优势,涉足锂电池研发制造。它们带来了新的技术理念与管理模式,加剧了市场竞争,促使行业整体技术水平快速提升。同时,整车企业为保障电池供应稳定、降低成本,也开始与电池企业深度合作,甚至自建电池产能,如大众、丰田等车企纷纷加大在电池领域的投资力度,与电池企业建立合资工厂,实现从电池研发、生产到整车装配的全产业链协同发展。
然而,在市场繁荣的背后,也存在着一些挑战。一方面,锂电池原材料价格波动较大,碳酸锂、钴、镍等关键原材料价格的起伏,直接影响着电池生产成本与企业利润空间。另一方面,随着市场竞争加剧,部分企业为追求低成本,可能会忽视产品质量与安全性能,给消费者带来潜在风险。此外,虽然目前锂电池技术取得了显著进步,但在能量密度、循环寿命、安全性等方面,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以满足消费者日益严苛的需求。
混合动力与电动汽车的发展为锂电池市场带来了广阔的发展前景,在市场需求的牵引与技术创新的推动下,锂电池市场将持续扩容,技术将不断突破。但同时,行业需共同应对原材料价格波动、产品质量安全等挑战,通过技术创新、产业链协同等方式,实现可持续、高质量发展,为全球绿色交通转型提供坚实的能源保障。